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山

(江西省新餘市蒙山)

鎖定
江西蒙山地處江西中部,位於新餘市渝水區人和鄉和宜春市上高縣大廟鄉之間,是一座贛中名山。據南宋王象之編纂《輿地紀勝》載:峭壁橫險,厥材千尋,常有云靄“蒙”蔽,故以為名。主峯白雲峯海拔海拔1004米,為渝水區第一峯,同為上高縣第一峯。
江西新餘市蒙山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文化旅遊資源和自然物種資源。
蒙山東南麓有5000~6000年新石器文化遺址——拾年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有春秋老萊子躬耕蒙陽的傳説,有1300多年前道明禪師(六祖惠能高徒)創建的聖濟禪寺,蒙山南麓有三大著名書院(皆已廢):文天祥父親文革齋創立的竹樓書院、南宋一代狀元黎立武創辦的蒙峯書院、明代大儒梁寅創建的石門書院。另在宋、元、明代在蒙山中官方開採銀礦也曾創辦正德書院。
蒙山還有著名的景點白雲峯、龍施泉、燕子洞、飛馬石、觀音洞、曹王洞、太子壁、潭水江、翠竹園等眾多自然景觀,同時擁有物種豐富的森林、植被及野生動物資源。
中文名
蒙山 [1] 
外文名
MENG SHAN
地理位置
江西省新餘市、江西省上高縣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渝水區蒙山自然保護區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約 60 km²
著名景點
白雲峯
龍施泉
燕子洞
飛馬石
觀音洞 展開
著名景點
白雲峯
龍施泉
燕子洞
飛馬石
觀音洞
曹王洞
太子壁等 收起
主要景點
江西蒙山,自古以來擁有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如龍施泉、聖濟寺、飛馬石、白雲峯、棋盤石、觀音洞、翠竹園、燕子洞、潭水江、太子壁等。
龍施泉,原名壓石洞,位於蒙山南麓,因山石奇俊,水清質優而聞名。明嘉靖七年,權臣嚴嵩回鄉祭祖,途中為瞻仰“石門書院”途徑此地,為這裏的美景而留連,忽然狂風大作,大雨滂沱,只見一金龍從天而降,盤旋洞石之上,嚴嵩十分驚愕,回京之後奏請皇上,詳稟途中經過,皇上聞聽此事,欣然提筆,賜“龍施泉”之美名。“龍施泉”三個正楷體是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新喻縣令林克寫的,現尚存。刻石右旁,原砌有石坊,兩邊有聯曰:有聯曰:“養得一番靈氣,靜觀萬物生機。”這些,在所謂“破四舊”中一起破掉了。
飛馬石,在蒙山曹麓裏。相傳宋朝岳飛與張俊平定了李成叛亂後返回。路過蒙山,見山上樹林葱蘢,飛泉如練,一時雅興大發,策馬上山,突然,前面有一巨石擋通,岳飛怒目圓瞪,飛馬而過,馬蹄踏上飛石,留下這個深深的腳印。
聖濟寺——為中國佛教蒙山超度祖庭。是中國佛教史上由皇孫開山的大道場。大唐以降,此地佛教臻於極盛,蒙山隨處峯巒之間,梵宮林立,禪院櫛比,僧侶甚眾,遂為江西佛教大山,也是江南重要佛教道場,為歷代所崇仰。宋治平元年英宗皇帝曾欽賜“聖濟禪寺”匾額;清嘉慶皇帝又親筆題匾“唐朝佛國”加以褒揚。
白雲峯:又叫白雲嶺、白雲腦,是蒙山最高處。那裏,山峭巖危,樹密林深,晦明朝夕,常有山 嵐雲絮出沒繚繞其間。白雲峯有一小平台,狀如船,有清泉夾流其間。那裏灌木叢生,盛產方竹。春夏之間野芳爭豔噴香。在平台一旁,原有白雲寺。環繞寺的上下左右,種有無數茶樹,那是名實相符的“雲霧茶”。這種茶,清明節前後採擷烘製,更別具芳香,是當時所謂難得的“蒙茶”。
彈子嶺: 白雲峯的 東北麓有山曰彈子嶺。傳説是當年岳飛與俊平定李成叛亂駐軍此地時,曾發一彈,飛越蒙山,因而得名。
蒙山礦產資源豐富:據初步考察,礦藏有金、銀、鉛、鎂、鎢、大理石、硅灰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銀鉛與硅灰石兩項資源。
據同治《上高縣誌》記載:蒙山深處的多寶峯(又稱珠寶嶺)一帶地方,從宋朝的中葉起便發現白銀,開始是“民鑿山取之,歲之益深,匹夫荷釺入深採礦,熔之輒得金,以故人富饒”(元人許善勝《正德書院記》)。從南宋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起,官方便在那裏開採銀礦。多寶峯由此得名。到了元朝、採礦規模擴大。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因蒙山地界瑞州、袁州、臨江三路,便撥此三路人民三千七百户,糧一萬二千五百石,集中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進行開採,並設提舉司專門管理這件事。到至元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規模繼續擴大,糧增加了一萬二千五百石,要求每年出產的銀上五百錠增加到七百錠(每錠五兩或十兩,或以塊計算)。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因取礦年久,坑道又做得不好,險段很多,產量上不去,才逐步冷落下來。以至停挖。 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户部中再次派員會同府、縣官勘查,認為狗頭腦、大興、神寶、下坡、天心等十七處礦坑確實還有銀,決定繼續開採,卒因措施不力,出銀水多,又停了下來。萬曆年間在那裏改為開採鉛礦,也因方法不對頭,得不償失,封閉停辦。從此,前後開採了四百多年的銀鉛礦,再無人問津了。
硅灰石,據地質部門初步勘測,資源豐富,礦藏儲量達二億五千萬噸。走進蒙山地區,那雪白的,翠綠的,雲灰的,白中有黑,黑裏帶白的大理石,路旁、山澗、 林海,好些地方都能見到。走進蒙山,就像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神話般的世界。 蒙山大理石,不僅藏量多,色澤美,且石質好,品位高,硬度性強,居全省首位。
蒙山,曾一度書院林立,有蒙峯書院、竹樓書院、石門書 院、正德書院等。
黎立武,字以常,號寄翁,南宋新喻遞步人。鹹淳四年進士,恩賜“狀元及第”官至軍器少監國子司業。文天祥、謝枋得與他皆是好友,對他很欽佩。文天祥説:自立武的大名“震盪以來,吾江西一佛出世,引領願拜。
宋亡,黎立武堅決不與元朝貴族合作,潛順這腫,仍如年少在家一樣,發憤讀書在蒙山山麓建“蒙峯書院”,“禮先達以主試,延儒雅以職教。月有講,季有課,春秋有釋,萊禮四方來學者。”到他那裏讀書的人很多,書院常有人滿之患。後書院廢,鄉人猶稱該地為狀元講學堂。
宋朝文天祥的父親文革齋,也曾設教於蒙山之陽的“竹樓書院”,納徒授課。他曾寫有《詠雪》詩一首,一時傳為美談。詩曰: 一片一片復一片,飛入梨花尋不見; 昨夜青山玉裹頭,今朝綠水銀妝面。
明初,新喻時嘏入理學家、教育家梁寅,在蒙山西南麓又建有“石門書 院”,授徒講課,著書立説(詳見本書《梁寅自學成大器》一文)。
在蒙山的教育史上教育史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正德書院”。上面説的“蒙峯書院”、“石門書院”等都是私人辦的,而“正德書院”卻是官辦的,而且又辦在工業區,同現在工礦區辦的子弟學校有點相似。
蒙山多寶峯山麓,當時山發雖不及“十室”,但從宋朝中期發現銀礦後,人口逐漸增多,特別是到了元朝。銀礦官辦,前後從瑞州、袁州、臨江三路撥來人民五、六千户,人煙稠密。為使礦區職工子弟能有受教育的機會,特別是礦區人民生活比較富裕些,“飽暖逸居而無教”,必釀成唯利是圖,忘卻忠信禮義。故蒙山銀礦提舉司第一任提舉侯孛蘭溪便慷慨捐俸,於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在清溪(三點水加內)那個地方,開始籌建“正德書院”。“正德”者,是“以正民德”之謂也。書院告成。招來學生,請來廬陵彭卿雲,瑞州鄒民則、鄒宗伯等人掌管書院或講學。 延祜二年十一月,江西儒學提舉許善勝作有《正德書院記》,集賢學士趙子昂書寫刻石。趙還為書院寫有橫額。元末兵亂,書院被毀,但趙榜書匾額尚存,以後不知弄到哪裏去了。
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户外活動,越來越多的人在節假日、週末開始徒步蒙山。但目前其登山道路資源相對匱乏,有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