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蓉子

(中國台灣女詩人)

鎖定
蓉子(1922年5月(一説1928年5月 [6]  —2021年1月9日),本名王蓉芷,字淑媛,乳名王培賢,出生於江蘇省漣水縣漣城鎮(今漣城街道),中國台灣女詩人。 [1]  [3] 
1947年,考上南京郵電局國際電台,任英文打字員,1948年隨單位遷往台灣省。 [1]  [3]  1951年底,開始在台北《自立晚報》的《新詩週刊》發表詩作,後加入台北藍星詩社 [4]  195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青鳥集》。 [6]  1955年4月14日,與詩人羅門結婚 [8]  。1961年,出版詩集《七月的南方》。 [5]  1964年,被聘為台灣“中國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9]  1965年,出版詩集《蓉子詩抄》。1967年,出版詩集《童話城》。1969年,出版詩集《維納麗沙組曲》。 [5]  1971年,當選為台灣“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常務理事。 [9]  1974年,出版詩集《橫笛與豎琴的晌午》。 [5]  1977年,出版詩集《天堂鳥》。1978年,出版詩集《雪是我的童年》。1986年,出版詩集《這一站不到神話》。1989年,出版詩集《只要我們有根》。1995年,出版詩集《千曲之聲》。 [5]  2018年5月,返回大陸定居。 [1]  2021年1月9日,蓉子逝世,享年99歲。 [1] 
中文名
王蓉芷
別    名
蓉子(筆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漣水
出生日期
1922年5月
逝世日期
2021年1月9日
職    業
詩人
代表作品
青鳥集

蓉子人物經歷

1922年5月(一説1928年5月 [6]  ,出生於江蘇省漣水縣漣城鎮(今漣城街道)。 [1]  [3]  1947年,考上南京郵電局國際電台,任英文打字員,1948年隨單位遷往台灣省。 [1]  [3]  1951年底,開始在台北《自立晚報》的《新詩週刊》發表詩作,後加入台北藍星詩社。 [4]  195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青鳥集》。 [6]  1955年4月14日,與詩人羅門結婚 [8]  ,婚後受家庭與工作的雙重束縛,暫停創作。 [11] 
1959年,被聘為台灣“中國詩人聯誼會”的會務委員兼資料組組長。 [9]  1961年,出版詩集《七月的南方》。 [5]  1964年,被聘為台灣“中國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9]  1965年,出版詩集《蓉子詩抄》。1967年,出版詩集《童話城》。1969年,出版詩集《維納麗沙組曲》。 [5]  1971年,當選為台灣“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常務理事。 [9]  1974年,出版詩集《橫笛與豎琴的晌午》。 [5]  1976年,從台北國際電訊局退休。 [4] 
1977年,出版詩集《天堂鳥》。1978年,出版詩集《雪是我的童年》。1986年,出版詩集《這一站不到神話》。1989年,出版詩集《只要我們有根》。1995年,出版詩集《千曲之聲》。 [5]  2018年5月,返回大陸,居住在江蘇徐州侄孫家中。 [1-2]  2021年1月9日,蓉子逝世,享年99歲。 [1] 

蓉子個人生活

少年立志
蓉子在讀初中二年級時,一次語文老師命題作文,別的同學都規規矩矩地寫成文章交了卷,而酷愛詩的蓉子竟然斗膽地沒有寫作文,而是就老師的題目寫了一首詩交了。詩交上去後蓉子忐忑不安,怕因冒犯老師而受到懲罰,卻沒有料到老師認真給她寫下了批語“東西不錯,字不好”。蓉子在“不錯”兩個字的召引和鼓舞下,堅定了當詩人的決心。蓉子從小就特別喜愛印度詩人泰戈爾和中國女詩人謝冰心的詩,常常模仿冰心的詩進行創作,因此在中學時期,同學們便送了她一個雅號“冰心第二”,她對這雅號也樂於接受。 [7] 
婚姻生活
羅門與蓉子結婚後,居住在台北泰順街的“燈屋”,婚後沒有生育子女。羅門與蓉子晚年出售了“燈屋”,住進了養老院。 [15-17] 
羅門蓉子

蓉子主要作品

個人作品
首版時間
作品類型
《青鳥集》
1953年
詩集
《七月的南方》
1961年
詩集
《蓉子詩抄》
1965年
詩集
《童話城》
1967年
詩集
《維納麗沙組曲》
1969年
詩集
《橫笛與豎琴的晌午》
1974年
詩集
《天堂鳥》
1977年
詩集
《雪是我的童年》
1978年
詩集
《這一站不到神話》
1986年
詩集
《只要我們有根》
1989年
詩集
《千曲之聲》
1995年
詩集
參考資料 [5] 

蓉子創作特點

蓉子主題思想

生命意識
蓉子的詩歌以生命意識的昇華為目的,以生命作為向度來觸及讀者的內心,作品中體現出詩人對人生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求索,張揚一種崇高的道德力量,喚起人們積極的審美態度。蓉子開始寫詩時就已經注意對生命的挖掘,並以真誠和純潔的心靈探視着詩的本質。 [12] 
鄉愁意識
蓉子詩歌中的鄉愁意識有着對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尋求,她筆下的“家”更大範圍的是大自然母性的懷抱,她筆下的“故土”更多的是對炎黃子孫世代繁衍的中國的讚揚和思念。 [12] 

蓉子藝術手法

古典風格
蓉子的詩作創造性繼承了唐詩宋詞的優良傳統,帶有濃郁的古典美的韻味。如《古典留我》中的古典美,不僅表現在題材的選擇以及熱愛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思想內容上,而且表現在氛圍的創造和語言的運用上。“夢在江南春色千重/柳絮兒滿城飛舞”,句子優美,聲韻盪漾,處處流露出一種古典詩詞的神韻美。 [13] 
語言技巧
蓉子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她憑着駕馭語言的技巧,取紛繁景物中最鮮明、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着色取勢、略加渲染,不堆砌辭藻或作過多形容,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深得中國寫意畫的虛實結合之妙處。因此,其詩聲色和諧融洽,于山、水自然之色中構成一幅幅靜美雅韻的圖景,使人在品味其詩的情韻時產生無限的遐想。她還善於運用明淨自然的語言,於凝練含蓄中直接傳達自己的情感,引起讀者共鳴,產生“詩中有畫”的藝術效果。 [12] 
詩意內涵
蓉子詩歌不僅展現出中國傳統詩畫藝術的“詩情畫意”,而且具有中國新詩繪畫美的特質。蓉子詩歌中的畫面感,首先體現在她善於運用直覺和想象來巧妙構思,將人物無形的情思或生活感觸放置於鮮活可感的場景中加以生動地呈現。其次,詩作中還運用虛實互補的技巧體現詩文的言外之意,並常有與詩人詩思流動密切相關的“詩眼”貫穿全詩,使作品的美感渾然一體,從中可見詩人對詩歌畫面感的出色把握;蓉子詩歌中的畫面感,還通過鮮明的藝術對比得以展現,帶給讀者從視覺到心理多層面的審美衝擊。 [12] 

蓉子獲獎記錄

文學類
  • 1966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金牌獎[9]     (獲獎)    
  • 1976    “第三屆世界詩人大會”傑出詩人獎[9]     (獲獎)    
社會類
  • 1975    國際婦女獎[9]     (獲獎)    

蓉子人物評價

“中國古典女子的嫺靜、含蓄,職業婦女的繁忙,家庭主婦的責任感,加上日趨尖鋭的現代詩的敏感,此四者加起來,形成了女詩人蓉子。”(詩人余光中評) [8] 
“不管是從年齡和資歷,不管是從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還是從地位和影響等各個角度來看,説蓉子是台灣當代詩壇上的大家之一,恐怕是會有人擊掌共鳴的。”(作家古繼堂評) [10] 
“羅門、蓉子這對中國詩壇佳偶,一甲子輝煌詩作,老而彌堅,如日月般相映成趣。”(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戴維揚評)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