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藥

鎖定
蒙藥是蒙古人長期同疾患作鬥爭的經驗總結,並吸收中醫、藏醫經驗逐漸形成的。蒙古醫學有多種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蒙藥與中藥相似,以草藥為主,是多種草藥研成藥末製成的。治病多用成藥,並總結出飲食療、炙療、罨療,瑟博素療皮療、温泉療、針刺放血療、按摩療等方法。
藥品名稱
蒙藥
主要適用症
清熱、驅蟲、利尿、益腎、止咳化痰、滋補、

蒙藥蒙藥概況

蒙古草原上生長着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蒙古人在同大自然和疾病的鬥爭中,用這些藥用植物來治療疾病和骨折、外傷,積累了不少的藥物學方面的知識。在史料中記載了蒙古地區的特產藥物肉蓯蓉。在六百多年前拉施達丁所著的《史集》中曾經記載成吉思汗以前居住在鄂畢河上游森林裏的“兀刺速惕、帖良古惕和客思的迷這些部落熟悉蒙古藥劑,以用蒙古方法很好地治病聞名於世”的史實。
歐、亞兩州各國之間的頻繁交往,蒙醫藥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藥物方劑方面的知識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和豐富。漢地和國外的一些藥物進入了蒙古地區。各地藥物的廣泛交流,也豐富了蒙藥學方劑學的內容。
16世紀以後,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傳統的古代蒙醫藥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出現瞭如《方海》《四部甘露》《蒙藥正典》等藥學專著。

蒙藥種類特點

蒙藥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分佈廣,為蒙醫所常用。其主要來源於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且以植物藥為主。 早期的蒙藥品種數量少,分類均採用傳統的分類方法,即:“按藥物的來源、屬性分類,按功效分類和按藥味分類。”現今隨着蒙醫藥理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藥品種逐年增多,蒙藥數量成倍增加,蒙藥的分類方法也得以改進和更新。蒙藥的近代分類採用按藥用部位來分,按科屬來分或按藥物效用來分類。縱觀歷代蒙醫藥著作的記載。18世紀,蒙古醫藥學家伊希巴拉珠爾所著的《認藥白晶藥鑑》一書共收錄蒙藥801種,按藥物的來源和屬性共分了13大類。伊希巴拉珠爾著的另一部《甘露點滴》分了7大類。19世紀,著名蒙醫學家羅布桑蘇勒和木編著的《認藥學》共收錄藥678種,分了4大卷。著名蒙藥學家佔布拉道爾吉所著的《蒙藥正典》共收錄了879種蒙藥,分了8大類。《內蒙古藥材標準》共收了322種蒙藥,按藥用部分分了8大類。從佔布拉道爾吉的《蒙藥正典》亦可見,共收錄的879種蒙藥中,植物藥約佔62%,動物藥約佔17%,礦物藥約佔21%。《內蒙古蒙藥材標準》已收錄的322種蒙藥中,植物藥222種,動物藥40種,礦物藥42種,其他類17種,植物藥佔總數的69%。從以上足以看出蒙藥取材廣泛,是以植物藥為主的。

蒙藥常用品種

1949年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醫藥工作。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對蒙藥的發掘、收集整理、資源普查與開發利用、新藥的研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醫療、科研、教學、藥材的產、供、銷等諸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據有關文獻統計,較為常用蒙藥中,本區自產藥材佔30%,以清熱藥、祛巴達幹藥、抑赫依藥、祛黃海水藥物為主。還有驅蟲藥、促使熱疾成型的藥物、粘藥、利尿逐水益腎藥、破痞去滯藥、止咳化痰藥瀉下藥止瀉藥、滋補強壯藥等17類。其中植物藥佔313種,動物藥佔66種,礦物藥48種,其他23種。這些藥物中有些是動植物的全體,如方海、扁蕾香青蘭;有些只是動植物體的一部分,如狐肺、草烏葉;也有些是動植物分泌或滲出的物質,如牛乳珊瑚、黑雲香;有些是經過加工製得的物質,如灰鹽草木灰水浸汁經過濾蒸發所得結晶物),馬奶酒(鮮馬奶經過發酵而釀成);礦物藥中有些是天然礦石,如禹糧土(一種含鐵粘土)、青金石等軸晶系(Na,Ca)8[AISiO4]6(SO4,CI,S)2或如紅銅炭之類的加工品,有的則是諸如龍骨、石燕等動物骨化石
蒙藥還具有一定的地域特點,與地理、資源條件相適應。如廣棗三七、木香、山柰薑黃馬錢子、胡椒、益智仁、肉桂、沉香等蒙藥材生長在長江以南地域,具有熱帶、暖温帶特點的藥材在蒙藥中佔一定的比例,蒙醫習稱其為南藥,在常用蒙藥中約有110種。人蔘、北沙蔘、苦蔘、甘草、草烏、百合、沙棘、文冠木、多葉棘豆、狼毒、肉蓯蓉等蒙藥材生長在長江以北,蒙醫習稱其為北藥,在常用蒙藥中約有220餘種。

蒙藥用藥理論

主要內容包括:五元、六味、藥力、藥性、藥物功能。
五元:蒙藥學吸收中醫經驗以古代樸素的五元(土、水、火、氣、空)為理論基礎。認為植物發育生長與“五元”有密切的關係。土是植物的基礎,是植物吸養之源,生命之根本。水是植物所需養料的溶媒,也是植物體內運化因子,有滋潤營養植物、促進其生長的作用。火在植物內為能量、動力因子;外界的陽光、温度,使植物生長成熟。氣在植物內為生化因子,氣具有養育植物、促其生長的作用。空在植物內為間隙因子,是物質形成管腔孔道之因素,外界是一切物體所存在的空羊。
六味:藥物有不同地味道,這些味道,是五元在藥物形成的過程中, 經過複雜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來可分為甘、酸、鹹、苦、辛、澀六種。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鹹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為主,其也元素為輔。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氣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澀味,在五元中以土、報導含量為主,其他元素為輔。除單一味道外,還有兩種以上的味結合而產一的“中性味:,以及由於味的轉化、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苦中苦,甘中甘等結合成複雜的“複合味”,儘管變化複雜,仍可歸納於基本六味的範疇之內。藥力:藥物品種雖然繁多,但不外寒熱兩性,即陰性和陽性兩大類型。熱性藥物多生於熱處及向陽處,獲得了充足的陽光,陽性藥物藥力充沛,才有完備的熱性藥力,有昇陽、消食、祛風寒、除痰濕的作用。應用過量則引起頭暈頭痛發燒、煩渴等症狀。寒性藥物多生於寒處及陰涼處,獲得充足的月輝,陰性藥物藥物力充沛,才有完備的寒性藥力,有鎮靜安神、健身澤膚、祛瘀、降火的作用。應用過量則引起胃陽衰弱、抽搐等。再據藥物寒熱兩性的程度差異,陰陽二性又分為中間型、複合型等,並有熱中熱、寒中寒、寒、熱、温、涼等進一步的區別。治療陰性病(寒性疾患),則用陽性藥(温熱藥);治療陽性病(熱性疾患),則用陰性藥(寒涼藥)。這是一般準則。藥性:藥物的性能或藥理作用,蒙醫用藥的基本原則就是利用蒙性能調整機體內部的“赫依”(氣)、“希拉”(火)、“巴達幹”(體液)的偏盛偏衰。若三者保持平衡和協調,就健康無病,如果三者失去平衡,便會產生各種病變,甚至導致死亡。古人在臨牀用藥中,將藥物性能總結為重、脂、寒、鈍、輕、澀、熱、鋭等8種。其中,重、脂、二性剋制“赫依”病證,寒鈍二性剋制“希拉”病證,輕、澀、寒三性生“赫依”(風);熱、鋭、脂三性生“希拉”(火);重、脂、寒、鈍四性生“巴達幹”(寒)。故用藥注意超量、長期服用。“赫依”、“希拉”、“巴達幹”為蒙醫的理論核心。
藥物功能:亦稱藥效,有柔、重、温、脂、固、寒、鈍、涼、和、稀、燥、淡、熱、輕、鋭、澀、動等17種。

蒙藥藥物性質

蒙醫根據藥物的寒熱兩性,派生出8種藥性能,最後又發展成為藥物的17種功能。
臨牀實踐中運用這17種藥物功能去剋制疾病的20種基本性質,而達到治病的目的,使患者康復。常用藥物 蒙醫用藥很廣泛,包括植物、動物、礦物及化學制品,但絕大部分還是取自野生植物,據文獻記載,蒙藥材約有2230多種,經調查考證的蒙藥材,屬於植物種子、果實類的有203種;根及根莖類231種;全草類256種;枝葉類54種;花類83種;皮類35種,藤木類36種;菌藻類14種;樹脂類14種;植物的其他類28種;昆蟲類30種;動物類260種;礦石類98種。共計1342種。當地產蒙藥材有香青蘭沙前胡播娘蒿角茴香牧馬豆腺莖獨行菜、沙棘、蓮座薊、文冠木,槓柳蒙古山蘿蔔花、白龍昌菜,山刺玫、金蓮花冷蒿梅花草、花錨、扁蕾、齒葉草、手掌參、蒙芯芭、火絨蓮花、冷蒿、梅花草、花錨、扁蕾、齒葉草、手掌參、蒙芯芭、火絨草船盔烏頭唐松草鐵線蓮等。據調查全區可資利用的蒙古野生藥材達800餘種。除自產自用當地產的藥材外,中蒙藥、蒙藏藥也大量交叉應用。如肉蓯蓉通用於滋補強壯,而蒙醫還多用於治療脾胃病;中蒙藥通用草烏,而蒙醫不僅用烏頭,還用草烏茸(地上四橫指嫩苗或加工的草鳥芽)、草烏葉、草烏花等,且用於温熱病半身不遂、五官科疾病、腸炎等病症;如訶子中蒙醫通用,但蒙醫更為廣泛用於各種疾病;廣棗,中醫用它的樹皮治療燙傷,蒙醫則用其果實治療心臟病肉豆蔻,中醫煨用於暖脾胃、澀腸、下氣,蒙醫用生肉豆蔻治療心臟病,並用其假種皮肉豆蔻衣”(藥名玉果花),治療風、氣、白脈病。蒙藏藥交叉應用列為普遍,如三棵針、山川柳山刺梨土木香小葉蓮冬青毛瓣綠絨蒿、雙色龍膽、烏奴龍膽白花龍膽石榴紅景天纖毛婆婆納橐吾傘梗虎耳草、卷絲苦苔、波稜瓜子、餘甘子雪蓮花翼首草、囊距翠譽等。方劑 蒙醫方劑一般由二味或數味藥所組成。蒙醫常用成藥,很少開方。蒙藥臨牀治療的根本原則也是辯證施治,配方分氣味、性能二類。藥物分主、輔、佐、使。一般成藥有400餘種。已知蒙醫傳統配方,單方、驗方共1500多首,絕大多數為複方製劑

蒙藥成藥劑型

蒙成藥劑型有10種。即湯劑煮散)、散劑丸劑膏劑酒劑、油劑、灰劑、攪合劑、草藥劑及金石合劑。
湯劑(煮散):按着一定處方研為粗未,備用。煎湯去渣取汗服用,或沸水沏服。湯劑因其中吸收較快。故一些急症及發病初期,多用湯劑治療。一般成人劑量為3~5克,一日3次。
散劑:將藥物按處方配製,碾研成細粉,混合均勻,備用。白開水或調引送服。散劑有內服與外用二種。並有便於服用、攜帶、製作簡便、節約藥材、不易變質等優點。應用較廣,但吸收較湯劑為慢。一般成人劑量為1.5~3克,一日3次。
丸劑:將藥物按處方配齊,粉碎成細粉,混合均勻,以蜜、水或麪糊、藥汁賦形劑製成藥丸。一般為黃豆或綠豆大小的顆粒,外用硃砂或銀硃研細粉掛衣、晾乾,貯藏備用。一般應用於慢性、虛弱性的疾病,以及某些疑難重症,此餐,丸劑也包括丹劑,丹劑中有內服、外用兩種。大多為金屬化合物煉製而成,一般用於頑症、痼疾,一般成量為1~3克,一日1~2次。
膏劑:分內服膏劑和外用藥膏兩種,內服膏劑又分流浸膏、浸膏及煎膏劑(膏絲)。外用藥膏分硬膏藥和軟膏藥。如沙棘膏、文冠木膏、駝蒿膏、泡囊草膏、泡囊草膏、山黃柏膏益母膏牛膽膏、紫膏等。
酒劑:以酒為溶媒,浸取藥材中有效成分,所得的澄水浸出液供內服和處用。此劑多用於體虛風濕疼痛及跌打扭傷慢性病輔助治療。如菱角酒、沙棘酒、蓯蓉酒、奶酒、骨酒等。
油劑:先將藥材精選,加工炮製處理後,按處方調配、浸煮、濃縮到一定程度,按比例加鮮牛奶溶和,並加一定量的奶油、蜂蜜、庶糖、白糖等,濃縮到無水分,呈現油光澤、紅黑透明或黃黑透明時,即成油劑,密閉於瓷器內貯藏備用。一般用於老人、婦女、體虛者的浮腫濕痹腎虛等病症。
灰劑:蒙醫認為寒疾經久不愈則用灰劑治療為上。分為急、中、緩三種配劑,根據病情選擇使用。
攪合劑:按處方調配,研細粉,混合均勻,逐漸加入適量煉蜜、奶油、紅糖、冰糖等,反覆攪合而製成,密閉於瓷器內貯藏備用。此劑分為温熱、寒涼兩大類型。一般用於慢性、虛弱性疾病,如對婦女及五官科疾病、老年病應用較多,而且服用方便。
草藥劑:草藥劑是蒙醫因地制宜地採野生藥草,將單味或數味藥煎湯服用。或將採回的藥草置於清潔涼爽通風處陰乾,製成粗未,煎湯給患者服用。這種原始的劑型叫做草藥劑。一般用於温熱病和外感的治療。
金石劑:金石劑亦珍寶劑。它以珍寶類藥物,如金、銀、珍珠、瑪瑙、玉石、紅珊瑚松石等以及金屬礦物類藥物,如赤銅白錫、鐵寒水石、月石金精石銀精石水銀硫黃黃丹等為主藥,適當配合動、植物藥而製成化合劑備用。本劑的特點是毒性較強,藥用量小,藥效特久,吸收較慢,本劑一般不輕易應用。經多次服用一般藥治療無效的頑性惡疾和瘡瘍癰疽等,才考慮用本劑治療。當病症一除,立即停藥,勿多服。

蒙藥現狀前景

蒙藥種類繁多,資源豐富,且以植物藥為主。據文獻記載,內蒙古分佈的種子植物蕨類植物共計2351種,其中引種栽培的植物有184種,野生植物共2176種,分屬於133科720屬;野生藥用植物1122種,分屬117科1033種。此外藥用藻類1科2種,菌類24科68種,地衣5科7種,苔蘚11科12種。其中常用藥為104種,最常用藥78種,佔全國最常用植物藥的36% [1] 
蒙醫常用藥有450餘種,蒙醫專用260餘種,本區自產藥材佔30%。以清熱藥、祛巴達幹藥、抑赫依藥、祛黃水藥物為主。還有驅蟲藥、促使熱疾成型的藥物、殺粘藥、利尿逐水益腎藥、破痞去滯藥、止咳化痰藥瀉下藥止瀉藥、滋補強壯藥等17類。
蒙藥中有許多具開發利用價值的資源。如無患子科植物文冠果莖枝,是蒙醫專用藥。經過化學分析,鄧麗嘉予試其含有黃酮類皂甙、揮發油、油脂、香豆素、甾醇及糖類,顧維彰等對不同產地的文冠木的成分對比分析,並從文冠木中得到兩種黃酮,即楊梅樹皮素與雙氫槲皮素。黃雅芳等從其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到5種化合物,即雙氫槲取素、雙氫楊梅樹皮素、表兒茶粉、表沒食子兒茶精和一種結構未知的化合物。毛莨科植物北草烏的乾燥葉,顧維彰等從其中分離得烏頭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去氧烏頭鹼及北草烏鹼。漆樹科植物南酸棗的乾燥成熟果實中,鄧麗嘉等從其中得到黃酮、有機酸、甾醇、揮發油、香豆素、糖和酚性成分。木犀科植物賀蘭山丁香的根中。周長風等經予試得到揮發油。油脂、甾體、萜體、酚性成分、蒽醌、香豆素、氨基酸蛋白質及糖類。菊科植物萵苣的種子,鄧麗嘉等從其中得揮發油、黃酮類、氨基酸、肽蛋白質、酚性成分及糖類。漏蘆的花,經顧維彰等分析,花中含有揮發油、黃酮類、植物甾醇、三萜類及糖類等。劉國聲報道內蒙古紫草含B、B-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為1.21%,含量高於紫草等等。又如:廣棗(珠如很芍沙),具有清心火,強心之功效;經其藥理分析,具有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之作用。蒙古山蘿蔔花(胡和�烏達巴拉),具清熱之功效,經藥理研究具有顯著強心作用。山沉香(阿拉善阿嘎如),具抑赫依、清熱、止痛、利呼吸之功效;經現代藥理研究具有一定的抗驚厥作用,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並有顯著的鎮痛作用。蓽茇(必必靈)有調理胃火、祛巴達幹赫依、調節體素、滋補強壯、平喘、祛痰、止痛功效;經動物實驗,其揮發油具有耐缺氧和保護實驗性急性心肌缺血作用。白苣勝其揮發油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其總黃酮心血管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文冠木(僧登)具有清熱消腫、止痛之功效。經研究其總黃酮具有顯著的鎮痛與抗炎作用。另外還有白龍菖菜、芯芭、小檗、紫花高烏頭金蓮花等。這些資源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價值。其中部分資源已開發或正在開發利用。
內蒙古蒙藥最豐富的地區是東部山地,特別是大興安嶺燕北山地,而主要的內蒙古大宗藥材主要分佈於廣大草原和荒漠地帶。
據調查和有關資料,內蒙古藴藏量較大的主要植物藥有:麻黃、甘草、苦豆子、茵陳苦杏仁、柴胡、側柏油松旋覆花鎖陽、仙鶴草。其次有赤芍、黃芩、苦蔘、黃精、玉竹、升麻、黃芪、桔梗、益母草、蒼耳、漏蘆花、遠志葶藶子枸杞子秦艽花卷柏。還有灰蓉、郁李仁馬勃、硬紫草香青蘭、草烏、翟麥、鐵線蓮等。另外,還具有一定量的鹿茸牛黃等動物藥和餘糧土、麥飯石等礦物藥。
蒙藥用植物是內蒙古重要的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這項資源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尋求防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的新藥;另一個是利用資源得到最佳經濟效益。在這方面內蒙古多年來作了不少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基礎上探索到一些循之有效的途徑,更進一步開發利用這一生物資源,造福人類便是擺在全體醫藥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
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傳統蒙藥,從中開發新藥
傳統蒙藥都是在長期臨牀應用的實踐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並被廣大人民羣眾認可,具有一定的療效而無嚴重的毒副作用的藥物。在蒙醫藥基礎理論指導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這些藥物進行研究,經過藥理篩選,可以開發出新型藥物。如:蒙醫麻黃屬植物的莖枝治療清肝熱、止血、破痞、療傷、消腫等,從其中分離出麻黃苯丙酮,抗心絞痛有顯著療效。蒙藥沙棘具有止咳、祛痰、祛巴達幹,治巴達幹包如病。從中分離出黃酮類化合物,研製成沙棘黃酮片,對抗心律失常,保護急性心肌缺血和防治冠心病具有明顯的療效。烏恩通過藥理研究,從蒙成藥“扎木薩一4湯”古方中,篩選出有明顯療效的降血脂活性成分,並組成新方,命名為“格根”飲片,已廣泛應用於高血脂症患者。顧維彰等,通過對古方“贊丹一3湯”的研究,篩選出了治療心血管系統病的活性成分(廣棗總黃酮等),研製出複方廣棗注射液。劉振國等對古方“阿如拉一3味”的研究,研製成了具有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功能等作用的新方“嘎格日一塔布”注射液。內蒙古中蒙醫院對傳統蒙成藥“三普勒一淖日布”和“扎衝一13”進行研究,研製出“偏癱口服液”和“偏癱康Ⅱ號’注射液,已通過國家“七五”攻關成果鑑定。在蒙成藥治療風濕病的研究中,研製出具有顯著鎮痛作用的“那如注射液”對風濕病具顯著療效。這證明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傳統蒙藥,合理開發利用蒙藥材資源,擴大應用範圍,從而取得優質藥品及可觀的經濟效益。
發掘新用途和新部位,進行綜合利用
蒙藥材中有不少品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若在傳統理論指導及實踐基礎上,以現代科學方法及手段進行研究,可以發現重要的新用途或使其效用更加突出,從而開發研製出新型的藥品、擴大功效和藥用部位,如蒙藥材枸杞子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乾燥果實。蒙醫應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品種清楚、質量及規格穩定,產量大,羣眾珍視,傳統經驗主要用於清熱、祛惡血。根據蒙醫基礎理論,經過化學分析和藥理研究,開發出了對免疫功能具有促進作用與調節作用,抗衰老作用,降血脂與保肝抗脂肪肝作用、抗癌作用、雌性激素樣作用、造血作用、降壓作用、降血糖作用和生長刺激作用的不同劑型產品;同時以前不做為藥用部位的莖、葉可被利用。這樣充分利用藥材資源,降低產品成本,取得了額外的經濟效益。這些充分説明通過這種途徑,開發利用現有的蒙藥材資源有很大的潛力。
通過成分相似的規律,開發藥材資源
內蒙古植物種類繁多,有些蒙醫習用的重要藥用植物資源,其同屬近種或同科近屬的品種都在區內分佈,並有一定的藴藏量。這些植物資源一般在蒙醫傳統用藥方面未作藥用或用量極少。可以廣泛借鑑國際上有關這些資源的使用方法,在內蒙古發掘含有相同或相近化學成分及藥理效用的植物,開發新藥,滿足防病治病之需,並取得經濟效益。如經過化學、藥理及臨牀等方面的研究,發現芸香科植物黃皮樹黃檗的乾燥樹皮和小檗科小檗屬植物根所含有效成分基本相似,都具有祛黃水、斂毒、清熱、明目、止血、止瀉之功效。所以以黃柏入藥。從而開闢了新藥源。這種利用植物的親緣關係,化學成分的規律來開發藥物資源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開發飲食業,達到防病治病和益壽開慧之目的
蒙醫飲食分為食物和飲料兩大類。食物類包括糧食類、肉食類、油脂類、乳食類、蛋類、水果類、蔬菜類、熟食類和調味品等共9大類;飲料包括水類、奶類制飲料、茶類、酒類等4類,總計包括近200種飲食。開發利用蒙醫飲食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如:在蒙醫飲食療法理論基礎上,對“酸馬奶療法”的研究已由傳統制作工藝、實驗研究提高到臨牀應用的研究上。酸馬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實驗研究和臨牀研究都證明了酸馬奶對高血壓、冠心病、癱瘓、肺結核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結腸炎腸結核糖尿病等症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非常明顯,其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沙棘有明顯的止咳祛痰、活血散瘀、消食化滯等功能,經化學分析和藥理實驗,已研製開發出沙棘飲料等各種健身飲料和美容化妝品。飲茶是蒙古族的最大嗜好之一,茶葉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族最喜歡的傳統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茶。不僅有飲用茶樹所產的各種茶葉的傳統,而且還有把其他植物用作茶葉的傳統。據有關資料,內蒙古地區蒙古族民間傳統利用的茶用植物約有12科28種,其中有些種類的茶用部位亦入藥,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研究,選擇出藥用價值較高的種類,可以開發新藥物和藥用茶。此外,還有杏仁、麥飯石等重要蒙藥材,亦已經研製開發利用。
加強藥用植物的栽培,使野生變家種
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經較長時間的大量採掘而不注意保護及栽培,不可避免地召致藴藏量下降,甚至可以絕種,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內蒙古有着複雜的地形氣候條件,可以引種藥用植物。如:隨着對甘草、草烏、內蒙黃芪、苦蔘等用量的增加,自然資源的藴藏量明顯下降,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量,這時內蒙古不少地區人工栽培種植了上述藥資源已獲得成功,使藥用植物資源保持所需的藴藏量。因此,加強藥用植物的栽培,使野生變家種,是擴大資源的有效途徑。
加強野生動物的馴化工作,保護動物
蒙藥麝香、熊膽、鹿茸、牛黃等動物藥具屬貴重藥材,其野生來源遠遠滿足不了蒙藥日益增長之需。倘若不加以保護、任意獵宰,其藥源會日益枯竭,甚至可能絕種。因此要注重利用和保護的關係。內蒙古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不讓任意獵宰的同時,也狠抓了珍貴稀有動物的人工飼養和馴化工作。如:內蒙古已成功地飼養了梅花鹿。這樣既保護了梅花鹿,同時也保證了鹿茸的來源。又如:牛黃來源稀少,內蒙古現已着手研究人工給黃牛栽培牛黃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樣人工飼養和馴化藥用動物,保證蒙藥之需亦是一條可取之途徑。
擴大市場、廣泛交流,充分開發蒙藥材資源
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蒙藥材產、供、銷遠已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需要,必須擴大市場,增加供、銷品種。如市場上還沒有漏蘆花、蘭盆花、鐵線蓮照山白、地格達類、秦艽花、毛蓮菜、白屈菜、草烏芽、芯芭、火絨草、多葉棘豆硬毛棘豆等蒙醫專用的地產藥材和信筒子、臘腸果芒果核大托葉雲實華南龍膽商品流通,應充分開發利用這些蒙藥材資源。

蒙藥歷史沿革

在古代,蒙古人常年在遼闊的草原上過着逐水草而遊牧、狩獵的生活。因而與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植物、温泉、礦泉、礦物等廣泛接觸,逐步發現了能夠醫治疾病的藥用動、植、礦物,並將之反覆應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不斷總結、提高,並吸收中醫、藏醫經驗,形成蒙藥學的基礎,那時已經出現了適應當時社會生條件的蒙古醫藥知識。如炙療、外傷治療與正骨正腦術及飲食療法、民間用藥等。在慢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着蒙古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由原來的口授相傳發展成文字記載,因而出現了不少蒙醫藥著作,對繼承發展蒙醫藥學知識起了積極作用。蒙藥學的有關著作,在歷史上統稱為“本草”。這些本草,原於蒙古人的生活與習性,各個有民族風俗與區域特點。在診治疾病中藥量少,療效好,經濟簡便,適應廣大牧民生活和勞動特點。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曾受到印度、漢族和藏族傳統醫藥學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的民族政策和中醫(民族醫)政策,促進了蒙醫藥事業的迅速發展。在內蒙古廣大牧區及部分農區,普通建立了蒙醫醫院,使蒙醫藥在醫逆境保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蒙醫藥工作者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疑難病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內蒙古自治區部分盟市先後建立了一批蒙醫藥科研機構,在系統理論、藥物、臨牀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使蒙醫藥學的發展後繼有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