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蒲國寶

鎖定
蒲國寶(生卒年不詳)生活與南宋動盪時代,南宋紹興八年恩科狀元。
《四川通志》載:“國寶與同邑人馮時行先後鼎名。”明清縣城建有馮、蒲二狀元坊,涼亭關石碑上刻有“太息通經蒲國寶,嘗懷抗疏馮時行”門聯。他“飽飫六藝,淹貫經史”(《蜀中人物誌》)。其著作因年久多失散,現僅存《金堂南山泉銘並序》(選入《璧山縣誌》清·同治四年版)。又書法精美,尤善榜書。今重慶市多功城翠雲寺內有其手書“天池寺”額。蒲去世後,葬於故鄉蒲坎壩。 [1] 
中文名
蒲國寶
國    籍
中國
籍    貫
璧山縣蒲坎壩人
主要成就
南宋紹興八年恩科狀元
性    別

蒲國寶生平簡介

蒲國寶生卒年不詳,璧山縣蒲坎壩人。南宋紹興八年恩科狀元,是宋代重慶繼馮時行之後又一名狀元。故《四川通志》説:"國寶與同邑人馮時行先後鼎名。"
他生活在南宋動盪之時,長期匿居璧山鄉下,潛心治學與書法,奉祀鄉賢,民國《巴縣誌》有傳。今重慶市多功城翠雲寺內尚存其手書"天池寺"匾額,但其著作多散失,僅存《金堂南山泉銘》一文。

蒲國寶後世紀念

為了紀念蒲狀元,蒲坎壩更名並升格為蒲元鄉(1993年建鎮,2003年又撤銷併入璧城街道,今璧城街道馬家橋村,如今俗稱蒲元場,蒲元作為官方正式地名已經消失了);還有狀元橋(舊址在今小東門橋,當時稱為小狀元橋,相對應的有大狀元橋,舊址在今大東門橋,是紀念馮時行的,如今璧山重修狀元橋,位於觀音塘濕地公園內,是紀念馮蒲雙狀元的);雙狀元碑(璧山境內的舊址在分別在大小東門橋頭,璧山境外也有,舊址在今縉雲山下五里處和市二十六中附近,今市二十六中為原巴縣文廟舊址);金劍山上的雙狀元峯和雙狀元墓;明朝修建的文廟(祭奠孔子、宣揚忠孝思想,實際是因璧山出馮蒲兩狀元,故選址璧山,也算是紀念馮蒲雙狀元);雙狀元坊;涼亭關石崖上刻着:"嘗懷抗書馮時行,太息通經蒲國寶"的對聯,意思是説馮時行曾經給皇帝上書,主張抗金,支持岳飛抗戰,而蒲國寶則是一位"飽飫六藝,淹貫經史"的"長太息以掩涕"的憂國憂民的學者。

蒲國寶金堂南山山泉銘

蘭陵錢治嘗作《南山泉記》,宋仁宗天聖四年,距今蓋一百二十有一年也。錢又誇大其言,以謂陸羽作《茶經》,第水之品三十,張日新《煎茶記》又增其七,毛文錫作《茶譜》又增至三十有八,金堂南山泉當不在蘭溪第二水下。然前之三人足跡曾不一履此地,宜皆不為所賞鑑。故此泉湮沒而無聞焉,方可嘆也。
先朝時,家恬户嬉,一時人士,往往多以卜泉試茗相誇為樂事。至靖康後,天下騷然苦兵,生民困於徵徭,邑中之黔惴然,以貨泉供億縣官,不給為恐,泉之甘否,何暇議耶?黃君才叔,北方之修整士也。紹興辛酉於南山之南,手披荊棘,鋤其荒穢,卓江山景物之會,作屋十餘楹,極幽居之勝。而巖竇之間泉之湮者,復達引之庭除,其聲涓涓。遇暇日,餘率二三賓朋,登君之堂,洗心滌慮,便覺煩暑坐變清涼,酌為茗飲,則又苾甘可愛,誠如治之言者。餘以是知物之興廢通塞,亦自有時,何獨一泉耶?是不可不銘,
銘曰:
峽水東注,鶴峯北峙,幽幽南山,為國之紀。自冽彼泉,出於巖底。清新香潔,酌之如醴。吾儕小人,豈曰知味。宜潔而甘,即為佳水。近世錢治,蓋嘗品第,方之蘭溪,不在第二。陸羽既遠,無復為紀;日新文錫,茲亦已矣。今之易牙,未知孰是。一泉小物,隱而弗示。不有獎鑑,孰發其閟。 勒銘山阿,以告吾類。(選自《欽定四庫全書·全蜀藝文志》卷四十四,轉引自《重慶讀本》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編,重慶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77-78頁)
【註釋】
1、金堂:璧山正興鎮金堂湖
2、蘭陵:古縣名,治所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南蘭陵鎮
3、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
4、天聖四年:天聖,宋仁宗年號,即公元天聖四年1026年。
5、陸羽:字鴻漸,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嗜茶,精於茶道,以《茶經》聞名於世,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6、第:次序、次第。
7、張日新:疑為張又新,唐代人,著有《煎茶水記》。其書根據陸羽《茶經》的五之煮,略加發揮,而尤重水品。
8、毛文錫:字平珪,五代高陽(治今河北高陽縣東舊城)人,入蜀依王建,累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判樞密院事、文思殿大學士、司徒等。撰有《毛司徒詞》、《前蜀王氏紀事》、《茶譜》。
9、家恬户嬉:家家户户嬉戲逸樂。
10、卜泉試茗:品茶鬥藝。
11、靖康:宋欽宗(趙桓)年號,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東京,俘徽宗、欽宗二帝北上,北宋滅亡。
12、黔:黔首,指老百姓。
13、以貨泉供億縣官,不給為恐,泉之甘苦:《重慶讀本》作“以貨泉供億,縣官不給,為恐泉不甘否”似不通,今以劉大川蒐集改動。貨泉:貨幣的通稱,也指財政。 供億:供給,供應。劉禹錫《謝貸錢物表》:“經費所資,數盈鉅萬;饋餉時久,供億力殫。” 縣官:朝廷(存疑)。
14、黃君才叔,北方之修整士也:黃才叔,不詳。同時代詩人楊萬里有詩二首:《和仲良催看黃才叔秀才南園牡丹》、《題黃才叔看山亭》。修整士,自身修養好的人。劉禹錫 《答饒州元使君書》:“若執事之言政,詣理切情,斥去迂緩,筒而通, 和而毅。其修整非止乎一身,必將及物也。”一説技藝匠人,木工、石工、泥工等。
15、紹興:南宋高宗(趙構)的第二個年號,1131——1162年。紹興辛酉,即1141年。
16、卓:建立、豎立。
17、楹:房屋一間為一楹。
18、巖竇:巖孔。
19、苾甘:芳香甘甜。
20、銘:在器物上刻上文字,以志不忘。
21、為國之紀:國紀,國家的禮制法紀。《國語·晉語四》:“夫禮,國之紀也。”一説,治理國家的人。《管子·侈靡》:“擇其好名,因使長民,好而不已,是以為國紀。” 郭沫若等集校:“謂以其人為國之經紀也。”
22、醴:甜酒。
23、方之蘭溪:比之蘭溪的水。方,比較。
24、易牙,春秋時齊桓公寵臣,著名廚師,擅長品味、調味。
25、閟:通“秘”,神秘、秘密。
26、山阿:山嶽、小陵。
【譯文】
蘭陵人錢治曾作《南山泉記》,那還是在仁宗天聖四年,距今大概有一百二十一年了。錢治又在《南山泉記》中説得煞有介事,認為唐人陸羽《茶經》將煎茶之水分為三十個等級,後來張日新作《煎茶記》將水分為三十七個等級,毛文錫作《茶譜》又分為三十八個等級,而金堂南山泉的水質應當不在所列的第二等級蘭溪水下。但上述三人未曾到過這個地方,南山泉水應該沒被他們鑑賞品評,所以此泉默默無聞,實在可惜了。
前朝時,家家户户嬉戲逸樂,人們往往把品茶鬥藝誇耀見識作為樂事。到了靖康後,天下動盪,人民苦於戰亂,百姓困苦,賦税繁重,一縣的老百姓擔驚受怕,把大量的錢財交給官府,不交反而害怕,泉水的甘甜與否,哪有閒暇來品評?黃才叔先生,是來自北方的一位修為頗深的高人,紹興辛酉年間他就在金堂南山之南,親手披荊斬棘,刈除荒草,在景色最宜人的地方,建造了十餘間房屋,可説是最佳的幽居別墅。而巖洞間因時光流逝而廢棄了的泉水,又被他接引到庭院中來。水聲叮咚悦耳動聽。逢上空閒日子,我就帶着幾個好友,拜訪黃先生的仙居,去洗滌塵心俗慮,到了那裏一坐下來便感到煩心酷暑立刻變成了清涼世界。用泉水來見煎茶品茗,又是那麼芳香甘甜可愛,的確像寫《南山泉記》的錢治先生説的那樣。我由此想到萬事萬物的興衰成敗順達間阻,也自然有它的時運,哪裏僅僅是一泓泉水才如此呢?這樣的事不能不刻石作銘記下來。銘為:
峽江滔滔東流,山峯北面對峙。幽深秀麗的南山,幽居着國家的才士。那天然清冽的泉水,出自幽巖石底。泉水潔淨芳香,啜一口沁人心脾。我們這些淺陋之人,對它的滋味哪敢妄議。清冽潔淨甘甜,就可列為水中優異。近代錢治先生,曾就此品評排序。同那名揚天下的蘭溪相比,南山清泉也不會屈居第二。陸羽已經仙去久遠,不能在《茶經》裏記它一筆;張日新和毛文錫兩位,現今也已經離世。當今能品評滋味的易牙,不知生在哪裏。一泓清泠泉水,隱藏在山中毫不誇飾自己,如果沒有鑑賞獎掖,誰能夠發現它隱秘的美質。在山石上刻下這篇銘文,為的是告訴那些際遇相同的人士。

蒲國寶蒲國寶與《南山泉銘》

南山泉,在璧山南部金堂所在地,乃一清冽甘美之泉。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蘭陵人錢治曾作《南山泉記》,歷經171年,南山泉聲名仍未彰。唐人陸羽作《茶經》一書時,將泡茶之水分為30個等級,後來張日新作《煎茶記》將水分為37筆,毛文錫作《茶譜》又分為38等,而南山泉的水質不低於蘭溪所列的30等中的第二等,但上述三人未曾到過南山泉,故此泉不在三書之內,以致默默無聞。為此,蒲國寶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作《金堂南山泉銘》,他在"序"中説紹熙辛亥年(1191)有一北方人黃才叔在南山之南,"手披荊棘,鋤其菪穢",建屋10餘間,極具幽居之勝,並引泉水於園庭之內,其聲涓涓。他同二三賓朋前往黃宅,立刻感到空氣清新,煩暑頓消。取泉水沏茶,飲之,濃香甘美。他由此感悟到:世間一切事物的興廢通塞,"亦自有時,何獨泉耶",即任何事物均需機遇,遇到有識之士(伯樂),其自身的價值才能顯現出來。所以,他有感而發,寫下這篇《金堂南山泉銘》。在文中,他除了讚美南山泉"清新香潔,酌之如醴"而外,並抒發感慨:"一泉小物,隱而弗示,不有獎鑑,孰發其秘",就是説無人宣傳南山泉,其好的美質就不為人所知,故"勒銘山阿,以告吾類",把"銘"文刻在山崖上,以告天下人。可以説,《金堂南山泉銘》是南宋時期璧山縣的一份旅遊廣告,也可以説是一篇託泉寓人、渴求伯樂的哲理文。如今讀來,還給人以不少啓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