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謨

(東晉重臣)

鎖定
蔡謨(mó)(281年-356年),字道明。陳留郡考城縣 [1-3]  [53] 東晉重臣,曹魏尚書蔡睦曾孫、西晉樂平太守蔡德之孫。從事中郎蔡克之子。與諸葛恢荀闓並稱為“中興三明”,又與郗鑑等八人並稱為“兗州八伯”。
蔡謨早年屢次推辭辟命,渡江避難,任東中郎將參軍。晉元帝丞相時,闢蔡謨為掾屬,又轉任參軍。歷任中書侍郎、義興太守、大將軍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侍中等職。蘇峻之亂時,蔡謨參與平叛有功。事後遷侍中、五兵尚書,領琅邪王師,賜爵濟陽男。又遷太常,領秘書監。郗鑑去世後,任徵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康帝即位後,入朝任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又領司徒,與會稽王司馬昱共同輔政。後被正式拜為侍中、司徒,但蔡謨在三年內執意推辭不就任,險些被執政的殷浩處決,經荀羨提醒,殷浩才將蔡謨免為庶人。此後,蔡謨便閉門不出,終日教授子弟。數年後,再任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但他稱病不朝,無心政事。
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謨去世,年七十六。獲贈侍中、司空,諡號“文穆”。
本    名
蔡謨
別    名
蔡司徒
道明
所處時代
晉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281年
逝世日期
356年
主要作品
《喪服譜》
主要成就
參與平定蘇峻之亂;鎮守北方,防禦後趙
籍    貫
陳留郡考城 [53] 
官    職
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爵    位
濟陽男
追    贈
侍中、司空
諡    號
文穆
地    位
中興三明之一
典    故
寄顏無所

蔡謨人物生平

蔡謨避亂南渡

蔡謨,字道明,家族世代名門。他的曾祖蔡睦,在曹魏任尚書。祖父蔡德,官至樂平太守。蔡謨的父親蔡克,是當時的名士,官至車騎將軍從事中郎,與東嬴公司馬騰一同為汲桑所害。 [4] 
蔡謨在弱冠時就被察舉為孝廉,州里徵辟他為從事,又被舉為秀才,東海王司馬越召他為掾屬,蔡謨都沒有接受就任。為避亂而南渡至江南,當時晉明帝司馬紹任東中郎將,任蔡謨為自己的參軍 [5] 
晉元帝司馬睿被拜為丞相時,又闢蔡謨為掾屬,轉任參軍,後任中書侍郎。歷任義興太守、大將軍王敦的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再遷任侍中 [6] 
當時,兗州以蔡謨為朗伯,郗鑑為方伯,阮放為宏伯,胡毋輔之為達伯,卞壺為裁伯,阮孚為誕伯,劉綏為委伯,羊曼為濌伯,八人並稱“兗州八伯”。 [7]  蔡謨與荀闓諸葛恢表字均為“道明”,他們在當時都享有名譽,號稱“中興三明”,時人為他們做歌謠説:“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8] 

蔡謨共舉義兵

咸和三年(328年),蘇峻之亂時,吳國內史庾冰被蘇峻擊敗出逃會稽,蘇峻於是任命蔡謨為吳國內史。蔡謨到任後,就與張闓顧眾、顧颺等共起義兵討伐蘇峻,迎接庾冰回郡。同年,蘇峻之亂平定,蔡謨又任侍中,遷任五兵尚書,領琅邪王師。蔡謨上疏推辭,並舉薦孔愉諸葛恢任此職,朝廷沒有聽從。後來又轉任吏部尚書。以平定蘇峻的功勞,賜爵濟陽男,蔡謨又辭讓,朝廷沒有允許。 [9] 
在冬蒸時,蔡謨領祠部尚書事務,負責的官員忘記設立晉明帝的牌位,蔡謨與太常張泉都因此被罷免,蔡謨以白衣身份領職。不久,遷任太常,又領秘書監,因病無法親自處理事務,蔡謨上疏請求解除職務,朝廷不許。成帝坐御前殿時,派使者拜太傅太尉司空。正好要在殿上作樂,但門下官員上奏認為不是祭祀和國宴就沒有設樂的例子。此事由太常議論,蔡謨認為帝王坐御前殿派使者時應有廟堂之樂,朝廷聽從。帝王坐御前殿而作樂的慣例,就從此開始。 [10] 
彭城王司馬紘又向朝廷上疏,認為樂賢堂有明帝親手描畫的佛像,經歷屢次動亂,但此堂還在,應該由朝廷下詔為其作頌,成帝把此事交給羣臣討論。蔡謨認為私下作賦頌就可以了,不用以朝廷的名義來作頌。此事於是就停止。 [11] 

蔡謨諫止北伐

鹹康五年(339年),徵西將軍庾亮想要移鎮石城(今湖北襄陽),收復中原失地。蔡謨議論認為盤踞在中原的後趙實力強盛,東晉朝廷實力不足,只可憑藉長江天險防守,等待時機。眾人的意見大多與蔡謨相同,成帝於是下詔不讓庾亮轉移守地。 [12] 
當初,皇后每年都要拜謁皇陵,每次都花費許多人力物力,蔡謨建議説:“舊制皇后只要在太廟拜見就行了,不用拜陵。”朝廷於是停止了此項活動。 [13] 

蔡謨出鎮設略

鹹康五年(339年)八月,太尉郗鑑病重,上疏乞求卸職,並認為蔡謨平簡貞正,是時望所歸,建議朝廷任命他出任都督及徐州刺史。成帝於是任蔡謨為太尉軍司,授予侍中。不久,郗鑑去世,朝廷當即任命蔡謨為徵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以及揚州的晉陵、豫州的沛郡諸軍事,徐州刺史,授予假節 [14] 
當時,左衞將軍陳光請求進攻後趙,成帝下詔派陳光進攻壽陽,蔡謨上疏説:“壽陽城小但堅固,從壽陽至琅邪,城牆可以互相望見,一城受攻,各城必然來救援。再者,陛下的軍隊在路上行進需要五十多天,先鋒還沒到達,消息已經傳播很久了,敵賊的郵驛,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傳遞消息,那麼黃河以北的騎兵,就完全可以趕來救援。以白起韓信、項籍那樣的勇將,還要挖斷橋樑,焚燬舟船,背水而戰。現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備用,領兵前往敵城,前方面對強敵,回頭顧望歸路,這正是兵法所戒的大忌。如果進攻不能取勝,胡虜的騎兵突然到達,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士兵爭船渡河,以致被砍斷的手指雙手可捧的局面又將重演。現在陳光統領的都是禁軍,應該讓他們到哪裏都是隻有出征但不交戰。現在卻屯兵于堅城之下,用國家的禁軍攻擊敵人的小城,取勝則得利微小不足以給敵人造成多大傷害,失敗則損失慘重足而有利於敵寇,這恐怕不是周全的計策。”進攻後趙之事這才中止。 [15-16] 
石虎在青州造船數百艘,劫掠東晉沿海諸縣,所到之處殺戮甚多,朝廷以此為憂。蔡謨派龍驤將軍徐玄等駐守在中洲,又設立懸賞,規定如果得到後趙大白船的人,賞布千匹,小船百匹。當時蔡謨所統領的七千餘人,駐守地東至土山,西至江乘,共鎮守八所,城壘共十一處,烽火樓望三十多處,根據情況防備,甚有謀略。之前,郗鑑上表舉薦部下有功的共一百八十人,成帝一併賞賜他們,但還未賞賜而郗鑑已去世,朝廷於是中斷此事不再進行賞賜。蔡謨上疏認為之前已經同意了郗鑑的請求,如今不應中斷。而且郗鑑所表薦的大多是功勳卓著、身經百戰的人,也不可以不報答,朝廷下詔聽從。 [17] 

蔡謨謙遜讓職

鹹康八年(342年),晉康帝司馬嶽即位後,徵蔡謨入朝任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18] 
永和二年(346年)二月,蔡謨以左光祿大夫身份兼領司徒,與會稽王司馬昱一同輔政。 [19-20] 
永和三年(347年),又接替離職守孝的殷浩揚州刺史。再錄尚書事,領司徒之職如舊。之前蔡謨拜司徒時謙讓不徵辟僚佐,朝廷屢次催促,蔡謨才開始徵召掾屬 [21-22]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後,東晉朝野上下都認為光復中原指日可待,只有蔡謨對和他親近的人説:“敵人被消滅確實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然而恐怕這更給朝廷帶來了憂患。”聽到的人問:“您説的是什麼意思呢?”蔡謨答道:“能夠順應天意、掌握時機把百姓從艱難困苦中拯救出來的事業,如果不是最傑出的聖人和英雄是不能承擔的。不如老實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與力量。反觀如今伐趙之事,恐怕不是當今的賢達之輩就能辦成的。結果只能步步為營,分兵攻守,這是以勞民傷財為代價,來炫耀個人的志向。最後會因為才能和見識粗陋平庸,難以遂心,財力耗盡,智慧和勇氣全都變得窘困,怎麼能不給朝廷帶來憂患呢!” [23-24] 
自永和四年十二月(349年)蔡謨被任命為侍中、司徒後,三年裏他都沒去就職。蔡謨上疏,執意推辭。他對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説:“如果我當了司徒,必將為後人所恥笑,所以按道義我不敢接受任命。”詔令多次下達,褚太后也派人去説明意圖,蔡謨最終還是不接受任命。晉穆帝於是親自臨朝,派侍中紀據、黃門郎丁纂去徵召蔡謨。蔡謨向他們陳説自己身患重病,並派主簿謝攸陳述自己願意辭讓的意見。從早到晚,朝廷派來徵召蔡謨的使者往返十多次,然而蔡謨就是不去任職。當時穆帝年僅八歲,臨朝一天,非常疲倦。他問周圍的人説:“所徵召的人為什麼到現在還不來?臨朝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太后考慮到穆帝和臣下們都很疲勞,就下詔説:“一定不來的話,就結束臨朝吧。”中軍將軍殷浩奏請免除吏部尚書江虨的官職。會稽王司馬昱給尚書曹下令説:“蔡謨傲慢地違抗皇上的命令,這是沒有臣下之禮的行為。如果陛下在上卑躬屈膝,臣子在下又不履行君臣大義,那麼也就不知道靠什麼來處理朝政了。”於是公卿們便上奏説:“蔡謨狂妄傲慢地對待皇上的命令,罪同叛逆,請求將他送交廷尉依法論處。”蔡謨十分害怕,率領他的子弟們到朝廷去叩頭謝罪,自己又到廷尉處等待治罪。殷浩想處以蔡謨死刑,恰巧徐州刺史荀羨來到朝廷,殷浩就此詢問荀羨,荀羨回答説:“如果蔡公今天被處死,明天就一定會出現齊桓公晉文公那樣舉兵問罪的行動(指桓温)。”殷浩於是放棄處死蔡謨的打算,下詔將其免官並貶為平民。 [25-26] 

蔡謨晚年生活

蔡謨在被免官廢黜後,便閉門不出,終日講經來教授子弟。數年後,褚太后下詔再任命蔡謨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派謁者僕射孟洪就在蔡謨府中加以冊拜。蔡謨上疏表示謝意,於是託辭病重,從此不再朝見。朝廷下詔賜蔡謨几杖,允許在家門前放置行馬 [27] 
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謨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朝廷助贈喪事的相關禮儀,全都按照當年太尉陸玩去世時的舊例。又追贈他為侍中、司空諡號文穆。 [28-29] 

蔡謨人物評價

蔡謨總評

蔡謨擅長醫術,熟諳本草。又學識淵博,對禮儀宗廟制度多有議定 [30]  在任徵北將軍時,建“鎮守八所,城壘凡十一處,烽火樓望三十餘處”以防備後趙,很有謀略。他性格尤其厚重謹慎,每件事都過分的做防範。所以時人説:“蔡公過浮船,脱帶把瓠繫於腰間。” [31] 

蔡謨歷代評價

時人語: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32] 
郗鑑:太常臣謨,平簡貞正,素望所歸。 [33] 
褚蒜子:①謨先帝師傅,服事累世。②前司徒謨以道素著稱,軌行成名,故歷事先朝,致位台輔。 [32] 
桓温:前司徒臣謨執義履素,位居台輔,師傅先帝,朝之元老。 [32] 
孔嚴:蔡公德業既重,又是先帝師傅,居總錄之任,則是參貳宰相。 [34] 
王彪之:蔡公存謙素之懷。 [35] 
王獻之:蔡司徒立帝主於御牀,詔驛數反,其不祗順,正止於免黜耳。此外希不矜體者,違命誠為深愆,曲從實復過此。 [36] 
曹耽:謨可謂善始令終者矣。 [37] 
房玄齡等《晉書》:①蔡謨度德而處,弘斯止足,置以刑書,斯為過矣。②蔡葛知名,或雅或清。 [32] 
《唐故定州司馬蔡君長墓誌銘並序》:侍中匡晉,奄有七州。
洪邁:百年之間,會稽王昱、道子、元顯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壺、陸玩、郗鑑、陸曄、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託國者,王導、庾亮、何充、庾冰、蔡謨、殷浩、謝安、劉裕八人而已。 [38] 
李慈銘:若羊祜之厚重,杜預之練習,劉毅之勁直,王濬之武鋭,劉弘之識量,江統之志操,周處之忠挺,周訪之勇果,卞壼之風檢,陶侃之幹局,温嶠之智節,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奧,賀循之儒素,劉超之貞烈,蔡謨之檢正,謝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風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簡,皆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蓋二十人盡之矣。 [39] 

蔡謨個人作品

蔡謨的文章論議,有文集十七卷傳世(《唐書經籍志》作十卷)。他將自應劭以來為班固的《漢書》作注的版本整合起來,為《漢書》做集解 [40]  《全晉文》載,蔡謨有《喪服譜》一卷,集四十三卷,又收錄有《上表引疾》、《讓五兵尚書疏》、《諫攻壽陽疏》、《諫斷酬功疏》、《讓侍中司徒疏》、《謝拜光祿大夫疏》、《上言臨軒拜三公宜作樂》、《奏請褚太后臨朝》、《祈谷歌雲漢之詩議》、《父母乖離議》、《父母乖離不知存亡議》、《敕作佛象頌議》、《徵西將軍庾亮移鎮石城議》、《皇后每年拜陵議》、《劍履議》、《答蘭台議》、《非劉劭日蝕不廢朝議》、《四府君遷主議》、《褚太后敬父議》、《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昆弟不税服議》、《易子檄》、《與驃騎何充書》、《與庾冰書論贈刁協》、《與弟書》、《書》、《答劉氏問》、《答範朗難》、《答王蒙問》、《答族父是姨弟為服問》、《答或問》、《已拜時成婦論》、《防墓論》。 [41] 

蔡謨軼事典故

蔡謨寄顏無所

出自《晉書·蔡謨傳》:“(蔡謨)遷侍中、司徒,上疏讓曰:‘伏自惟省,惜階謬恩……上虧聖朝棟隆之舉,下增微臣覆餗之釁,惶懼戰灼,寄顏無所。’” [32]  形容臉面沒有地方放。猶言無地自容。

蔡謨不悦離席

蔡謨性格雅正,王導曾設置歌舞女,還安排下牀榻坐席。蔡謨之前已經在座,看見這種做法很不高興就離開了,王導也不挽留他。 [42-43] 

蔡謨戲弄王導

王導的夫人曹淑性格嫉妒,王導非常畏懼她,於是暗中在別處置下館舍,以安置其他的姬妾,曹淑知道後,要親自去查看。王導深怕姬妾們會受到曹淑的凌辱,命人馬上準備車駕趕去,還怕速度太慢,用手中拿的拂塵柄當鞭子趕牛奔跑。蔡謨聽説這事後,取笑王導説:“朝廷恐怕要為您加九錫了。”王導不予理會,只是謙恭地走開算。蔡謨又説:“我沒聽説過別的什麼東西,只知道有短轅的牛車,長柄的拂塵。”王導這才大怒,對人説:“我和諸位賢能一起在洛陽遊玩時,哪裏聽説過這個蔡克的兒子!” [44] 
王導有個愛妾姓雷,經常干預朝政,收受賄賂。蔡謨戲稱她為“雷尚書”。 [45] 

蔡謨無君輩客

王濛劉惔很輕視蔡謨。他們曾去看望蔡謨,談了很久,竟問蔡謨説:“您自己説説您比王衍怎麼樣?”蔡謨回答説:“我不如王衍。”王濛和劉惔相視而笑,又問:“您什麼地方不如?”蔡謨回答説:“王衍沒有你們這樣的客人。” [46] 

蔡謨爾雅不熟

蔡謨避亂渡江後見到蟛蜞,很高興地背誦道:“螃蟹有八隻腳,加上兩個夾鉗。”於是叫人煮來吃。吃完以後,上吐下瀉,精神疲睏,才知道這不是螃蟹。後來他向謝尚説起這件事,謝尚説:“你呀《爾雅》讀得不熟,幾乎被《勸學》害死。” [47-48] 

蔡謨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曾祖父
東漢名士蔡邕之孫(《晉書·蔡豹傳》作侄),三國曹魏時官至尚書
祖父
蔡德
官至樂平郡太守。
父親
一作蔡充,官至車騎將軍從事中郎
子輩
長子
蔡邵
官至永嘉郡太守。
次子
蔡系
有才學,官至撫軍將軍長史
表格參考資料: [49-52] 

蔡謨史料記載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32] 
參考資料
  • 1.    蔡謨  .蘭考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11-11]
  • 2.    《歸德府志·考城縣》(第49-50頁)
  • 3.    “南渡鼻祖”蔡謨與濟陽蔡氏的形成  .光明網.2014-08-22[引用日期2014-12-17]
  • 4.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也。世為著姓。曾祖睦,魏尚書。祖德,樂平太守。父克......東嬴公騰為車騎將軍,鎮河北,以克為從事中郎,知必不就,以軍期致之。克不得已,至數十日,騰為汲桑所攻,城陷,克見害。
  • 5.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謨弱冠察孝廉,州闢從事,舉秀才,東海王越召為掾,皆不就。避亂渡江。時明帝為東中郎將,引為參軍。
  • 6.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元帝拜丞相,復辟為掾,轉參軍,後為中書侍郎,歷義興太守、大將軍王敦從事中郎、司徒左長史,遷侍中。
  • 7.    《晉書·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時州里稱陳留阮放為宏伯,高平郗鑑為方伯,泰山胡毋輔之為達伯,濟陰卞壺為裁伯,陳留蔡謨為朗伯,阮孚為誕伯,高平劉綏為委伯,而曼為濌伯,凡八人,號兗州八伯,蓋擬古之八雋也。
  • 8.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於時潁川荀闓字道明、陳留蔡謨字道明,與恢俱有名譽,號曰“中興三明”,人為之語曰:“京都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 9.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蘇峻構逆,吳國內史庾冰出奔會稽,乃以謨為吳國內史。謨既至,與張闓、顧眾、顧颺等共起義兵,迎冰還郡。峻平,復為侍中,遷五兵尚書,領琅邪王師。謨上疏讓曰:“八坐之任,非賢莫居,前後所用,資名有常。孔愉、諸葛恢並以清節令才,少著名望。昔愉為御史中丞,臣尚為司徒長史;恢為會稽太守,臣為尚書郎;恢尹丹陽,臣守小郡。名輩不同,階級殊懸。今猥以輕鄙,超倫逾等,上亂聖朝貫魚之序,下違羣士準平之論。豈惟微臣其亡之誡,實招聖政惟塵之累。且左長史一超而侍帷幄,再登而廁納言,中興已來,上德之舉所未嘗有。臣何人斯,而猥當之!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與其苟進以穢清塗,寧受違命狷固之罪。”疏奏,不許。轉掌吏部。以平蘇峻勳,賜爵濟陽男,又讓,不許。
  • 10.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冬蒸,謨領祠部,主者忘設明帝位,與太常張泉俱免,白衣領職。頃之,遷太常,領秘書監,以疾不堪親職,上疏自解,不聽。成帝臨軒,遣使拜太傅、太尉、司空。會將作樂,宿縣於殿庭,門下奏,非祭祀燕饗則無設樂之制。事下太常。謨議臨軒遣使宜有金石之樂,遂從之。臨軒作樂,自此始也。
  • 11.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彭城王紱上言,樂賢堂有先帝手畫佛象,經歷寇難,而此堂猶存,宜敕作頌。帝下其議。謨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經典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藝,聊因臨時而畫此象,至於雅好佛道,所未承聞也。盜賊奔突,王都隳敗,而此堂塊然獨存,斯誠神靈保祚之徵,然未是大晉盛德之形容,歌頌之所先也。人臣睹物興義,私作賦頌可也。今欲發王命,敕史官,上稱先帝好佛之志,下為夷狄作一象之頌,於義有疑焉。”於是遂寢。
  • 12.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時徵西將軍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漸。事下公卿。謨議曰......朝議同之,故亮不果移鎮。
  • 13.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初,皇后每年拜陵,勞費甚多,謨建議曰:“古者皇后廟見而已,不拜陵也。”由是遂止。
  • 14.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初,太尉郗鑑疾篤,出謨為太尉軍司,加侍中。鑑卒,即拜謨為徵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豫州之沛郡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假節。
  • 15.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時左衞將軍陳光上疏請伐胡,詔令攻壽陽,謨上疏曰:今壽陽城小而固。自幫陽至琅邪,城壁相望,其間遠者裁百餘里,一城見攻,眾城必救。且王師在路五十餘日,劉仕一軍早已入淮,又遣數部北取堅壁,大軍未至,聲息久聞。而賊之郵驛,一日千里,河北之騎足以來赴,非惟鄰城相救而已。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對堅敵,顧臨歸路,此兵法之所誡也。若進攻未拔,胡騎卒至,懼桓子不知所為,而舟中之指可掬。今徵軍五千,皆王都精鋭之眾,又光為左衞,遠近聞之,名為殿中之軍,宜令所向有征無戰。而頓之堅城之下,勝之不武,不勝為笑。今以國之上駟擊寇之下邑,得之則利薄而不足損敵,失之則害重而足以益寇,懼非策之長者。臣愚以為聞寇而致討,賊退而振旅,於事無失。不勝管見,謹冒陳聞。
  • 16.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晉紀十八·顯宗成皇帝中之下》:時左衞將軍陳光請伐趙,詔遣光攻壽陽,謨上疏曰:“壽陽城小而固。自壽陽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見攻,眾城必救。又,王師在路五十餘日,前驅未至,聲息久聞,賊之郵驛,一日千里,河北之騎,足以來赴。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對堅敵,顧臨歸路,此兵法之所誡。若進攻未拔,胡騎卒至,懼桓子不知所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將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無戰。而頓之堅城之下,以國之爪士擊寇之下邑,得之則利薄而不足損敵,失之則害重而足以益寇,懼非策之長者也。”乃止。
  • 17.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季龍於青州造船數百,掠緣海諸縣,所在殺戮,朝廷以為憂。謨遣龍驤將軍徐玄等守中洲,並設募,若得賊大白船者,賞布千匹,小船百匹。是時謨所統七千餘人,所戍東至土山,西至江乘,鎮守八所,城壘凡十一處,烽火樓望三十餘處,隨宜防備,甚有算略。先是,郗鑑上部下有勳勞者凡一百八十人,帝並酬其功,未卒而鑑薨,斷不復與。謨上疏以為先已許鑑,今不宜斷。且鑑所上者皆積年勳效,百戰之餘,亦不可不報。詔聽之。
  • 18.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康帝即位,徵拜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 19.    《資治通鑑·卷九十七·晉紀十九·顯宗成皇帝下》:二月,癸丑,以左光祿大夫蔡謨領司徒,與會稽王昱同輔政。
  • 20.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領司徒。
  • 21.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代殷浩為揚州刺史。又錄尚書事,領司徒如故。初,謨衝讓不闢僚佐,詔屢敦逼之,始取掾屬。
  • 22.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會遭父憂,去職,時以蔡謨攝揚州,以俟浩。
  • 23.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石季龍死,中國大亂。時朝野鹹謂當太平復舊,謨獨謂不然,語所親曰:“胡滅,誠大慶也,然將貽王室之憂。”或曰:“何哉?”謨曰:“夫能順天而奉時,濟六合於草昧,若非上哲,必由英豪。度德量力,非時賢所及。必將經營分表,疲人以逞志。才不副意,略不稱心,財單力竭,智勇俱屈,此韓廬、東郭所以雙斃也。”
  • 24.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晉紀二十·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朝野皆以為中原指期可復,光祿大夫蔡謨獨謂所親曰:“胡滅誠為大慶,然恐更貽朝廷之憂。”其人曰:“何謂也?”謨曰:“夫能順天乘時濟羣生於艱難者,非上聖與英雄不能為也,自餘則莫若度德量力。觀今日之事,殆非時賢所及,必將經營分表,疲民以逞;既而才略疏短,不能副心,財殫力竭,智勇俱困,安得不憂及朝廷乎!”
  • 25.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遷侍中、司徒。上疏讓曰:“伏自惟省,昔階謬恩,蒙忝非據,屍素累積而光寵更崇,謗讟彌興而榮進復加,上虧聖朝棟隆之舉,下增微臣覆餗之釁,惶懼戰灼,寄顏無所。乞垂天鑑,回恩改謬,以允羣望。”皇太后詔報不許。謨猶固讓,謂所親曰:“我若為司徒,將為後代所哂,義不敢拜也。”皇太后遣使喻意,自四年冬至五年末,詔書屢下,謨固守所執。六年,覆上疏,以疾病乞骸骨,上左光祿大夫、領司徒印綬。章表十餘上。穆帝臨軒,遣侍中紀璩、黃門郎丁纂徵謨。謨陳疾篤,使主簿謝攸對曰:“臣謨不幸有公族穆子之疾,天威不違顏咫尺,不敢奉詔,寢伏待罪。”自旦至申,使者十餘反,而謨不至。時帝年八歲,甚倦,問左右曰:“所召人何以至今不來?臨軒何時當竟?”君臣俱疲弊。皇太后詔:“必不來者,宜罷朝。”中軍將軍殷浩奏免吏部尚書江虨官。簡文時為會稽王,命曹曰:“蔡公傲違上命,無人臣之禮。若人主卑屈於上,大義不行於下,亦不知復所以為政矣。”於是公卿奏曰:“司徒謨頃以常疾,久逋王命,皇帝臨軒,百僚齊立,俯僂之恭,有望於謨,若志存止退,自宜致辭闕庭,安有人君卑勞終日而人臣曾無一酬之禮!悖慢傲上,罪同不臣。臣等參議,宜明國憲,請送廷尉,以正刑書。”謨懼,率子弟素服詣闕稽顙,躬到廷尉待罪。皇太后詔曰:“謨先帝師傅,服事累世。且歸罪有司,內訟思愆。若遂致之於理,情所未忍。可依舊制免為庶人。”
  • 26.    《資治通鑑·卷九十八·晉紀二十·孝宗穆皇帝上之下》:蔡謨除司徒,三年不就職;詔書屢下,太后遣使諭意,謨終不受。於是帝臨軒,遣侍中紀據、黃門郎丁纂徵謨;謨陳疾篤,使主簿謝攸陳讓。自旦至申,使者十餘返,而謨不至。時帝方八歲,甚倦,問左右曰:“所召人何以至今不來?臨軒何時當竟?”太后以君臣俱疲,乃詔:“必不來者,宜罷朝。”中軍將軍殷浩奏免吏部尚書江官。會稽王昱令曹曰:“蔡公傲違上命,無人臣之禮。若人主卑屈於上,大義不行於下,亦不知所以為政矣。”公卿乃奏“謨悖慢傲上,罪同不臣,請送廷尉以正刑書。”謨懼,帥子弟詣闕顙,自到廷尉待罪。殷浩欲加謨大辟;會徐州刺史荀羨入朝,浩以問羨,羨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之舉,”浩乃止。下詔免謨為庶人。
  • 27.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謨既被廢,杜門不出,終日講誦,教授子弟。數年,皇太后詔曰:“前司徒謨以道素著稱,軌行成名,故歷事先朝,致位台輔,以往年之失,用致黜責。自爾已來,闔門思愆,誠合大臣罪己之義。以謨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於是遣謁者僕射孟洪就加冊命。謨上疏陳謝曰:“臣以頑薄,皆忝殊寵,屍素累紀,加違慢詔命,當肆市朝。幸蒙寬宥,不悟天施復加光飾,非臣隕越所能上報。臣寢疾未損,不任詣闕。不勝仰感聖恩,謹遣拜章。”遂以疾篤,不復朝見。詔賜几杖,門施行馬。
  • 28.    《諡法考》曰: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
  • 29.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十二年,卒,時年七十六。賵贈之禮,一依太尉陸玩故事。詔贈侍中、司空,諡曰文穆。
  • 30.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謨博學,於禮儀宗廟制度多所議定。
  • 31.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性尤篤慎,每事必為過防。故時人云:“蔡公過浮航,脱帶腰舟。”
  • 32.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7]
  • 33.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3-01]
  • 34.    《全晉文·卷一百二十六》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3-29]
  • 35.    《全晉文·卷二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3-24]
  • 36.    《全晉文·卷第二十七》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21]
  • 37.    《全晉文·卷一百三十三》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8-28]
  • 38.    《容齋隨筆·卷八》
  • 39.    《越縵堂讀書記·史部·晉書 》  .傳統文學網[引用日期2015-04-26]
  • 40.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文筆論議,有集行於世。總應劭以來注班固《漢書》者,為之集解。
  • 41.    《全晉文·卷一百十四》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3-01]
  • 42.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謨性方雅。丞相王導作女伎,施設牀蓆。謨先在坐,不悦而去,導亦不止之。
  • 43.    《世説新語·方正第五》:王丞相作女伎,施設牀蓆。蔡公先在坐,不説而去,王亦不留。
  • 44.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初,曹氏性妒,導甚憚之,乃密營別館,以處眾妾。曹氏知,將往焉。導恐妾被辱,遽令命駕,猶恐遲之,以所執麈尾柄驅牛而進。司徒蔡謨聞之,戲導曰:“朝廷欲加公九錫。”導弗之覺,但謙退而已。謨曰:“不聞餘物,惟有短轅犢車,長柄麈尾。”導大怒,謂人曰:“吾往與羣賢共遊洛中,何曾聞有蔡克兒也。”
  • 45.    《世説新語·惑溺第三十五》: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納貨。蔡公謂之雷尚書。
  • 46.    《世説新語·排調第二十五》:王、劉每不重蔡公。二人嘗詣蔡,語良久,乃問蔡曰:“公自言何如夷甫?”答曰:“身不如夷甫。”王、劉相目而笑曰:“公何處不如?”答曰:“夷甫無君輩客。”
  • 47.    《世説新語·紕漏第三十四》:蔡司徒渡江,見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後向謝仁祖説此事,謝曰:“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
  • 48.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初渡江,見彭蜞,大喜曰:“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頓,方知非蟹。後詣謝尚而説之。尚曰:“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
  • 49.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曾祖睦,魏尚書。
  • 50.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祖德,樂平太守。
  • 51.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長子邵,永嘉太守。
  • 52.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少子系,有才學文義,位至撫軍長史。
  • 53.    蔡謨-蘭考縣人民政府  .蘭考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11-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