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蓮科蓮屬植物)

鎖定
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蓮科蓮屬的水生草本 [6]  植物。蓮的根莖肥厚,橫生地下;葉盾狀圓形,伸出水面,葉柄中空,經常帶有刺;花單生於花葶頂端,萼片早落,花瓣多數為紅、粉紅或白色;果為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黑褐色;種子卵形或橢圓形,為紅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7]  關於蓮名字的由來,《説文解字》中有記載:“蓮,芙蕖之實也。”清人徐灝説之所以叫蓮,是因為蓮蓬形狀像蜂巢一樣相連。“蓮”本義是蓮子,後來用來稱蓮花。 [7-8] 
蓮分佈在中國南北各地,俄羅斯、朝鮮、日本、印度、越南、亞洲南部和大洋洲也有分佈。 [9]  蓮一般自生或栽培在池塘或水田內, [9]  為喜温濕潤植物,喜陽光充足,風和日暖,熱量豐富,四季分明的季節氣候,喜水, [10]  適宜土層深厚,保水保肥性能好的的土壤。 [11]  蓮花可以用種子或根莖繁殖。 [12] 
蓮是中醫常用的藥物,植株的各個部分都可以入藥,主要功效為散淤止血,去濕消風。 [13]  蓮還可食用,5000年前先人就採摘蓮實為糧。 [14]  此外,蓮花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15]  周敦頤曾落筆:“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6] 
中文名
拉丁學名
Nelumbo nucifera Gaertn. [5] 
別    名
荷花
菡萏
芙蓉
芙蕖
蓮花 展開
別名
荷花
菡萏
芙蓉
芙蕖
蓮花
碗蓮
缸蓮等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山龍眼目
蓮科
蓮屬
命名者及年代
Gaertn.,1788
中國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植物學史

蓮
(3張)
關於蓮名字的由來,《説文解字》中有記載:“蓮,芙蕖之實也。”清人徐灝説之所以叫蓮,是因為蓮蓬形狀像蜂巢一樣相連。“蓮”本義是蓮子,後來用來稱蓮花。 [7-8] 

分類學

蓮屬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較早的種屬之一,和水杉、銀杏、中國鵝掌楸、北美紅杉等屬於未被冰川吞噬而倖存的孑遺植物。古植物學家研究證明,在一億二千五百萬年以前,北半球的許多水域就有蓮屬植物的分佈。當時,全球氣候温暖,環境舒適,蓮在五大洲均有分佈。後冰期來臨,導致全球氣温下降,蓮屬植物被迫漂遷,大部分種羣在此時滅絕。經此劫難,蓮屬植物在世界上僅存2種。分佈在亞洲和大洋洲的為中國蓮,漂遷至北美洲的為美洲黃蓮。 [2] 

栽培史

蓮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栽培歷史,在1973年發掘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蓮等的花粉化石,距今己有7000年的歷史,説明人類在新石器時期就己經開始種植蓮等水生植物。 [3] 
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先人就以採集蓮子為食,同時作為審美對象。年前以藕做菜,使蓮逐漸從人工防護到引種野生蓮栽植、馴化,食用與觀賞並舉。花蓮在中國至少有2700年的栽培歷史。每當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時,蓮的研究也相應得到發展;反之社會動亂陰霾,經濟蕭條萎靡之際,蓮花研究便衰落不前。花蓮的栽培史大致可分為初盛時期,漸盛時期、興盛時期、衰落時期和發展時期五個階段。 [2] 
初盛時期:人們賞蓮主要以濕地湖沼自生者為主,雖有人工砌池栽培,但仍以大株型、單瓣類的野生紅蓮為主,蓮花的育種還未啓動。蓮作為觀賞植物引種到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現在的蘇州靈巖山)為寵妃西施賞蓮而修築的“玩花池”。但從吳越以後的千年裏,蓮花仍多居曠野大湖。 [2] 
漸盛時期:由於盆栽蓮花的興起,人工池栽和蓮花專類園的發展,以及人們掌握了播種繁殖技術,再加上人們有濃烈的賞蓮情趣,客觀上對新品種的選育提出了強烈要求。儘管在此時期人們還缺乏蓮雜交育種方面的知識,但在栽培實踐中,無意的選育工作潛移默化地進行着。於是,晉隋時期出現了雄蕊瓣化的花“百葉”、“千葉”等復瓣、重瓣品種,直到雌雄蕊全部瓣化的“千瓣蓮”。唐代出現了重台型蓮,甚至在紅色花瓣的瓣端,還染有金黃色,可惜後湮沒。花色變異的另一重大突破就是出現了單瓣類白色、重辧類白色的蓮花。宋時還一度出現紅白的跳枝品種(後湮沒)。 [2] 
興盛時期:唐宋時期社會安定,推動了造園活動的進行。再加上此時期的詩文繪畫對蓮推崇備至,更加促使元、明、清時期大興賞蓮之風,從而使蓮品種的選育由聽任自然變為自覺行為,各地培育的新品種層出不窮,如金邊的白色蓮花、大株型單瓣類和重瓣類的黃蓮花。此外,王晉象的《羣芳譜》還載有花瓣上灑有黃色斑點的“灑金”蓮和瓣周有微條黃色線的“金邊”蓮等複色品種(後湮沒)。此期間江南一帶的育種目標主要側重對小株型品種的培育,獲得了“花大若錢”的微型蓮花。清代楊鍾寶《缸荷譜》是我第一部蓮專著,記載了33個品種,其中小株型蓮品種即達13個,且包括黃色珍品“蜜缽”(後湮沒)。 [2] 
衰落時期:清代後期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蓮花育種事業也處於衰落時期,不僅影響了新品種的培育,而許多珍貴的蓮花資源也在此時期被摧毀,如明清時期的黃色蓮、複色蓮喪失殆盡,不少微型蓮花資源也在此時期湮沒。 [2] 
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60多年,蓮育種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在全國蓮育種者的共同努力下,到二十世紀初花蓮品種約達600餘個,其中80%是20世紀80-90年代培育的新品種。人們愛蓮之風興盛,各地及風景名勝區舉辦蓮花展覽活動,溝通內外信息、共挫栽培技藝。 [2] 

形態特徵

蓮
(31張)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道,節部縊縮,上生黑色鱗葉,下生須狀不定根。葉圓形,盾狀,直徑25-90釐米,全緣稍呈波狀,上面光滑,具白粉,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葉柄粗壯,圓柱形,長1-2米,中空,外面散生小刺。花梗和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釐米,美麗,芳香;花瓣,矩圓狀橢圓形至倒卵形,長5-10釐米,寬3-5釐米,由外向內漸小,有時變成雄蕊,先端圓鈍或微尖;花葯條形,花絲細長,着生在花托之下;花柱極短,柱頭頂生;花托(蓮房)直徑5-10釐米。堅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8-2.5釐米,果皮革質,堅硬,熟時黑褐色;種子(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釐米,種皮紅色或白色。 [1]  [18] 
白色蓮花 白色蓮花
花色豐富,主要有紅色、粉紅色、白色、綠色、黃色等,花型主要有單瓣,多瓣,重瓣和千瓣。葉片呈深綠色或黃綠色,全緣盾狀,表面有蠟質附着,因此水很難吸附其上而呈水珠狀。蓮的葉片有三種類型,有初生浮於水面的錢葉,有着生在藕帶的節間處、浮於水面且葉面積略大的浮葉,有着生與藕帶節間處、挺出水面的立葉。蓮的葉柄從淤泥中地下莖節間處抽出,表面多有倒刺;蓮的根為須狀根,圍繞着地下莖節間生長。蓮的地下莖及葉柄內均有通氣的孔道。蓮地下莖頂端的頂芽,又稱為藕苫,其抽生出新的地下莖節間,被稱為藕帶。 [3]  [17] 

主要品種

蓮有100多個栽培變種,根在長期的人工栽培中,按蓮的應用價值,分為藕蓮、子蓮、花蓮三大類羣。
藕蓮(菜藕):以採收藕為主,其地上部分無花或者很少開花,葉片一般呈墨綠色且大,葉脈常突起。又可分為淺水種與深水種;前者適於生長在水深30-50釐米的淺水塘或水田中,多屬早熟種如江蘇花藕、沏州早白荷及杭州白花藕等,後者適於生長在水深70-100釐米的池塘或湖泊中,屬中、晚熟種如湖南泡子、江蘇美人紅、小暗紅等。
子蓮:以採收蓮子為主,能耐深水及成熟較晚,其成熟期一般為30-35天,蓮子即可鮮食,味道甘甜,一般授粉後第十五天的蓮子,口味更好;成熟的蓮子,曬乾脱水後,經去殼去蓮子心後,可用於食用營養物質含量豐富,耐儲藏。花多而單瓣,葉脈常不突起,藕細小而硬。有紅花、白花2種,如紅蓮、湖南湘蓮、白花建蓮、處州白蓮及武義宣蓮等。
花蓮:花大而美,供觀賞及藥用,藕細質劣。花蓮開花較多,花色豐富;花蓮的育種主要以雜交育種為主。品種多,如單瓣的西湖紅蓮、白荷頭、紹紅青蓮子等,重瓣的紅千葉、白千葉、大灑錦等,重台型的紅台蓮,千瓣型的千瓣蓮等。小型碗栽的有自碗蓮、粉碗蓮及小灑金等。 [4]  [2]  [3] 

生長環境

蓮是典型的濕地植物,整個生長期間都離不開水,喜相對穩定的靜水,不愛漲落懸殊的流水。需水量往往與栽培環境、品種及所處的生育期等因素有關。大株型品種在1.0-1.2米水中生長良好;水位超過1.5米時便只能靠浮葉維持生命,有死亡的危險;水位大於1.8米時,蓮大多數絕跡,不能成活。生長初期水位宜淺,以後隨着立葉次第出水而逐步提高水位。 [2] 
蓮蓬
蓮蓬(15張)
蓮是長日照植物,特別喜光,極不耐陰,在一邊朝陽的半陰環境中生長,葉、蕾、花、蓮蓬等均會表現出明顯的趨光現象。蓮在全光照的強光下生長髮育快,開花早;在半陰的弱光下生長髮育慢,開花晚。 [2] 
蓮是喜温暖、極耐高温和較耐低温的植物。在整個生長季節內,適宜蓮生長的最佳温度範圍為22-32℃,對35-40℃的高温亦能忍耐,但氣温處於16℃以下會生長極為緩慢。當氣温降至10℃時處於休眠狀態,不再生長;5℃以下時地下蓮莖易凍傷。 [2] 
蓮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在各種類型的土壤中均能生長。但更喜微酸性且富含有機質的粘壤,土壤pH值過低或偏高、土壤質地過於疏散,都會影響蓮的生長髮育。 [2] 
蓮喜空氣流動的環境。在微風下婆娑多姿;遇6級以上大風,蓮葉彼此碰撞易破損,重瓣、重台、千瓣等大花品種的花柄易折斷和倒伏,碗蓮則更嬌,花易傷,蕾易敗。 [2] 

分佈範圍

蓮 一帆/攝 蓮 一帆/攝
分佈範圍廣闊,遍及亞洲及大洋洲,在澳洲、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俄羅斯等國家均有分佈。其中,中國蓮的分佈中心和栽培中心,包括南方大部分地區、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北至黑龍江和吉林一帶都有蓮的分佈;但以長江、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太湖為主產區;浙江則以金華、湖州最多,其次為杭州、紹興、諸暨、衢縣、蘭溪、武義、麗水等地。 [3]  [4] 

生長習性

  • 開花習性
不同於梅、菊、牡丹等花,花開時萬紫千紅一片,蓮花是一朵一朵的陸續開放。單朵花期甚短,單瓣型品種的單朵花期為3天,復瓣型、重瓣型、重台型品種也只有3-4天。只有千瓣蓮開花時,其內部的生長點不斷生長,擠壓外圍的花瓣,邊開邊落,單朵花期可持續10天以上。但蓮羣體花期特別長的優點,彌補了其單朵花期短的不足。 [2] 
總體而言,蓮花的全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
松苞:花蕾發育至該品種應有的大小,花瓣由層層緊貼到逐漸鬆動,手觸之有柔軟的感覺。 [2] 
露乳:蓬鬆的花苞由完全封閉到蕾端開始鬆動,開啓一個小孔。 [2] 
開放:花瓣逐漸舒展,露出雌雄蕊,在陽光的照射下柱頭上有亮晶晶的粘液,表示雌蕊已經成熟,此時的花朵色澤最豔麗,姿態最優美,是雜交授粉和拍攝照片的最佳時期。然後花瓣會逐漸閉合。次日花瓣又重新開放,此時雄蕊成熟,花葯開裂散出花粉,花萼開始謝落。 [2] 
凋謝:花瓣陸續凋落,雄蕊花絲萎縮,花絲頂端的附屬物倒下,隨之枯萎。蓮花屬蟲媒花,主要靠昆蟲活動完成授粉。即使在花朵初開的前一天保留雄蕊套袋,不讓昆蟲進入,依然有20%的心皮能正常結實蓮子,證明蓮有較強的自花授粉能力,故在雜交育種實驗中套袋環節不可省略。 [2] 
荷花 荷花
在花放的第一天早晨,雌蕊柱頭上會有透明的黏液,表示子房已經成熟,且嗅之有清香,可招來昆蟲。而此時,雄蕊的花葯尚未成熟,觸之無花粉。花開放的次日,花葯才開裂散粉。這一特徵,説明蓮具有以雌蕊先熟(雌雄異熟)來避免自花傳粉的進化性狀,同時也不排斥可以自花授粉。因此,雜交育種時要嚴格掌握去雄和授粉時間。 [2] 
  • 地下莖發育
蓮的匍匐莖 蓮的匍匐莖 [18]
蓮的兩種生態類型為熱帶蓮和温帶蓮,它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地下莖的是否膨大。熱帶蓮地下莖為鞭狀,不膨大;而温帶蓮地下莖在進入夏末秋初時,地下莖會膨大為藕。在蓮栽培種中,藕蓮,以生產蓮藕為目的,其育種目標是得到更多優質高產的蓮藕,主要進行營養繁殖,其地上部分無花或很少開花;花蓮,以開花豔麗密集為主要育種方向,主要進行生殖生長,因此其地下莖一般只有頂端膨大,地下莖膨大不顯著。 [3] 

繁殖方法

蓮的繁殖方法有播種育苗及種藕繁殖。發展到用蓮鞭進行扦插繁殖,其優點是節約種藕,加速良種繁育,延長嫩藕上市時間等。 [4] 

播種育苗

一般僅限於育種,分為選種、催芽、育苗及移栽等步驟,常在氣温15-25℃時進行。因蓮子種殼堅硬,播種前須在種臍(凹進處)一端破一小口(注意勿傷胚芽),浸泡在15-25℃清水中催芽。每天換水1次,3-5天后等綠色胚芽露出後即可進行育苗。先將水田耕翻耙平,做好寬1-1.2米的苗牀,株行距為10-15釐米,將種子平卧,播入泥中約一蓮子深,然後在苗牀四周插竹架,上蓋塑料薄膜,苗牀灌水3-5釐米深。等長出4片浮葉時,即可帶土移栽,保持水深3-5釐米,在大田中每畝栽600-700株左右。 [4] 

種藕繁殖

蓮常與水稻、養魚或水生蔬菜進行輪作或間作,因此種藕的選擇應看與何種輪作作物決定。
與水稻輪作:則前茬為早藕,後茬為晚稻。種藕採用早熟品種,在清明至穀雨間排種,大暑至立秋問採收。
與養魚輪作或間作:常用一年養魚,一年種藕或一年養魚,二年種藕。種藕應採用中、晚熟品種,於穀雨前後排種,5-6月放魚苗,自露至秋分起魚或採藕;間作則應在藕田四周與中間挖深水井養魚。
如與水生蔬菜輪作:例如前作為荸薺或慈姑,後作為姑藕,前作於7月下旬種植至次年2月採收,以後種藕。同時可在湖塘四周栽茭白防風。如與茭白輪作,則前作為蓮藕,於清明至穀雨間排種,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10月收穫。也可在秧田中套作,在4月間栽早稻秧,隨後在秧田兩側套種蓮藕。 [4] 

排種繁殖

牽繩定位栽植稱為排種。藕田需選擇保水、肥沃、軟糊的粘壤水田或水流平穩,水深不超過1-1.5米淤泥層厚的湖蕩。種藕須選擇具有本品種性狀、藕頭飽滿、頂芽完整、藕身肥大、藕尾較粗、色澤光亮的母藕或至少有2節以上充分成熟的子藕。每畝約用種藕150-250千克。行株距早熟種為2米×1米,每畝300穴,晚熟種為2米×2米,每畝200穴左右。先把種藕斜插土中,藕頭朝田中心,入土深10-12釐米,藕尾翹在水面上,使泥水不會灌入藕身,然後用泥土壓實,不使動搖。排列方向以各株間三角形對空排列較好;四周邊行藕頭一律向田內。排種時,水位調節到5-6釐米即可,以便操作。如在深水中,則可將2-3支種藕捆把,放小船或竹筏上,人在水中走動,一手推船,一手持藕權,按株行距用腳踩開深15-20釐米栽植穴,然後用權把藕把插入穴中,踩泥蓋住,插蘆稈作標記。種藕如當日未栽完,必須蓋草澆水,保暖保濕。 [4] 

扦插繁殖

用種藕繁殖,每畝需種藕150-250千克,而產量則為250-1750(-3000)千克,繁殖係數僅5-6,成本高,良種難以擴大。中國浙江農業大學園藝系曹小芝等用蓮鞭扦插繁殖獲得成功,不但節約種藕,擴大了良種栽培面積,而且推遲了採收期,延長嫩藕上市期。所結藕體,大小均勻(750-1000克),適宜作種藕。試驗用湖州早白荷與遲白荷品種;前作為水稻或小麥。扦插適期為5月底至6月上旬,插枝宜選具有2片直徑約20釐米的立葉及2條側枝的蓮鞭,如操作仔細,則選完好的一葉一側枝也可。繁殖係數較種藕可以增加3-4倍,如採用薄膜拱棚育苗則插枝數可以加倍,產量可達種藕繁殖的中上水平。扦插時蓮鞭與側枝入土深10-15釐米,用泥土壓實,行株距為2米×1米。基肥須充足,生長期間田間水層保持10-15釐米。如插枝數量不大,可利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結合藕田轉梢時,甜採取田邊蓮鞭繁殖。否則應先培育母本,選取早熟的優良品種,用薄膜拱棚覆蓋,使提早育苗,促成抽鞭,這樣可以提前扦插。 [4]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排種後應做好以下管理。
及時清除雜草:將水草浮萍埋入土中2-3次,夏至後荷葉封行,不宜再下田除草。
調節水位:幼苗期,保持5-6釐米淺水,生長旺盛期水深宜為12-16釐米,採收前1個月,再調節至淺水,以利結藕。夏季有颱風時可提高水位,減輕風害。
施肥:一般基肥每畝用人糞尿1500-2000千克或綠肥,廄肥5000千克。多施堆肥和廄肥可以減少藕身鏽斑,提高質量。追肥約施2-3次,第1次在出現1-2片真葉時,用人糞尿1000-1500千克,第2次在5-6片立葉時施人糞尿1500-2000千克。如生長不良,在半月後再施硫銨15千克。
調節蓮鞭走向(轉梢):在6-7月間蓮鞭生長旺盛,應在中午時離田埂1米處將蓮鞭梢輕提,轉向田中心稱為轉梢,一般約5-6次。 [4] 

採收貯藏

7月下旬,終止葉出現,早期出現的立葉開始枯黃時,可以採收嫩藕,一般用手工挖取。在葉片枯黃後把田水排幹,用鐵鍬挖取老藕,在深水湖蕩則用鐵鈎起藕。在採收前摘葉也可防止藕表面鏽斑生成。採收蓮子的最佳時間是蓮蓬呈黑褐或棕褐色時。在7月下旬採收早子,產量少,8月上旬至9月上旬採收伏子,產量高,10月上旬採收秋子,產量不穩定。每畝可收40-50千克左右。藕不耐貯藏,晚春,早秋可貯10-15天,冬天可貯1月左右。種藕留種可在採收時按一定行距留下種藕,以便翌年萌發新株,提早出苗。如全部作留種田,則在田間保持淺水越冬或用稻草覆蓋防凍,翌春隨挖隨裁,每畝留種田可供5-6畝田栽植。 [4] 

病蟲防治

主要病害為鐮刀菌引起的腐敗病,採用輪作或用70%託布津800-1000倍液隔10天噴一次並燒埋病葉。主要蟲害是蚜蟲斜紋夜蛾,用40%樂果乳劑1500倍液或用80叻敵敵畏1500倍液噴治。 [4] 

主要價值

在實際生產實踐中,蓮又是一種重要的水生蔬菜,同時也可用於藥用及園藝造景,集食用、藥用和觀賞於一身,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3] 
在醫學上,最早記錄於《神農本草經》中,“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一名水芝丹。生池澤”。在人文方面,蓮被譽為花中君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千古佳句,同時也是佛教中的象徵物。後來,根據其用途,蓮在園藝學上被分為花蓮,子蓮和藕蓮。花蓮用於觀賞,具有羣體花期長、花型豐富,而子蓮和藕蓮用於食用。 [3] 

食用價值

根狀莖(藕)作蔬菜或提製澱粉(藕粉);種子供食用。藕及蓮子為營養品,葉(荷葉)及葉柄(荷梗)煎水喝可清暑熱。 [1]  蓮的重要食用部位是蓮子和地下莖蓮藕。在中國,已育成了多個子蓮和藕蓮品種,如中國江西廣昌的太空蓮和福建的建蓮等子蓮品種,柯衞東等培育的藕蓮品種鄂蓮系列,平均產量可達30000-37500千克/公頃。 [3] 

經濟價值

葉為茶的代用品,又作包裝材料。 [1] 

藥用價值

蓮葉
蓮葉(7張)
葉、葉柄、花托、花、雄蕊、果實、種子及根狀莖均作藥用;藕節、荷葉、荷梗、蓮房、雄蕊及蓮子都富有鞣質,作收斂止血藥。 [1]  蓮葉及蓮子心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鹼類,很多研究表明荷葉鹼具有減肥降脂的作用。荷葉鹼可以通過調節脂肪酸代謝來降低由高能量飲食引起的血脂異常;荷葉鹼可以有效的緩解血管舒張的壓力,因此推斷荷葉鹼可用於治療一些由血管舒張壓引起的疾病。蓮子的水溶性多糖提取物能夠抑制動物腫瘤細胞的生長。 [3] 

觀賞價值

蓮花景觀在中國園林造景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如中國浙江省杭州西湖的“麴院風荷”,河北省保定的“古蓮花池”等。同時,蓮也是一種重要的水環境修復植物。比如通過研究了不同種植密度的荷花對水體富營養化的治理效果,發現當種植密度為3株每平米的時候,效果最佳。 [3] 

植物文化

蓮
(56張)
周敦頤曾落筆:“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6] 

育種方式

  • 雜交育種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在中國荷花研究中心的雜交育種中,自然雜交育種佔很大的比例。如從“白碗蓮”(中株型、白色型、重瓣類)實生苗中選育出:“玉碗”(小株型、白色型、重台類):從“小舞妃”(中株型、複色型、單瓣類)實生苗中選育出“紅領巾”(中株型、紅色型、單瓣類)。但是自然雜交育種缺乏定向的培育目標,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機性,雜交結果往往不能預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2] 
雜交育種,可以定向培育出親本性狀互補的優良品種,是蓮培育的主要手段。一是進行種內雜交,如武漢東湖風景區以“紅千葉”(大株型、紅色型、重瓣類)為母本,“廈門碗蓮”(小株型、白色型、單瓣類)為父本進行雜交,培育出的“杏花春雨”(中株型、粉色型、重瓣類)兼具親本的優良性狀。二是進行種間的遠緣雜交,如中國荷花研究中心以中國蓮“錦邊蓮”(小株型、重瓣型、爪紅色)為母本,美洲黃蓮“黃蓮花”(大株型、少瓣類、黃色為父本進行雜交,培育出的“黃鸝”品種,其花型介於兩親本之間,花色更接近父本,而多花性勝過母本,具有更高的觀賞性。中國蓮加入美洲黃蓮的黃色血統後,後代的諸多性狀及觀賞價值遠遠超過了親本,姿、色均有獨到之處。 [2] 
選擇親本性狀互補的植株進行雜交,從雜種代的性狀分離中,選擇觀賞價值高的新品系。然後用營養繁殖(分藕)獲得無性系,這樣可保持代優良的遺傳性狀不變,是行之有效快速培育蓮花新品種的捷徑。 [2] 
  • 芽變育種
芽變是體細胞突變的一種。芽變發生在芽的分生組織細胞中,當芽萌發長成枝條時,表現出與原有性狀的不同。芽變育種在蓮的育種領域內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如王其超等從“東湖春曉”的自然雜種代中選育出“豔陽天”,又從“豔陽天”的羣體中選育出“紫玉蓮”、“大紫蓮”等品種。這為重台型、千瓣型蓮等不能結實品種的培育寄託了希望。及時發現芽變,並妥善的保存和繁育,是芽變育種的關鍵。 [2] 
  • 誘變育種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理化誘變方法在蓮育種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培育出了“點額妝”、“丹頂玉閣”等品種。太空育種成為世紀末蓮育種的最新技術,江西廣昌縣白蓮研究所曾將蓮子搭載“”科學實驗返回式衞星,培育出“太空蓮1號”、“太空蓮2號”、“太空蓮3號”、及“太空蓮36號”等優良新品種。該方法可以誘導染色體結構發生變異,有可能培育出“重台蓮”、“千瓣蓮”等用一般常規育種手段得不到的新品種。但經誘變處理後出現的變異性狀,畢竟不是經過多代自交獲得的純系,從表型選擇的結果,很難排除是蓮自身性狀分離的表現,也難以肯定是誘變育種的效果,需要觀察幾年後才能斷定。 [2] 
  • 多倍體育種
蓮的自然多倍體品種較少,人工誘導多倍體育種,可以增加子蓮和藕蓮的產量,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商業價值,同時也是培育適於湖塘美化的大株型蓮品種的有效途徑之一。黃國振等曾獲得一些花型奇特、開花數目較多、花色豔麗的四倍體植株,後與“紅千葉”進行雜交,得到了三倍體植株。多倍體植物株型較大、葉柄粗壯、花大色豔,但大多不結實。 [2] 
參考資料
  • 1.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王碩. 蓮的雜交育種及雜交F1代的遺傳分析[D]. 東北林業大學, 2013:1-67
  • 3.    黃龍雨. 蓮地下莖發育的適應性進化與遺傳機理研究[D].2017:1-117
  • 4.    章紹堯,丁炳揚主編;浙江植物誌編輯委員會編,浙江植物誌 總論,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2,第70-72頁
  • 5.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7]
  • 6.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3-03-26]
  • 7.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6]
  • 8.    嚴軍著,老祖宗説漢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08,第192頁
  • 9.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6]
  • 10.    魯運江編著,籽蓮高產栽培新技術,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7,第23頁
  • 11.    浙江省土壤肥料學會,土壤肥料科學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06,第143頁
  • 12.    凌龍著,聽林清玄講禪意,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01,第95頁
  • 13.    伍冠一,唐宗湘編,止癢中藥手繪圖譜,東南大學出版社,2021.01,第123頁
  • 14.    謝克強主編,子蓮高產栽培技術,台海出版社,2000.07,第95頁
  • 15.    郭海文主編;李小江叢書主編,從女性文獻史觀出發,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20.01,第172頁
  • 16.    王符曾作,名典名選叢書 古文小品咀華,文津出版社,2021.03,第267頁
  • 17.    蓮|Nelumbo nucifera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6]
  • 18.    杜巍主編.身邊的草木[M].武漢出版社數字出版中心,2019.9:6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