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娜麗莎

(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油畫)

鎖定
《蒙娜麗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該畫作主要表現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靜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1]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每年到盧浮宮鑑賞《蒙娜麗莎》作品的人數,大約有600萬左右。 [2]  1952年,德國發行首枚《蒙娜麗莎》郵票 [3] 
當地時間2024年1月28日,兩名女性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向《蒙娜麗莎》潑灑灌裝湯料,以表達對法國農業政策的不滿,畫作因在鋼化玻璃罩內展出而未受損壞 [20] 
中文名
蒙娜麗莎
外文名
Mona Lisa
作    者
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
創作年代
1503年~1517年
畫作類型
油畫
現收藏地
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規    格
縱77cm;橫53cm
材    質
楊木板

蒙娜麗莎畫作內容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原作的尺寸:縱77cm、橫53cm,該作品畫在一塊黑色的楊木板上。 [4]  《蒙娜麗莎》畫像沒有眉毛和睫毛,面龐看起來十分和諧。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會覺得她沒怎麼笑;然而當看着她的眼睛,感覺到她臉頰的陰影時,又會覺得她在微笑。有研究人員利用微表情理論得出結論: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蒙娜麗莎,坐在一把半圓形的木椅上,背後是一道欄杆,隔開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橋、山巒,它們在達·芬奇“無界漸變着色法”的筆法下,和蒙娜麗莎的微笑融為一體,散發着夢幻而神秘的氣息。

蒙娜麗莎創作背景

人文背景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
文藝復興是盛行於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薩,後擴展至歐洲各國。歐洲源自對基督教統治下中世紀的批判,產生了世俗價值觀念。人的觀念在達·芬奇等藝術家的觀念里居於核心的地位,《蒙娜麗莎》也展現了神性人性的光輝,肯定了人從自然狀態脱離而存在的意義。 [5] 
草稿背景
在《蒙娜麗莎》創作之前,就有一幅,《艾爾沃斯·蒙娜麗莎》油畫:《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出自達·芬奇,其創作時間遠遠早於《蒙娜麗莎》油畫作品。《艾爾沃斯·蒙娜麗莎》繪畫,人物的面色清新紅潤,不沾歲月痕跡,有着與蒙娜麗莎非常相似的長相、服飾、手勢和神秘笑容,只是更為年輕。有專家還曾利用碳定年法對《艾爾沃斯·蒙娜麗莎》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該幅畫創作於15世紀。
創作過程
經數碼技術處理後,呈現出的第三層畫《麗莎·格拉迪尼肖像》 經數碼技術處理後,呈現出的第三層畫《麗莎·格拉迪尼肖像》
《蒙娜麗莎》油畫:該作品經過了四個創作階段:第一層,是一幅對未知對象的肖像草稿,從輪廓可以看出,有較大的頭、鼻、雙手和較小的嘴唇;在第二層裏,達·芬奇用一幅《佩戴珍珠髮飾的肖像畫》覆蓋了最初的草稿。第三層,是1503年創作的《麗莎·格拉迪尼肖像》,帕斯卡認為這才是蒙娜麗莎的原貌,也是他所認為的“另一幅女人的畫像”。畫中的蒙娜麗莎眼睛看向左邊,面帶微笑,這是當時標準的肖像畫模樣。第四層,是《蒙娜麗莎》油畫作品:臉微微向右轉了過來,就連目光也是向右的。 [6] 
《蒙娜麗莎》創作時間,大約從1503年至1506年。該幅畫創作於達·芬奇人生的轉折點,即從服務了17年的米蘭斯佛扎宮廷,回到了佛羅倫斯。很有可能在那段時間裏,達·芬奇贏得了政治家馬基維利的支持,他主要從事軍事工程,利用業餘時間創作繪畫作品。達·芬奇畫完《蒙娜麗莎》之後,便投入到了亞諾河改造計劃。 [5] 

蒙娜麗莎藝術鑑賞

蒙娜麗莎作品主題

  • 心靈迴歸者心中的崇高細緻理想的顯現
《蒙娜麗莎》的姿勢,已經昇華為一種神聖的符號,它不僅僅是藝術規律問題,不僅僅是對文藝復興人文思想粗糙大潮的衝擊,而是心靈迴歸者、覺醒者心中的一個崇高細緻理想的顯現。《蒙娜麗莎》具有另一種難以説明的象徵意義,如佛的坐勢、站勢、講道姿勢,菩薩的動勢,基督的幾種象徵性姿勢:如兩手攤開,一手持十字,一手指天,這有某種非世俗的意味,不是做作,而是不得不是如此,是最不自然最自然,最不簡單最簡單,最輕鬆最沉甸甸的樣式,無法讚美它,又無法挑剔它,它就是這樣,原始的樣子,人們只能沉醉其中,而不能有條理地褒貶它。
一切欺騙與神秘都集中在《蒙娜麗莎》身上,而令人們產生一種畏懼。《蒙娜麗莎》是一個精力充沛的形象,在該幅作品面前,不能説她是女人肖像,她穿越一切無所不見、又視而不見的空洞目光,想躲避是辦不到的,而想迎接那目光同樣也是枉然。奇異的前額,廣闊得失去了一個平凡人的味道,瀰漫在臉上的那種神奇表情,似笑、非笑使人們無法相信這是一張現實的臉,而它的存在,又無法使人們的懷疑進行得徹底。《蒙娜麗莎》的表情,像東方佛教中佛陀的表情一樣,是非凡人所能做出來的。“蒙娜麗莎”不是因為了什麼而微笑,她只是靜靜地在那,臉上是自然地出現的一種永恆的、無所謂表情的表情。 [7]  《蒙娜麗莎》的美學意義,主要在於人物形象煥發出的人性的光輝;而在這之前,即使是人的形象,也帶有或多或少的宗教氣息。 [8] 

蒙娜麗莎藝術特色

構圖
在構圖上,達·芬奇為了加強對人物時代特徵,打破了傳統的構圖方式,突破了對女性的刻畫到了腹部。其實,中世紀教會認為,腹部以下為情慾,而禁止人物肖像畫到腹部以下的荒謬規定。達·芬奇把人物畫到腹部以下,是對中世紀觀點的公開對抗。該畫完全消除了中世紀繪畫中的呆木僵硬表情,表現出一股活鮮鮮的生氣;其美學價值首先就體現於這種先進的審美理想中。 [8] 
技法
達·芬奇在《蒙娜麗莎》繪畫中,成功地運用了“漸隱法”繪畫技法。“蒙娜麗莎”人物形象,與背景界限不太明晰,人物輪廓不那麼明確,彷彿融入背景之中。尤其是在該人物形象的眼角和嘴角處,作者是着意使用了“漸隱法”繪畫技法,讓眼角和嘴角漸漸融入柔和的陰影之中,從而造成了含蓄的藝術效果,極大地豐富了形象的意藴。
法國工程師和發明家帕斯卡·科特,他用一種新的高科技多光譜相機發現,“蒙娜麗莎”曾有過眼睫毛、眉毛和更燦爛的微笑,而且,在其膝蓋上搭了一件有毛皮內襯的外套。科特的紅外線攝影也揭示了在好幾層顏料的下面,藏有藝術家起草的素描。蒙娜麗莎本人的膚色應該是暖粉色,她身後的天空應該是生動的藍色,而不是如今人們所看到的灰綠色。科特認為,畫面如今展現出的深綠色背景是500年歲月中,油墨顏色沉澱的結果。原來達芬奇使出招牌絕技“暈塗法”(Sfumato),整幅畫融合了共40層超薄油彩,每層厚度僅2微米(頭髮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顏料組成,營造出蒙娜麗莎嘴角模糊和陰影效果,令人隱約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細看時笑容就消失無蹤。
由於畫作上沒畫筆的痕跡,科學家估計達芬奇是把油彩塗於手指上繪畫。帶領研究小組的沃爾特表示,纖薄油彩是畫作引人入勝的關鍵。能使用如此纖薄的油彩,證明達芬奇功力極深厚。同時,由於每層顏料都要數月才能風乾,估計這種特殊效果可能花了數年時間才能完成。
蒙娜麗莎雙眼裏潛藏神秘字符 蒙娜麗莎雙眼裏潛藏神秘字符
女性特點在“蒙娜麗莎”這裏,已經消失得如風中的衰草無有蹤影,只留下凝重的繁樹一樣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滲透在“笑容”裏。彷彿的手勢,代表一種具體意思,但仔細看看,就明白這並不是一張肖像寫生畫,而是一個精神的投影,“女人”淡眉的消失,説明達·芬奇對性別的超越,所以該形象不存在男人、女人的問題,彷彿沒有性別的天使,和二性兼有的神靈。“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以基督的目光審視世道的含義,但這並不是説藝術的高境界是一種抽象精神,而令人摸不着頭腦。恰恰相反,這種境界,正是通過具體的形象顯示出來的一種具體抽象。“蒙娜麗莎”的眼睛、額頭、嘴、絕無僅有的手,都是生動具體的,而不是簡單概念的翻制,所以説,藝術將人的精神昇華為一種可視的形象是必須的,將可視的形象純淨為宗教的境界是可能而必然的,美與神秘有着不解的因緣。 [7] 
神秘字符
意大利國家文化遺產理事會主席西爾瓦諾·温切蒂藉助顯微鏡觀察油畫中蒙娜麗莎的眼睛,發現微小字符。肉眼看不出來。她綠褐色的右眼球上畫有黑色的LV字樣,很明顯這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姓名首字母。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但看起來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除眼睛外,畫作其他位置也藏有字符,在背景中橋拱上可以看到數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數字2。

蒙娜麗莎作品評價

19世紀英國批評家華德·派特:“《蒙娜麗莎》比環繞她的岩石年紀還要老,她像吸血鬼似的死去很多次,所以知道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秘密,她也能潛進深海帶走她所生活過的日子。” [7] 
《達·芬奇》傳記作者吉爾吉奧·瓦薩里:“《蒙娜麗莎》作品,技藝精湛,令觀者歎服。” [9] 
達芬奇最開始對《蒙娜麗莎》有過細緻描述評價(此評價針對的是15世紀左右《蒙》圖版本),這段內容在意大利藝術史學家及畫家瓦薩的《名人傳》中有記載:那雙眼睛周圍、那生動的紅色小圈和毛髮,不經過最精細的刻畫,是無法表達出來的。眼臉也自然得體,睫毛濃密,每一根都經過細緻的描繪,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極為逼真。鼻尖上那純美柔嫩的粉色鼻孔真是栩栩如生。嘴唇微翕,從玫瑰紅唇到鮮嫩的粉頸,無處不是生動的肌膚而非顏料堆砌。如果人們凝神觀看喉頭的凹陷之處,彷彿還能感受到脈搏的跳動。 [5] 

蒙娜麗莎後世影響

作品反響
17世紀中期,達·芬奇的名字和《蒙娜麗莎》出現,曾經在楓丹白露宮編纂藝術品目錄的班爾·湯,把《蒙娜麗莎》稱為“畫中之畫、首屈一指”。 [10]  每年到盧浮宮鑑賞《蒙娜麗莎》作品的人數,大約有600萬左右。 [2] 
衍生作品
1919年,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20世紀的藝術家馬歇爾·杜尚開啓了帶鬍鬚《蒙娜麗莎》肖像的無限重複創作。並且,這一改造成為現代藝術史上的標誌性事件,杜尚也成了“惡搞”《蒙娜麗莎》的“始作俑者”。
1965年,馬歇爾·杜尚在作品《拉西》中去掉了蒙娜麗莎的小鬍子,以這種方式宣稱“蒙娜麗莎”是達·芬奇和杜尚跨越文藝復興和20世紀兩個時期,在新藝術史中共同創作的作品。
1954年,美國肖像攝影師菲利普·哈爾斯曼將達利雙目瞪圓、鬍子翹起的怪異面孔挪用到了蒙娜麗莎的臉上,並在她青筋凸起的手中塞滿錢幣,用以諷刺達利晚年欺騙式的賺錢方式。
20世紀50年代,電影《蒙娜麗莎》出品,榮獲1959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1965年,巴黎舉行“《蒙娜麗莎》藝術節”,29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帶着標新立異的《蒙娜麗莎》齊聚於此。
《蒙娜麗莎》郵票 《蒙娜麗莎》郵票
1969年,馬裏發行了《蒙娜麗莎》郵票,郵票的整體圖案即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 [11] 
1972年,弗蘭克·福斯創作《蒙娜麗莎的可視基因》作品,該作品是一種原生、創新和超前的視覺效果。
2009年,法籍華人畫家嚴培明在盧浮宮展出巨幅油畫《蒙娜麗莎的葬禮》,畫面中的蒙娜麗莎眼裏含着淚水。 [12] 

蒙娜麗莎歷史傳承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最喜愛的作品,作者生前一直把它留在自己的身邊。直到達·芬奇去世後,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用了一萬二千里弗(法國金幣名),才從達·芬奇的弟子手中買下。從此,該作品被收藏於法國盧浮宮。 [13]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
1911年8月22日星期二,以遊客臨摹名畫為生的巴黎藝術家路易·貝何德走進了盧浮宮內的方形大廳,他發現,掛《蒙娜麗莎》作品的地方,只剩下四根鐵釘。事實上,在星期一的早上,有博物館的僱員注意到該幅畫不在原處,但他們以為是館內的攝影師把它取了下來,拿到工作室去拍照。博物館的官員接到通報,《蒙娜麗莎》作品被盜。 [14] 
盜竊《蒙娜麗莎》的是一位30歲的意大利人,盧浮宮油漆匠温琴佐·佩魯賈。這位後來被證明患有輕度精神病的民族主義者早就處心積慮地想把本國的國寶迎回家。1911年8月19日,他裝成遊客進入盧浮宮參觀,並找了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展室躲了起來。等到夜靜無人的閉館之時,他才現身潛入《蒙娜麗莎》所在的展廳,輕易地解除了安裝的玻璃罩,取下畫像,來到一個小門,破壞了門鎖後逃之夭夭。 [15-16] 
直到兩年後的1913年11月29日,佛羅倫薩古董商阿爾弗雷德·傑裏收到一封署名“列昂納多”的信,他聲稱要把畫“歸還”意大利,前提是必須支付他5萬里拉的費用,並暗示他是受愛國心的驅使,產生了歸還被外人盜走的意大利國寶的願望。他們接頭後,傑裏通過對照手上原件的照片,以及原畫上的龜裂紋(即顏料上的裂紋,往往被當作畫的“指紋”來鑑別真偽),結果證明這正是《蒙娜麗莎》真品。很快,他説服“竊賊”回酒店等候獎金,然後就報了警,將這位原名叫温琴佐·佩魯賈的竊賊抓獲。最終,竊賊僅僅被判了一年零十五天的監禁。意大利議會在經過一番激烈討論之後,將《蒙娜麗莎》畫作送還給了法國。 [16] 
2019年7月,盧浮宮博物館內部裝修,被視為鎮館之寶的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將在7月中旬展廳開始翻修時搬家,遷往臨近的“美第奇畫廊”暫居。 [17] 

蒙娜麗莎重要展覽

《蒙娜麗莎》美國巡展
《蒙娜麗莎》美國巡展(5張)
20世紀60年代,該畫作為法國政府借給美國肯尼迪總統夫婦個人的特殊物品,出人意料地橫跨大西洋,於1962年12月19日抵達美國,並在華盛頓特區和紐約展覽了52天。該畫美國之旅,攫住了全世界的想象力。將近二百萬的美國人,親睹這件16世紀早期創作的傑作,彷彿是朝聖一般。由此,《蒙娜麗莎》作為具有超越意義的新時代先驅之作,也再次煥發出超凡的力量,成為美國有史以來人們對單幅藝術品傾注無與倫比的激賞的空前盛況。《蒙娜麗莎》的展覽,恰逢美國曆史上的關鍵時刻,成為了冷戰高峯時期重要的一種外交利器,發揮了極為獨特的作用。
《蒙娜麗莎》作品,於1974年再度離開盧浮宮:先是借給日本東京的國立藝術博物館,展期從4月開始,一直到6月2日結束。接着,轉至蘇聯莫斯科的普希金美術博物館。 [18] 

蒙娜麗莎作品爭議

真偽之謎
某些收藏家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達60幅之多。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 [19] 
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
英國《衞報》網站2011年1月9日報道:意大利藝術史學家卡拉·格洛裏説,畫中蒙娜麗莎肩上方的背景大橋和一條道路屬於意大利北部小鎮博比奧。
原型之謎
500多年來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爭論不休。意大利佛羅倫薩市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提出,蒙娜麗莎是一位有5個孩子的“家庭主婦”。帕蘭蒂對佛羅倫薩市檔案進行了長達25年的研究,得出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芬奇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據帕蘭蒂考證,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芬奇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麗莎是吉奧康杜的第二任妻子。這對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個子女。吉奧康杜在自己的遺囑中稱,麗莎是他“心愛的”和“忠實的”的妻子。帕蘭蒂認為,《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

蒙娜麗莎作者簡介

達·芬奇(自畫像) 達·芬奇(自畫像)
達·芬奇(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意大利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畫家、雕刻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家、建築家、植物學家、數學家、科學家。1452年4月15日(公元4月23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因此取名叫芬奇。畢業於意大利理工學院。逝於1519年5月2日。主要作品:《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 [19] 

蒙娜麗莎畫作事件

1956年,《蒙娜麗莎》被人潑灑硫酸,導致畫作底邊嚴重破損。 [21] 
1974年,《蒙娜麗莎》受邀在日本展出,當時一位女士因為不滿博物館的殘疾人政策,朝上面潑了紅顏料,幸好被防護罩擋住了。 [21] 
2009年8月,一名俄羅斯女性因為無法獲得法國公民身份,將火撒在了蒙娜麗莎身上,她朝畫作扔了一個空茶杯,砸在了防護罩上。同年12月30日,一名玻利維亞男子用石頭砸向《蒙娜麗莎》,打破了當時的防護玻璃,導致畫中人蒙娜麗莎左肘附近的顏料掉落。 [21] 
2022年5月29日,《蒙娜麗莎》被一名喬裝成老年女性的男子用隨身攜帶的奶油塗抹,所幸畫作被放置在玻璃保護罩後,未受損壞。
當地時間2024年1月28日,兩名女性在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向《蒙娜麗莎》潑灑灌裝湯料,以表達對法國農業政策的不滿。《蒙娜麗莎》畫作因被保護在鋼化玻璃罩內展出,該行為並未對畫作本身造成損壞。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