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天心

鎖定
蔡天心(1915.6.20—1983.3.5),原名蔡國政,曾用名蔡捷,筆名有蔡哲、君謨、白石等。1940年5月去延安,先在中央黨校學習,後調中央研究院文藝理論研究室任秘書、研究員,1944年調中央黨校四部任教員。1945年後返回東北開展對敵鬥爭,曾在遼寧省政府、遼西一地委工作,後任吉林大學教授。1977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負責文藝書籍編審工作。 [1] 
中文名
蔡天心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5年6月20日
逝世日期
1983年3月5日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
性    別

目錄

蔡天心人物生平

1915年6月20日,蔡天心生於瀋陽市東二區常家灣子村(現瀋陽市東陵區祝家屯鎮常家灣子村)。其父蔡萬章是一位醫術高超的老中醫。他六歲時,其父在常家灣設立了一個以當時的公立學校教材為課本的學館。蔡天心從七歲起就在他父親的學館裏讀書,同時,趁其父外出行醫時,他偷偷把家裏藏的《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西遊記》等拿出來一本一本地讀。他在家讀書五年,其父管教甚嚴,雞鳴即起,挑燈就讀。
1927年,蔡天心到古城子鎮讀高小。十四歲時,蔡天心入遼寧省立第一中學讀書,他的作文經常得到語文老師的嘉獎。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蔡天心不願接受奴化教育,於次年考入教會學校——瀋陽文會高中讀書。在那裏,他讀了魯迅、高爾基和19世紀俄國文學作品,開始接受新思想的教育,對其以後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打下了基礎。
東北淪陷後,蔡天心開始自覺地從事文學創作。1933年在《滿洲報》上發表詩歌《北國姑娘》。1934年在《滿洲報》上發表散文《回家》。1935年在《泰東日報》上發表短篇小説《飢餓》。這三篇體裁不同的作品,表現了一個主題:揭露日寇罪行,喚起同胞覺醒。蔡天心一開始就以筆為槍,把文學創作作為抵抗日寇的武器。
1935年,高中畢業後的蔡天心流亡青島,考入山東大學中文系。讀書期間,他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開展文學活動。他組織學校中文系和外語系愛好文學的同學成立了新文藝學會,自己任總務,組織文藝茶會,邀請文學教授參加指導,並主編學會在《青島民報》副刊上出版的《新地》文藝週刊。1937年1月,蔡天心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
在青島,蔡天心於1935年冬創作了反映東北人民反抗日寇侵略的短篇小説《東北之谷》,發表於上海《文叢》月刊1937年7月號;1936年創作中篇小説《山村婦女》;並於1937年春開始着手創作反映瀋陽渾河一帶農民反抗日寇侵略和地主漢奸壓迫的長篇小説《渾河的風暴》。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蔡天心由青島流亡到武漢,後到成都,在四川大學中文系借讀。他繼續從事救亡工作。1938年春,他發起成立了四川大學文藝研究會,負責主編會刊,並在成都《新民報》上編輯《鐵流》文學週刊,後來又主編《半月文藝》。1938年8月,蔡天心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夏,在川大中文系畢業後,蔡天心到四川省教育科學館,在黨內擔任成都《戰時學生》社支部書記兼主編。1940年國民黨在成都製造“搶米事件”後,黨組織令他撤退到重慶辦事處。
1940年4月,蔡天心轉赴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在延安期間,蔡天心經常參加文藝界抗敵協會延安分會的一些活動。1941年調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藝理論研究室任秘書、研究員。1942年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延安文藝座談會。1944年,與江帆結婚。1945年春,蔡天心調中央黨校四部任教員,業餘時間繼續從事長篇小説《渾河的風暴》的寫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蔡天心夫婦到東北工作。9月2日,他們隨第一批去東北的幹部團從延安出發,步行五十餘日,於11月27日進入瀋陽。蔡天心被分配到遼寧省委任宣傳科科長,主編《遼寧政報》,後隨軍撤至遼西,籌辦《勝利報》,並在副刊上選登《渾河的風暴》片斷,繼而任遼西文協籌委會主任,籌辦《草原》文學月刊。
1946年夏,蔡天心調吉林大學任教,從事文學教學工作。後又調任遼寧臨江一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參加了“四保臨江”戰役和“土地改革運動”等。此間,《渾河的風暴》首卷章節在《鴨綠江》文學月刊上發表。
1948年,蔡天心調任遼寧公學校長,遼寧公學與遼南學院合併成遼寧學院後繼續任學院院長。11月瀋陽解放後,蔡天心調任東北局文委任秘書。1950年東北文代大會後,蔡天心被選為東北文聯委員,並先後任出版編輯部部長,《東北文藝》主編,東北作家協會秘書長。1951年任東北文聯秘書長兼東北文化部社會文化處處長。在文藝行政與編輯工作間隙,蔡天心創作了以東北人民抗日鬥爭為題材的短篇小説《長白山下》《江邊上》等。從1953年開始,蔡天心從事專業創作,是全國作協委員,並曾任東北作家協會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作協瀋陽分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瀋陽市農委委員等職。
20世紀50年代,蔡天心先後走訪了遼南、遼西、吉林、黑龍江農村試辦的十二個農業合作社,進行調查,蒐集寫作素材;創作了《葦青河上》《初春的日子》《金色的陽光》等以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為題材的短篇小説十餘篇,《扶持》《蠢動》中篇小説兩部以及長篇小説《大地的青春》的第一、二、三部分;出版了詩集《紅旗頌》、文藝評論集《文藝論集》等。
1964年,蔡天心的《大地的青春》受到批判。“文革”期間,被下放到遼河邊上的一個偏僻農村勞動。在這段時間內,蔡天心完成了長篇小説《遼河套》,出版了舊體詩詞集《晴雪集》等。1977年春,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
1983年3月5日,蔡天心病逝於北京,享年六十八歲。 [2] 
參考資料
  • 1.    王巨才主編,延安文藝檔案 延安音樂 第25冊 延安作家 1,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09,第128頁
  • 2.    王巨才主編,延安文藝檔案 延安音樂 第25冊 延安作家 1,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09,第128-1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