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蔚嶺

鎖定
蔚嶺:跨越廣東韶關市樂昌縣—湖南郴州市宜章縣的山脈,屬南嶺
上有宜樂古道及其蔚嶺關等等,是古代廣東省通往湖南省及中原一帶的要道。
與大庾嶺的分界線是流經仁化縣錦江河谷。
蔚嶺關又稱小庾嶺,則所在區域古代有人稱小庾嶺,名稱容易混淆,蔚嶺之稱才清楚。
中文名
蔚嶺
別    名
小庾嶺
所屬山系
南嶺
地理位置
廣東樂昌縣—湖南宜章縣
走    向
西北—東南

蔚嶺位置

蔚嶺 蔚嶺
蔚嶺:跨越廣東樂昌縣—湖南宜章縣的山脈,屬南嶺
別稱問題:蔚嶺關又稱小庾嶺,則所在區域古代有人稱小庾嶺,應該是蔚嶺的別稱,是區別於大庾嶺。那麼,仁化縣城所在的錦江之東為大庾嶺,之西為小庾嶺(蔚嶺)。小庾嶺又指大庾嶺裏的核心地段即梅關一帶,名稱容易混淆,蔚嶺之稱才清楚。

蔚嶺蔚嶺關

蔚嶺關(所在區域又名小庾嶺,所以它作為關隘稱為小庾嶺隘,可能是區別於要塞含義的大庾嶺),在宜樂古道上的高峻處,是古代軍事要塞,距樂昌縣城55公里 [1]  ,在今兩江鎮、慶雲鎮之間(慶雲鎮五里衝蔚嶺山脊上 [2]  ),通湖南郴州、宜章大道,高峻,又名小庾嶺,縣(市)北第一要地,為古代軍事遺址。蔚嶺關的歷史年代為清光緒十八年重建。1987年底公佈,古建築為韶關樂昌市的一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秦漢時期就已開闢通行。途經西京古道的歷史名流眾多。公元660年,六祖慧能從湖北黃梅山南歸,途經古道,據《韶州府志》記載:“六祖泉,蔚嶺西。昔傳六祖過此,卓錫而出。故名。
蔚嶺關、藍關都是建在入粵交通幹道之一的“西京古道”上(另一個是大庾嶺上的梅關古道)的緝查巡檢的關口。其中蔚嶺關為由湘入粵的第一要隘,至今留存有關樓,歷代皆有兵丁把守。歷史上,由湘入粵過蔚嶺關後,雖可在坪石附近下水由更為便捷的武江水路直下韶州、廣州,但由於“昌樂瀧險惡”,官商行旅如非迫不得已,多舍舟由崎嶇的山道再過乳源境內的藍關轉至韶州,再由韶州坐船至廣州等地,《廣東新語説》説,唐韓愈被貶潮州過韶州時,就曾在險惡的瀧口前卻步,“舍舟出乳源藍關”。當然,蔚嶺關、藍關的設置,除用於巡檢緝查、維護治安外,還曾在宋明清等時期防範和鎮壓粵、湘、桂苗瑤等少數民族武裝起義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唐宋以來,黃巢軍、太平軍、北伐軍曾此絡繹古道,留下了許多歷史古蹟。
清代乾隆皇遊江南路過蔚嶺關,聞此有一個石龍仙廟,又聞此仙蹟,遊覽於此,並敕(chi)封修練真人為“石龍得道,自顯靈仙。傳説,”午飯後遺棄一對筷子插在地上,生長一對方形竹。每年換新一對新竹。當新竹開枝吐葉時老竹乾枯,眾皆稱奇。筆者題詩詠頌:“乾隆聖主遊江南路經蔚嶺訪仙山遺下筷子生天竹,奇聞奧妙播人間。”後重修改建時,把他移植一傍,就不再生新竹了。
到了清代咸豐年間,《樂昌縣誌》記載:“清咸豐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南京洪軍石達開率大部由南安桂陽(汝城),經縣黃圃入湖南寶慶(邵陽)往四川,絡繹月餘。……二月二十一日,由桂陽入九峯……六月,洪軍石國聰率眾數萬自嘉應(梅州市)入南安桂陽,經邑之黃圃、平石趨寶慶大股合……”。1922年6月,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亦途經粵北古道。《樂昌縣誌》又載:“六月,湘、贛、滇、粵各軍由廣州出發北伐,師次贛邊,後方失利,由仁化至樂昌者絡繹不絕……”。這些都是前人往返古道的歷史記載。
石龍仙附近地帶,山勢險要,向為兵家必爭之地,蔚嶺關在明清時代是南北通往的國道,(民間叫官路),在石龍仙2公里許,清咸豐五年(1855年),匪軍四竄,擾亂民間,趙大人啓玉駐守蔚嶺關,阻擊匪軍重重包圍,血戰四晝夜,屍橫遍山,血水成河,全軍覆沒,趙大人被捕分屍四段。爾後每當陰雨紛紛之時,鬼哭神號,村民驚恐,不敢出門。後來方大人建立“趙公祠”。光緒十八年(1893年)建立後,春秋祭祀 。
在宋朝之時,就有宜樂古道經蔚嶺關,下五里衝,穿永樂,繞黃圃鬥灣而西出赤溪,系湖廣兩地往來之要道,而後又有省道S248線穿鎮而過,於是,慶雲遂成樂昌之要鎮地,慶雲,自建國初期的從屬為五區(坪石)至六區(黃圃),到成為獨立建制的慶雲公社及至今成鎮,近六十年。著名的宜樂古道橫貫慶雲鎮中,至今有“蔚嶺關”、石刻“雲梯”等遺址。境內有千年古村户昌山,雕樑畫棟、青板石刻、建築精美、文化昌明;傳奇名山湊雲仙,古墓廟宇,傳為明末大將宋獻策故地;獅子山終年雲霧瀰漫,冬季銀裝素裹、雪景如玉,所產茶葉色澤翠綠、清香淳厚。
民國15年(1926)7月,北伐軍的6個軍近10萬人。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廣州國民政府決定遷往武漢。惲代英奉調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任政治主任教官,繼而任國民黨武漢分校常務委員(常委共三人,另有譚延凱、鄧演達),主持分校政治工作。黃埔軍校五期的炮兵、工兵、政治三科學生亦遷往武漢分校,並在武漢招收第六期新生。他們三科學生是步行出發,經湘粵交界的樂昌九峯山、蔚嶺關,轉入衡陽後,再乘火車到達武漢的 [2] 

蔚嶺宜樂古道

粵北樂昌縣宜樂古道(也稱西京古道)為嶺南經湖南宜章、郴州通往中原、京城之路,秦漢時期已開闢通行。沿途都有經典的歷史古蹟,文物等。是秦時樂昌的主要水路交通運輸線,成為連接湘粵、溝通中原、南來北往貿易通商的主要途徑 [1] 
坪石鎮的樂昌境內,分三路:一路由陽山、乳源經樂昌的雲巖、梅花、關春、老坪石、武陽司到湖南的宜章、郴州往中原;另一路從老坪石過金雞嶺腳,朝東南方向通往慶雲、黃圃、汝城、江西邊境;南經户昌山、蔚嶺關、九峯、北鄉到樂昌。
唐宋以來,黃巢軍、太平軍、北伐軍曾此絡繹古道,留下了許多歷史古蹟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