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申熙

鎖定
蔡申熙(1906—1932), 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軍事家。湖南醴陵人。 [3] 
中文名
蔡申熙
別    名
蔡升熙,字旭初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32年10月9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第一期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湖南省醴陵縣
信    仰
共產主義
政治身份
共產黨員

蔡申熙人物經歷

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生於湖南醴陵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20年入縣立中學讀書,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4年春入孫中山陸軍講武學校,後轉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留校教導團工作。曾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營長、第20軍團長。
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後任起義部隊第11軍24師參謀長。同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任廣州市公安局局長。後到上海,在中共中央軍事部工作。
1928年起,蔡申熙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吉安東固地區游擊隊第1路總指揮。曾率部攻克峽江縣城,配合湘贛邊區的革命武裝鬥爭。
1930年初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不久被派赴鄂東南陽新、大冶和蘄(春)黃(梅)廣(濟)地區領導遊擊鬥爭。同年10月參與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任軍長,率部東進皖西,攻克太湖縣城。於12月到達鄂豫皖蘇區,參加第一次反“圍剿”。
1931年1月,第15軍與第1軍合編為第4軍後,蔡申熙任第10師師長、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員兼軍委副主席,率部參加磨角樓、新集、雙橋鎮等戰鬥。他指揮機智、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在一次戰鬥中負傷致殘。同年5月,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他為分局委員,並任彭楊軍事政治學校校長。他言傳身教,貫徹教育訓練與實戰要求相結合的教育方針,主持辦學4期,為鄂豫皖蘇區培養大批軍政幹部。
1932年7月,正值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時,蔡申熙被調任第25軍軍長,率部在英山、麻埠地區與各路進犯敵軍展開激戰,予敵以重大殺傷。10月9日,在湖北黃安(今紅安)河口鎮戰鬥中,他腹部中彈,躺在擔架上堅持指揮戰鬥,直至壯烈犧牲,年僅26歲。 [4] 

蔡申熙軼事典故

組建紅15軍任軍長
1930年6月,中央軍委在武漢成立長江辦事處,正在中共江西省委任軍委書記的蔡升熙被調往武漢軍委辦事處和黨的長江局軍委工作。當時,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之間軍閥混戰猶酣,為了利用這個有利時機,擴大革命根據地,壯大紅軍力量,蔡升熙受命將長江局的軍事工作移交給周以慄,自己趕赴鄂東南,指揮陽新、大冶和蘄(春)、黃(梅)、廣(濟)地區的武裝鬥爭。
蔡升熙來到陽新後,要求組建新軍,鄂東特委經過研究,決定將陽新縣沿江遊擊大隊劃歸蔡升熙指揮。隨後,又請示黨中央,決定將紅8軍第4、5縱隊也劃歸蔡升熙指揮,組建新軍。接着,蔡升熙率部隊200餘人過長江與4、5縱隊匯合。蔡升熙和陳奇、黃剛共同指揮這支匯合後的部隊,從1930年9月26日起,在20天內,打宿松、攻六村、戰廣濟、下漕河、取英山,連戰皆捷。10月6日,在黃梅縣考田山衝吳祥村,召開了萬人羣眾大會,宣佈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正式成立,蔡升熙任軍長,陳奇任政委,下轄第1、2兩個團,有戰鬥員2000餘人。
1930年11月初,形勢急劇變化。中原大戰以蔣介石集團勝利而結束,國民黨開始準備對蘇區進行第一次反革命“圍剿”。此時,在黃(梅)、廣(濟)地區活動的紅15軍被列為首先“拔除”的重點。國民黨部隊利用水陸交通之便,迅速向蘄黃廣地區增兵,蔡升熙、陳奇等分析形勢,決定率隊離開蘄黃廣地區,北進與紅一軍會合,一是可得到一些物資補充;二是可以協同作戰粉碎敵人的“圍剿”。此時,紅1軍也正按鄂豫皖特委計劃向蘄黃廣發展,跟紅15軍會師,但由於通訊條件差,兩軍行動路線錯過,會合計劃未能實現。紅15軍到了豫皖邊地區,決定打下皖西重鎮金家寨。因為情報失準,保密工作不嚴,遭敵伏擊,部隊受到損失,戰士們產生消極情緒。部隊轉移到南溪後,傳達了中央關於紅15軍與紅1軍合編為紅4軍的決定,以集中力量粉碎敵人的“圍剿”,並將蘄黃廣地區劃歸鄂豫皖蘇區,戰鬥情緒又高漲起來。會後,部隊向黃麻地區西進。
1930年12月初,敵軍攻至鄂豫邊中心區。許繼慎、徐向前指揮的紅1軍,在皖西作戰未歸。中共鄂豫皖臨時特委書記曾中生主持下,決定以廣泛的羣眾游擊戰鬥對付敵人,把游擊隊和羣眾武裝組織起來,在敵側後展開襲擊、騷亂敵軍的戰鬥,使敵不敢冒進和分散“清剿”,遲滯敵人的步伐。同時調蔡升熙的紅15軍發動襲擊,分散薄弱之敵。紅15軍離開蘄、黃、廣長途轉戰,來到黃麻地區時,人困馬乏,僅有千多人槍,彈藥十分缺少。時已寒冬,許多指戰員身着單衣、腳穿草鞋。在這種情況下,蔡升熙率領全軍,以機動靈活的戰術,緊密配合地方武裝,避敵鋒芒,攻其虛弱,予敵軍以重大殺傷。
12月下旬,敵人大舉攻入根據地中心——黃安七里坪,紅15軍在10倍於己的敵軍面前,經過兩個晝夜的激烈阻擊戰,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成功掩護鄂豫皖特委機關向東轉移。 [1] 
多次打退反革命“圍剿”
1931年2月上旬,紅15軍到達鄂東北的福田河,與紅1軍會師,兩軍在商城南豁的長竹園合編為紅4軍,軍長鄺繼勳,參謀長徐向前,下轄第10、11兩師,蔡升熙任第10師師長,許繼慎任第11師師長。臨時特委對紅4軍的作戰任務作出明確指示,決定以主力尋機包圍根據地外圍敵人的薄弱部分,調動增援之敵於運動中消滅它,另一部分配合地方武裝,拔除敵人設在根據地的孤立據點,以打破敵人的反革命“圍剿”。
1月下旬,根據特委決定,紅4軍採取“圍點打援”的戰術,以紅10師圍攻麻城磨角樓據點,殲敵夏鬥寅部1個營,繳槍數百支。從而調動了敵第13師4個團的兵力前來救援,紅11師予以迎頭痛擊,敵死傷慘重,狼狽逃竄。接着,蔡升熙又率領紅10師圍攻光山縣南部敵之重要據點新集,用坑道作業,爆破攻城,指戰員乘着瀰漫的硝煙衝入寨內,全殲守敵千餘人。新集攻克,打通了鄂豫邊和商南根據地的路線,不久,新集便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政治中心。2月,中共鄂豫皖特委和軍委正式成立,蔡升熙任特委委員,軍委副主席。
鑑於敵人的“圍剿”尚未徹底打破,特委決定向敵發動新的攻勢,命紅11師向平漢線信陽至廣水段出擊,先後襲佔李家寨和柳林車站。武漢行營主任何成浚急調花園、小河溪一帶的守敵嶽維峻第34師向我反撲。3月上旬,嶽維峻率部趾高氣揚進駐孝感縣的雙橋鎮。紅10師、紅11師乘敵立足未穩,分別從50裏外奔襲雙橋,先殲敵一個團,佔領了外圍陣地。嶽維峻被弄得暈頭轉向,摸不清紅軍行動的虛實,急調兩個團與我爭奪外圍陣地。戰鬥從拂曉一直打到中午,雙方形成對峙局面。趁敵人出現疲乏態勢,紅4軍前線指揮所立即命令預備隊兩個團從雙橋鎮的北面、東面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鎮內敵人的指揮機關,破壞了敵人的指揮系統,然後發起總攻,穿插分割,打得敵人潰不成軍,紛紛向南逃竄。最後,嶽維峻在雙橋鎮南面的羅家城被活捉。
此役,蔡升熙在前沿陣地指揮戰鬥,被敵人的機槍打中右臂,左腿也負了傷。他一邊讓人包紮,一邊繼續指揮,直至戰鬥勝利。 [1] 
“出師未捷身先死”
蔡升熙負傷後,離開紅10師進行治療。但因傷勢嚴重,醫療條件又差,致使右臂殘廢。1931年5月,根據中央決定,撤銷鄂豫皖特委,組成中央分局,蔡升熙為中央指定的分局委員之一,並擔任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參謀長。這時,他的傷勢基本好轉,要求工作:“我雖然手不能拿槍,腳還能走,口還能講,可以給我一點適當的工作。”於是,組織上調他到剛改建的彭(湃)楊(殷)軍政學校擔任校長。
1932年春,蔣介石重新穩定了政局,積極準備向革命根據地發動新的反革命“圍剿”。
4月,我軍已有察覺,便加緊擴充和部署紅軍的力量。當時,在皖西金家寨、蘇家埠一帶活動的紅25軍發展迅速。7月,紅25軍遭到敵軍徐庭瑤部的進攻,來電告急。中央分局急促蔡升熙趕往皖西前線指揮,蔡升熙晝夜兼程趕到前線,解紅25軍之危。但當他趕到霍丘時,紅25軍的守城部隊1000多人在與敵血戰5個晝夜後,幾乎全部損失,僅軍長鄺繼勳及少數人脱險。鄺繼勳因此被撤職,蔡升熙接替紅25軍軍長職務。
6月,蔣介石調集30餘萬兵力,另配4個航空隊,開始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4次“圍剿”。
在此次反“圍剿”行動開始時,張國燾散佈蔣介石已是“偏師”,不堪一擊,主張“堅決進攻的戰略”,命令部隊出擊平漢線,“準備與帝國主義直接作戰和準備奪取武漢,完成一省與數省首先勝利”。徐向前、蔡升熙堅決反對,建議停止進攻作戰,主力積極進行反“圍剿”的準備,以逸待勞。但張國燾仍堅持自己的決定,要求紅軍圍攻敵占城市。於是,紅軍以4個師的主力屯兵敵人堅固設防的麻城城下,久攻不克,與敵相持一個多月。結果是,敵人完成收縮包圍圈,向蘇漢腹地邁進的軍事行動;敵陳繼承、衞立煌兩個縱隊,於8月上旬直插我中心區域,向七里坪、黃安猛撲。9月1日,胡山寨戰鬥打響,紅軍經5天激戰,殲敵兩千,但仍不能退敵。9月9日,敵人佔領新集。至此,張國燾傾全力堵擊敵人的方針,徹底宣告破產。
9月中旬,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紅10、11、12、73師向皖西轉移,抵金家寨後,與紅25軍會合。兩軍會合後,又遭到“進剿”皖西之敵徐庭瑤縱隊和尾追而來的陳繼承、衞立煌兩個縱隊東西夾擊。四方面軍決定南下英山,尋機殲敵。
9月底,四方面軍由燕子河出發,計劃下英山,過黃麻地區,越平漢路向西轉移。蔡升熙率紅25軍在後面掩護。10月8日,紅軍主力抵達黃安縣河口鎮地區,與胡宗南的第2師、俞濟時的88師遭遇,敵軍在死傷2000人後退到河口固守。9日下午,敵人又加派整編後的第2師,從東面配合夾擊,戰鬥激烈展開。蔡升熙率領紅25軍在河口至馮壽二一帶阻敵,指揮所設在仙人洞,激戰兩個晝夜,打退敵人多次衝鋒,堅守住陣地。
10日上午,紅25軍三面被圍,情況十分危急。蔡升熙指揮部隊與敵人苦戰,相持到中午。他命令主力向新陣地轉移,自己則率領小分隊阻擊敵人。警衞員見敵人快撲到跟前,幾次要求他退下火線。他堅定地説:“隊伍還沒全部撤到安全地帶,我不能走!”就在這時,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腹部。他咬緊牙,捂住傷口,堅持指揮戰鬥,最後昏倒在地。甦醒後,他躺在擔架上,仍不忘指揮戰鬥。戰鬥結束後,徐向前來看望他,曾中生來了,王樹聲也來了……他疼得不能説話,用深情而堅定的目光望着這些並肩戰鬥的戰友,然後永遠閉上了眼睛。這一年,蔡升熙不滿27歲。 [1] 

蔡申熙人物榮譽

1989年,經中央軍委確定,蔡申熙作為33人之一被冠以“軍事家”,並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人物分冊》。 [2] 

蔡申熙人物評價

徐向前語
徐向前曾這樣評價他:“蔡申熙同志是紅十五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對鄂豫皖紅軍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不僅具有戰略家的膽識和氣度,而且在歷次戰役戰鬥中機智果斷,勇猛頑強,因而在紅四方面軍中有很高的威望。”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