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牢

(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龍的第四子)

鎖定
蒲牢,在古代中國神話傳説中為龍生九子之四子,平生好音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當鯨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
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的形狀。敲鐘時,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中文名
蒲牢
來    源
中國神話傳説
特    點
善吼叫
九子排名
老四
代表形象
吉祥獸

蒲牢歷史起源

神話傳説
蒲牢 蒲牢
傳説龍生九子老四是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樑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文選》中漢班孟堅(固)的《東都賦》曰:“於是發鯨魚,鏗華鍾”。《注》:“(三國)薛淙《西京賦·注》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為鯨魚。”後因以蒲牢為鐘的別名。《全唐詩》六一六皮日休《寺鐘暝》:“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古時鐘上多作獸頭。
蒲牢 蒲牢

蒲牢外貌形態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説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鐘上,並將撞鐘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鐘,求其聲大而亮。 [1] 
百科x混知:圖解龍生九子 百科x混知:圖解龍生九子

蒲牢史書記載

《文選》漢班孟堅(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鍾”。
蒲牢
蒲牢(2張)
《注》:“(三國)薛淙《西京賦·注》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為鯨魚。”後因以蒲牢為鐘的別名。
全唐詩》六一六皮日休《寺鐘暝》:“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古時鐘上多作獸頭。 [1] 
與蒲牢有關的文字,最早出現在東漢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鍾”。三國時期薛淙在《西京賦·注》記載得更為詳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為鯨魚。”後人由此以蒲牢為鐘的別名。
唐代詩人皮日休的《寺鐘暝》寫道:“重擊蒲牢唅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而到了明代,文人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將蒲牢明確為龍子:“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

蒲牢後世影響

吉祥獸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這些小獸排列有着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吉祥獸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裏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重脊的頂端為騎鳳仙人,後面依次排列鴟吻(音吃吻,龍的九子 之一)、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龍之九子
龍之九子(5張)
重脊前為什麼用仙人騎鳳傳説:齊國國君齊王,一次作戰中失敗,來到一條大河岸邊,走投無路,後邊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隻大鳥飛到眼前,齊王急忙騎上大鳥,渡過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築脊端,也表示騎鳳飛行,逢凶化吉。
為什麼要選用這些小獸安放在古建築上呢?
1、鴟吻(音吃吻,龍的九子 之一),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檐上。
2、鳳,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羣。”這裏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
3、獅子,代表勇猛、威嚴。《傳燈錄》記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羣獸懾伏。”
4、天馬、海馬,我國古代神話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5、狻猊(音酸泥),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説為龍的九子之一。
6、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説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7、獬豸,中國古代傳説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説“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
8、鬥牛,傳説中是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嫡[蟲旁]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9、行什。
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徵着消災滅禍,逢凶化吉,還含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築裝飾上這些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
中國緣
睚(ya)眥(zi 睚(ya)眥(zi
中國龍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歷史在中華大地源遠流長,遍及南北。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峯翁牛特旗烏丹鎮三星他拉村於1971年發現了玉雕的豬龍,據專家考證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位於陝西西安灞橋區半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有陶壺龍紋;遠隔千里之外的江蘇蘇州吳縣良渚文化出土的器物上,刻有一種似蛇非蛇的勾連花紋,即是古越人的龍圖騰崇拜的象徵。這説明,至少在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了關於龍的圖騰崇拜。龍的形成起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的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脱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於一身的特殊動物。
蒲牢 蒲牢
到唐代,龍成了天子的專利。龍紋只能用於皇帝的衣服器物,龍成為皇權的象徵。宋之後,關於龍的歷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説。龍在其形象形成過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彙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後來,這些怪異獸像在龍形象發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徵,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説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説法,不一而同。據説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不過神話傳説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説是龍的兒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