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江雀舌

鎖定
蒲江雀舌,四川省蒲江縣特產茶葉,中國地理標誌產品。蒲江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緣這一重要的茶葉生產帶,自然條件優越,種茶、加工茶歷史悠久,所產茶採用茶樹嫩茶加工,其新發的嫩芽形狀如鳥雀的舌頭,很細小,稱為雀舌。這種雀舌茶葉因其“色翠、香高、味醇、形美”,品質上乘,香高味爽。曾連續三屆獲得“中茶杯”一等獎,入選“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
2019年12月23日,入選“中國農產品百強標誌性品牌”。 [1] 
中文名
蒲江雀舌
產地名稱
四川省蒲江縣
地理標誌1
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地理標誌2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8年第119號
批准日期
2008年10月31日

蒲江雀舌產地環境

蒲江茶葉種植基地圖集
蒲江茶葉種植基地圖集(41張)
蒲江縣獨特温暖氣候使蒲江雀舌成為“早市名茶”。蒲江氣候特徵為:常年氣候温和(年均氣温16.4℃,10℃以上年積温5119℃,無霜期302天),日照少(≤1122小時),雨量充沛(年降水1280毫米),淺丘山(海拔550—630米),早春有效積温高。這種獨特的自然環境成就了蒲江為全中國聞名的商品性“早市名茶”最適產區,同時也奠定了“蒲江雀舌”的品質特色及商品優勢,“蒲江雀舌”茶分別比“蒙頂名茶”、“龍井”和“碧螺春”早上市10—15天和20—35天。
良好土質奠定了蒲江雀舌優越自然品質。蒲江土質的宜茶性強,以黃紫壤為主,保水透氣,土壤結構好,礦物質豐富,酸鹼度適宜(pH=4.5—6.5),腐殖質層達15釐米,耕作層有機質含量≥15g/kg,有效氮含量≥120mg/kg,有效鉀含量≥100mg/kg,有效磷含量≥20mg/kg,微量元素鎂、鋅等含量豐富。以上良好土壤條件奠定了鮮茶葉具有持嫩性強、香味物質豐富的優良品質,對蒲江雀舌香氣馥郁高長、湯色碧綠明亮、滋味醇厚鮮爽等獨特品質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和良好栽培規範確保了蒲江雀舌的質量安全。蒲江大氣環境質量優於國家II級標準,茶園遠離都市,無任何污染。茶園地貌特徵為淺丘、低山,森林覆蓋率達49.16%,生態條件優越。蒲江地勢差異明顯,林茶交替,形成了對病蟲害的“生態阻隔”。茶園集中分佈,交通便利,有利於茶園生物防治、綠色栽培和統一管理,從源頭上確保了蒲江雀舌的質量安全。總之,獨特地域條件造就蒲江雀舌質量特色。 [2] 
(蒲江茶葉種植基地圖集 [3] 

蒲江雀舌製作工藝

蒲江雀舌茶葉加工場景圖集
蒲江雀舌茶葉加工場景圖集(6張)
蒲江雀舌原料有嚴格要求,採摘時間必須是每年2月至4月份的春季茶芽;茶樹品種必須是中小葉茶樹;採摘標準必須是單芽,且要求“九不採”,即:雨天不採,偏瘦不採,單芽不採,風傷不採,蟲傷不採,開口芽不採,空心芽不採,病芽不採,過長過短芽不採;茶芽必須當天交到茶廠,貯運過程通風透氣,不能發熱。
蒲江雀舌傳統制法為手工製作,工藝複雜,隨着生產規模的擴大,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逐步探索開展了部分工序的機械化加工,實現了機械加工和關鍵工序人工作業相結合的獨特加工工藝,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質量更加穩定,同時,傳承手工提香技法、手工精製技法,確保其獨特的品質特徵不變。 [2] 
(蒲江雀舌茶葉加工場景圖集 [4] 

蒲江雀舌歷史沿革

蒲江縣始建於公元554年,古屬“臨邛”管轄,產茶歷史悠久,早在漢晉時就有歷史文獻記載。其中“雀舌”茶早在唐代,即名揚四海。
陸羽(公元733-804年)撰寫的《茶經》記載:“臨邛數邑茶,有火前、火後、嫩綠、黃芽等號”。“臨邛數邑”即指臨邛郡管轄的臨邛(邛崍市)、蒲江、大邑等縣。
“火前”茶,指在清明節前兩天的寒食節(禁止用火)之前採摘的嫩茶,其新發的嫩芽形狀如鳥雀的舌頭,很細小,稱為雀舌。“蒲江雀舌”便由此而得名。這種雀舌茶葉因其“色翠、香高、味醇、形美”,品質上乘,香高味爽,所以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和稱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公元772-842年),曾遊歷成都等地,喜愛雀舌茶,經常“添爐烹雀舌”。《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寫道:“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從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木蘭沾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他喜愛的是形如鷹嘴的雀舌茶。
唐代詩人鄭谷,《崍中嘗茶》詩:“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裏火前嘗。吳僧漫説鴉山好,蜀叟休誇鳥嘴香。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五代時,前蜀翰林學士毛文錫著有《茶譜》:“雀舌,…蓋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散茶之最上也。” [2] 
據記載,蒲江雀舌早在宋代就開始入貢,主要產於白鶴寺及大塘鋪一帶。(《巴蜀文化》329頁)(白鶴寺位於蒲江縣城北、大塘鋪即大塘鎮),相傳南宋學者魏了翁入朝為官,喜愛蒲江雀舌茶,此後蒲江雀舌選為貢茶。他所著的《邛州先茶記》後被載入《中國茶經》,特別讚美蒲江雀舌茶。
公元1736年-1796年的乾隆年間編撰的《蒲江舊志》,在其卷一物產篇記載了蒲江出產蒲江雀舌,其中寫到“蒲江雀舌,春取茶芽如雀舌所造”。
清代,蒲江雀舌產銷兩旺,品質提高,據記載,“蒲江吡鄰蒙頂、東南諸山茶產亦亞之”。其採於春日:雀舌,俗稱細毛尖,味甚細、味甘芳,煎如碧乳(光緒《蒲江縣鄉土志》)。
民國時,有34家茶廠產“蒲江雀舌”,其中陳家營(即成佳鎮)17家,大塘鋪13家,壽安3家,西來1家。
新中國成立後,蒲江茶業得到恢復與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名優茶市場需求擴大,蒲江雀舌產銷兩旺,併成為四川名茶,進入21世紀,“蒲江雀舌”實現清潔化流水線,規模化生產,質量更加穩定,市場進一步擴大,已經成為四川名茶的標誌性產品。
(蒲江雀舌茶葉貿易 [5] 

蒲江雀舌品質榮譽

蒲江雀舌成品茶及沖泡效果
蒲江雀舌成品茶及沖泡效果(2張)
“蒲江雀舌”茶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獨特品質,其外形“芽頭飽滿勻整,外形扁平挺直,形似鳥雀之舌,色澤翠綠光潤;其內質,香氣馥郁高長”。湯色嫩湯清澈,滋味醇和、嫩綠明亮,為茶中珍品。
隨着“蒲江雀舌”的品質和知名度不斷提高,到2009年,形成了“綠昌茗牌”、“嘉竹牌”、“了翁牌”、“蜀濤牌”、“綠典牌”、“朝陽湖牌”、“潘溝綠茗牌”、“綠雨春牌”等系列知名品牌。其中2個茶葉產品獲得了四川名牌產品稱號,6個茶葉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綠昌茗牌”茶葉還獲得了四川十大名茶和省著名商標稱號。“蒲江雀舌”連續三屆獲得“中茶杯”一等獎,2008年10月,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是成都市唯一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茶葉產品。 [6] 
2009年12月,“蒲江雀舌”成功入選“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百強”,2010年,“蒲江雀舌”成功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1年,“蒲江雀舌”品牌價值達9.12億元。
(蒲江雀舌成品茶及沖泡效果 [7] 
2019年12月23日,入選“中國農產品百強標誌性品牌”。 [1] 
2020年7月20日,蒲江雀舌入選中歐地理標誌首批保護清單。 [8] 

蒲江雀舌生產情況

21世紀初始,蒲江縣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科技支撐、示範帶動和機制創新,茶產業發展成效顯著,被評為“國家級茶葉標準化建設示範區”、“全國‘三綠工程’茶葉示範縣”、“四川省出口茶葉生產示範基地”、“四川省茶產業強縣”和“成都市茶葉產業牽頭縣”,在“2010首屆中國採茶節”上,蒲江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中國綠茶之鄉”榮譽稱號。
蒲江縣位於川西60萬畝茶葉基地的核心區域,2012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20萬畝,其中無公害、綠色、有機、GAP認證面積12萬畝,2011年產茶1.2萬噸,茶葉產值8.5億元。
蒲江“2010首屆中國採茶節”圖集
蒲江“2010首屆中國採茶節”圖集(23張)
在生產基地建設方面,蒲江在中國首創了“茶園託管經營”模式和“統防統治”管理模式。託管經營模式就是以農民專合組織為主成立茶園託管公司,茶農將自己的茶園交由託管公司管理,託管公司按加工企業生產要求實施管理,統一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技術,從根本上解決好投入品管理和技術規範問題。統防統治管理模式就是以建立茶葉質量追溯管理體系為核心,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採用“三優兩免一補一返”(即優惠提供農資、優先收購、優價收購、免費技術培訓、免費病蟲害防治)等激勵措施與茶農建立合作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走出了一條“基地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加工集羣化”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
產業化經營方面,到2012年,蒲江茶葉擁有加工企業8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家,擁有茶葉蒸青生產線4條,名優茶生產線5條,從業人員4000餘人,年加工茶葉能力2萬噸。全縣茶葉行業協會2個,茶葉專合組織16家。蒲江通過整合茶葉加工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使生產原料配置更加優化。並通過金融、土地、項目、品牌等資源的整合,不斷改進茶葉加工技術,更新生產設備。扶持茶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支持龍頭企業擴大簽約基地,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茶葉加工業集約集羣發展。同時,積極鼓勵茶葉生產企業引進世界一流的茶葉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促進企業不斷提高技術革新和技術研發能力。綠昌茗、嘉竹、蜀濤、了翁等幾大茶葉龍頭企業,各項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均在國內同行業中名列前茅。
“蒲江雀舌”形象代表選拔賽圖集
“蒲江雀舌”形象代表選拔賽圖集(5張)
蒲江縣按照成都市“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要求,依託蒲江良好的自然資源,打造以成佳鎮為中心,總面積10平方公里,以生態茶園觀光、茶事活動體驗、鄉村美食品嚐、現代農莊經營、茶文化感受等內容為主的川西茶文化旅遊區。通過實施川西南茶葉交易中心項目,到2012年首期建成100畝集茶葉交易、涉茶產品展示、質量檢測檢驗、流通信息共享、倉儲配送為一體的綜合性茶葉市場。同時,蒲江按照國家AAA級景區標準,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建設“蒲江雀舌”茶文化觀光休閒區。大力發展以茶園休閒觀光、體驗農事為主題的生態茶園和鄉村酒店,發展特色餐飲農家樂,通過引會辦節,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鄉村旅遊活動,提升蒲江茶葉的品牌競爭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如一年一度的“中國採茶節”、“蒲江雀舌”茶文化旅遊節等活動,集產業交流、專業論壇、休閒觀光、特色餐飲等內容為一體,吸引國內外和周邊城市居民觀光旅遊,形成了日接待遊客近萬人的旅遊規模。
(四川蒲江“2010首屆中國採茶節”圖集 [9] 
(“蒲江雀舌”形象代表選拔賽圖集 [10] 

蒲江雀舌地理標誌

蒲江雀舌基本信息

項目
內容
產品名稱
蒲江雀舌
產地範圍
四川省蒲江縣所轄行政區域
地理標誌種類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8年第119號
批准日期
2008年10月31日
[11] 

蒲江雀舌專用標誌使用

蒲江雀舌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蒲江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11] 

蒲江雀舌質量技術要求

(一)茶樹品種。
選用福選九號、名山白毫(131)等中小葉無性系良種。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550m至630m,土壤pH在4.5至6.5之間,有效土層大於60cm,在0cm至45cm土層的有機質含量≥1.0%,地下水位100cm以上。
(三)栽培管理。
1、育苗:茶苗採用無性繁殖,扦插育苗。種苗選用生長健壯、根系正常的1足齡茶苗。
2、種植規格:雙行條植,每667㎡(畝)≤7000株。
3、茶樹修剪:新建的幼齡茶園採用三次定型修剪,投產茶園採用輕、深修剪及台刈等方法,培養優化型樹冠,復壯樹勢。
4、茶園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基肥每年每667㎡(畝)≥300公斤;追肥每年不少於3次,每667㎡(畝)≥100公斤。
5、病蟲害防治:採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重點採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摘要求。
1、採摘時間:每年早春,當茶園中有5%左右的芽頭鱗片展開時,即可開園採摘。採摘到穀雨時結束。
2、採摘標準:鮮嫩單芽。
3、採摘方法:手工提採。
4、採摘要求:不採雨水露水芽葉、紫色芽葉、病蟲芽葉,不帶魚葉、鱗片。
(五)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
攤放→殺青→攤涼→理條→攤涼→人工輝鍋→攤涼→人工提香→攤涼→精製整形→包裝入庫。
2、工藝要求:
(1)攤放:攤放厚度為3至5cm,攤放時間4至8小時。
(2)殺青:殺青温度100℃至120℃,殺青時間1至2分鐘,殺青葉含水分60%至65%為宜。
(3)攤涼:薄攤自然冷卻或鼓風攤涼。
(4)理條造形:鍋温90℃至110℃,理條造形至茶葉含水12%至15%時出鍋攤涼。
(5)人工輝鍋:鍋温80℃至90℃,以抓、磨、揮、帶、抖等手法相結合,待茶葉水分降至7%至8%時出鍋攤涼。
(6)人工提香:鍋温100℃至110℃,手工炒至茶葉成翠綠色,手捏茶葉可成粉末時便取出攤涼。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芽頭勻整,外形扁平挺直,形似鳥雀之舌,色澤綠潤;香氣清香高長,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厚鮮爽,葉底嫩綠勻整。
2、理化特徵:水分≤7.0%,總灰份≤6.0%,水浸出物≥35.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11] 
(名片圖來源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