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蒼眉蝗鶯

鎖定
蒼眉蝗鶯(學名:Locustella fasciolata):體重21-34克,體長17-18釐米。是一種體型略大而羽色較淡的鶯。上體橄欖褐,眉紋白,眼紋色深而臉頰灰暗。下體白,胸及兩脅具灰色或棕黃色條帶,羽緣微近白色,尾下覆羽皮黃。幼鳥下體偏黃,喉具縱紋。嘴大。虹膜褐色;嘴上嘴黑,下嘴粉紅色;腳粉褐色。
見於低地及沿海的林地、棘叢、丘陵草地及灌叢。在林下植被中潛行、奔跑及齊足跳動。常單獨和成對活動,遷徙期間也結成小羣。通常躲藏在茂密的草叢中活動和覓食,行動極為謹慎小心,一般很少上到灌叢和草叢上面等暴露地方,也很少飛翔。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繁殖於東北亞及日本;遷徙經中國東部至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新幾內亞。在西西伯利亞到庫頁島、日本和韓國的區域內繁殖,冬季時遷徙至東南亞越冬。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Locustella fasciolat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鶯科
亞    科
鶯亞科
蝗鶯屬
蒼眉蝗鶯
亞    種
無亞種 [2]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中文名
蒼眉蝗鶯
命名者與年代
G. R. Gray,1860
外文名
Gray's Warbler

蒼眉蝗鶯形態特徵

蒼眉蝗鶯
蒼眉蝗鶯(6張)
蒼眉蝗鶯雌雄羽色相似。上體棕褐色或橄欖褐色,頭頂至後頸常常更多橄欖色,腰和尾上覆羽較多棕色,眉紋淡灰色或灰白色,眼先和耳覆羽與頭頂相同。頰淡灰色,兩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和飛羽具淡棕褐色羽緣,未磨損的新羽具有窄的灰白色羽緣,次級飛羽外翈土褐色,尾呈顯著的凸狀,尾羽紅褐色。下體白色,下喉和胸灰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橄欖褐色,尾下覆羽有時沾皮黃色或赭土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為土赭色。 [4] 
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體色稍暗,上體橄欖褐色,下體黃色或黃白色,胸和兩脅橄欖色或淡橄欖褐色。 [4] 
虹膜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褐色或粉紅色,腳暗肉色或黃褐色。 [4] 
大小量度:體重♂25-34克,♀21-28克;體長♂170-180毫米,♀173毫米;嘴峯♂16-21毫米,♀15.4毫米;翅♂77-80毫米,♀74-82毫米;尾♂65-75毫米,♀67-74毫米;跗蹠♂25.5-28毫米,♀25毫米。(注:♂雄性;♀雌性) [4] 

蒼眉蝗鶯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河邊灌叢和草地,也棲息於富有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稀疏雲杉林、冷杉林、林間空地和林緣灌叢、草叢、蘆葦沼澤和草地,有時也出入於耕地、庭院、公園和村寨附近的樹叢、灌叢和高草叢中。 [4] 

蒼眉蝗鶯生活習性

中國東北地區為夏候鳥,其他地區為旅鳥。通常春季於5月遷來東北繁殖地,秋季於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指名亞種繁殖於內蒙古東北部及黑龍江北部的大小興安嶺,遷徙時見於華東省份及台灣。 [4] 
常單獨和成對活動,遷徙期間也結成小羣。通常躲藏在茂密的草叢中活動和覓食,行動極為謹慎小心,一般很少上到灌叢和草叢上面等暴露地方,也很少飛翔。常在草叢和灌叢下面地上奔跑或沿灌木分枝和草莖間跳來跳去,因而常常只能通過鳴聲來感受到它的存在。有時由於人的突然撞入使它被迫從草叢中飛起,但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或灌叢。繁殖期間喜歡在地上鳴叫,再跳到灌木和草莖頂端繼續鳴叫。叫聲是華美而帶高低起伏短句的長鳴聲。叫聲包括顫音cherr-cherr…cher及響亮的似吵嘴聲tschrrok tschrrok。清脆悦耳,常常晝夜鳴叫不息。 [4] 
主要以各種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4] 

蒼眉蝗鶯分佈範圍

蒼眉蝗鶯世界

分佈於中國、印度尼西亞、蒙古、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俄羅斯聯邦(中亞區和東亞區)。 [3] 

蒼眉蝗鶯中國

分佈於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 [4] 

蒼眉蝗鶯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通常營巢於距水域不遠的茂密灌叢和草叢中地上,也有在沼澤和濕草地中乾燥的高地上營巢的,但巢亦多置於灌叢和草叢的掩蓋下,極為隱蔽。巢呈杯狀,外徑8.2釐米,內徑8釐米,深6釐米。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污白色,大小為22.2-23.0毫米×15.9-16.6毫米。平均為22.6毫米×16.4毫米。 [4] 

蒼眉蝗鶯保護現狀

蒼眉蝗鶯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3] 

蒼眉蝗鶯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