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蓮槍舞

鎖定
蓮槍舞又名錢杆舞,赤水市中、復興、官渡一帶苗族同胞中均有流傳。赤水跳蓮槍舞多為女性,多時有上百人蔘加表演,少則十幾人。它以錢杆為道具,採用1.3米長的斑竹或水竹竹竿,於上下端鑿槽穿孔,繫上古錢而成。舞者執杆中部,或用左手拍擊竿之上下端,或用竿擊自身各個部位和地面,銅錢刷刷響,自成節奏,加上歌唱,韻味無窮。是人們自娛自樂,強身健體的有益活動。
2014年3月,百和蓮槍成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蓮槍舞
成    就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蓮槍舞蓮槍舞概況

百和蓮槍舞,起源於瀘縣百和鎮,廣泛流傳於百和鎮及周邊鄉鎮,經瀘縣文化部門及百和鎮政府挖掘保護、傳承發揚,現已成為自娛式漢族民間道具舞蹈藝術形式,其詼諧幽默的生活氣息、恢弘大氣的氣勢、熱烈歡快的舞蹈場面,深受老百姓喜愛。解放後,經過歷代傳人的改編整理,百和蓮槍舞又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秧歌、腰鼓等一樣在羣眾中廣泛推廣。
赤水跳蓮槍舞多為女性,多時有上百人蔘加表演,少則十幾人。它以錢杆為道具,採用1.3米長的斑竹或水竹竹竿,於上下端鑿槽穿孔,繫上古錢而成。舞者執杆中部,或用左手拍擊竿之上下端,或用竿擊自身各個部位和地面,銅錢刷刷響,自成節奏,加上歌唱,韻味無窮。是人們自娛自樂,強身健體的有益活動。
2014年3月,百和蓮槍成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把省級“非遺”項目引入校園,並作為學生課間操裏的一項內容,這在中國都不多見。

蓮槍舞蓮槍舞起源

百和鎮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宋朝以來,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無人耕種,少為人住,湖廣移民於此定居,但多為遊走乞討者。乞討者每人必備一根打狗棒,打狗棒多為普通竹棍。明末清初,乞丐們將打狗棒兩端掛上銅錢,搖起來“嘩嘩”作響,形成了簡易的蓮槍,再配以簡單的唱腔,用蓮槍兩端所掛銅錢的“嘩嘩”聲作節奏,先“載歌載舞”再行乞討,蓮槍舞因此得以流傳。
清代中後期,百和鎮大姓田姓人家田文德整理編排了百和蓮槍舞,規範唱腔,大膽引入傳統故事,加入生、旦等角色,極大地豐富了蓮槍舞的內涵,並將百和蓮槍舞的基本套路即擊打“肩、背、胸、腰”及四肢部位進行改編完善,根據“舞、擊、跳、躍”的連續動作,強化步法變化和隊形變換,形成美妙的舞美構圖,深受廣大羣眾喜愛,盛極一時,也因此完成了由“曲藝蓮槍”向民間舞蹈的轉化。據本地80—90歲以上老人回憶,當時百和鎮家家户户老人、小孩均會唱蓮槍調,跳蓮槍舞。蓮槍舞也逐漸演變成為自成一體的道具舞蹈。同時,蓮槍舞也開始登大雅之堂,成為當地節令時的必演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