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羣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一中學教師)

鎖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一中學教師 [1] 
2019年9月5日,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享受省部級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 [2] 
中文名
蔡羣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北襄樊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全國師德標兵、兵團優秀教師、第三師優秀教師、第三師優秀黨員
性    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蔡羣,女,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湖北襄樊人,1970年出生, 1991年以來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第一中學高中政治教師。
蔡羣先後擔任過班主任、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德育主任、高中黨支部書記,潛心鑽研,紮實工作,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愛生如子,以校為家。多年來,她潛心研究高中政治教學,憑藉紮實的專業知識、廣博的學科知識、靈活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師德修養、精湛的教學藝術和默默奉獻的孺子牛精神,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同行的認可和社會的廣泛讚譽。先後榮獲全國師德標兵、兵團優秀教師、第三師優秀教師、第三師優秀黨員、第三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創新教學,勤懇敬業
任教期間,蔡羣努力探索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在教中探索、探索中改進,積極實踐新課程標準,形成了“趣、實、活、新”的教學風格,受到師生的好評。為了上好一節課,她翻閲幾乎所有能接觸到的資料。為了讓課堂充滿激情,她認真琢磨每一句課堂語言;為了弄清楚當前的熱點問題不斷向老教師和同行求教。慢慢地她的政治教學開始活起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思維開闊了,成績也提高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創新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蔡羣老師多次承擔學校裏示範觀摩課,均受好評。
蔡羣在工作中勤懇敬業,樂於奉獻,治學嚴謹,一直成為同行和學校楷模,在學生中享有很高聲望,在學生的多次民主測評中,都給予很高的評價。2011年3月27日下午,蔡羣急性闌尾炎發作,又剛好有四節課要將,為了不影響教學秩序,給大家帶來麻煩,她咬着牙堅持上完了課,趕到醫院時已經是晚上7:30。進了醫院就被推進手術室,手術完了以後,醫生告訴:“再晚一點來,闌尾就穿孔了,那後果就不堪設想啦!”手術後第十一天,蔡老師放不下即將畢業的高三學生和高二學生,不顧醫生勸説,身體還未康復就毅然帶着傷走入了課堂,開始她的工作。每節課講下來,傷口劇痛,蔡羣同志頭髮和後背都濕透了,同學們心疼地説:“老師,您休息,我們自學!”蔡老師都説:“沒關係,我還可以。”常言道: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在蔡羣同志住院期間,她教的學生不是來探望,就是打電話、發短消息慰問,短短十天裏,蔡老師收了上百條慰問短信。這濃濃的師生情不正是蔡老師師德魅力的體現嗎?
潛心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質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蔡羣認為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為科研提供有價值的課題和有益的思考,而指導課堂教學的科研成果可以使教學更有深度、更有活力。從教二十四年來,她堅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撰寫的二十多篇教育論文,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考試報》、《中華少年》、《都市家教》《教學交流》等國家、省級核心刊物上。從這些文章和教學設計中,可以反映出蔡羣老師超前的教育理念,先進的教學思想,靈活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思路、鮮明的教學風格,也可以感受到蔡老師敢於創新的精神,嚴謹務實的教學態度。
團結合作,甘為人梯
作為一名老教師,蔡羣非常希望“新竹高於舊竹枝”,所以“肯把金針度與人”。平時工作中,她樂於幫助青年教師,為青年教師傳經送寶,甘為人梯,積極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為了適應新課改需要,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蔡羣與同行教師共同合作,歷時六個月整合構建了高中政治必修四本書知識結構和民族政策知識結構,字數達十萬字左右。為了完成這項巨大工程,蔡羣每天需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常常工作到深夜,對每一個知識點仔細揣摩,精益求精。當資料編完時,她的鬢角白髮赫然顯現,辛勤的付出換來了收穫的喜悦,在2010年7月政治高考和學考中,第三師第一中學保質保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受到師教育局的嘉獎。
率先垂範 精心育人 愛生如子 嘔心瀝血
蔡羣多年擔任普通班班主任工作,歷時20年,她堅信:教師心中有愛,才能發自內心去欣賞學生,才能用賞識的目光去挖掘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品嚐成功的喜悦,併產生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
蔡羣認為一個好的班主任心中永遠不能有“壞學生”這個概念。只有從內心愛學生,以誠待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體諒並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難處,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她深信付出一分愛,就會有一份回報。在她的手機裏隨時放着學生及家長的花名冊,班裏哪位學生生病了,蔡羣都不會忘記去看看學生或打一個電話去問候;每位學生過生日,都會收到蔡老師用自己的工資買來的小禮物以及全班同學共同的祝福。對於經濟困難的學生,蔡老師常會從自己收入不高的工資中拿些錢補貼學生。對於班裏家遠在團場,常年寄宿學校的學生,為了緩解他們思鄉之苦,蔡老師禮拜天就會親自下廚為學生做一桌豐盛的佳餚,讓同學們體會家的温暖。每一位家長,蔡羣都會一個月打一個電話進行家校溝通,她細心地親切地善待每一個學生,就是“病苗”學生,蔡羣也看作寶貝,不鄙視,不拋棄,不放棄,並傾注付出之情。班裏的學生都稱呼蔡老師為“媽媽老師”,都願意將心裏的話告訴蔡老師,找蔡老師排憂解難。每一次月考完她都會給她所教的幾個班的同學買上學習用品或者是旺仔奶糖作為獎勵,她鼓勵學生,讓學生努力學習,讓同學們都成為老師和家長心目中的“旺仔”,這種方法對學生的鼓勵非常大,同學們不僅喜歡她的政治課同樣也逐漸喜歡其它的課,成績在逐漸提高。
2010年9月蔡羣接任了高三(12)普通班的班主任,這是高三年級最差的班,搗蛋出了名,在此之前連續換了幾任班主任。剛接手時,同志們都為蔡羣同志捏了一把汗,如何轉變這幫“混世魔王”呢?況且其他五位任課老師都是剛畢業的青年教師,明顯生強師弱的陣勢。蔡羣第一天報到,竟然就有一半的學生不願意寫電話號碼和家庭地址,問其原因怕告狀,連累父母。蔡老師笑着説:“會告狀的老師是無能的老師。要電話是為了好與同學們交流。”這一句話拉近了與同學們的感情,此後,蔡老師每月拿出自己所有的班主任津貼來用於強化班委的力量,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和月考獎勵,在教室的牆壁上貼上了父母的寄語,老師的寄語,學習勵志名言和小故事,學習擂台場;從自己家裏拿出了自己多年珍藏的幾百本優秀書籍,建立讀書一角,以豐富學生的閲讀。
在平時的教育中,蔡老師注重學生的感恩教育和養成習慣教育,要求學生自尊自信自強,並身體力行做表率。剛開學時,班上有幾個學生經常遲到,蔡老師每天打電話叫這幾個孩子們上課,連續一週以後,孩子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終於改掉身上的壞習慣。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年近四十的蔡老師親自帶領學生學習英語,從初一開始補習,利用讀報課每天15個單詞語法的學習和拼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蔡老師必然先做到,一遍一遍抄寫,這一堅持就是高三一年,蔡老師和同學們整整寫完了三十個英語本,孩子們深深被老師這種執着的精神所感動。
在蔡羣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高三(12)的班級文化建設和德育常規檢查均在學校排列名列前茅,被評為全校的優秀示範班。一位學生在週記中寫到:“我原以為我們這樣垃圾班是沒希望了,沒有人會我們當回事,我們每日在渾渾噩噩中度過,後來蔡老師來了,她給我們帶給了希望、自尊、自信、自強,教會了我們做人做事,我們班成為學校最亮麗的色彩,真好!我好驕傲呀!”
德育管理,創新思路,用靈魂塑造人,用愛心感化人
2005—2007年,蔡羣擔任圖木舒克市中學德育處主任。這是一所新學校,管理困難重重。蔡羣在德育管理上創新思路,以落實常規工作為中心,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備、高效的班主任隊伍和培養一批品學兼優、工作得力的學生會幹部;注重開展常規活動制度化、主題活動多樣化、特色活動具體化的“三化”活動。她任教的學校,貧困生、民族學生居多,她帶領全體教職工採取多種措施,關愛這些特殊羣體學生,如建立一個信息庫,加強三個聯繫、實施三重關愛(學業上幫助、生活上救助、心理上輔助)、突出三種教育(榜樣教育、感恩教育、自主管理教育),使學生感受到同樣的陽光。在一次愛心捐助的活動中,一位曾經接受過幫助的學生捐出了僅有的一元錢,他説説:“當我困難時,別人幫助了我;當別人有困難時,我也要盡我所能去幫助別人。”一句質樸的話語,一顆感恩的心,孩子們就是這樣感受着愛,傳播着愛。
蔡老師認為學生一時犯錯誤,一時衝撞,一時衝動,的確讓做教師的心裏很不愉快,但是為人之師,如果能寬容一點,耐心一點,也許就會使迷失航向的“問題生”走出困境,走上成功的大道,孩子犯錯誤正是成長中不成熟的表現。既為人之師就應該允許學生犯錯誤,也允許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在德育教育過程中,蔡羣不厭其煩地去教育犯了錯誤的學生,課堂、教室、走廊、操場、餐廳、寢室、放學路上、家裏、辦公室都有蔡羣同志教育學生的身影,一遍又一遍,直到改正。對於學生家長,蔡羣平易近人,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家長們都覺得蔡羣同志沒有一點領導的架子。
本着“杜鵑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執著堅忍,和“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的強烈事業心和責任感,蔡羣積極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每天加班加點,帶頭做好一切工作,早上8點到校組織學生的早讀,第二節課後帶領學生進行陽光體育活動,晚自習組織全體學生進行晚自習,親自值班,晚自習後在學校附近進行巡邏,確保跑校生回家的安全。每天巡邏後再回寢室查寢,確保寄宿生的休息。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蔡老師身心疲勞,疾病纏身。做一天容易,天天如此,這需要怎樣高度的責任心和愛心呢。她任勞任怨,不講條件,為學校和學生的發展默默奉獻。
絮飛柳長,蟬鳴酷熱,秋雨瀟瀟,風雪嚴霜,二十四個春秋的風雨流轉,二十四個酷暑寒冬的日月輪迴。二十四年來,蔡羣愛生如子甚至超出了愛自己的孩子,她和學生呆在一起的時間,超出了和女兒在一起的時間。正是這樣,作為軍墾的第二代,她紮根邊疆教育事業,二十四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無私地奉獻着,孜孜地追求着,用自己的青春譜寫着根的事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