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蒼白球

鎖定
蒼白球位於紋狀體的豆狀核上,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蒼白球內含有髓纖維較多,其神經細胞也較大。
中文名
蒼白球
外文名
globus pallidum

蒼白球概述

1、紋狀體:
紋狀體是錐體外運動系的主要神經結構之一。包括豆狀核和尾狀核。前者又分為殼和蒼白球。從發生和纖維聯繫上看,尾狀核和殼屬於新紋狀體,蒼白球屬舊紋狀體。豆狀核的頭端和尾狀核頭是相連的,在相連處和豆狀核內部都有神經纖維進行聯繫,形成灰白相間的條紋,這種形態在半球中部的水平切面上十分清楚,故將尾狀核和豆狀核合稱紋狀體。
一般將紋狀體看成是大腦皮質下行傳導束的重要中繼核。其功能有:①維持肌肉的正常張力;②肌肉運動時保持肌羣的協調和相對穩定。臨牀上紋狀體病變所產生的症狀和體徵可歸納為兩類。一類肌張力紊亂,多表現為肌張力升高而引起運動遲緩,面部表情過少(面具臉)。另一類運動障礙,常常出現不自主的運動,如震顫、手足徐動和舞蹈症。此類動作往往在情緒激動時增多增強,而在安睡時消失。
2、尾狀核:
尾狀核系紋狀體的一部分。呈馬蹄鐵形,伴隨側腦室全長。尾狀核前部膨大,叫尾狀核頭,背面突向側腦室前角,腹面鄰接前穿質。尾狀核中部稍細,叫尾狀核體,沿丘腦的背外側緣伸延,兩者間以終紋為界。到丘腦後端,尾狀核更細,叫尾狀核尾。它向腹側折曲,在側腦室下角的頂上前行,連接杏仁核。此核是錐體外系組成部分。尾狀核如受損害,可出現肌肉緊張力減低,運動過多過快。

蒼白球解剖結構:

1、尾狀核:
尾狀核屬於基底核,是一弓形棒狀的灰質團塊,全部依附於側腦室近旁。其前端肥大,稱尾狀核頭,突入側腦室的前角內,構成前角的外側壁;頭的前部與前穿質相連。其腹外側部與豆狀核相連。從尾狀核頭向後逐漸變細,形成尾狀核尾。其尾沿丘腦背外側緣向後,繼而彎向下,再沿側腦室下角頂壁向前,到達下角前端止於杏仁核。
尾狀核和豆狀核的殼核結構相同,主要由梭形或圓形小神經細胞組成,其中散有一些多極大神經細胞。它們在種系發生上出現較晚,稱為新紋狀體。蒼白球內含有髓纖維較多,其神經細胞也較大。在種系發生上出現,故稱為舊紋狀體。

蒼白球帕金森病蒼白球內側部毀損術:

概述:歷史上,蒼白球切開術用於治療多種類型的運動障礙,現如今這一手術主要用於治療原發性帕金森病,另有資料表明對於部分性肌張力障礙及偏身投擲症也有幫助。帕金森病可根據其症狀分為以震顫為主型和以肌僵直-運動障礙為主型,後者表現為以肌僵直-運動障礙、姿勢不穩及步態障礙,發病年齡多較大,許多患者伴有痴呆,病情進展較快,適於行蒼白球切開術。
【適應證】
1.臨牀診斷的原發性帕金森病患者,藥物反應良好。
2.“關”狀態下,Hoehn和Yahr分級Ⅲ級以上。
3.嚴重的運動波動現象(開-關現象、異動症、僵住)難以控制。
4.儘管給予各種抗帕金森病藥物治療,臨牀反應很差。
【禁忌證】
1.嚴重的痴呆或憂鬱。
2.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可能會增加手術的併發症,如嚴重的心肺疾病、糖尿病、難以控制的高血壓等;嚴重的吞嚥困難。
3.嚴重的痴呆或抑鬱。
4.患者的帕金森病症狀有繼發於其他疾病的證據,或非典型的帕金森綜合徵:①有中風、藥物中毒、腦炎、服用抗精神病藥等病史;②有上運動神經元及小腦損害的證據、假性球麻痹、直立性低血壓;③MR提示可能是帕金森綜合徵,如出現腔隙性梗死、橋腦及小腦萎縮。
上述適應症及禁忌症只是一個指導性原則,有些患者並非完全符合上述標準,但由於帕金森病症狀明顯影響其日常生活,也可行蒼白球切開術。
四、與蒼白球相關的疾病:
蒼白球黑質變性: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蒼白球和黑質對稱性變性,神經細胞內有含鐵色素沉積及蠟樣質脂褐素和神經黑色素沉積。骨髓組織有海藍組織細胞。起病多在10歲以下,臨牀有進行性錐體外系運動障礙和智力衰退。眼底可見視網膜色素變性。病程緩慢進展,預後不良。晚期語言消失,終至痴呆。CT和MRI可見腦萎縮,在基底節(特別是蒼白球)有病變(表示鐵的沉積)。全身性鐵代謝正常。無特殊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