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蔡元鼎

鎖定
蔡元鼎:字國寶、號蒙齋,漳浦縣嘉賓鄉欽賢裏·二十八都蔡坑保人(今赤嶺鄉前園村蔡坑社)。金浦蔡氏~蔡坑蒙齋派始祖
中文名
蔡元鼎
籍    貫
福建漳浦縣蔡坑(今赤嶺前園村蔡坑)
國寶
蒙齋
唐· 開漳府兵中壘校尉蔡長眉的裔孫(據考為八世孫),生逢唐末衰亂,是時黃巢起兵鬧事,賊兵義軍,處處蜂起!嶺南、廣南作亂,大溪屯地所在盜賊橫行,兵革擾攘,民不堪生,蔡氏家族盡以分竄,各自逃生!蔡元鼎於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878年),從漳浦西南域的安仁鄉新安裏“大峯山行台”的“蔡公甌”開漳蔡氏聚居地,避亂徙居漳浦北境的嘉賓鄉欽賢裏、廿八都玳瑁山麓的萇坑(長卿)之西,雞髻山之陽,闢地蔡坑(今赤嶺鄉前園村蔡坑社)。五代時,閩王屢次徵辟、皆不出仕就職,隱居於玳瑁山中,以文章自豪,為鄉學先生,著書立説,講學授徒於里門,生徒至者逾千人,學者尊稱為“蒙齋先生”!蔡元鼎畢生用心於聖賢之學,曾言:“聖人道在六經,不講明義藴,亦糠秕耳!”著有儒學行述論作《中庸解》、《大學解》、《九經解》、《語孟講義》、《洪範會元》、《辨類詩》、《雜著》、《蒙齋詩文集》等書行世。
《閩書》、《漳郡志》、《浦邑志》、《蔡氏家譜》俱載:蔡元鼎於“宋·鄉賢傳”,為鄉學先生!按古者:鄉士大夫懸車裏門,日則待坐於里門、以待鄉學子弟出入問難而教之!故稱“鄉先生”。《大學·中庸·語孟》乃孔門道學之正,宋《九經·洪笵》尤為聖賢奧旨也,公曆五代、以至宋造之初,時經學久荒蕪、蔡元鼎獨闢性宗,不由師授,閩治教雖及,而正學未明,濓、洛、關、閩尚未倡導、推廣,獨能用心於聖賢之學而深究遺旨、其與文章著述者,不同矣!美矣、宋造之鄉賢人也!譜載:其孫“藻”續《九經解》、累世以文章登科第,固家學淵源有自哉!迨其歿、鄉人奉而祭之於社,蓋推其功與德足以祀社也!
蔡元鼎生於唐宣宗·李忱大中(公元850~860年)年間,一生經歷唐末、五代、宋初三個朝代,歿於宋太祖·開寶(公元970~980年)年間,享壽百餘歲,贈“金雞閣學士”,當道者祀其於郡、縣學宮,事蹟紀載在閩書、郡縣誌《宋·鄉賢傳》。
宋明“閩派理學”奠基者、漳州郡太守朱熹樹匾“立志聖賢”於其祠,作文稱讚蔡元鼎曰:“白露零而蒼葭不改其色,風雨晦而雞鳴不改其音,使後之論世者瞻梁峯之崔巍,輒仰止於帽山!”。墓塟在蔡坑鰗鰍岺,坐癸向丁兼未醜(閩書、八閩通志、郡邑志俱載)。後世子孫建造《建德堂》專祠奉祀。晚生二子:誠立、誠存。
相關鏈接——勸募重修《元鼎祖祠序》
考我蔡氏之源,始自周成(應為:武)王封蔡仲(應為:叔·度公)於蔡、後因氏焉!
至唐儀鳳(應為:總章二年)間:有長眉公者,光州固始人也,隨陳將軍(政)戍閩、為壘尉,屯雲霄、因家焉,迨至唐乾符(戊戌)間,黃巢起兵,嶺南、廣南所在,盜賊蜂起!我元鼎祖乃由雲霄徙居於玳瑁山萇坑之西、號曰“蔡坑”,歷三十餘年入五代、又五十餘年入宋,享壽百餘。傳至十世子孫,仕宋者十有餘人;惟七世孫:“易”登乾道五年進士、仕至廣德軍籤判,載於郡志;若三世:判度支“芹”、(翰林)編遣(修)“期”,四世:刺史“固”、銀青光祿大夫“震”,六世:翰林侍讀“莊”,八世:階(徐)州總管“光世”、龍德(川)縣丞“嘉”、(兩請漕舉“慶”)武進校尉“珪”、鳳州總管“振先”,九世:諫議大夫“仁杰”、武岡訓導“廷瑞”、太學訓導“魁瑞”(進士“益老”),十世:兵部侍郎“希稷”(舉子“以夫”、縣令“通”)、封川教諭“預”,十有五(九)考,蓋吾家宋代世爵也!
又經由宋入元,迨順帝至正,天減胡運、盜賊蜂起!在在皆是,傳説有土賊歐狗者萬餘掠其境,於是舉族逃竄、各自遷居!若三世:“繼”分掌潮陽闢望莊、是為闢望祖,至八代孫元仲、宋德祐間始自闢望回浦東門、為浦東門石埕浯江祖;四世:“精”分掌泉州吳店市、為吳店祖;十二世:“自正”於元大德間,徙居金鰲、為金鰲祖;迨明洪武間,子孫有自金鰲回居蔡坑,承掌祖業,略修前序,旋亦衰廢,其餘竄居何地?何人?無從盡考矣!
總之,稽我蔡氏自五代迄宋末元初以下,遷居者無不本自蔡坑元鼎公派下,蔡坑祖跡、僅存一祖祠而已,雖經數次修緝,代遠年湮,現又衰廢,凡蔡氏孫裔,當思木本水源、祖跡攸關,及早贊助,集資修緝,保存祖跡!否則,將恐數載之後,故址已拋,欲知祖跡之所在,即無從追尋矣!今欲遠遷者,鹹知祖跡遺傳之一二,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