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蓮花十八響

鎖定
蓮花十八響,又名肉蓮花,由沿河沙子場土家族民間藝人楊通朝所創,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傳統的男性體育舞蹈。
中文名
蓮花十八響
原    名
肉蓮花
傳    統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基本動作
“上九響”、“下九響”

目錄

蓮花十八響簡介

“蓮花十八響”原名叫肉蓮花,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傳統的男性體育舞蹈。基本動作有“上九響”、“下九響”之分,固而又被稱為“蓮花十八響”。表演時,一般要求拍打節奏統一,動作協調,舞蹈時不計人數多少,不受場地限制,茶餘飯後,田間地頭,都能自由自在地表演,這是一項羣眾性的健身體育舞蹈。

蓮花十八響來源

肉蓮花始於清朝光緒年間,由沿河沙子場土家族民間藝人楊通朝所創,盛行於貴州高原東北部烏江中下游一帶。
楊通朝年輕時是個燈迷,因家境貧寒,缺少勞力,他出去唱燈又往往耽誤農活,所以妻子十分厭煩,百般阻撓。長此以往,痴心不改的楊通朝心急如焚,有一天竟然不吃不喝,裝起病來。家裏為他求神問卦,衝儺還願,求醫討藥,都無濟於事。這天妻子又愁眉苦臉地走在求醫的路上,迎面走來一個風風火火的小夥子,問:“楊嫂,楊哥病好了嗎?”楊嫂答:“哪會?毛病越來越嚴重哩。曉得闖到哪家的鬼羅?”“我倒有副好藥,不曉得你依不依。”“小兄弟,只要他的病能好,我什麼都依。”“你只要能讓大哥唱燈,他的病馬上會好。”楊嫂聽罷極不情願,不過話已説到前頭,也只好如此了。
她回家後,將遇到小夥子的事情講給丈夫聽,心疼地説:“你病了這些天,不吃不喝的,怎麼跳?”於是勸丈夫休養幾天再説。楊通朝一聽這話就來了精神,為了表明自己的病好了,一骨碌從牀上爬起來,穿一條短褲,赤着身子,就圍着妻子拍胸、拍腿、拍手臂,噼裏啪啦從頭到腳邊拍邊跳。清脆的拍打聲驚動了隔壁鄰居,鄉親們都跑去看,見楊通朝打着赤膊,雙手在身上有節奏地拍打,便問他:“喂!你搞啥?”“我在打肉蓮花。”楊通朝隨口答道。
從此,“肉蓮花”這種舞蹈形式便不脛而走並逐漸發展到更多的村寨。表演也發展到不計人數多少,場地包括田間、地頭、院壩,隨處均可。
“肉蓮花”,僅從字面上來看,有點不太好理解,其實它的特點就像字面一樣異常鮮明。無論春夏秋冬,參加表演的男人都必須脱光上衣,亮出臂膀,叉開五指,跟着節律用力拍打身上的肌肉和關節。一邊跳、一邊移動拍打的部位,一來表示和展現自己體格健壯,二是借用這種拍打肉體的清脆聲音來抒發心中歡樂奔放的情感。特別是在豐收的季節,常常用“肉蓮花”這種舞蹈形式來表達喜悦的心情。
“肉蓮花”的赤膊上身採取了最原始的形式,節律單調但鏗鏘有力,不管是隊形還是跳躍,在蕩氣迴腸的鑼鼓聲中都有一種説不出的震撼。然而這種震撼又是歡快無比的,很快就能感染周圍的人加入其中,至少也會情不自禁地打起拍節來。“肉蓮花”的大眾性也很徹底,最先只是在田間勞動休息時表演,或者在節慶時日臨時找個空地進行,只是後來在花燈的長期影響下,也才逐漸登上了舞台,有了專業的配樂和隊形設計,有的還規定了比較統一的服裝。
跳“肉蓮花”看似很簡單,就是隨着節律拍打自己的身體,只要拍打節奏一致就行,一般是四四拍或四二拍。基本動作有“上九響”、“下九響”、“上動下不動”、“下動上不動”等等,許多動作則即興發揮。
“上九響”是拍頭、雙肩、雙肘、雙腕,擰指,擊掌。“下九響”是拍左胸、右胸、腹、雙腿、雙膝、腳背。“上動下不動”是以腰為界,晃肩,扭臂,動頭。“下動上不動”是扭臀部,晃小腹。全套動作做下來,往往都是汗流浹背。也吸收了一些花燈的身段為舞蹈的基本造型,如“水牛閃杆”、“嫩狗崽刨灰”等等。舞蹈步伐以“慢大步”、“外八字腳”、“穿花步”、“線扒子”等為主。

蓮花十八響意義

也許是因為土家人對自己文化的獨特理解和運用的緣故,他們跳起“肉蓮花”,整個舞蹈粗獷、原始、古樸、剛勁、健壯,給人以振奮、抗爭、不屈的力量,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纏綿,因此深受烏江兩岸土家羣眾的喜愛。100多年來,盛傳不衰。
這種舞蹈一直以來都是當地土家羣眾自娛自樂的文化表演,加上具有實實在在的健身之效,在民間流傳甚廣。直到上個世紀末,人們才將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體育舞蹈嘗試着推向舞台,誰知一炮而紅,1999年一舉奪得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金獎,2003年代表貴州參加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再獲表演類一等獎。
肉蓮花注重的是參與,只有參與才能悟出其中的內涵和發自內心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