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瑤銑

鎖定
蔡瑤銑(1943年1月-2005年11月30日),崑曲表演藝術家。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54年,11歲的蔡瑤銑考入華東戲曲研究院崑曲演員培訓班(後改名為上海戲曲學校)學習崑曲,在校8年的學習中,蔡瑤銑分別師從於朱傳茗、王傳渠、方傳芸等崑曲“傳字輩”老師學習崑曲旦角表演,系統學習了《長生殿·定情賜盒》《浣紗記·打圍》《雷峯塔·水斗·斷橋》《認子》《剪髮賣發》《痴夢》《青冢記·出塞》《雷峯塔·盜草》《出獵回獵》等崑曲摺子戲。在校期間,蔡瑤銑還受到了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和著名崑劇大師俞振飛以及著名京昆表演藝術家言慧珠的親傳,參加了梅蘭芳、俞振飛、言慧珠三人聯合主演的電影《遊園驚夢》的拍攝。在校期間,她還向楊畹農先生學了不少梅派京戲,如《女起解》《三堂會審》《宇宙鋒》《生死恨》等,為以後蔡瑤銑出演現代京劇《海港》方海珍一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 
本    名
蔡瑤銑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43年1月
逝世日期
2005年11月30日
畢業院校
上海戲校
代表作品
牡丹亭
西廂記
琵琶記
職    業
一級演員,崑曲表演藝術家
主要成就
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蔡瑤銑從業經歷

蔡瑤銑
蔡瑤銑(2張)
1961年,蔡瑤銑以優異成績上海戲曲學校畢業,分配到上海青年京崑劇團工作,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培養的第一代崑曲演員,先後排演了崑曲《白羅衫》和京劇《白蛇傳》,1963年回上海戲校擔任助教
1965年3月,蔡瑤銑調上海京劇院《海港》劇組參加現代京劇《海港》的創作和演出,出演《海港》B組方海珍角色。在《海港》劇組工作的13年中,蔡瑤銑完成了從飾演傳統戲曲人物到飾演現代戲曲現代人物的轉變,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麗芳、著名電影導演謝晉傅超武等人有過愉快的合作。
《琵琶記》劇照 《琵琶記》劇照
1975年到1976年,蔡瑤銑和眾多知名藝術家參與了當時為毛澤東錄製古詩詞和錄製傳統戲的工作。期間,蔡瑤銑分別錄製了宋詞洪皓的《江梅引》、岳飛的《滿江紅》、張原乾的《賀新郎》、辛棄疾的《南鄉子》和《水龍吟》以及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著名長詩《琵琶行》等。同時,蔡瑤銑還錄製了崑曲經典傳統摺子戲《遊園》和《思凡》。這些劇(節)目得到了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好評,也成為了非常珍貴的藝術資料。 1978年,蔡瑤銑調上海崑劇團工作。1979年7月,在南方從事崑曲表演藝術25年後,蔡瑤銑來到了北京,任北方崑曲劇院演員。在北方崑曲劇院工作的25年期間,蔡瑤銑先後分別飾演了《血濺美人圖》中的陳圓圓、《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西廂記》中的崔鶯鶯、《竇娥冤》中的竇娥、《琵琶記》中的趙五娘等名劇中的角色以及《女彈》中的張三姑等優秀摺子戲中的角色,蔡瑤銑逐漸成為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她的這些代表劇目也成為了北方崑曲劇院的保留劇目,她的藝術深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
1988年獲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4年她主演的《琵琶記》獲文化部“文華表演獎”。
蔡瑤銑傾盡心力,為繼承、弘揚祖國傳統崑劇藝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她尊重知識、尊重藝術、尊重老師、尊重觀眾;她言傳身教,努力提攜和培養青年一代;她不居功、不自傲,為藝術精益求精、盡善盡美;她的藝術博採南北名家之優長,涵蓋古典名劇之精華,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
蔡瑤銑努力貫徹和踐行黨的各項文藝方針和政策,始終視祖國傳統藝術為自己的生命。蔡瑤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她先後擔任過北京市第八屆政協委員、北京市第九屆政協常委、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民進北京市市委委員、民進北方崑曲劇院支部主委等職,她始終保持着與中國共產黨的“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政治關係,她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社會發展、關心羣眾生活、關心北方崑曲劇院的各項建設,積極進言獻策,為崑曲的發展、為人才的培養、為劇院的建設提出過許多建議和議案,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在患病期間,她還非常關心劇院的青年演員的培養和關於建設崑曲小劇場的進展情況,這也是她生前最後的兩個心願。
藝術人生
上海,夢開始的地方
《女起解》劇照 《女起解》劇照
1943年,一個並不平靜的年代;上海,一座並不平靜的城市。蔡瑤銑便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座城市。不過,在她的童年印象裏,並沒有太多關於戰爭和動盪的記憶,有的,是上海市民跳秧歌舞歡迎解放軍進城的場景,是童年生活中經歷的種種美好。
蔡瑤銑的家庭是一箇舊式知識分子的大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家中老大,她也自然成了孫輩中的老大,並且深得家人的寵愛。蔡瑤銑的奶奶和外婆都是越劇迷,於是常常帶着她去看越劇,雖然兒時的她,還不能理解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但“戲”這個字,卻深深地刻在了她稚嫩的心中,陪伴了她整整一生。有意思的是,蔡瑤銑走進崑劇的世界,多少有點誤打誤撞的意味。1954年,蔡瑤銑正讀小學六年級,恰逢當時華東戲曲研究院崑曲演員訓練班招生。那時的她,並不知道華東戲曲研究院是什麼單位,更不懂崑曲到底是什麼,但衝着院長袁雪芬的大名,衝着“演員”這兩個字,蔡瑤銑懷揣着心中那個小小的夢想報了名,並順利地通過了初試複試,從上千人中脱穎而出,成為最終被錄取的60人中的一員。
不過,從錄取到正式進入華東戲曲研究院學習,期間還出現了一點小小的波瀾。當時,蔡瑤銑竟然把戲校體檢的事給忘了,跑去了外婆家玩,而她的父母都喜歡西洋音樂,一直讓她學鋼琴,希望她小學畢業去考音樂學院附中,因此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不過,後來有一位熱心的老師周傳滄,特地去蔡家找蔡瑤銑,並説服了她的母親,讓她試試走這條路。如今看來,真要感謝這位周老師,若非他,崑曲史上,或許就錯過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名家了。就這樣,蔡瑤銑帶着最初的夢想,帶着一點點懵懂,一點點興奮走上了崑劇之路,一走便是大半個世紀。
蔡瑤銑 蔡瑤銑
華東戲曲研究院崑劇演員培訓班後來改名為上海戲曲學校,最初的校址位於上海市華山路1448號。那裏車輛熙來攘往,行人往來穿梭,一片流動的繁華與喧囂,一切,見證了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崑劇演員的成長曆程。1958年左右,學校遷往了復興路597號的上海文化廣場,蔡瑤銑便是在這裏畢業的。蔡瑤銑在上海戲校學習生活了8年,那是一段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也讓她真正瞭解了崑劇,愛上了崑劇,並且有了為崑劇而奉獻一生的決心。8年裏,蔡瑤銑遇到了一批優秀教師,如周傳茗、方傳芸許伯遒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崑曲名家。憑藉着自身的天賦與才華,憑藉着不斷的努力與堅持,蔡瑤銑漸漸成長為一位優秀的崑劇演員。在校期間,蔡瑤銑更有幸接觸過俞振飛梅蘭芳、言慧珠這樣的大師,在她的眼中,崑劇因為這些大師而變得更加美麗聖潔,靈動飄逸,搖曳多姿,和他們一起度過的時光,帶給蔡瑤銑的,或許並不僅僅是某種欣賞與崇敬,更多的,是喚起了她對崑劇的無限深情。在以後的歲月裏,她更是將這份愛,完完全全地融進了自己的生活裏,崑劇成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再也無法分割。
1965年,蔡瑤銑從上海戲校調往上海京劇院《海港》劇組,任B角主演。《海港》劇組從開始到解散,經歷了整整13年。在這13年中,蔡瑤銑目睹了《海港》誕生的整個過程,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更看到了藝術求精的過程,這對她後來的藝術生涯,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雖然《海港》是在特殊年代所創作的特殊劇目,但當政治的因素隨時間逐漸淡去後,它的藝術價值便會漸漸浮現,我們都懂得其中的道理,而經歷過一切的蔡瑤銑必定有着更深的體會與感悟。生命磨鍊久了,便會想要回頭去尋找些什麼,那些曾經的誤解與傷痛,往事與思緒,在經歷了時間的洗禮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價值,更深地印在了心上,刻在了腦中。1975年和1976年這兩年時間,對蔡瑤銑來説,是藝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兩年,這期間,她被秘密派往北京,為毛主席錄製傳統詞曲和傳統劇目。開始,她並不知道這項保密工作的任務和目的究竟是什麼,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她不敢問也不能問,只是默默地,和一羣來自各地的優秀文藝工作者一起,小心翼翼地完成這項特殊的任務。一定程度上,她的安靜與小心,幫她相對平靜地度過了那段時期。
蔡瑤銑 蔡瑤銑
北京那段歲月之於蔡瑤銑,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意義,那便是愛情。她和愛人馬樹銘是在為毛澤東錄製詩詞時認識的,當時,馬樹銘在錄音錄像組,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二胡演奏員。他們有着共同的愛好,又做着同樣的工作,自然少不了共同的話題,於是,愛情開始萌芽,慢慢滋長,很快,他們走到了一起。1976年9月8日,蔡瑤銑和馬樹銘在北京組建了自己的家庭。新婚本是甜蜜而幸福的,但就在他們結婚的第二天,毛主席逝世了,悲傷的心情還沒有平復,一個又一個變化已經接踵而至,打破了生活原來的步調。毛主席逝世標誌着他們秘密任務的徹底結束,蔡瑤銑回到了上海,而馬樹銘仍留在北京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他們開始了兩地分居的生活。這期間,蔡瑤銑經歷了事業的低潮期,無所事事的她,感到了茫然與無措,生活和工作,似乎都不如意。1977年,女兒馬瀾的出世,給她的生活帶來了新的意義,新的希望
1979年,為了和丈夫團聚,也為了走出事業的低谷,蔡瑤銑決定離開上海這座她生活了36年的城市。對於這座她所熱愛和熟悉的城市,她有着萬般的不捨與留戀,但最終,她還是帶着女兒,乘着北上的列車,一步步走向北京,一步步走向人生真正的輝煌。上海,這座將古代傳統與現代文明完美地兼容幷蓄的城市,承載着蔡瑤銑最初的夢想,它帶給蔡瑤銑的,是温婉精緻的端莊氣質,是堅持不懈的倔強性格,還有一份永存心間的思念,在她後來逐夢的日子裏,她始終無法忘懷的,是這個夢開始的地方。
北京,夢盛開的地方
蔡瑤銑 蔡瑤銑
與上海的精緻不同,古老的北京更多了幾分大氣和莊嚴。雖然北京對蔡瑤銑來説並不陌生,但要真正居住在這座城市,她多少還是有些忐忑的。1979年,蔡瑤銑正式調入北方崑曲劇院,翻開了人生的新篇章。她在北昆的第一齣戲是《血濺美人圖》。劇中,她飾演“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的陳圓圓,戲份雖不多,但演得精彩,讓觀眾都不由感嘆:北昆什麼時候出了這麼一個旦角,就這樣,蔡瑤銑在北昆一炮打響。
不過,由於北昆剛剛恢復,再加上當時的大背景,傳統戲曲的發展遇到了不少問題,這時候,著名文學家、戲曲理論家馬少波被派到北昆擔任藝術顧問。而他的到來,對蔡瑤銑來説,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機遇,這個機遇,便是《牡丹亭》。
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戲曲史上不朽的經典名作,當時,馬少波根據對北昆的瞭解和多年來對崑劇的研究,覺得北昆應該排演一些古典文學名著,於是,他開始着手排演《牡丹亭》,並點名讓蔡瑤銑飾演劇中的女主角杜麗娘。雖然這個劇從藝術顧問、編劇到導演、作曲都是一流的,但他們還是面對着很大的壓力。因為當時社會上開始流行通俗藝術,像崑劇這樣的傳統高雅藝術觀眾正逐漸流失,很多人都不看好這齣戲,甚至導演馬祥麟都開始擔心這齣戲無法叫座。但蔡瑤銑的心裏卻始終充滿了信心,更投注了自己滿腔的熱情,決心將這齣戲唱到最好。
1981年國慶期間,《牡丹亭》在吉祥戲院演出,三天的戲場場爆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叫座而且叫好,在文藝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連海外報紙都報道了這個盛況。蔡瑤銑在劇中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轉腰,一個回眸,都將一個端莊而不失可愛,穩重而不失熱情的杜麗娘惟妙惟肖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她的表演,獲得了前輩的肯定,觀眾的喜愛。此時,蔡瑤銑的夢想慢慢盛開,等待她的,是更燦爛的輝煌。
《牡丹亭》的成功,讓蔡瑤銑堅定了崑曲要排演名著的信心,隨後她又排了《西廂記》《竇娥冤》《琵琶記》等多部名著。台上,她婀娜多姿,美麗賢淑,那精巧的頭飾,華麗的戲服,還有她含蓄深沉、細膩傳神的表演,委婉優雅、清潤動人的唱腔,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人物:美麗勇敢的崔鶯鶯、善良剛強的竇娥、温良賢淑的趙五娘……每一個人物,經過蔡瑤銑的演繹,都被賦予了另一種生命,讓台下的觀眾深深地為戲所吸引,欲罷不能。著名崑劇學者傅雪漪曾這樣評價蔡瑤銑的表演:“寓激情於含蓄,融絢爛於沖淡。”這樣的藝術境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達到呢。
2001年5月18日,崑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對一直致力於崑劇推廣的蔡瑤銑來説,是一個天大的喜訊。不過,她在備感欣慰的同時,亦有了新的壓力,如何將崑劇更好更久地傳承下去,成了她最關心的問題。2004年,蔡瑤銑從事崑劇表演藝術整整50年,半個世紀的歲月,蔡瑤銑從一個對崑劇似懂非懂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崑曲表演藝術家。著名戲劇作家郭漢城曾給予蔡瑤銑這樣的評價:“瑤銑秀外而慧中,聰明而正直,不慕浮華,不逐名利,對事業孜孜不倦。”正是因着這份孜孜不倦,蔡瑤銑一次次演繹了戲曲的經典,登上了藝術的高峯。
蔡瑤銑還曾被選為人大代表。為了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她曾在“兩會”上提出了“推廣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建議,並親自走進清華大學、北京二中等學校,為學子們表演傳統劇目,希望將這種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傳統文化更深更廣地傳承下去。她也為此培養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崑劇藝術表演者。
2005年11月30日,北京,嚴冬一個寒冷的日子裏,蔡瑤銑因患癌症醫治無效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歲月匆匆,帶走了她62歲的年華。留下的,是那台上的百轉千回,是流淌在空中的婉轉唱音。她用她的夢想,她的執著,帶給了崑劇無限絢爛的色彩。如今,她懷着對崑劇無限而深沉的愛,靜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蔡瑤銑個人成績

1981年主演《牡丹亭》獲北京市新劇目匯演特別獎。
1982年主演《西廂記》獲北京市新劇目匯演優秀表演獎。
1983年主演《西廂記》“長亭”一折獲北京市中青年演員匯演特別獎。
1986年主演《竇娥冤》獲北京市新劇目匯演主演獎。
1987年獲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1994年主演《琵琶記》獲北京市新劇目匯演優秀表演獎。
1994年主演《琵琶記》獲文化部第五屆“文華表演獎”。
蔡瑤銑在四十多年崑曲藝術表演的生涯中,秉承“夫曲者,謂其曲盡人情也”的審美精神,以其塑造崑曲名劇《琵琶記》中“亦喜亦悲”的趙五娘;《竇娥冤》中“感天動地”的竇娥;《牡丹亭》中“為情而死,死而復生”的杜麗娘和《西廂記》中的“待月西廂下”的崔鶯鶯而達到了崑曲表演藝術的高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