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金燕

鎖定
蔡金燕,女,漢族,1961年1月出生,1985年7月入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電子與光學工程系雷達工程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
蔡金燕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1年1月
畢業院校
南京理工大學78441雷達專業
主要成就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職    稱
教授

蔡金燕人物簡介

蔡金燕,2000年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2003年被選為全國婦聯第九屆執行委員會委員,2008年獲第二屆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2011年被評為總裝備部優秀共產黨員、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模範,榮立二等功1次。

蔡金燕所獲榮譽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

蔡金燕人物故事

“槍”有病,能自檢。這不是戲言,而是軍械工程學院教授蔡金燕創造的成果。她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填補了我軍武器裝備故障自動檢測領域的多項空白。
為裝備造個“傻瓜相機”
1992年,在一次到部隊調研時,細心的蔡金燕發現,雷達裝備發生故障後,簡單的問題官兵還能自己修,遇上覆雜的往往是領導急、官兵怵,特別是一些高新裝備,怕出了故障沒法修,輕易不敢碰。她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我要研製出一種檢測設備,像傻瓜相機一樣,讓部隊官兵好學會用!”她主動向典型雷達故障診斷這一難題發起衝擊,和課題組成員一道,從學習掌握當時在國際上剛剛興起的VXI總線測試技術開始,翻譯了80多萬字的國外資料,編寫了50多萬條程序代碼,歷時一年多開發出第一套測試程序軟件,採集到了故障信息。然而,難啃的“骨頭”還在後面,她帶領課題組又投入到攻關科學診斷方法之中,一干就是4年,終於成功研製出典型雷達電路板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實現了從一部裝備的上萬個電子元器件中找出故障元器件,並將檢測診斷時間由原來的多人數天,縮短為2人十幾分鍾。
還有一次,蔡金燕參加某軍區實兵演習,總指揮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她:裝備保障車隊比作戰車隊還長,不把這個尾巴截短,戰鬥力就不會有大提高!回到學院後,她主動把這個“截尾巴”的任務,當成自己的新課題。然而,這個項目涉及列裝的幾大系統、上百種電子裝備,是一個跨學科專業的大難題。面對困難和挑戰,她絲毫沒有退縮。為了找到最優的檢測手段,尋求最佳的兼容方案,她跑遍了所有參研單位,調閲了所有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反覆研究論證,經過4年合力攻關,成功研製出通用裝備電子系統綜合檢測平台,通過1個機動方艙實現十幾種裝備檢測車輛功能,減少保障裝備50%以上,極大提高了裝備保障效益。
“對我們科技人員來説,研究成果能夠直接轉化為戰鬥力,是一種最大的幸福和滿足。”在科研服務部隊的道路上,她和同事們一刻也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從典型雷達到通用雷達、從雷達故障到裝備電子系統故障、從故障自動檢測到故障科學預測,攻克了一道道難關,取得7項重要科研成果,有效解決了武器裝備電子系統檢測設備不通用、自動化程度低、綜合保障水平落後的問題,填補了我軍裝備故障檢測、預測領域的多項空白。
把培養人才當作天職所繫
“當好學生過河的橋、登高的梯,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30年的教學科研生涯,蔡金燕從未放鬆對學生和年輕人的培養。
課堂連着戰場,使命重於泰山。有一次,她要求學生針對某一裝備技術問題提出思路和辦法。令她失望的是,許多學生提出的觀點沒有新意。她想,學生將來是要走向軍營、走向戰場的,沒有創新精神,怎麼能出高水平成果、打贏高技術戰爭?她毫不留情地對50多篇論文一一作了點評,並要求重新寫重新做。那次以後,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強了,作學問的風氣也正了。
2007年,蔡金燕帶領課題組承擔某新型裝備保障設備的研製任務。為了讓年輕人儘快成長成才,她讓課題組成員馬彥恆擔當組長,自己當助手。由於是第一次負責項目,馬彥恆既感到興奮,又覺得心裏沒底。她便從如何調配力量、把握進度、調動人員積極性等方面給馬彥恆教方法、理思路、樹信心,並堅持和大家一起加班加點,經常是重要觀點集中討論,疑難問題共同研究,關鍵技術一塊攻關。最終,該項目順利完成樣機研製。申報成果時,馬彥恆執意要把她的名字署在最前面,卻被她謝絕了。
“作為一名教師,出成果固然可喜,能夠培養一批人才,更是莫大的欣慰。”這些年,她先後給5000多名本科生上過課,帶出了24名碩士、14名博士和3名博士後。這些學生中,有的成長為我軍武器裝備故障檢測領域的知名專家,有的被評為教授、副教授,有的走上了科研院所和部隊裝備部門領導崗位。她帶的課題組也從最初本單位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多個單位的170多人。
“你糊弄不了敵人”
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蔡金燕特別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次,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蔡金燕要求他們針對某一裝備技術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辦法。絕大部分學生提出的思路毫無新意,要麼借用別人的,要麼是網上拼湊的。一向温和的蔡金燕發了脾氣,她對學生説:“你可以糊弄我,但你糊弄不了敵人;你可以在我這裏過關,但你在戰場上過不了關!嚼別人嚼過的饃,你會死得很難看。”她在課堂上,對每個學生的作業一一點評,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發回大家重作。學生們為之警醒,以後,創新意識明顯增強。
蔡金燕帶的團隊,多是年輕人。她甘作鋪路石,經常把自己申請的課題交給年輕人,讓年輕人挑大樑,只為武器裝備電子系統性能檢測與故障診斷領域後繼有人。2008年,蔡金燕的課題組承擔了某型號裝備保障設備的研製任務,她帶着課題組年輕成員馬彥恆一起研究思路、設計方案,並讓他擔任項目負責人,自己給他當助手。申報成果時,馬彥恆執意要把蔡金燕名字放在最前面,被她拒絕。蔡金燕欣慰的是,自己的使命得到延伸,自己的價值得到延續。
想都不想就謝絕
有一年春節,蔡金燕與同學聚會。一些同學聽説她如今的地位和成果,勸她説:論能力、論成果,像你這樣的到地方,完全可以掙大錢,何不另謀高就?但她想都不想,就一口謝絕了。
1994年,蔡金燕帶着課題組為攻克一個技術難題,3個月沒給老家打電話。一天上午,她突然接到哥哥電話,説母親住院了。直覺告訴她,母親可能不在了。因為她非常清楚,父親走得早,是母親含辛茹苦地把她們兄妹幾人拉扯大。這麼多年來,母親無論遇到多大的難事都自己扛着,從來不告訴她,就怕影響她工作。當蔡金燕趕到家時,看到親人臂上的黑紗,她一下癱倒在地痛哭道:“我還沒來得及盡孝,您怎麼就走了!”當人生一旦承載了使命,奉獻就成為一種習慣。料理完母親的後事,蔡金燕又投入到工作中,她要用緊張的工作抹去那令人痛心的記憶,她要用成績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 [1] 
把奉獻事業當作畢生追求
30年的工作經歷,伴隨着坎坷和挫折,也有割捨和放棄。有一年春節,蔡金燕參加清華大學同學聚會,聽説了她的榮譽和成果,一些同窗羨慕不已。也有一些身價不菲的同窗勸她另謀高就,到地方掙大錢。她總是笑顏以對:“攻克武器裝備難題的成就感和‘桃李滿天下’的幸福感,是任何物質享受都無法替代的!”
如果説,捨棄物質上的享受成就了蔡金燕的事業,那麼割捨情感上的東西也成了她事業上的選擇。心底深處,她最為虧欠的是“一老一小”。1994年,她帶着課題組為攻克一個技術難題,3個月都沒給老家打過一次電話。一天上午,突然接到哥哥的電話,説母親病了,想讓她回老家看看。她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母親可能不在了,因為父親走的早,是母親含辛茹苦把她們兄妹五個拉扯大,這些年遇到再難的事母親也未吭過聲,就是怕影響她工作。一到家門口,看到親人手臂上的黑紗,她一下子癱倒在地。
有一年冬天,她的愛人到外出差,走時特意提醒她記得到學校接孩子,可她一忙起來就忘得一乾二淨,想起來時已是晚上8點。她急匆匆地趕到學校,年僅6歲的兒子早已沒了蹤影。她發瘋般地騎着車子四處尋找,幾個學生也一塊跟着。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還是沒有音訊。大家邊陪她往家裏走,邊商量着是否報警。快到家時,看見孩子蹲在門口蜷着身子睡着了。
有人問她,從事教學科研是不是一件很苦很累的差事。她常説,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能夠承擔一些責任,特別是為國家和軍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充實。只要培養的學生對軍隊建設有益,獲得的科研成果對裝備建設發展有益,這一生都不會和幸福分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