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學讀物

鎖定
《蒙學讀物》,中國古代專為學童編寫或選編的,在小學、書館、私塾村學等蒙學中進行啓蒙教育的課本。又稱蒙養書、小兒書。它不包括蒙學中學習的儒家經書,如《論語》、《孝經》等。中國古代的蒙學課本是從字書發軔的。《漢書·藝文志》記載周代的《史籀篇》,是著錄於史冊的最早的蒙學課本。秦代為統一文字,曾由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小篆編寫了字書《倉頡》七章、《爰歷》六章、《博學》七章。漢興,閭里書師合三篇為一本,統稱《倉頡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時也編過不少蒙學字書,《漢書·藝文志》“小學”類著錄的即有10家35篇,其中《滂喜篇》與《倉頡篇》、《訓纂篇》合稱《三倉》。但這些蒙書多已亡佚,完整保存下來的只有《急就篇》和《千字文》。 [1] 
中文名
蒙學讀物
釋    義
中國古代專為學童編寫或選編的,在小學、書館、私塾、村學等蒙學中進行啓蒙教育的課本
內容簡介
《急就篇》一名《急就章》,西漢史游編撰。今本《急就篇》共2 144字,它把當時的常用字,按姓氏、衣着、農藝、飲食、器用、音樂、生理、兵器、飛禽、走獸、醫藥、人事等分類,編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是漢魏至唐蒙學通用的字書。
《千字文》是中國歷史上流傳最久的蒙學課本。南北朝梁周興嗣編,拓取王羲之遺書不同的字1 000個(僅個別字重複),編為四言韻語,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依次敍述有關天文、博物、歷史、人倫、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是以識字教育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識教育的綜合性課本。顧炎武在《呂氏千字文序》中説:《千字文》“不獨以文傳,而又以其巧傳”。它在內容上,把常用單字組織成通順的、能夠表達一定意義的句子;在語言上,押韻自然、結構簡單,易於朗讀背誦,對後來蒙學課本的編寫有深刻的影響。唐宋以後,《千字文》一直作為兒童課本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後來還譯成滿、蒙古等文字,供滿、蒙古等族的兒童識字之用,並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初學者學習漢文的課本。宋代以後,有多種續編本,如宋胡寅《敍古千文》、侍其瑋《續千文》、葛正剛《重續千文》,元許衡《稽古千文》,明周履靖《廣易千文》、李登《正字千文》,清何桂珍《訓蒙千字文》、龔聰《續千字文》,但都不如周興嗣《千字文》之家喻户曉,流傳久遠。   
唐宋以後,隨着蒙學教育的發展和印刷術的發明,出現了分門別類的蒙學專書,逐漸形成包括識字教育、封建道德教育和知識教育的比較完整的體系。體裁上,不僅有韻語讀本,還有看圖識字、散文故事和詩歌集。根據教育作用,大致可分為五類。   
以識字教育為主的綜合性識字課本這類課本主要有《開蒙要訓》、《百家姓》、《三字經》、《對相識字》、《文字蒙求》和“雜字”書。   
《百家姓》是集漢族姓氏為四言韻語的蒙學課本,北宋時編,作者佚名。作者將常見的姓氏堆砌成句,雖無文理,但四字一句,句句押韻,便於誦讀和記憶,流傳至今,影響極深。
《百家姓》通行本472字,現印本共568字,共收499姓,其中單姓430個,複姓69個。從“趙、錢、孫、李”始,為“尊國姓”,以“趙”姓居首。後有不少改編本,較著名的有明吳沉、劉仲質編,以“朱”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時編的以“孔”姓居首的《御製百家姓》,但都沒能夠取舊本而代之。   
《三字經》相傳為宋王應麟所編(一説宋末區適子所撰),經明、清陸續補充,至清初本為1 140字。全書包括教育、倫理、歷史、古籍和社會常識的説教和知識。   
《百家姓》、《三字經》與《千字文》曾合稱“三、百、千”,成為相輔相成的整套啓蒙識字教材,一直流傳到清末。   
以封建道德教育為主的蒙學倫理課本 《太公家教》是現存的最早的這一類課本,撰者佚名,多用韻語雜述封建社會日常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待人處世的格言。還有宋代朱熹編的《小學》,明代呂得勝、呂坤父子分別編寫的《小兒語》、《續小兒語》,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規》。   
以社會、自然常識教育為主的知識性課本 這類課本濫觴於唐代的《兔園冊》,創始於李翰的《蒙求》,最後發展為明清時期廣泛流傳的《幼學瓊林》。   
以提高閲讀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故事讀本 宋代胡繼宗編的《書言故事》是此類課本較早的一本;還有元代虞韶編、經後人多次修訂的《日記故事》;明代蕭良友編的《蒙養故事》,經楊臣諍增訂改名為《龍文鞭影》,分上、下兩卷。   
明代陶贊廷編、用白話解説的《蒙養圖説》,清代丁有美編的《童蒙觀鑑》,清代刊本《二十四孝圖説》等,則是以封建倫常故事為主的蒙學故事讀本。   
用以陶冶兒童性情的詩歌讀本 唐胡曾的《詠史詩》是較早為學童編寫的詩歌集,包括100餘首以歷史為題材的七言絕句,流傳於五代至宋。   
《千家詩》有多種體裁和版本,最早的是南宋劉克莊編選的詩集,流傳比較廣泛的有署名為王相選注的《新鐫五言千家詩》和署名為謝枋得選、王相注的《重訂千家詩》。後來把兩種《千家詩》合而為一,成為五七律絕的《千家詩》,流傳不衰。《千家詩》共選詩200餘首。由於《千家詩》成為蒙學中主要的詩歌教材,社會上又將它與“三、百、千”合稱為“三、百、千、千”。後來,清代孫洙擇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編成《唐詩三百首》,署名蘅塘退士印行。此書一出,“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不只在蒙學,在社會上也是十分流行的詩歌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