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蒙古族傳統音樂)

鎖定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蒙古族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蒙古族馬頭琴歷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馬頭琴就已存在。其音色柔和、渾厚而深沉,洪闊而醇美,富有草原風味。
2006年5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申報的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35;2008年6月14日,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申報的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35。 [1-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1-2] 
中文名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1
內蒙古自治區
申報地區2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非遺類型
傳統音樂
非遺編號
Ⅱ-35
保護單位1
內蒙古自治區藝術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藝術檔案館)
保護單位2
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傳習中心(馬頭琴樂團)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歷史淵源

馬頭琴演奏 馬頭琴演奏
公元4世紀在赤峯市西部的馬背民族中,出現中國音樂史上第一把拉絃樂器奚琴(馬頭琴的前身)。 [3] 
唐宋時期記載的奚琴是竹片作弓插入二絃中演奏,在稍晚的壁畫中奚琴被描繪成二胡形狀。 [3] 
元代以後,拉絃樂器的弓弦由竹片改進成馬尾,在許多樂器的琴首也開始出現龍頭、猴頭和馬頭,奚琴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裝飾馬頭造型,馬頭琴從此而定型流傳至今。 [3] 
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弓弦樂器,蒙古語稱為“潮爾”,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又稱為潮爾、莫林胡爾、胡琴、馬尾胡琴、弓弦胡琴。馬頭琴與另一種蒙古族樂器火不思之間有着很深的淵源關係,火不思先演變為諾門圖·火不思,再演變為抄兀兒,最後演變為馬頭琴。郭爾羅斯馬頭琴音樂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民眾間廣泛流傳,影響輻射到周邊的乾安、長嶺等市縣。 [2] 
馬頭琴音樂是蒙古族草原遊牧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彰顯其最高精神文化成就的標誌性產物,它那獨具特色的音色,悠揚、深沉、寬廣、抒情的旋律,藴含了獨特的草原遊牧審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探尋馬頭琴民族音樂的人文精神意藴與蒙古人世世代代、生生相息的草原、駿馬、草原牧歌等方面主客體對象化實踐活動中所生成的特定的審美關係的建構密不可分。在馬頭琴音樂產生、發展、成熟, 以至達到高峯成就的過程中,以牧人為音樂實踐主體的馬頭琴音樂與草原、馬頭琴音樂與駿馬,以及馬頭琴音樂與草原牧歌之間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結合,始終是草原音樂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4]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基本特徵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基本構造

馬頭琴由音箱、琴桿、琴絃、絃軸和拉弓幾部分組成,琴桿用梨木、紅木製作,大者長124釐米,小者長70釐米。音箱多為正梯形或倒梯形,也有六方形或八方形的。框板用硬木製作,兩面蒙馬皮、牛皮或羊皮,上面繪有圖案,也有背面蒙松木薄板的,兩側開有音孔。琴桿上部左右各置一弦軸,弓以藤條為杆,拴以馬尾,另以兩條馬尾為琴絃,純四度或純五度定弦。 [2]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演奏方法

演奏馬頭琴,通常採取坐姿,將琴箱夾於兩腿中間,琴桿偏向左側一左手扶琴,右手執弓。左手虎口自然張開,拇指微扶琴桿二左手食指、中指通常用指甲根部頂弦,無名指、小拇指採用指尖頂弦右手執弓時,以虎口夾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無名指和小拇指控制弓毛。馬頭琴的發聲原理和演奏技巧中的指法、弓法都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同時與中外各種絃樂器又有很大差異。 [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音調音色

馬頭琴為二絃拉奏樂器,一般為純四度定弦,其音色柔和、渾厚而深沉,洪闊而醇美,富有草原風味。傳統的馬頭琴樂器的琴箱正反面蒙有皮膜,因而其音量小,表現力差。而改良後的馬頭琴,琴箱一般由色木、榆木、花梨木、紅木或桑木等硬雜木製成,呈正梯形,音色不僅保持了原有的風格,且音量增大,表現力很豐富。 [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代表作品

馬頭琴的傳統曲目多從民歌中演化而來,可分為五類:1、原生民歌,如《硃色戀》《八雅鈴》;2、英雄史詩曲牌,如《奔馬調》《打仗調》;3、馬步調,即表現馬形象的曲調;4、從民歌發展而來的琴曲,如《荷銀花》《莫德烈》等;5、漢族古老曲調,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1]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傳承保護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傳承價值

馬頭琴在蒙古民眾中極受尊崇,已成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蒙古族文化史及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2] 
馬頭琴不但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場合演奏,也出現在民間的婚典儀典和親友聚會等日常活動中;既可為歌伴奏,亦可獨奏曲目。馬頭琴具有深厚的社會和民俗傳統基礎,發揮着傳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等社會功能。 [1]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傳承狀況

馬頭琴的發展遇到了嚴重的困難。歷史上馬頭琴有四大傳統演奏流派,每一種演奏流派都有自己傳統的演奏曲目。但時至2020年,馬頭琴傳承人日漸稀少,曲目失傳現象嚴重。 [1]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傳承人物

齊·寶力高,男,蒙古族,1944年生,內蒙古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馬頭琴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師承著名馬頭琴演奏家桑都仍先生,1958年開始任馬頭琴演奏員,吸收各派別的特點,同時學習作曲。先後兩次對馬頭琴的製作材料進行改革,並且統一了馬頭琴的演奏法,大大提高並且豐富了馬頭琴的藝術表現力。其代表作有獨奏曲《草原連着北京》、協奏曲《可愛的故鄉》、合奏曲《回想曲》、重奏曲《命運》等。出版有《馬頭琴演奏法》等著作。 [6] 
布林,男,1940年2月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馬頭琴音樂代表性傳承人。 [7]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保護措施

對於馬頭琴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蒙古自治區並沒有制定專門的保護方案,只是總體上規定每年的9月6號為草原文化遺產日,以此來達到保護和宣傳包括馬頭琴音樂在內的草原文化遺產的目的。 [8] 
2014年,鄂倫春自治旗、科右中旗、阿巴嘎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分佈重點旗縣開展普及試點工作,搶錄近百首長調和馬頭琴曲譜,舉辦傳承人培訓班,培訓150名傳承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工作,召開全區蒙古族長調、呼麥、馬頭琴音樂保護工作彙報會和全區馬文化及其相關文化學術研討會。 [9]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入選非遺

2021年5月,蒙古族馬頭琴音樂(蒙古勒津馬頭琴音樂)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4]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項目保護單位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傳習中心(馬頭琴樂團)評估合格。 [1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蒙古族馬頭琴音樂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藝術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6]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3年3月23日、24日,包括馬頭琴傳承人齊·寶力高在內的135位演奏家在北京保利劇院舉行音樂會――《聆聽草原》。 [10] 
2017年11月13日,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專場文藝演出《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在上海大劇院舉行。馬頭琴傳承人齊·寶力高為觀眾帶來《成吉思汗的兩匹駿馬》。 [11] 
2019年8月23日晚,首屆中國·內蒙古馬頭琴藝術節在呼和浩特市呼和塔拉草原隆重開幕。8月23日至9月8日期間,共有15場專場音樂會、21家馬頭琴製作團隊和50餘名專家現身馬頭琴藝術節。 [12] 
2019年12月30日18點,“羣星綻放”2020新年音樂會——蒙古族馬頭琴專場演出在長春市羣眾藝術館劇場舉行。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