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家人

鎖定
蔡家人,又被稱作蔡族、蔡家族或菜族,是中國未識別民族。分佈在貴州安順、清鎮、畢節六盤水及雲南昭通彝良、鎮雄等地。古時和其他民族並稱為西南九夷蠻。蔡家人具有單一獨特的語言(蔡語);有獨特的工藝(如祖傳的擀氈、種痘); 婚喪禮節與其它民族不同,民族習慣還保留得比較完整。各地鄰居的民族對蔡族都有相應的稱呼,蔡家人自稱“門你”(men31ni33),本地官話叫“蔡家”,彝語稱“啊武哪”,苗族稱“啊烏”或“斯聶”,水族稱“樓慢”,布依族稱“布慢”或“布阿武”等。在過去,由於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誤解,蔡家人又被泛稱為“蔡兜兜”或“蔡家苗”。
中文名
蔡家人
外文名
Indigenes Tsai kia
分    佈
安順,畢節,六盤水,昭通
所屬國家
中國

蔡家人歷史由來

長久以來,蔡家人的民族身份一直處於尷尬的邊緣化。這其中一個很大原因是存在與外界文化交流上的障礙:“蔡家人”作為最早被流放“南徼”,以及後來無數次民族間的生存爭鬥中,歷來是被欺壓的對象,以至於大多生存在深山野嶺,接觸現代文明的時間較晚,再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直到如今,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方面,大多數仍然處於落後狀態。這就使得無論是散見於各文獻的零星記載還是外界對該族羣直觀上的認識都出現了極大的偏差。即外界對散居不同地區的同一族羣,沒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由於歷史原因造就了蔡家人長期處於一個“大雜居”的生活環境。今天的蔡家人主要依據周邊生活的主要民族而被粗略登記為漢族彝族,白族,苗族民族
下面我們來看兩張圖:第一張圖《百苗圖(局部)》,是繪於清乾隆年間的《百苗圖》,《百苗圖》是中國貴州及其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特別是支系繁多的苗族羣體的古代生活實錄圖譜。這其中,就包括“蔡家苗”。我們看到,圖中的蔡家苗身着氈衣,頭髮盤為犄角狀,從外觀上看,似乎更像是彝族
圖1:百苗圖(局部) 圖1:百苗圖(局部)
第二張圖(圖2),是安順二我攝影館於清光緒年間拍攝的蔡家男女像,但從照片上看,我們注意到,此時的蔡家人似乎在服飾上和上圖已大不相同。他們身着的服飾似乎更像清末漢民的穿着。
圖2 圖2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歷史上的蔡家人受周邊居住民族的同化情況較為嚴重,另一個例子是許多蔡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語言的學習受鄰村民族的影響,如有不少人既會講本地漢語官話方言,又兼會蔡語,苗語彝語等。但是由於擔心説本家的蔡語會遭到外人的譏笑,或者避免被外族懷疑是故意説蔡語罵人的嫌疑,他們更多時候選擇不説蔡家話。這些都為外界日後對蔡家人的認知和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帶來了困難。
蔡族 蔡族
歷史上的蔡家人長期以來,都與外界的各民族保持着高度的共生關係。他們被迫分散在雲貴二十多個縣市。地域文化帶來差異,使得他們在生活習俗,服飾,甚至語言上,都表現出了與周邊民族高度的一致。他們從外表上看來,有的幾乎與漢人相差無幾,有的更傾向於彝族,有的更傾向於苗族,有的更傾向於白族。 [1] 

蔡家人民族文化

蔡家人 蔡家人
蔡家人具有單一獨特的語言(蔡語) [2]  ;有共同文化心理狀態;雖無共同經濟聯繫(受歷代中央政權驅趕到邊遠地區,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文化上受奴役所致),但有獨特的工藝(如祖傳的擀氈、種痘);有獨特的民族服飾,婚喪禮節與其它民族不同,解放初就在各自不同的居住地域向當地政府填報“蔡族”;各地臨居的其他民族對我們都有稱呼,蔡家人自稱“門你”,漢語叫“蔡家”,彝語稱“啊武哪”,苗族稱“啊烏”或“斯聶”,水族稱“樓慢”,布依族稱“布慢”或“布阿武”等。以上所述,蔡家理應是中國單一的少數民族。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畢節地區做民族考查的費孝通掛至如今,待靠他族。據1983年民族識別的不完全統計人數,畢節地區的大方縣5362人,織金3952人,納雍3049人,黔西2463人,威寧2123人,赫章957人,畢節645人,全區除金沙縣尚無統計外共有18000多人;另外僅六盤水市的水城縣就有2200多人,六枝1300多人,安順400多人,清鎮和雲南的昭通、鎮雄、彝良等地雖無統計,預計有五、六千人,累計在28000——30000人左右。按人口增長率計,應是35000人以上。 [2] 
參考資料
  • 1.    長小川.新修支那省別全志——貴州卷.日本:東亞同文會,1941
  • 2.    柳中城.《貴州蔡家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