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州府志

鎖定
《蒲州府志》一本縣誌,作者是周景柱 [1] 
中文名
蒲州府志 [2] 
作    者
《山西文華》編纂委員會
ISBN
9787545714265

蒲州府志內容簡介

蒲州之名始於北周明帝二年(五五八)。唐武德元年(六一八)於桑泉縣置蒲州,領河東、河西、臨晉、猗氏、虞鄉、寶、解、永樂等縣。後多次易名。宋、金、元時期迭置河東郡河中府、蒲州等。明洪武二年(二三八九)複稱蒲州。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升為直隸州,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升為蒲州府,領永濟、臨晉、虞鄉、榮河、萬泉、猗氏六縣,治所在今永濟市。
乾隆《蒲州府志》二十四捲圖一卷,喬光烈、周景柱總修。喬光烈,字敬亭,號潤齋,江南上海人,乾隆丁巳(一七三七)進士,官至湖南巡撫,有《最樂堂集》,時任分守河東兵備道。周景柱,字西擎,浙江遂安(今屬淳安縣)人。雍正七年(一七二九)舉人。曾任山西寧武府知府、蒲州府知府,官至甘肅按察使、河南按察使。他公廉勤敏,政績卓着,且學問宏深,以書法聞名。
周景柱重視修志,任寧武知府時纂修了《寧武府志》。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調任蒲州府知府後,有感於蒲州設府三十年來沒有修志,而州志也止於康熙五年(一六六六),中斷近九十年,“記載久佚,文獻無徵”,於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取舊州志與《平陽府志》“參合考校,擇是去非”(乾隆《蒲州府志·發凡》),歷時數月編纂而成。同年刻印。 全志分二十四卷,分別為:卷一星野、地表、沿革、形勝、疆域,卷二山川,卷三古蹟、風俗、物產,卷四城池、壇廟、官署,卷五學校、田賦、兵衞,卷六職官,卷七宦績,卷八選舉上,卷九選舉下、封廢,卷十至十二人物(以時為經,不分類),卷十三忠節、孝友、文苑、吏師,卷十四義行、隱逸、方伎、仙釋、寓賢、續傳,卷十五列女,卷十六至二十二藝文,卷二十三事紀《即大事記》,記巡幸、典禮、掌故、兵略、祥異,卷二十四餘錄。卷首包括序、發凡、修輯姓氏、目錄、府志圖。全志記事止於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
乾隆《蒲州府志》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述而有論。如卷二形勝,引述正史、方誌對蒲州及所屬六縣形勢的記載後,用近一半的篇幅,以古鑑今,闡述“蒲為郡,被河山之固”,説明如果明代也如唐時將蒲州置為重鎮,則明末農民起義軍渡河人晉時不會勢如破竹。此外,卷二“山川”、卷三“風俗”、卷五“學校”“田賦”等,都有較長論述。第二,注重圖表。卷首的府志圖包括府境全圖、府城圖、臨晉縣圖、萬泉縣圖、猗氏縣圖、榮河縣圖、虞鄉縣圖、府署圖、舊府署圖、永濟縣署圖、學宮圖、二面帶河圖、雷首山圖、中條山圖、歷山圖、五姓湖圖、姚暹渠圖、四海廟圖、河瀆廟圖、汾陰后土祠圃、虞帝廟圖、湯王陵圖、二贊祠墓圖、薰風台圖、萬固寺圖、棲巖寺圖、永樂宮圖、鸛雀樓圖、鐵牛圖等二十九幅繪圖,有府有縣,有署有學,有山渠有古蹟,有既存有已沒。第三,事出有據。如卷;古今郡地表’,引用《左傳》《國名記》《通典》《通志》《括地誌》《地理志》等。‘形勝’,逐條記載出處,所引既包括《金史》《元史》等正史及通志、縣誌等,也包括唐代元載的《中都議》等奏疏。卷二十三‘事紀’,逐條出典。

蒲州府志作者簡介

責任者
周景柱
出版者
出版時間
清乾隆20年[1755]
版本
刻本
分類號
文種
chi
總冊數
10冊
描述
卷16-22藝文
索取號
地160.269 地160.269134 134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