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毓榮

鎖定
蔡毓榮(1633年4月15日-1699年2月21日),字仁庵,別字顯齋,奉天錦州(今遼寧省錦州市)人,隸漢軍正白旗。 [4]  漕運總督蔡士英次子。中國清朝康熙時期大臣。 [5] 
順治十三年(1656年),蔡毓榮任佐領,兼刑部郎中。歷任京畿道御史、秘書院學士及刑部、吏部侍郎。康熙九年(1670年),授四川湖廣總督。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反清,進兵湖南。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分設四川總督,蔡毓榮專任湖廣總督,統兵迎戰。因沅州、常德、長沙、岳陽等地失陷革職留任,戴罪圖功。康熙十八年(1679年),授蔡毓榮為綏遠將軍,統領諸路綠營兵,與八旗兵一道收復湖南嶽州、常德、衡州、長沙等地。繼而進兵攻克貴州銅仁、鎮遠、思南等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一月,克昆明,平定“三藩之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蔡毓榮調任雲貴總督,授兵部尚書, [4]  針對治滇上奏十份《議疏》,統稱為《籌滇十議疏》。 [5]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閏四月,蔡毓榮改任倉場總督、户部右侍郎離滇。年底,因罪解職,籍沒免死,遣戍黑龍江。後赦還,卒於永平府盧龍縣。 [4] 
蔡毓榮的《籌滇十議疏》包括:蠲荒賦、制土夷、靖逋逃、理財源、酌安插、收軍仗、勸捐輸、弭野盜、敦實政、舉廢墜等措施,對雲南的戰後恢復、加強清朝統治、強化教育,轉化風俗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套較為完整的恢復和發展雲南經濟社會的政策措施。 [5]  蔡毓榮主持纂有《四川通志》47卷,著《通鑑本末紀要》81卷等。 [4] 
仁庵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軍正白旗
出生地
錦州
出生日期
1633年
逝世日期
1699年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之亂
本    名
蔡毓榮

蔡毓榮生平

蔡毓榮嶄露頭角

初授佐領,兼刑部郎中。不久改授京畿道御史,兼參領,遷秘書院學士。
康熙五年(1666),授刑部侍郎。康熙七年(1668),遷吏部侍郎。康熙九年(1670),授四川湖廣總督,駐荊州。康熙十年(1671),疏言:“四川民少田荒,請廣招開墾。招民三百户,予議敍,墾田五年,起科”;“四川衝要營員用沿邊例題補”。康熙十一年(1672),疏言:“移駐官兵子弟得入籍應試”。康熙十二年(1673),請裁遵義總兵官,改鎮松潘。事並下部議行。

蔡毓榮三藩之亂

蔡毓榮畫像 蔡毓榮畫像
康熙十二年(1673)十二月,吳三桂反,蔡毓榮上疏言:“雲貴總督甘文焜手書遺臣言吳三桂反”,於是蔡毓榮遣沅州總兵崔世祿率兵迅速進入貴州,夷陵總兵徐治都永州總兵李芝蘭繼進。康熙帝命提督桑額疾馳沅州駐守。不久授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大將軍,率八旗兵討伐吳三桂,駐荊州,諭蔡毓榮負責籌備軍需。
康熙十三年(1674),分設四川總督,命蔡毓榮任湖廣總督,以招民墾荒功,加兵部尚書。吳三桂破沅州,崔世祿降。常德澧州、長沙、嶽州相繼陷落。部議蔡毓榮在常德失陷前,沒有及時令桑額駐守,調度無能,當奪官,康熙帝從寬留任,命蔡毓榮戴罪立功。尋丁父憂,命在任守制,督綠旗兵進剿。蔡毓榮令副將胡士英等分防江口。叛將楊來嘉南漳天門寨、馬良坪,出掠城邑,蔡毓榮令襄陽總兵劉成龍御之,屢戰屢勝。
廣西提督馬雄反,響應吳三桂,把逆書交給兩廣總督金光祖,陷害蔡毓榮將率綠營兵數千赴嶽州,投降吳三桂。身為蔡毓榮姻親的金光祖派遣密使告訴了蔡毓榮。蔡毓榮聽説後,疏陳狡謀狂噬,請求解任回旗。康熙帝命殫心供職,毋以反間引嫌。
康熙十四年(1675)九月,勒爾錦請增綠旗兵援、剿二營,領以兩副將,命蔡毓榮統轄。蔡毓榮疏言:“吳逆久據湖南,而湖南之長沙與江西吉安袁州接壤,郴州桂陽又與吉安之龍泉接壤。若楚省大兵由荊嶽諸路進而,江省大兵亦由袁州諸路會期進攻,使賊三面受敵,首尾不能相顧,則我兵之勢合而賊兵之勢分,一舉而膚功立奏也。”又言:“前此屢奉恩諭,賊官民來歸悉赦已往之罪,且不惜數百萬帑金用兵剿賊,無非為救民水火。計惟是烽燧之區,或不暇辨是民是賊,恐俘戮者眾,乞統兵王貝勒遴選滿洲賢員,齎奉撫民,勑諭隨師前進,每收復城邑,即稽察户口,悉予安輯賊黨以外,戒毋妄殺,則脅從之眾無不聞風投順矣。”疏並下所司議行。
康熙十七年(1678),蔡毓榮督造戰艦成,率綠旗兵五千,從大將軍、貝勒愛新覺羅·尚善進攻嶽州,與討逆將軍鄂納等以舟八百餘入洞庭湖,擊吳三桂兵,大敗之,發炮沉其舟,殲寇甚眾。遣將艤君山,載土伐木塞諸港。分兵屯三眼橋七里山,絕寇轉糧道。寇犯我糧艘,夾擊,復大敗之,斬級千餘。吳三桂死,其孫吳世璠以喪還。清軍攻克嶽州,進定長沙、衡州。
康熙十八年(1679)十月,疏言:“湖南境惟辰州尚為吳三桂所守。楓木嶺、辰龍關兩道皆險隘。我師疲頓,當小休。俟糧草克繼,會師進攻。”康熙帝命給事中摩羅、郎中伊爾格圖傳諭曰:“賊敗遁負險,宜用綠旗步兵。毓榮所屬官兵強壯,不難攻取險隘,剿除餘寇。從古險隘地方,若不攻取,豈有自定之理。其如何恢復辰、沅,速定雲、貴,詳議以聞。”蔡毓榮疏言:“辰、沅水路直達武陵,賊既扼險於陸,又復據泊上游。若我師由陸路進攻,恐賊以輕舟順流反襲我後。宜造八槳小船二百、水陸並進。並請請專責一人,總統諸路綠旗兵。”康熙帝即授蔡毓榮綏遠將軍,賜敕,總統綠旗兵,總督董衞國、周有德、提督趙賴等並受節制。
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督兵分道出楓木嶺、辰龍關,水師並進,克辰州,再進克沅州,並復瀘溪、漵浦、麻陽諸縣。八月,蔡毓榮請求頒勅招撫吳世璠,康熙帝諭告大學士等曰:“吳世璠為賊渠魁,恃其險阻抗拒,守兵殘害生民,罪惡重大。蔡毓榮不圖早滅逆寇,乃欲降勑招撫,率意妄奏,着嚴飭之。”
閏八月,與大將軍、貝子彰泰會師,自沅州入貴州境。彰泰疏言綠旗兵已與滿洲兵會,若各自調遣,慮未能合力奏功。康熙帝命蔡毓榮一切軍機向大將軍彙報,商酌以行。十月,與董衞國督兵克鎮遠思南。吳世璠部將夏國相等以二萬人屯平遠西南山,分兵據江西坡,坡天險,夏國相為象陣。清軍迫險攻象陣,不能克,蔡毓榮以紅旗督戰,眾奔不可止,清軍敗績。越二日復戰,鼓眾奮進,夏國相棄險走,遂克貴陽。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從彰泰下雲南,彰泰奏:“賊眾萬餘欲據盤江,已遣兵固守鐵索橋以御之。”康熙帝諭曰:“大兵秣馬貴陽已經月餘,今逆賊欲據盤江,祗遣兵前往殊昧機宜。彰泰、蔡毓榮當即親統大兵,撲滅賊眾,平定滇中,勿失機會。”三月,蔡毓榮隨彰泰進攻省城昆明,屯歸化寺。吳世璠部將胡國柄等糾賊萬餘,列象陣拒戰,清軍分隊進擊,大敗賊眾,陣斬胡國柄及賊眾無算,奪重關及太平橋。吳世璠部將餘從龍等出降,詗知其虛實。趙良棟師至,趣進攻,蔡毓榮駐軍大東門。吳世璠自殺,城下。雲南平。蔡毓榮還任湖廣總督

蔡毓榮經營雲南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調任雲貴總督。疏言:“雲貴兩省俱險要邊疆,又當新復之初,督標兵舊設四千未足資彈壓,請增兵一千,分為五營。又因議裁吳逆所設十鎮,請改為六鎮。在迤西者曰鶴麗,曰永順,曰楚姚蒙景。在迤東者,曰開化,曰臨元澂江,曰曲尋武沾。又言中甸金沙江外,舊轄麗江土府為吳逆割畀,蒙番通商互市。今互市已停,而蒙番所設喇嘛營官未撤,宜令土知府木堯仍歸其地。”
十月,疏言云南善後諸事:“一曰蠲荒賦。雲南陷寇八載,按畝加糧。驅之鋒鏑,地曠丁稀,無徵地丁。額賦應予蠲除,招徠開墾。二曰制土夷。前此土目世職,不過宣慰,三桂濫加至將軍、總兵。初投誠,權用偽銜給札,今當改給土職。舊為三桂奪職者,察明予襲。三曰靖逋逃。三桂舊部奉裁,徵兵散失。八旗僕從,兔脱鼠竄。宜厚自首賞,重懲窩隱。所獲逃人,量從末減,庶聞風自歸。四曰理財源。雲南賦税不足供兵食。地產五金,令民開採,官總其税。省會及祿豐蒙自大理設爐鑄錢。故明沐氏莊田及入官叛產,均令變價,以裕錢本。田仍如例納賦,兵弁餘丁,墾荒起科,編入裏甲,俾賦有餘而餉可節。五曰酌安插。逆屬嘗隨伍,當遣發極邊。若僅受偽銜,並未助逆,宜免遷徙。六曰收軍仗。私造軍器,應坐謀叛論罪。土司藏刀槍,民以鉛硝、硫黃貿易,皆嚴禁。七曰勸捐輸。雲南民鮮蓋藏,偶有災祲,無從告糴。請暫開捐監事例。八曰弭野盜。魯魁在萬山中,初為新嶍阿蒙土人所據,嘯聚為盜。內通新平、開化、元江、易門,外接車裏、孟艮、鎮元、猛緬。三桂授以偽職,今雖改授土司。仍宜厚集土練,分駐隘口,防侵軼為患。九曰敦實政。兵後整理撫綏,其要在墾荒蕪,廣樹蓄,裕積貯,興教化,嚴保甲,通商賈,崇節儉,蠲雜派,恤無告,止濫差。州縣吏即以此十事為殿最。十曰舉廢墜。各府州學宮,自三桂煽亂,悉皆頹壞。今宜倡率修復。通省税糧,既有成額,宜均本折定,留運驛站,酌加工食,俾民間永無派累。”疏入,廷臣議行。

蔡毓榮因罪罷官

蔡毓榮自貴州進徵雲南時,上疏彈劾提督趙賴駐守貴州,抗留檄調進徵官兵。議政王大臣以趙賴已奏明防守緊要,難於遣發,寢議。蔡毓榮又彈劾總督董衞國不聽調度,違誤軍機,康熙帝命事平時定議。
康熙二十二年(1683),部議董衞國未嘗違誤,且有復鎮遠功,請免議,康熙帝責蔡毓榮妒功誣奏,下部議,削五級。
康熙二十五年(1686)閏四月,授總督倉場侍郎。十月,改任兵部侍郎領侍衞內大臣佟國維等疏言:“侍衞納爾泰自陳前使雲南,蔡毓榮令其子蔡琳餽以銀九百”。內務府以新自雲南歸旗之革職知州文定國揭發,蔡毓榮入雲南以吳三桂孫女為妾,並徇縱逆黨狀。下刑部,鞫實,擬斬,籍沒,命免死,與蔡琳並戍黑龍江。赦還。
康熙三十八年(1699),卒。 [1-2] 

蔡毓榮家族成員

父:蔡士英,本為明朝守備,崇德七年(1642)降清,官至漕運總督,加兵部尚書,卒諡“襄敏”。
子:蔡琳 [1] 

蔡毓榮歷史評價

清史稿》:毓榮(蔡毓榮)統綠旗兵下雲南,廉清不逮趙良棟,戰績與相亞。哈佔鎮陝西,衞國(董衞國)定江西,有德(周有德)略四川,督餉治軍,其於戡亂皆與有功。雲南既下,撫綏安集之績,毓榮開之,繼文成之,自是西南遂底於平矣。 [1] 
秦樹才:綜觀蔡毓榮一生 , 率軍平叛和治滇是其歷史最輝煌燦爛的篇章。他不但是清軍中為數不多的始終參加平叛鬥爭的將領之一 , 而且功績卓著 , 對根除雲南禍亂、維護祖國統一作出了較大貢獻。擔任雲貴總督期間 , 言行舉止更是對雲南由亂而治的轉變影響極大。 [3] 

蔡毓榮軼事典故

康熙十八年(1679),蔡毓榮上疏説:“洞庭湖中之君山有龍神廟,久着靈顯,唐朝封為利涉侯,宋朝加封順濟王,我朝順治四年(1647),王師過湖,祈風有應,委官葺新。昨歲七月,大軍攻取湘陰,風浪疊壞船艦,臣同討逆將軍鄂訥登山禱,即風靜浪平,克復嶽城,湖南諸郡底定。固皆皇上威福所致,亦賴湖神護助,請勅賜封祀以旌神功,疏下部議。視嶽鎮海瀆,例封為洞庭湖之神,遣禮部祭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