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蓋勳

鎖定
蓋勳(141年 [25]  —191年),字元固。敦煌郡廣至縣(今甘肅安西縣西南)人,東漢末年名將。
蓋勳曾任涼州漢陽郡長史,遷任漢陽太守,後入朝為討虜校尉,頗受漢靈帝劉宏信任,出為京兆尹。靈帝駕崩後,董卓專權,為防止蓋勳響應袁紹領導的關東聯軍,特將其徵入朝廷,拜議郎。遷任越騎校尉,出任潁川太守,又被徵入朝,因怨憤董卓而失意不已。初平二年(191年),因背瘡發作,在長安去世,終年五十一歲。遺令不許接受任何董卓的饋贈,而董卓為表寬容,上表朝廷贈其東園葬器,陪葬於漢惠帝陵寢安陵。
(概述內圖片來源: [1] 
全    名
蓋勳
別    名
蓋元固
元固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敦煌廣至(今甘肅安西縣西南)
出生日期
141年
逝世日期
191年
安葬地
安陵 [25] 
主要成就
揭發楊黨,不屈董卓,屢戰叛軍
主要作品
與董卓書
官    職
京兆尹、潁川太守

蓋勳人物生平

蓋勳秉公辦事

蓋勳家世二千石,年輕時曾被舉為孝廉,後為漢陽郡長史。當時武威郡太守仗着在朝廷中有權貴撐腰,而在當地胡作非為,涼州從事蘇正和準備彈劾此人,而涼州刺史梁鵠害怕得罪權貴,便想將蘇正和治罪殺害,就此事向蓋勳諮詢。蓋勳與蘇正和有仇,有人就勸蓋勳可以趁機報仇,蓋勳説:“不可以!因為公事殺害良臣,是不忠!乘人之危,是不仁!捨棄忠仁,他人將不食我餘。”於是勸説梁鵠:“餵養鷹鳶就是為了捕獵,因為捕獵而殺害鷹鳶,那以後用什麼捕獵?”梁鵠聽從他的意見。 [2]  [34] 
蘇正和得知蓋勳為其解圍,大喜,特意拜訪蓋勳,表示感謝。而蓋勳閉門不見,派人傳話説:“我是為梁使君謀劃,不是為你!”於是,蓋勳恨他如初。 [3] 

蓋勳剛正不阿

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曾任武威郡太守的酒泉人黃儁被徵召,但黃儁失期未按規定時間報道,梁鵠準備上書彈劾他,將其治罪,蓋勳為其説話,梁鵠才作罷。黃儁攜帶二十斤黃金送給蓋勳表示感謝,蓋勳説:“我是認為你的罪責在八議,是可以從輕處理,才為你説話,我豈是那種靠説話賺錢的人!”始終不肯接受。 [4]  [35] 
同年冬,涼州發生北宮伯玉李文侯等人叛亂,殺護羌校尉泠徵,劫持金城人邊章韓遂為軍帥。新任涼州刺史左昌趁着徵兵時截取軍費數千萬中飽私囊,蓋勳堅持勸阻,左昌不高興,於是派蓋勳率軍駐守漢陽郡阿陽縣,正面對叛軍鋒芒。左昌原打算借軍法來對蓋勳治罪,而蓋勳多次作戰併成功守住阿陽縣,朝廷下詔慰問勉勵。之後,邊章等人轉攻金城郡,共殺金城郡太守陳懿,攻燒州郡。在此期間,蓋勳請求左昌派兵救援金城郡,左昌不肯。 [5]  [36-37] 
邊章率軍包圍涼州漢陽郡冀縣(郡治及州治所在),左昌無計脱身,驚恐失措,便以檄召蓋勳來援。從事辛曾、孔常與蓋勳共屯阿陽,左昌的檄到後,辛曾、孔常疑慮而不敢聽從,蓋勳怒道:“以前莊賈失期,司馬穰苴就將其斬首,今天你們兩個從事,難道還比古代的監軍地位高?”辛曾、孔常害怕,才隨蓋勳出兵。 [6]  [37] 
蓋勳率援軍抵達冀縣,親自責備數落邊章等人,斥責他們背叛朝廷。邊章等人都説:“左使君當初要是早聽您的話,派兵來救援金城郡,或許我們還能改過自新,如今罪孽深重,不能再投降了。”於是,邊章等人哭泣而去,解除對冀縣城包圍。 [7]  [37] 

蓋勳視死如歸

左昌因為貪污的事被免職,朝廷派扶風人宋梟接任涼州刺史。宋梟到任後,對蓋勳説:“據我所知,涼州人很少學習儒學經典,所以總是發動叛亂,如今我想多多抄寫《孝經》,讓涼州每家每户都學習,這樣或許可以讓大家懂得道義之理。”蓋勳勸阻道:“當初太公封於齊國,而齊國有崔杼弒君之事;伯禽封在魯國,而魯國有慶父篡位之事。此二國難道缺少讀書人嗎?現在不急於籌劃消除災難的方法,而去做一些非常之事,已經足夠讓涼州人怨恨,又會讓朝廷取笑,我實在無法理解!”宋梟不聽,上書朝廷,準備施行此事;果然不久,朝廷下發詔書責問宋梟,以虛慢之罪將其徵回。 [8] 
護羌校尉夏育被羌族叛軍包圍在右扶風畜官,蓋勳與州郡合兵前往救援。蓋勳率軍行至狐磐,便被羌族叛軍擊敗,蓋勳集合剩餘的百餘人,擺成魚麗之陣做最後的抗爭。羌人精騎兩面急攻,官兵死傷慘重,蓋勳也身負三處創傷,仍然巋然不動,指着身旁的一棵樹對身邊的士兵説:“必將我埋葬在此樹下!”句就種部落羌人首領滇吾素來被蓋勳所厚待,他在前面用兵器攔住羌人士兵説:“蓋長史是賢人,你們若殺了他會遭天譴!”蓋勳仰頭大罵:”死反賊!你知道什麼!快來殺我!“眾人相視而驚,滇吾親自下馬讓馬給蓋勳,蓋勳説:“我願一死,不願離去。”眾人説:“金城郡用一萬頭羊、一千匹馬懸賞您,想與您聯合起來。”蓋勳仍然呵斥:“我死不知。”羌人才將他抓住關起來。羌人都敬佩蓋勳的忠義勇敢,不敢加害於他,派人將其送回漢陽郡。新任刺史楊雍表奏蓋勳為漢陽郡太守。 [9]  [38] 
涼州發生饑荒,百姓相食。蓋勳調撥糧食救荒,當時有的富人躲起來不肯出面,蓋勳説:“我知罪了。”於是帶頭拿出家中存糧。郡中聽説此事,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就向冀縣倉裏送糧,送來的糧食共有二千多斛,賴蓋勳得以存活的有一千多人。 [10]  [39] 
後來,朝廷派耿鄙接任涼州刺史。耿鄙上任後,雖然積極徵發六郡士兵備戰,但任人唯親,專信治中從事程球,而程球自私貪婪,涼州的士人們都討厭他。蓋勳認為耿鄙必敗,便棄官回家。由範津接任漢陽郡太守,而議郎傅燮與車騎將軍趙忠結怨,被調離雒陽,接任漢陽郡太守。 [11]  [40]  [41] 

蓋勳君臣相知

電視劇《曹操》中的蓋勳 電視劇《曹操》中的蓋勳
蓋勳去官後,又被朝廷徵為武都郡太守,漢靈帝劉宏還詔令大將軍何進上軍校尉蹇碩到城外為其送行,雒陽的官員都以此為榮。蓋勳還未至武都郡,又被徵召為討虜校尉,返回雒陽。 [12]  [40] 
中平五年(188年)十月,劉宏在平樂觀閲兵。事後,劉宏特意召見蓋勳,問道:“天下為何叛亂到這種程度?”蓋勳回答:“這都是倖臣子弟所導致的。”當時上軍校尉蹇碩也在座,其子弟尤甚,劉宏轉身問蹇碩,蹇碩恐懼地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怨恨蓋勳。 [13]  [42] 
劉宏又問蓋勳:“我已在平樂觀閲兵,而且把西園的財物散發很多給士兵們,如何?”蓋勳回答:“臣聽説在過去,君王只誇耀德政而不看兵力多少,如今叛軍在遠處,陛下卻在眼前閲兵,不能顯示陛下果斷剛毅,只足以黷威武。”劉宏非但沒生氣,而稱讚蓋勳:“説得對,你我相見恨晚,那麼多大臣沒有人能像你這樣説話的。” [14]  [42] 
蓋勳與宗正劉虞、佐軍校尉袁紹共典禁軍。蓋勳對二人説:“我認為陛下是非常聰明的人,就是被左右寵信的宦官矇蔽了,如果我們合力清除這些奸邪之徒,然後提拔清廉能幹之人,以此使漢室興旺,我們功成身退,豈不是一件快意的事?”劉虞、袁紹認同,於是與其結為同謀。但還沒行動,司隸校尉張温就上表舉薦蓋勳為京兆尹,劉宏方才倚仗蓋勳,打算親近他,但蹇碩等人心中忌憚蓋勳,便一同勸劉宏批准,於是拜蓋勳為京兆尹。 [15]  [43] 

蓋勳不畏權貴

長安縣令楊黨,仗着父親是中常侍,貪污腐敗,為非作歹。蓋勳到任後,核實楊黨貪污上千萬,上書彈劾。很多權貴為楊黨求情,蓋勳不理。最終皇帝劉宏下詔將楊黨和其父革職查辦,蓋勳因此威震京師。 [16] 
此時,小黃門高望兼任尚藥監,頗得皇子劉辯的信任。蹇碩受劉辯的旨意,向蓋勳建議舉薦高望之子為孝廉,蓋勳拒絕。有人對蓋勳説:“皇子是未來的皇帝,高望是他的愛臣,蹇碩又是陛下的寵臣,而你違背了他們的意願,恐怕三怨成府,這能怎麼免禍?”蓋勳回答:“選舉賢良的人為官是為了報效國家,不是賢良我不會舉薦,死又何悔!”蓋勳雖然在外為官,但深得劉宏的信任。 [17]  [44] 
涼州賊王國率十餘萬大軍攻打陳倉,三輔震動。此時,蓋勳領郡兵五千人,為了對抗涼州叛軍,便向朝廷奏請徵募士兵湊齊一萬人,並表奏徵辟士孫瑞為鷹鷂都尉,魏傑為破敵都尉,杜楷為威虜都尉,楊儒為鳥擊都尉,第五儁為清寇都尉。這五都尉皆素有名聲,全部統屬於蓋勳。每逢有軍國大事,劉宏都會下手詔向蓋勳請教對策,蓋勳著琴詩十二章上奏,劉宏非常欣賞蓋勳,並多次賞賜他,大多數臣子的待遇都比不上蓋勳。 [17]  [18]  [45]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軍東行,蓋勳聽聞,説:“貪婪的人會危及國家,他必定會招惹事情。”於是下令防備董卓。 [19]  [46] 
八月,雒陽政變,大將軍何進被殺。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毒殺何太后,掌控朝政。蓋勳寫信給董卓:“從前伊尹霍光有那麼大的功勞,結局仍然令人寒心,足下只是個小丑,憑什麼認為自己下場會比他們好?祝賀的人在你門外,弔喪的人就在你廬前!你還不敢小心一點!”董卓看罷,非常忌憚。 [20]  [46] 
董卓考慮到蓋勳和左將軍皇甫嵩在三輔地區掌控兵權,實在是一個心腹大患,於是徵召蓋勳為議郎、皇甫嵩為城門校尉。皇甫嵩在扶風有精兵三萬人,蓋勳暗中聯絡皇甫嵩,意圖聯合討伐董卓,而皇甫嵩拒絕,蓋勳無奈,因為兵少不能獨自起事,只好跟從皇甫嵩一同前往雒陽。當時公卿以下官員,見到董卓無不卑下拜謁,唯獨蓋勳僅是雙手作揖,與董卓爭論,在場的人無不大驚失色,而蓋勳意氣自若。 [21]  [46]  [47] 

蓋勳失意而終

董卓曾問司徒王允:“我想選個合適的人擔任司隸校尉,你覺得誰可以勝任?”王允説:“只有蓋勳了!”董卓説:“此人聰明有餘,但不可以擔任這個重任。”於是任命蓋勳為越騎校尉,但董卓又不想讓蓋勳長期掌管禁軍,又讓其出任豫州潁川郡太守,不久後徵回京師。 [22]  [47]  (范曄《後漢書》記載,蓋勳還未抵達潁川郡,董卓便將其徵回京師。 [22]  謝承《後漢書》則記載,蓋勳遷潁川太守,民吏嘆詠,不容於口。 [48]  袁宏《後漢紀》則僅記載蓋勳出任潁川太守不久後便徵還京師。 [47] 
河南尹朱儁多次為董卓謀劃軍事,董卓責難朱儁:“我為將百戰百勝,心中自有謀略,你別亂説話,免得弄髒了我的刀!”蓋勳在一旁見狀,出來説道:“從前武丁這樣的明君,都主動求他人提建議,何況你這樣的人,反而想堵住他人的嘴巴嗎?”董卓自知失禮,便説:“我剛才是戲言。”蓋勳仍然不依不饒:“我從沒聽説過發怒的話可以當成戲言?”董卓這才向朱儁賠禮道歉。 [23]  [49]  蓋勳雖然剛正不屈,但內心怨恨董卓,不得意。 [24]  [50] 
初平二年(191年),蓋勳因背疽而病逝,享年五十一歲(袁宏後漢紀》的記載順序,將蓋勳逝世故事放在初平二年四月之後,六月之前 [51]  )。蓋勳遺令自己慚愧無以報先帝,不接受董卓的任何饋贈。董卓雖然內心怨恨蓋勳,但為了向眾人展示自己的寬容,上書請朝廷贈送東園秘器賵襚,作為喪禮用品,葬於安陵 [25]  [50] 

蓋勳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有《與董卓書》、《使人書木表》等。 [33]  [52] 

蓋勳人物評價

滇吾:“蓋長史賢人,汝曹殺之者為負天。” [26] 
劉宏:“恨見君晚。” [26] 
董卓:“此人明智有餘,然不可假以雄職。” [26] 
范曄:①“勳雖在外,每軍國密事,帝常手詔問之。數加賞賜,甚見親信,在朝臣右。”②“蓋勳抗董,終然允剛。” [26] 
郝經:“勳西州義士,烈望高出一時,奮辭抗議,為卓所憚,不能靖難,銜憤而死。棟折榱崩,自是而漢亡矣。” [27] 
馬它:“敦煌蓋勳,深明大義,公私分明,不以私廢公,不徇私誤國,巍巍乎君子也!勳之正直無私,堪為古今美談!嗚呼,今之人私慾滔天,假公濟私,挾私泄憤,徇私枉法,何其及也!”
蔡東藩:“蓋勳位不過長史,獨能遠諧物望,為世所欽;邊章已入寇黨,避而遠之;滇吾本為虜帥,敬而禮之。盜賊夷狄,猶嚮慕賢者若此,人生亦何苦縱惡,而自喪聲名,甘為此萬年遺臭也?” [28] 

蓋勳家族成員

蓋勳曾祖

蓋進,官至漢陽太守。 [29] 

蓋勳祖父

蓋彪,官至大司農 [30] 

蓋勳父親

名不詳,字思齊,官至安定屬國都尉。 [31] 

蓋勳兒子

蓋順,官至永陽太守。 [32] 

蓋勳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26]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 [51] 
參考資料
  • 1.    蓋勳  .中國甘肅網[引用日期2013-09-17]
  • 2.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蓋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家世二千石。初舉孝廉,為漢陽長史。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埶,恣行貪橫,從事武都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梁鵠畏懼貴戚,欲殺正和以免其負,乃訪之於勳。勳素與正和有仇,或勸勳可因此報隙。勳曰:“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諫鵠曰:“夫紲食鷹鳶欲其鷙,鷙而亨之,將何用哉?”鵠從其言。
  • 3.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正和喜於得免,而詣勳求謝。勳不見,曰:“吾為梁使君謀,不為蘇正和也。”怨之如初。
  • 4.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李賢注引《續漢書》:中平元年,黃巾賊起,故武威太守酒泉黃雋被徵,失期。梁鵠欲奏誅雋,勳為言得免。雋以黃金二十斤謝勳,勳謂雋曰:“吾以子罪在八議,故為子言。吾豈賣評哉!”終辭不受。
  • 5.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寇亂隴右,刺史左昌因軍興斷盜數千萬。勳固諫,昌怒,乃使勳別屯阿陽以拒賊鋒,欲因軍事罪之,而勳數有戰功。邊章等遂攻金城,殺郡守陳懿,勳勸昌救之,不從。
  • 6.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邊章等進圍昌於冀,昌懼而召勳。勳初與從事辛曾、孔常俱屯阿陽,及昌檄到,曾等疑不肯赴。勳怒曰:“昔莊賈后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於古之監軍哉!”曾等懼而從之。
  • 7.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勳即率兵救昌。到,乃誚讓章等,責以背叛之罪。皆曰:“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庶可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
  • 8.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昌坐斷盜徵,以扶風宋梟代之。梟患多寇叛,謂勳曰:“涼州寡於學術,故屢致反暴。今欲多寫孝經,令家家習之,庶或使人知義。”勳諫曰:“昔太公封齊,崔杼殺君;伯禽侯魯,慶父篡位。此二國豈乏學者?今不急靜難之術,遽為非常之事,既足結怨一州,又當取笑朝廷,勳不知其可也。”梟不從,遂奏行之。果被詔書詰責,坐以虛慢徵。
  • 9.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時叛羌圍護羌校尉夏育於畜官,勳與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盤,為羌所破。勳收餘眾百餘人,為魚麗之陳。羌精騎夾攻之急,士卒多死。勳被三創,堅不動,乃指木表曰:“必屍我於此。”句就種羌滇吾素為勳所厚,乃以兵扞眾曰:“蓋長史賢人,汝曹殺之者為負天。”勳仰罵曰:“死反虜,汝何知?促來殺我!”眾相視而驚。滇吾下馬與勳,勳不肯上,遂為賊所執。羌戎服其義勇,不敢加害,送還漢陽。後刺史楊雍即表勳領漢陽太守。
  • 10.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時人飢,相漁食,勳調谷稟之,先出家糧以率眾,存活者千餘人。
  • 11.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後去官。
  • 12.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李賢注引《後漢紀》:於是徵為武都太守,詔大將軍何進、上軍校尉蹇碩為勳祖道,京師榮之。未至武都,徵為討虜校尉。
  • 13.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徵拜討虜校尉。靈帝召見,問:“天下何苦而反亂如此?”勳曰:“倖臣子弟擾之。”時宦者上軍校尉蹇碩在坐,帝顧問碩,碩懼,不知所對,而以此恨勳。
  • 14.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帝又謂勳曰:“吾已陳師於平樂觀,多出中藏財物以餌士,何如?”勳曰:“臣聞‘先王耀德不觀兵。’今寇在遠而設近陳,不足昭果毅,秪黷武耳。”帝曰:“善。恨見君晚,羣臣初無是言也。”
  • 15.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勳時與宗正劉虞、佐軍校尉袁紹同典禁兵。勳謂虞、紹曰:“吾仍見上,上甚聰明,但擁蔽於左右耳。若共併力誅嬖倖,然後徵拔英俊,以興漢室,功遂身退,豈不快乎!”虞、紹亦素有謀,因相連結,未及發,而司隸校尉張温舉勳為京兆尹。帝方欲延接勳,而蹇碩等心憚之,並勸從温奏,遂拜京兆尹。
  • 16.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時長安令楊黨,父為中常侍,恃埶貪放,勳案得其臧千餘萬。貴戚鹹為之請,勳不聽,具以事聞,並連黨父,有詔窮案,威震京師。
  • 17.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時小黃門京兆高望為尚藥監,幸於皇太子,太子因蹇碩屬望子進為孝廉,勳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愛,碩帝之寵臣,而子違之,所謂三怨成府者也。”勳曰:“選賢所以報國也。非賢不舉,死亦何悔!”勳雖在外,每軍國密事,帝常手詔問之。數加賞賜,甚見親信,在朝臣右。
  • 18.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李賢注引《續漢書》:是時,漢陽叛人王國,眾十餘萬,攻陳倉,三輔震動。勳領郡兵五千人,自請滿萬人,因表用處士扶風士孫瑞為鷹鷂都尉,桂陽魏傑為破敵都尉,京兆杜楷為威虜都尉,弘農楊儒為鳥擊都尉,長陵第五儁為清寇都尉。凡五都尉,皆素有名,悉領屬勳。每有密事,靈帝手詔問之。
  • 19.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李賢注引《後漢紀》:初,卓將兵東也,京兆尹蓋勳曰:“貪人敗類京師,其必有變。”乃為之備。
  • 20.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及帝崩,董卓廢少帝,殺何太后,勳與書曰:“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吊者在廬,可不慎哉!”卓得書,意甚憚之。
  • 21.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徵為議郎。時左將軍皇甫嵩精兵三萬屯扶風,勳密相要結,將以討卓。會嵩亦被徵,勳以眾弱不能獨立,遂並還京師。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於卓,唯勳長揖爭禮,見者皆為失色。
  • 22.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卓問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隸校尉,誰可作者?”允曰:“唯有蓋京兆耳。”卓曰:“此人明智有餘,然不可假以雄職。”乃以為越騎校尉。卓又不欲令久典禁兵,復出為潁川太守。未及至郡,徵還京師。
  • 23.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時河南尹朱雋為卓陳軍事。卓折雋曰:“我百戰百勝,決之於心,卿勿妄説,且污我刀。”勳曰:“昔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況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曰:“戲之耳。”勳曰:“不聞怒言可以為戲?”卓乃謝雋。
  • 24.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勳雖強直不屈,而內厭於卓,不得意。
  • 25.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疽發背卒,時年五十一。遺令勿受卓賻贈。卓欲外示寬容,表賜東園秘器賵襚,送之如禮。葬於安陵。
  • 26.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16]
  • 27.    《郝氏續後漢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5-11-07]
  • 28.    起義兵三雄同殺賊 拜長史羣寇識尊賢  .天涯在線書庫[引用日期2013-09-17]
  • 29.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李賢注引《續漢書》:曾祖父進,漢陽太守;
  • 30.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李賢注引《續漢書》:祖父彪,大司農。
  • 31.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父字思齊,官至安定屬國都尉。
  • 32.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子順,官至永陽太守。
  • 33.    《全後漢文·卷八十四》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1-14]
  • 34.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勳字元固,敦煌廣至人。舉孝廉,為漢陽長史。素與武都蘇正和有隙,及正和為州從事,劾武威太守倚權貴,恣行貪橫。涼州刺史梁鵠懼其貴戚,欲殺正和以自解,以訪勳。或勸勳曰:「因此報仇。」勳曰:「不可!謀事殺良,非忠也;乘危,非仁也。忠仁棄之,人將不食我餘。」乃諫鵠曰:「夫緤食鷹鸇,欲其鷙也,鷙而烹之何用哉?」鵠從其言。正和喜而求見勳,勳曰:「吾為梁使君謀,不為蘇正和也。」怨之如初。
  • 35.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黃巾之起,故武威太守黃雋被徵失期,鵠欲奏誅雋,勳為言得免。雋以黃金二〔十〕(千)斤與勳,勳謂雋曰:「吾以子罪在八議,故為子言,豈賣評哉!」終辭不受。
  • 36.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中平元年,拜東中郎將,持節,代盧植擊張角於下曲陽,軍敗抵罪。其冬,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關羣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
  • 3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涼州刺史左昌因軍法斷盜數千萬,勳諫不聽,乃怒勳,使屯〔阿〕(河)陽,欲因軍法罪之。而勳數有戰功,詔書勞勉焉。邊章之反,圍昌逼急,昌以檄召勳。勳初與從事辛曾、孔常俱屯阿陽,曾、常疑,不肯應檄。勳怒曰:「昔莊賈後期,穰苴奮鉞。今之從事,豈重於監軍哉!」常懼,乃從勳至冀。親責數章等,責以背叛之罪。皆曰:「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得自分明。今我罪已重,不可復降也。」皆泣涕而去。
  • 38.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會叛羌圍護羌校尉夏育於畜官。勳與州郡並兵救育,至孤磐,為羌所破,勳被三創,前陣多死。勳使人書木表曰:「使國家屍我於此!」羌滇吾素為勳所厚,乃以兵扞眾曰:「蓋長史清賢,汝曹殺之者為負天。」勳仰罵曰:「死反虜,汝何知?促殺我!」眾相視而驚。滇吾以馬與勳,勳曰:「吾欲死,不去也。」眾曰:「金城購君羊萬頭,馬千匹,欲與君為一。」勳咄咄曰:「我死不知也。」羌遂囚勳,勳辭氣不撓,羌不敢害,送還郡。
  • 3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於是以勳為漢陽太守。民饑相食,勳調穀廩之,諸富室或匿不肯出。勳曰:「吾知罪矣。」乃自出家穀以率之。郡中聞之,不督而送冀倉者二千餘斛,賴勳以得存者千餘人。
  • 40.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初,漢陽太守蓋勳,著績西州,知耿鄙之必敗也,自免歸家。於是徵為武都太守,詔大將軍何進、上軍校尉蹇碩為勳祖道,京師榮之。未至武都,徵為討虜校尉。
  • 41.    《後漢書·卷五十八·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頃之,趙忠為車騎將軍,詔忠論討黃巾之功,執金吾甄舉等謂忠曰:“傅南容前在東軍,有功不侯,故天下失望。今將軍親當重任,宜進賢理屈,以副眾心。”忠納其言,遣弟城門校尉延致殷勤。延謂燮曰:“南容少答我常侍,萬户侯不足得也。”燮正色拒之曰:“遇與不遇,命也;有功不論,時也。傅燮豈求私賞哉!”忠愈懷恨,然憚其名,不敢害。權貴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為漢陽太守。初,郡將範津明知人,舉燮孝廉。及津為漢陽,與燮交代,合符而去,鄉邦榮之。津字文淵,南陽人。燮善恤人,叛羌懷其恩化,並來降附,乃廣開屯田,列置四十餘營。時刺史耿鄙委任治中程球,球為通姦利,士人怨之。
  • 42.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上問勳曰:「天下何以反?」勳對曰:「倖臣子弟,擾之使然。」時碩子弟尤甚,天子顧而問碩,碩不能對。帝又謂勳曰:「吾以陳師於平樂觀,多出中藏以餌戰士,何如?」勳曰:「臣聞昔者,先王耀德而不觀兵。今寇在遠,而設陣於近,不足以昭果毅,祗足以黷威武耳。」帝曰:「善!恨見卿晚,羣臣初無是言也。」
  • 43.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勳與劉虞、袁紹等並典禁軍,勳謂虞、紹曰:「吾見上,上甚聰明,但壅於左右耳。勇力誅嬖倖,然後徵拔英俊,以興漢室,功遂身退,豈不快邪?」虞、紹亦有宿謀,因共相結。未發,而司隸校尉張温舉勳為京兆尹。帝方倚勳,欲親近之,而碩等心憚,並勸帝從温議,遂拜京兆尹。
  • 44.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小黃門高望,〔皇子辯之愛臣〕(皇子愛之辯臣也)也,因碩屬望子於勳,欲以為孝廉,勳不肯。或謂勳曰:「皇子,副主也;望,其保也;碩,帝之寵臣也。三怨成府,豈可救也?」勳曰:「選賢所以報國也,非賢不舉,雖死可悔乎?」
  • 45.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是時王國眾十餘萬,三輔震動,勳自請發兵萬人,分屯三輔。每有密事,帝〔手〕(呼)詔問勳。勳雖身在外,甚見信重,乃著琴詩十二章奏之,帝善焉,數加賞賜。
  • 46.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初,卓將兵東也,京兆尹蓋勳曰:「貪人敗類京師,其必有變。」乃為之備。及卓廢帝,勳與卓書曰:「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人猶寒心,足下小醜,何以堪之?賀者在門,弔者在廬,可不慎哉!」卓得書,甚憚之。時皇甫嵩尚三萬餘人在扶風,勳乃密語嵩,欲討卓。卓亦深忌勳,使人安喻之,因徵勳為議郎。
  • 47.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董卓問司徒王允曰:「欲得快司隸校尉,誰可者?」允曰:「唯有蓋京兆耳。」卓曰:「此人明智有餘,然則不可假以雄職也。」乃以勳為越騎校尉。卓又畏其司戎,復出為潁川太守。頃之,徵還京師。公卿見卓皆拜謁,勳獨長揖,與卓爭論,旁人皆失色,而勳意氣自若。
  • 48.    《北堂書鈔·卷第七十六·設官部二十八》:歎詠不容於口「謝漢書蓋勳遷潁川太守民吏歎詠不容於口」
  • 49.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初,河南尹朱雋數為卓陳軍事,卓曰:「我為將百戰百勝,卿勿妄説,且汙我刀鋸。」勳曰:「昔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明公猶未及武丁也。」卓謝曰:「戲之爾。」
  • 50.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勳強直而內懼於卓,不得意,疽發背卒,時年五十一。遺令慚無以報先帝,勿受賻贈。卓心雖憾勳,然外示寬厚,表賜東園秘器,送之如禮。
  • 51.    後漢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3]
  • 52.    全後漢文卷八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0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