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松齡紀念館

鎖定
蒲松齡紀念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是為紀念世界短篇小説之王蒲松齡而設立的文化名人紀念館。
蒲松齡紀念館是在蒲松齡故居基礎上於一九八零年建立的。擁有六個小院、七個展室,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展覽面積2000多平方米,陳列體系完備、展覽內容豐富,是淄博市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十多萬人次,並接待了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如萬里、喬石、田紀雲、李長春、江澤民等。蒲松齡紀念館也先後獲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青年文明號、市級文明單位、花園式單位、青年文明示範崗等榮譽稱號。
蒲松齡紀念館現設有羣眾工作部、陳列保管部、《蒲松齡研究》編輯部、保衞科、辦公室等機構,併成立了蒲松齡研究所、蒲松齡研究會,主辦有中國 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蒲松齡研究》季刊。
中文名
蒲松齡紀念館
地理位置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5000多平方米

蒲松齡紀念館歷史沿革

蒲松齡紀念館的前身是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文化局。蒲松齡故居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西距淄川城八里許。蒲松齡去世後,一直由其後人居住。抗日戰爭期間,故居毀於日軍戰火,僅剩殘垣四堵。
1948 年,濟南解放後,人民政府即派員瞭解聊齋故址及蒲墓的毀壞情況。全國解放後,蒲松齡故居迎來了第一個春天。 1953 年,山東省政府於委派著名聊齋學專家路大荒等人前來蒲家莊考察認定, 1954 年進行了初步修復。當時只有聊齋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兩間,東大門樓一幢,房屋均為方正石及亂石牆基,青磚立柱,小青瓦接檐,土坯,草頂,正房三間,建築面積 27 平方米,東西廂房建築面積各為 17 平方米,是個獨立的四合小院。 1956 年路大荒、張彥青等人,帶來了山東省博物館贈送的四個展櫥,另從王村西鋪畢家(蒲松齡設帳畢家)徵集來幾件文物,對蒲松齡故居進行了簡單的佈置,形成了蒲松齡故居的雛形。後又由區、鎮、村三級政府有關負責人組成了“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委託蒲松齡第十代孫蒲文琪義務管理。
1958 年 1 月,淄博市文化局調派蒲玉水同志負責蒲松齡故居的管理工作。蒲玉水同志徵購了聊齋南院,又建了三間接待室和一間文物庫房。保留了聊齋小院原建築格局中的東大門樓,新建了一座南大門樓,門楣上懸掛文學巨匠郭沫若手書“蒲松齡故居”五個大字。 1961 年,蒲松齡故居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 年 , “文革”期間,紅衞兵查封了蒲松齡故居,砸毀了清雍正三年張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石碑及 1954 年新建的碑亭,挖掘了蒲松齡墓,其隨葬品被洗劫一空。 1973 年,故居被重新收回。是年,對原有房舍進行了修繕和整理。 1977 年,山東省革命委員會重新公佈蒲松齡故居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護範圍 : 故居舊址,附屬保護遺址:柳泉、墓園 ) 。
1980 年,淄博市政府為了加強對故居的管理工作,批准建立了蒲松齡紀念館,由此開創了蒲松齡故居管理史上的新紀元。從 1980 至 1984 年,國家陸續投資三十萬元,對故居、柳泉、墓園進行了修葺、綠化,並相繼徵用了故居北面、西面數户民宅,陸續開闢為學術研究展室、接待室。對墓園加修了花牆,柳泉增加了台階,重刻蒲松齡墓表碑,柳泉碑及蒲氏墓標誌碑三座,並進行了一系列綠化,使紀念館初具規模。
現在的蒲松齡紀念館,有六個小院、七個展室,佔地面積 5000 多平方米、展覽面積 2000 多平方米,陳列體系完備、展覽內容豐富,成為淄博市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每年接待中外遊客十多萬人次。蒲松齡紀念館也先後獲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文明單位、花園式單位、青年文明示範崗等榮譽稱號。

蒲松齡紀念館展館佈局

屬比較典型的明清風格的北方農家建築。
紀念館冬日風景 紀念館冬日風景
蒲松齡紀念館現擁有六個小院、七個展室,展覽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以聊齋為主題,向外輻射,院落門庭,錯落有致,既保持了歷史風貌,又獨具地方特色。蒲松齡紀念館收藏的文物包括資料在內達到一萬五千餘件。其中,蒲松齡的四枚印章和蒲松齡畫像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主要景點有聊齋復原陳列、蒲松齡生平展室、蒲松齡著作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聊齋故事彩塑展、館藏名人字畫展等。
紀念館院內景 紀念館院內景
聊齋復原陳列:聊齋原有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一間,正房是蒲松齡出生和去世的地方。
蒲松齡生平展室:該展室以圖文並茂的版面配合展櫥實物,詳細介紹了蒲松齡生平的幾個重要階段。
蒲松齡著作外文和研究成果展室:
蒲松齡的代表作是《聊齋志異》,但他的創作成就並不僅限於此。他一生“旁騖斜馳”,勤於寫作,幾乎涉及文學的各個門類。既在傳統的詩文方面頗有建樹,又在創制通俗俚曲上卓有成就;既孜孜不倦於大量內容廣博的雜著的創作,又寫下了不少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科普讀物。由此可見蒲松齡深厚的文學功底、關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品格和雅俗共賞的藝術追求。
蒲松齡創作的詩現存1056首、詞119闋,這些詩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反映社會現實、揭露社會矛盾的作品,也有描寫田園風光、吟詠歷史古蹟、感慨身世、抒發個人情感、謳歌愛情以及酬唱吊賀之作。
蒲松齡創作的俚曲據清張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陰載,共有14種。即:《牆頭記》、《姑婦詞》、《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后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其中《磨難曲》是《富貴神仙曲》的增訂本,在流傳中成為獨立的兩種,所以實際上有15種共70餘萬字。對俚曲創作,蒲松齡傾注了大量心心血和熱情,其創作動機主要的是懲惡勸善、醒世救弊,宣揚封建倫理道德。內容寫的都是老百姓日常關心的問題,如家庭關係、鄰里關係、以及賭博、嫖娼、悍婦、妒婦等社會問題,也有一部分俚曲揭露了封建官場的腐敗,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困苦和反抗精神。聊齋俚曲已被評為首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詩詞、文、俚曲外,蒲松齡還撰寫了《歷日文》、《省身語錄》、《歷字文》、《日用俗字》、《家政外編》、《家政內編》、《農桑經》、《藥祟書》、《懷刑錄》等9種雜著,內容涉及天文、農業、醫藥、教育等各個方面。另有《闈窘》、《鍾妹慶壽》、《鬧館》等三部戲。另外還展出了《聊齋志異》約二十種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國曆年版行的《聊齋志 異》版本,大致介紹了《聊齋志異》在國外流傳的情況。
紀念館夏日風景
紀念館夏日風景(8張)
聊齋故事彩塑展:這個展覽精選《聊齋志異》中十個典型的故事,用中國傳統的民間泥塑的形式,將主要情節立體、形象地展示出來。
紀念館內景
紀念館內景(8張)
館藏名人字畫展:該展室展出了郭沫若、老舍、田漢、葉聖陶、胡厥文、王崑崙、劉海粟、俞平伯、錢偉長、趙樸初、陽翰笙、聶紺弩、吳組緗、端木蕻良、王力、吳作人、陸儼少、啓功、範曾等繪製的一大批名人字畫,共一千餘件 [1] 

蒲松齡紀念館展覽與藏品

蒲松齡紀念館蒲松齡印章

現存蒲松齡紀念館,共四枚,國家一級文物。1966年秋,“文化大革命”中,蒲松齡墓被掘,出土印章四枚,流散羣眾手中,後經蒲松齡故居工作人員動員,羣眾自願捐了出來。這四枚印章皆粗質壽山石,赭色。一枚刻“松齡留仙”,方形,印面18毫米見方,印高52毫米,陰文篆字。一枚刻“留仙”,方形,印面15毫米見方,高50毫米,陽文篆字。一枚刻“柳泉小景”,方形,印面19毫米見方,印高50毫米,陽文圖景。一枚刻“蒲氏松齡”,圓形,印面直徑18毫米,高50毫米,陽文篆字。

蒲松齡紀念館坐榻

現存蒲松齡紀念館。坐榻原是畢家舊物,蒲松齡設館畢家用過此物,1956年徵集到蒲松齡故居保存並展出。楸、榆木衣架,棕織牀面,長216釐米,寬116釐米,高50釐米。三面有裙板,板上刻有明代畫家馮啓震的畫竹,配五言詩一首:“爍雨苔花滿,秋風竹影低,看竹宿竹裏,明月照山溪。”落款:“辛亥夏書山口”。

蒲松齡紀念館蒲松齡畫像

這幅畫像,是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九月,寓居濟南的江南畫家朱湘鱗受蒲松齡第四子蒲筠囑請,到蒲家莊面對74歲的蒲松齡繪製的。畫像中蒲公着清代生員衣頂,左手拈鬚,端莊椅座。上方有其親筆題跋二則:“爾貌則寢,爾軀則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兩萬五千餘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頭?奕世對爾孫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題。”“癸巳九月,筠囑江南朱湘鱗為餘肖此像,作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為百世後所怪笑也。松齡又志。”跋後鈐有不同款式的六方印鑑。畫像為工筆彩色絹本,高258釐米,闊69釐米。雖歷經240餘年,但保存完整,實屬不易。是非常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此畫像一直保存在蒲世後人手中,1954年,捐獻給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1961年,由故宮博物院進行了揭裱修補。

蒲松齡紀念館聊齋故事彩塑展

這個展覽精選了《聊齋志異》中十個典型的故事,用我國傳統的民間泥塑的形式,將主要情節立體地、形象地展示了出來,以便於人們直接地、形象地瞭解《聊齋志異》的思想精髓和藝術魅力。

蒲松齡紀念館出土隨葬品

現存蒲松齡紀念館,共五件。1966年出土。(1)銅鏡,圓形,直徑88毫米,雙獸紋北魏時器物。(2)錫酒壺,淄川民間常用器物,高190毫米,壺口直徑52毫米。(3)錫酒盅,民間器物,上口直徑40毫米,高30毫米。(4)旱煙袋。淄川民間常用器物,銅咀銅煙鍋,竹煙桿。因煙桿已腐朽,長度不詳。(5)銅頭簪,長170毫米,素面。

蒲松齡紀念館其他館藏

蒲松齡紀念館建館後,為充實館藏、豐富展覽,為聊齋學研究奠定基礎,千方百計徵集聊齋學文物資料,使館藏由原來的不足百件,發展到現在的一萬五千多件。其中,有珍貴的蒲松齡畫像及其手稿、印章,有《聊齋志異》的各種舊抄本、刻本、外文譯本、港台版本及精、平裝本,有改編的白話聊齋、連環畫冊、戲曲、影視劇本以及聊齋學研究的論文、專著等等。還有一大批現當代文化名人題詠蒲松齡的字畫作品。
蒲松齡畫像是館藏中的“鎮館之寶”,系國家一級文物。該畫像由清初著名畫家朱湘鱗於康熙五十二年( 1713 )繪製,絹質立軸,高 258 釐米,寬 69 釐米。上有蒲松齡親筆題跋兩則,一則為“爾貌則寢,爾軀則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兩萬五千餘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頭?奕世對爾孫子,亦孔之羞。康熙癸巳自題。”二為“癸巳九月,筠囑江南朱湘鱗為餘肖此像,作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為百世後所怪笑也。松齡又志。”跋後,鈐有六枚印鑑。
蒲松齡紀念館現存蒲松齡手稿原件共有四件,分別為《聊齋表文草》、抄《莊子秋水篇》、“抄前人詩賦文”、《擬表九篇》。另外,《聊齋志異》手稿(上半部)、《聊齋雜記》手稿以及蒲松齡在江蘇寶應作幕賓時代縣令孫蕙撰寫的《鶴軒筆札》手稿原件分別珍藏於瀋陽圖書館和青島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展出了其影印件、複製件。
蒲松齡生前使用過的四枚印章,後從蒲松齡墓出土。這四枚印章皆粗質壽山石料、赭色。分別是“蒲氏松齡”陽文篆書圓形印,印面直徑 18 毫米,高 50 毫米;“松齡留仙”陰文篆書方形印,印面 18 毫米見方,高 52 毫米;“留仙”陽文篆書方形印,印面 15 毫米見方,高 50 毫米;“柳泉”陽刻風景肖形印章,印面 19 毫米見方,高 50 毫米。這四枚印章皆是國家一級文物。
蒲松齡生前窮困潦倒,所有著作均未刊行,主要靠民間傳抄,直到清乾隆年間,才有刊本問世。蒲松齡紀念館收藏的蒲松齡著作版本有百餘種,其中《聊齋志異》舊刻本中較為珍貴的有清乾隆乙巳五十年杭州陳氏開刻“青柯亭開雕”《聊齋志異》 16 卷本、道光三年知不足齋原本《批點聊齋志異》、道光壬寅年但明倫的《聊齋志異新評》、咸豐辛酉年青柯亭《聊齋志異評註》等。外文版中有清光緒六年英文版阿·格里斯譯的《中國書齋神話故事》和 1908 年、 1916 年後的各種再版本。日文版有平凡社的增田涉等《聊齋志異》、角川書店的柴田天馬譯《全譯聊齋志異》。俄文版的
有莫斯科國家文學出版社《聊齋志異》和莫斯科文學出版社的《聊齋志異》等。匈牙利版的有赫利孔出版社的《聊齋志異》。館藏蒲松齡詩詞、文、雜著、俚曲等舊抄本有幾十件(冊),其它各種聊齋學資料近萬件。 [1] 

蒲松齡紀念館獲得榮譽

2020年,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