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茨勒

鎖定
納粹德國陸軍參謀長,二級上將。生於勃蘭登堡的科斯瑪。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供職,是出色的參謀和機動作戰專家。1937年為陸軍總司令部上校,入侵波蘭時為上校參謀。1940年在法國戰場服役,為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裝甲集羣參謀長。次年為第一裝甲集羣參謀長,晉升少將。1942年被希特勒提升為步兵上將,接任哈爾德將軍的總參謀長職務。不久,德軍兵敗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團軍被迫投降。1945年被解職 [1] 
中文名
庫爾特·蔡茨勒
外文名
kurt zeitzler
性    別
籍    貫
勃蘭登堡科斯瑪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63年

蔡茨勒人物簡介

蔡茨勒 蔡茨勒
蔡茨勒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因作戰勇敢提前晉升為軍官,戰後在國防軍供職,是出色的參謀和機動作戰專家。

蔡茨勒人物生平

蔡茨勒早期生涯

蔡茨勒在第三帝國時候提拔很快,1937年為陸軍總司令部上校,入侵波蘭時為威廉·李斯特的14集團軍上校參謀長;1940年在法國戰場服役,為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裝甲集羣參謀長,參與了橫掃西歐的戰役。次年為第一裝甲集羣參謀長,晉升少將;隨克萊斯特入侵南斯拉夫、希臘,1941年5月18日被授予鐵十字勳章,爾後參加入侵蘇聯。
1942年,他被調到法國,成為龍德施泰特指揮的D集團軍羣參謀長,期間,英國對迪耶普實行嘗試性登陸被擊退,在事後,他對希特勒做了極為樂觀的報道,因此獲得了希特勒的垂青。當年9月24日被希特勒提升為步兵上將,接任悲觀的哈爾德將軍的陸軍參謀長職務,負責東線戰場。他雖沒有出彩的表現,但也兢兢業業。不久,德軍兵敗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團軍被包圍的時候,他建議第6集團軍後撤,但遭到無情的拒絕,此後,他一再屈從於希特勒的壓力。1943年德國在庫爾斯克的失敗和1944年德軍在克里米亞的崩潰迫使蔡茨勒考慮辭職,7月1日被希特勒解職進入預備役,1945年1月被強迫退役。二戰結束時被英軍俘虜,1947年2月釋放,此後他居住在聯邦德國,1963年9月死於巴伐利亞霍恩阿紹。

蔡茨勒首次危機

蔡茨勒 蔡茨勒
年輕精幹、意志堅強的蔡茨勒心裏明白希特勒選任他接替國防軍參謀總長職位(這時的國防軍參謀總長已經淪落到只管理東線的境地,負責全面戰局的是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威廉·凱特爾元帥),是由於他一直對元首唯命是從。但當德軍對蘇作戰面臨滅亡的危機時刻,良心和職責使他難以再從命於固執己見、狂妄自大的希特勒。儘管他苦心周旋,也難逃與德軍同樣悲劇的結局。
1942年9月24日,德國國防軍參謀總長弗朗茨·哈爾德被希特勒撤了職,較之年輕得多的蔡茨勒將軍接替了他的職位。蔡茨勒素有意志堅強、年輕精幹的美名。如果説他的前任從年齡和服役時間上是最老的高級將領,並比各集團軍羣司令享有更高威望的話,那麼蔡茨勒是靠自己的行動來樹立威信,從而繼任了參謀總長這一職務。
希特勒很不喜歡總參謀部由具有獨立性很強的人來領導,他希望佔據這一職位的是一個他可以信任,並且永遠都完全服從於他的人。因而他挑選了蔡茨勒,蔡茨勒心裏也明白這一點。他對希特勒一直是唯命是從,他希望自己擔任這一職務能得到希特勒的信任,並在希特勒面前能贏得發言權,用好感來產生影響。
但是,蔡茨勒又不想使自己完全成為一個普通的執行者,他還要保留堅持自己觀點的一分天性,這就使他處於矛盾的境地。當身居高位的將軍們在戰役和戰略問題上同希特勒發生嚴重分歧時,都希望蔡茨勒能支持他們的意見,以防希特勒因固執而引起大的災難。對他的希望,也正是他們讚賞和支持這位新總長的原因所在。希特勒卻不能容許將軍們懷疑他一貫正確的思想主張,他不認為誰能對德國和歷史負有責任,只有他自己才負有全部責任。他極不贊同反對意見者的自我表白,因而要求蔡茨勒不要有自己的決心。這使蔡茨勒左右為難。
蔡茨勒上任總參謀長遇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第六集團軍被蘇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正等待增援和突圍的命令。他經過反覆仔細的論證,深信從總的局勢看已不允許派援軍去解救被圍的集團軍。所以一再要求希特勒准許保盧斯的集團軍突圍。
起初,希特勒還猶豫不決,經過深入研究商討,蔡茨勒的論點終於對他起了作用,但希特勒要求先向他報告對該集團軍進行空中補給時的需求量。赫爾曼·戈林不顧供不應求的現實,輕率地承諾可以保證對被圍德軍的空中供給。這引起了蔡茨勒的激烈反對,他的良心不容許輕易葬送幾十萬人的軍隊。所以提出建議和警告就顯得義不容辭,這便使他不可避免地同“元首”之間發生衝突。這是他第一次表現出強烈的反對意見。為了緩和關係,他一再表白説自己的意見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冷靜判斷情況而得出的結論。希特勒對自己新提拔的這位參謀總長一反常態的表現當然頓起反感,他不顧蔡茨勒的激烈反對意見,一揮手説問題已經解決了,不必再多言。
空中補給實施後,幾乎不可能滿足被圍德軍一晝夜的各種物資需要,只好又派增援部隊前去解圍。當德軍赫爾曼·霍特將軍指揮的由4個坦克師、1個步兵師和3個野戰航空兵師組成的突擊集團進攻到距離合圍圈正面50公里處時,蔡茨勒再次向希特勒堅決要求讓第六集團軍突圍,同霍特的突擊集團對進。結果,希特勒和蔡茨勒之間發生了嚴重分歧,希特勒固執己見,就是不下達突圍命令。最後,霍特將軍的突擊集團在蘇軍的猛烈反擊下停止了進一步推進,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陷入了絕境。1943年1月8日,蘇軍向德軍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提出“體面投降”的建議,遭到拒絕。10日,蘇軍開始壓縮合圍圈。14日合圍圈內賴以補給的機場落入蘇軍手中,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月底被圍德軍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不得不被迫投降。第六集團軍垮掉了。身為參謀總長的蔡茨勒,眼巴巴看着近30萬人馬由於指揮不當而走向滅亡,心裏的滋味就似喝下了半瓶子醋,別提有多酸楚了。

蔡茨勒後退反擊

早在斯大林格勒陷落以前,蘇軍就在頓河發動了第三次突擊,德軍在沃羅涅什和高加索之間的全部集團軍受到莫大威脅。蔡茨勒儘管知道希特勒已開始對自己反感,仍不斷提出要求,讓高加索的德軍撤出來。希特勒根本不打算這樣做,其目的就是不承認1942年高加索的各次戰役已經破產。直到德軍A集團軍羣的所有退路都面臨被蘇軍切斷的危險時,蔡茨勒才説服希特勒下令從高加索撤退,僥倖靠着蔡茨勒靈活的計劃部署和集團軍羣長官良好的指揮素質,德軍兩個集團軍才避開了蘇軍預定的合圍,退過了頓河。
但是在德軍第二集團軍和坦克第二十四軍反意大利山地步兵軍被蘇軍合圍時(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戰役),蔡茨勒怕一再得罪希特勒而控制自己少提意見和要求,缺少了一個軍人應有的正直和魄力,讓希特勒下達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命令,結果這些部隊傷亡慘重,剩下的人員也疲憊不堪於一戰。
蔡茨勒總結了德軍這一階段戰鬥失利的教訓,寫了一個意見報告給希特勒,得到了希特勒的認同。在希特勒的指示下,他重新大規模變更了德軍南翼的兵力部署,制定了新的作戰計劃。按照這一計劃,曼施泰因元帥在1943年2月22日前集結了大量兵力,從兩面對蘇軍發動了攻勢,深深楔入了蘇軍的攻擊隊形,奪佔了洛佐瓦亞等大片地區,把蘇軍全線逼過北頓涅茨河對岸。並於3月13日和15日重新攻佔了格賴沃龍與哈爾科夫。
對於這個勝利,蔡茨勒是清醒和冷靜的,在戰役成敗面前,他一慣表現出鎮定自若,從不飄飄然和驚慌失措。他已預見到德軍將在戰鬥中耗盡自己在東線的最後一些預備隊,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那麼,一旦戰場上出現稍微嚴重一點的態勢,就將完全束手無策。因此他竭盡全力,企圖使至今仍以近乎病態的固執態度禁止主動放棄既佔地區的希特勒同意大大壓縮兩個正面,以能夠立即緩和緊張狀況。他指出:如果德軍從傑米楊斯克基地撤出,那就意味着不必再扼守200公里的正面。從勒熱夫-維亞濟馬基地向斯帕斯傑緬斯克、別雷一線撤退,也能使戰線總長度縮短200公里。這樣就能騰出約10個師的兵力,用與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不利情況。希特勒又一次被蔡茨勒説服,終於下達了有計劃撤出兩個基地的命令。蔡茨勒對退卻的組織實施很成功,部隊的行動十分迅速和有條不紊。當春天泥濘時節到來時,德軍已縮短了綿亙的戰線並構築好了防禦工事,預備隊也已配置完畢,戰鬥能力和機動性大大增強。
由於德軍態勢比前些時候大有改善,希特勒企圖再次進攻,目標選在了庫爾斯克以西。他毫不客氣地推翻蔡茨勒送來的總參謀部情報部門關於蘇軍配署情況的研究結果,認為是在誇大敵人的力量,並無根據地對敵人的強大加以渲染。而且他經常這樣做,造成蔡茨勒有好的建議也只能憋在肚子裏。
1943年7月5日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德軍以慘重的損失而告敗,蘇軍隨後發起大規模反擊,在很多地方突入德軍防禦陣地,挺進向第聶伯河。蘇德雙方的攻防戰交織在一起,非常激烈。蔡茨勒的參謀總部這時忙得不可開交。他領導這個龐大的指揮機關一面收集集團軍一級的戰報,進行處理和總結成功粉碎蘇軍突破企圖的範例;一面及時瞭解蘇軍的調動情況,開動無線電偵察細緻監視敵方的無線電通信,以便總能抓住並提供敵方組織指揮通信的準確情報;還派出偵察分隊通過緊張的活動獲取戰術資料。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特別在利用炮兵儀器觀察方面效果更佳,在蘇軍炮兵進行必不可少的試射時,德軍準確計算出了蘇軍的炮兵數量和配置,既有利於對其打擊和壓制,又能使步兵有準備地減少傷亡。
為消耗蘇軍的有生力量,蔡茨勒建議保持一定數量的集中完畢的預備隊,以便截斷對方的突擊隊形和實施反突擊,也就是在利用第一線防域陣地拖住敵人進攻的同時,以防禦的較小兵力造成蘇軍更多兵力損失,這種損失往往20倍於防禦者。然後用突然的反擊奪回失去的陣地。可是希特勒的拙劣指揮令他很失望。德軍第二集團軍的防禦出現了危險態勢。中央集團軍羣長官京特·馮·克魯格元帥報告説情況越來越不利,應當緊急採取根本性措施,需要向西退卻。蔡茨勒贊同這個意見,他也學乖了,每當遇到希特勒執迷不悟時,他就從陷於危險情況的集團軍羣長官的報告中援引有説服力的實據,以他人意見説服希特勒,一來充實自己的論據,二來能強調嚴重性。希特勒是不容易説服的,他禁止任何退卻,並命令蔡茨勒再詢問一下戰況。對於蔡茨勒的詢問,中央集團軍羣長官立即作了答覆,認為已無法繼續堅守。在蔡茨勒的周旋下,該團軍羣總算得到了退卻的命令,撤到了新的防禦地區。
蘇軍連續3個月的大規模進攻,使德軍處境越來越嚴峻。蔡茨勒主張戰線再縮短三分之一,從而給統帥部騰出龐大預備隊。但是希特勒不同意這種能節省兵力,戰役上又有利的計劃,不言而喻,他的防守欠考慮政治和經濟理由。到11月份,德軍第二集團軍左翼在戈梅利地域被蘇軍截斷,中央集團軍羣長官和蔡茨勒作了一切努力,也未能使希特勒准許撤退。結果不但丟了防禦地區,而且損失極大。希特勒不準任何戰場上的德軍撤退,但任何地方的德軍都在撤退,因為蘇軍攻勢強大得難以抵抗。到1944年上半年,由於德軍數敗,希特勒頻頻撤換高級將領,對蔡茨勒這位參謀總長也漸漸失去了信任。因為總長總是提出退卻的建議和警告。然而,蔡茨勒如果不想毀於憑職業特點進行的無休止的抗爭,那他要麼啞口無言,要麼就應該辭去職務,不管那樣會對他本人產生怎樣的後果 [2] 

蔡茨勒戰敗去職

1944年6月14日,德軍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召開了有各集團軍羣和集團軍參謀長參加的會議,推測蘇軍的主要進攻方向。結果否定了中央集團軍羣的報告,蔡茨勒與希特勒都認為蘇軍攻擊重點在北烏克蘭集團軍羣正面,並把大部分坦克部隊都集中向那裏。但是,實際證明德軍總參謀部和希特勒都錯了。蘇軍打擊的重點恰恰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羣的正面。中央集團軍羣由於沒有坦克部隊的加強,迅速被擊潰。十天之內,三個集團軍陷於被圍殲的境地。如大夢初醒的蔡茨勒很快了解到危險的嚴重性,並認為所發生的戰事在意義上已遠遠超出中央集團軍羣的範圍。因此必須定下適應整個東線範圍的決心。他向希特勒建議,只能定下這樣的決心:把一直還在波洛茨克--納爾瓦一線防守的北方集團軍羣撤到陶格夫匹爾斯、里加一線,騰出一個集團軍加強中央集團軍羣北翼。希特勒用置若罔聞的態度來對待他的總參謀長這一較明智的主張,所以在東線德軍的歷史上又開始了新的悲劇。到7月德軍中央集團軍羣的大部分部隊走向了滅亡,北方集團軍羣也被切斷了退往東普魯士的道路,北烏克蘭集團軍羣被逐過了維斯瓦河與布格河,南烏克蘭集團軍羣也在節節敗退。
東線德軍被蘇軍打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西線德軍最難過的日子也來臨了,盟軍在一系列的作戰之後,於1944年6月6日發起了諾曼底登陸戰役。此前,希特勒一心想打敗布爾什維克主義,始終沒有認識到第二條戰線將帶來的危險。他拒絕了西線最高將領龍德施泰特元帥和隆美爾元帥的請求,即鞏固東線,將一些師調往法國以打敗盟軍。這樣就使盟軍的對手只有兵員不足的56個德軍師,而在蘇聯,德軍投入了157個師。德軍總參謀部偏重蘇德戰場的作戰計劃,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前,盟軍在時機、地點和使用的手段這三方面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精心策劃的欺騙活動,並向敵方散佈了大量的假情報。盟軍還破譯了德軍的通訊密碼,並製造了一種系統能夠即時把德軍的密電解譯。而蔡茨勒的總參謀部始終認為德國的密碼是用機電組合方式編制的。這種代號為“謎語”的密碼絕對不可能破譯,因為據他們計算,一位最有經驗的破譯專家在當時還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用幾輩子的時間也無法譯完所有方案。可正是這種“謎語”和那些假“軍艦”、假“軍隊”及40多名雙重間諜的假“情報”,使蔡茨勒和他的元首陷入了假的迷魂陣中,從而把大多數部隊按盟軍希望的那樣部署在了加來一帶。
更糟糕的是希特勒沒能及時解決龍德施泰特與隆美爾兩位將領關於坦克部署的最佳方案的爭端,在放在前線還是放在後方的問題上猶豫不決。而蔡茨勒身為總參謀長又不想多言。6日早晨,在空空蕩蕩的英吉利海峽沿岸睡大覺的德國官兵,在天剛矇矇亮時醒來,看到的是海面上一直布到遠處天際的密密麻麻不計其數的艦船。
盟軍此刻出動了37萬名陸海軍官兵,分乘5300艘軍艦和船艇,直奔諾曼底海灘。炮彈像雨點般傾瀉而下,成百上千的登陸艇穿過風急浪高的海面疾進。6時30分時,15000名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步兵在兩棲作戰坦克的支援下,在若干地點冒着德軍的猛烈火力登上灘頭,並向他們面前的德軍工事防線發動突擊。同時,大批美國和英國的傘兵也在這塊長50英里的突擊登陸區的東西兩端跳傘着陸。12000千架飛機隆隆地飛在空中,朝德軍陣地成噸成噸地扔下炸彈,進行“地毯式”的轟炸。一時間,海水被鮮血染紅,大地在呼嘯聲中戰慄。盟軍在與德軍展開的殘酷較量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天就有上萬名士兵倒在了海灘上或淹死在海浪裏,傘兵空降師只剩下不到40%的戰鬥力,美軍空降八十二師傷亡率達76%,一○一空降師副師長唐·普拉特將軍陣亡,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為此淚水盈眶。但他們終於把希特勒德國“堅不可摧”的“大西洋防線”打開了第一個缺口,攻入了歐洲大陸。
情況不明的德軍指揮機關遲遲沒有行動,蔡茨勒和他的總參謀部的注意力全在加來方向,還以為諾曼底進攻只是佯動。隆美爾元帥這一天正在驅車返回拉羅什吉永的途中,他的指揮部找不到他。最先正確反應過來的龍德施泰特元帥緊急要求調動兩個坦克師立即投入反擊,好把登陸的盟軍趕下海去(隆美爾早就主張必須在戰鬥開始後的幾小時之內把入侵者趕到海里,這是海防戰原則)。可是這兩支部隊不歸他管,需要得到元首批准。他找蔡茨勒想辦法,蔡茨勒又去請示希特勒,而希特勒正在睡覺,一覺睡到中午。不敢驚醒元首好夢的蔡茨勒在此時負有一定的拖延時間的責任,不管他把責任推到最高統帥部的誰人身上。這一拖延是致命的,等到批准,坦克師就來得太晚了。英軍參謀長阿蘭布魯克子爵事後對一羣驚呆了的將領們説:“我真想同他(希特勒)握手,他對我們來説能頂40個師”。
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開闢第二戰場後,使德國處於被迫在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為德軍的最後徹底失敗敲響了喪鐘。此時的蔡茨勒深深理解了他的前任哈爾德認為面前的敵人是不可戰勝的道理,這時敵人已變成了兩個。東線的敵人是世界上最頑強的,據在前線作戰的人員描述,蘇軍的許多坦克和飛機上寫着:“為了季娜伊達,圖斯諾洛博娃戰鬥!”那是位女衞生員,她從戰場上救出了128名傷員。在1943年爭奪戈爾舍奇諾耶火車站的戰鬥中,她身負重傷,失去了雙手和雙腳,但她仍在廣播裏號召蘇聯人同德軍戰鬥到底。西線敵人的頑強也不亞於東線,在爭奪諾曼底的奧馬哈海灘的戰鬥中,盟軍一個最先登陸的連隊在德軍猛烈的火力下傷亡慘重,一個上尉軍官已中彈倒下,還激勵士兵越過防禦障礙進攻,他高喊着:“帶着鐵絲剪前進!”
如此頑強的對手已十分可怕,對方的武器裝備更讓人心驚,盟軍的飛機飛過天空,就像天空中有一座大工廠一樣,發出震耳的隆隆聲。如果説在東線,德軍與蘇軍是人與人作戰。那麼在西線,就是人與機器在作戰。德軍打的每一槍,都會遭到對方以百倍的火力還擊。那夏季陽光下遍野的德軍陣亡者屍體無人收埋,屍臭就連駕駛輕型自行火炮、飛行駕駛員都能嗅到。
蔡茨勒精神狀態極不好,加上他未能避免作為一個軍人同“元首”之間發生的激烈衝突。艱難的抗爭最後使他決心擺脱這種境地,7月裏他終於寫了辭職請求。希特勒其實很早就失去了對蔡茨勒的好感,巴不得他能儘快離職。接到這位參謀總長的辭呈後,立即免去下他的職務,任命坦克兵總監古德里安上將接替了他。

蔡茨勒晚年生涯

唯希特勒之命是從而又常同希特勒發生衝突的、矛盾的蔡茨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被捕,送交紐倫堡受審,後被釋放,死於1963年。
他曾留下一部分反映他任德軍陸軍總參謀長那一時期的日記手稿,對二戰期間德軍的活動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特別是他記錄的參謀總部的活動,對軍事研究很有作用。
參考資料
  • 1.    吳春秋主編.《外國軍事人物辭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第114頁
  • 2.    馬向東 李克明等撰文,征戰歐羅巴 納粹將帥實錄,瀋陽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