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古綱

鎖定
蒙古綱別稱胡裏綱,出生地是鹹平府猛安,學歷進士。
別    名
胡裏綱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鹹平府猛安
主要成就
中進士
本    名
蒙古綱

蒙古綱人物生平

蒙古綱,本名胡裏綱,鹹平府猛安人。承安五年進士,累調補尚書省今史,又被任命為國子助教。貞祐初,自請招集西山兵民,進官一階,賜錢二百萬,遷都水監丞,尋加遙授永定軍節度副使。招撫捕獲盜賊有功,遷太子左諭德,除順州刺史,遷同知大興府事。三年,知河間府事,權河北東路宣撫使,屯冀州。軍隊糧食不足,徙軍到濟南。綱想要徙到河南,行至徐州,還未渡河,尚書省上奏説:“東平宣撫使完顏弼行事多有不完。”於是以綱權山東宣撫副使。改山東路統軍使,兼知益都府事,權元帥右都監,宣撫如故。四年十月,行元帥府事。綱上奏説:“山東兵後,楊安兒黨徒內有故淄王徒單習顯、故留守術羅等家奴,不在赦免之例,據險作亂,至今未平息,民眾多有歸附的,乞求普賜恩宥。”宣宗立即命令赦免他們,仍許贖為良民。 [1] 

蒙古綱鎮守東平

興定元年,徙官知東平府事,遷元帥右監軍。很久後,拜右副元帥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之前東平治中沒烈犯罪削降殿年,下詔仍令其從軍,有立功就再用。綱遣沒烈討花帽賊於曹、濟之間,捷報上聞,沒烈才恢復前職。興定二年,朝廷下詔説:“卿以忠貞,為國捍難,保完城邑,朕甚嘉之。可進官二階,賜金帶一重,幣十端。” [2] 
興定三年,上奏説:“濟南介於山東兩路之間,最為衝要之地,被兵之日很久,雖然與東平鄰接,但不相統屬,有緩急之事不能相應,乞求權隸本路(東平路),且差比益都近。”下詔從之。蒙古綱又上奏説:“恩州武城縣艾家凹水濼,清河縣澗口河濼,其深一丈,廣數十里,險要本來就可以依恃。憑藉其地形,稍加浚治,足以保御。請遷州民其中,多招募義軍以充實。”綱以山東恃東平為重鎮,兵卒很少,守城尚且不足,況欲分兵出戰,是安坐以待困弊。於是上奏説:“伏見貞祐三年古裏甲石倫招義軍,設置長校,各立等差,都統授正七品職,副統正八品,萬户正九品,千户正班任使,謀克雜班,仍三十人為一謀克,五謀克為一千户,四千户為一萬户,四萬户為一副統,兩副統為一都統,設一總領提控。今請求依此格募選兵士,以增長兵威。”詔書許可了。 [3] 

蒙古綱平定張林

這一年,益都桃林寨總領張林號“張大刀”,據險為亂,自稱安化軍節度使。綱上奏:“張林勢理更加強大,乞遣河南馬軍千人,單州經略司出兵眾接應。”左司郎中李蹊請令綱約合燕寧同力殄滅張林部,單州經略使完顏仲元分兵三千人一同前往。但宰相以糧運不能供給,益都以東,嘯聚者不止一個張林,應該讓綱設防備,等到來年春天再討論。
興定四年(1220),張林侵掠東平,綱遣元帥右監軍行樞密院事王庭玉討伐。至舊縣,遇張林眾萬餘人據嶺為陣,庭玉督兵越過山嶺搏戰。林眾稍退卻,想要向東逃走。庭玉追擊,大破其軍,殺數千人,生擒張林,獲雜畜兵仗萬計。
王庭玉還招降虎窟諸寨,盡令他們歸業。下詔賜空名宣敕,允許蒙古綱按功勞大小遷賞。遣樞密院令史劉顒蒞在東平誅殺張林於。張林乞求免死效力,請求説:“臣兄演在宋為統制,有部眾三千,駐紮在即墨、萊陽之境,請讓我寫信招撫他們,使我們得到諸盜賊中關係親密的,他們是相為表裏的,然後以檄文招撫益都的張林,若他不從就合擊,山東不足平也。”蒙古綱以張林的策略請於朝,樞密院請羈縻使用他。於是決定了,讓他做萊州兵馬鈐轄。很久以後,山東不能防守,張林於是投降了宋。 [4] 

蒙古綱史書記載

蒙古綱,本名胡裏綱,鹹平府猛安人。承安五年進士,累調補尚書省今史,除國子助教。貞祐初,自請招集西山兵民,進官一階,賜錢二百萬,遷都水監丞,尋加遙授永定軍節度副使。招捕有功,遷太子左諭德,除順州刺史,遷同大興府事。三年,河間府事,權河北東路宣撫使,屯冀州。軍食不足,徙濟南。綱欲徙河南,行至徐州,未渡河,尚書省奏:“東平宣撫使完顏弼行事多不盡。”乃以綱權山東宣撫副使。改山東路統軍使,兼益都府事,權元帥右都監,宣撫如故。四年十月,行元帥府事。綱奏:“山東兵後,楊安兒黨內有故淄王習顯、故留守術羅等家奴,不在赦原,據險作亂,至今未息,民多歸之,乞普賜恩宥。”宣宗即命赦之,仍贖為良。
興定元年,徙東平府事,遷元帥右監軍。久之,拜右副元帥權參政事,行尚書省。先是,東平治中沒烈坐事削降殿年,詔仍從軍,有功複用。綱遣沒烈討花帽賊於曹、濟間,捷報,沒烈乃復前職。興定二年,詔曰:“卿以忠貞,為國捍難,保完城邑,朕甚嘉之。可進官二階,賜金帶一重,幣十端。”
興定三年,奏曰:“濟南介山東兩路之間,最為衝要,被兵日久,雖與東平鄰接,不相統屬,緩急不相應,乞權隸本路,且差近於益都。”詔從之。綱奏:“恩州武城縣艾家凹水濼,清河縣澗口河濼,其深一丈,廣數十里,險固可恃。因其地形,少加浚治,足以保御。請遷州民其中,多募義軍以實之。”綱以山東恃東平為重鎮,兵卒少,守城且不足,況欲分部出戰,是安坐以待困也。乃上奏曰:“伏見貞祐三年裏甲石倫招義軍,設置長校,各立等差,都統授正七品職,副統正八品,萬户正九品,千户正班任使,謀克雜班,仍三十人為一謀克,五謀克為一千户,四千户為一萬户,四萬户為一副統,兩副統為一都統,設一總領提控。今乞依此格募選,以益兵威。”制可。
是歲,益都桃林寨總領張林號“張大刀”,據險為亂,自稱安化軍節度使。綱奏:“林勢甚張,乞遣河南馬軍千人,單州經略司以眾接應。”左司郎中李蹊請令綱約燕寧同力殄滅,單州經略使完顏仲元分兵三千人同往。宰相以糧運不給,益都以東,嘯聚不止一張林,宜令綱設備禦,俟來春議之。四年,張林侵掠東平,綱遣元帥右監軍行樞密院事王庭玉討之。至舊縣,遇張林眾萬餘人據嶺為陣,庭玉督兵逾嶺搏戰。林眾少卻,且欲東走。庭玉踵擊,大破之,殺數千人,生擒張林,獲雜畜兵仗萬計。招降虎窟諸寨,悉令歸業。詔賜空名宣敕,聽綱第功遷賞。遣樞密院令史劉顒蒞殺張林於東平。張林乞貰死自效,請曰:“臣兄演在宋為統制,有眾三千,駐即墨、萊陽之境,請以書招之,使轉致諸賊之款密者,相為表裏,然後以檄招益都張林,不從則合擊之,山東不足平也。”所謂益都張林,即據府事逐田琢者也,事見琢傳。綱以林策請於朝,樞密院請羈縻使之。制可,以為萊州兵馬鈐轄。久之,山東不能守,林乃降於宋雲。
初,東平提控鄭倜生擒宋將李資,綱奏賞倜。宰臣謂:“李資自稱宋將,無所憑據,請詳究其實。”綱奏:“臣自按問俱獲宋將統制十餘人,皆以資為將無異辭。此輩力屈就擒,豈肯虛稱偽將,以重獲者之功?今多故之際,賞功後時,將士且解體。凡行賞必求形跡,過為逗遛,甚未可也。”詔即賞之。綱奏:“遼東渡海,必由恩、博二州之間,乞置經略司鎮撫。”從之。興定五年二月,東平解圍,宣宗曲赦境內。凡東平府試諸科中選人,嘗被任使,已逾省試期日,特免省試。惟經童律科即為及第,似涉太優,別日試之。皆從綱所請也。詔以綱、王庭玉、東莒公燕寧保全東平,各遷一階。
是歲六月,以歸德、邳、宿、徐、泗乏軍食,詔綱率所部就食睢州。綱奏:“宿州連年饑饉,加之重斂,百姓離散。鎮防軍遽徵逋課,窘迫陵辱有甚於官,眾不勝其酷,皆懷報復之心。近日,高羊哥等苦其佃户,佃户憤怒,執羊哥等投之井中。武夫不識緩急,乃至於此。乞一切所負並令停止,俟夏秋收成徵還,軍人量增廩給,可也。”詔議行之。元光二年三月,以邳州經略司隸綱,令募勇敢,收復山東。
初,碭山首領數人,以減罷懷忿怨,誘脅餘眾作亂,引水環城以自固,構浮橋於河上,結紅襖賊為援。同籤樞密院事徒單牙剌哥會諸道兵討之。綱雲:“碭山北近大河,南近汴堤,東西二百里,大河分派其間,幹灘泥淖,步騎俱不可行,惟宜輕舟往來。可選鋭卒數千與水軍埽兵,以舟二百艘,由便道斷浮樑,絕紅襖之援。募膽勇有口辯者,持牒密諭之以離間其黨,與臣已遣三人入賊中。復分兵屯要害,別以三百人巡邏。乞賜空名告身,從便遷賞。”樞密院奏:“已委監軍王庭玉駐歸德、寧陵備之矣。仍令牙剌哥水陸並進,先行招誘,不從,乃合擊之。其空名告身,宜從所請,以責成功。”
無何,碭山賊夜襲永城縣,行軍副總領高琬、萬户麻吉擊走之,殺傷及溺死者甚眾,奪其所俘掠而還。詔綱併力討之。綱遣降人陳松持牒招李全,全縛松將斬之,已而但黥其面遣還。綱奏:“全有歸國意,嚴實、張林亦可招之。”此謂益都張林也。詔擬實一品官職,封國公,仍世襲。全階正三品、職正二品。林山東西路宣撫使兼知益都府事,與全皆賜田百頃。受命往招者先授正七品官職,賜銀二十五兩,事成遷五品。會綱遇害而止。
綱御下嚴,信賞必罰,邳州軍不樂屬綱。八月辛未朔,邳州從宜經略使納合六哥、都統金山顏俊率沂州軍士百餘人晨入行省,殺綱及僚屬於省署,遂據州反。樞密院奏請出空名宣敕,設重賞招誘。丞相高汝礪曰:“懸重賞募死士,必有能取之者。”宣宗不得已,下詔罪綱,以撫諭六哥。六哥遣人送綱屍及虎符牌印,終不肯出。乃升經略司為元帥府,加六哥泗州防禦使,權元帥左監軍,副使烏論老漢加邳州刺史,權右監軍。頃之,邳州卒逃歸,詣總帥牙吾塔言,六哥已結李全為助。遣總領孛術魯留住等毀其橋樑,攻破承安、青陽寨,留兵戍守。六哥惶懼,乃言待李全兵入邳州,誘而殺之,以圖報效。宣宗曰:“李全豈無心者,六哥能誘而殺之,殆詐耳。”十月壬辰,牙吾塔圍邳州,急攻之。紅襖賊高顯等殺六哥,函首以獻。詔加顯三品官職,授世襲謀克,侯進四品,陳榮、邢進、邊全、魏興、孫仲皆五品,賞銀有差。
參考資料
  • 1.    《金史·列傳第四十·蒙古綱》蒙古綱,本名胡裏綱,鹹平府猛安人。承安五年進士,累調補尚書省今史,除國子助教。貞祐初,自請招集西山兵民,進官一階,賜錢二百萬,遷都水監丞,尋加遙授永定軍節度副使。招捕有功,遷太子左諭德,除順州刺史,遷同知大興府事。三年,知河間府事,權河北東路宣撫使,屯冀州。軍食不足,徙濟南。綱欲徙河南,行至徐州,未渡河,尚書省奏:“東平宣撫使完顏弼行事多不盡。”乃以綱權山東宣撫副使。改山東路統軍使,兼知益都府事,權元帥右都監,宣撫如故。四年十月,行元帥府事。綱奏:“山東兵後,楊安兒黨內有故淄王習顯、故留守術羅等家奴,不在赦原,據險作亂,至今未息,民多歸之,乞普賜恩宥。”宣宗即命赦之,仍贖為良。
  • 2.    《金史·卷一百二·列傳第四十》興定元年,徙知東平府事,遷元帥右監軍。久之,拜右副元帥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先是,東平治中沒烈坐事削降殿年,詔仍從軍,有功複用。綱遣沒烈討花帽賊於曹、濟間,捷報,沒烈乃復前職。興定二年,詔曰:“卿以忠貞,為國捍難,保完城邑,朕甚嘉之。可進官二階,賜金帶一重,幣十端。”
  • 3.    《金史·卷一百二·列傳第四十》興定三年,奏曰:“濟南介山東兩路之間,最為衝要,被兵日久,雖與東平鄰接,不相統屬,緩急不相應,乞權隸本路,且差近於益都。”詔從之。綱奏:“恩州武城縣艾家凹水濼,清河縣澗口河濼,其深一丈,廣數十里,險固可恃。因其地形,少加浚治,足以保御。請遷州民其中,多募義軍以實之。”綱以山東恃東平為重鎮,兵卒少,守城且不足,況欲分部出戰,是安坐以待困也。乃上奏曰:“伏見貞祐三年古裏甲石倫招義軍,設置長校,各立等差,都統授正七品職,副統正八品,萬户正九品,千户正班任使,謀克雜班,仍三十人為一謀克,五謀克為一千户,四千户為一萬户,四萬户為一副統,兩副統為一都統,設一總領提控。今乞依此格募選,以益兵威。”制可。
  • 4.    《金史·卷一百二·列傳第四十》是歲,益都桃林寨總領張林號“張大刀”,據險為亂,自稱安化軍節度使。綱奏:“林勢甚張,乞遣河南馬軍千人,單州經略司以眾接應。”左司郎中李蹊請令綱約燕寧同力殄滅,單州經略使完顏仲元分兵三千人同往。宰相以糧運不給,益都以東,嘯聚不止一張林,宜令綱設備禦,俟來春議之。四年,張林侵掠東平,綱遣元帥右監軍行樞密院事王庭玉討之。至舊縣,遇張林眾萬餘人據嶺為陣,庭玉督兵逾嶺搏戰。林眾少卻,且欲東走。庭玉踵擊,大破之,殺數千人,生擒張林,獲雜畜兵仗萬計。招降虎窟諸寨,悉令歸業。詔賜空名宣敕,聽綱第功遷賞。遣樞密院令史劉顒蒞殺張林於東平。張林乞貰死自效,請曰:“臣兄演在宋為統制,有眾三千,駐即墨、萊陽之境,請以書招之,使轉致諸賊之款密者,相為表裏,然後以檄招益都張林,不從則合擊之,山東不足平也。”所謂益都張林,即據府事逐田琢者也,事見琢傳。綱以林策請於朝,樞密院請羈縻使之。制可,以為萊州兵馬鈐轄。久之,山東不能守,林乃降於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