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鎖定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勒勒車是蒙古族地區的牛車,又名轆轤車。其起源可上溯到《漢書》所記載的“轅輻”。遠在秦漢時期,匈奴人已懂得造車,公元三世紀的敕勒人更以造車稱著。 [1]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6。 [2] 
中文名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46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
保護單位
阿魯科爾沁旗文化館、東烏珠穆沁旗文化館 [3]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5張)
勒勒車歷史悠久,其起源已經無法考證,通過漢代古籍的記載,可知秦漢之際,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區的匈奴人就已經掌握了造車的技術。
勒勒車有記載的起源可上溯到《漢書》所記載的轅輻。到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區的鮮卑、柔然、鐵勒等民族,其造車技術已經相當高超。
北朝時的鐵勒人就以造車聞名,他們造的車,車輪高大,輻數很多,比較適應草原環境,正因為如此,被史書上稱為高車人。
遼代時期,蒙古族造車技術已經很發達,他們製造的車廣泛應用於遊牧生活中。鑿刻在烏拉特中旗幾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車子的巖畫。 [4]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工藝特徵

勒勒車製作的原則本是就地取材、製作簡單、拆裝方便,從技術上來説,勒勒車的製作工藝並不太繁雜 [5] 
勒勒車是牧民流動的家,其特點是車輪大、車身小,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適於草地、雪地、沼澤和沙漠地帶運行,載重數乃至數百千克,用牛拉、馬拉、駱駝拉都行。
由於牧區冬天雪深過膝、夏季草深、沼澤地多,勒勒車的車輪高大,這樣製作的勒勒車輕便靈活,轅條短、軲轆大,不易傾倒,駕馭起來精幹得手。在交通不發達的沼澤、草地、荒灘上自如地前進,很適應當地的山嶺溝壑地形。
製作勒勒車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見的樺木為原料,這些樹多生長在牧區的山嶽地帶。車軸、車輪、車瓦、輻條、輪心、車轅、車架,多用樺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製成的。樺木質地堅硬,耐磕碰,車體又輕,着水受潮不易變形,適宜在草原、沙灘上通行。
製作勒勒車整體不用鐵件,結構簡單,便於製造和修理。 [6]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工藝流程

製作勒勒車的工藝大致有以下幾個程序:
選料
勒勒車的轂、輻、輛、軸、轅等部件需要選用質地較硬的樺、榆等木料,而車身的其他部件則對木料的硬度要求較低,可以用一般的木料。轂、輻、輛、軸、轅等是關鍵部件,要求耐磨、抗壓、抗斷裂,它們的任何一個部件的損壞,都會導致整車無法使用,而且修復也較麻煩。因此要求選用硬質木材,特別是對軸的硬度與抗損、抗斷裂要求很高,蒙古族對車軸斷裂十分忌諱,視為凶兆。傳統的勒勒車全身均用樺木作為材料,後來隨着樺木的減少,一些非關鍵部件也用其他質地稍軟的木材代替。
烘乾脱水與加工預件
木料選好以後,要經過兩次烘乾脱水處理。一次是把砍伐來的木料放一段時間令其自然風乾,然後加工勒勒車的各個部件,先加工出一個大致的毛坯形狀,然後置於烘乾室中再進行一次烘乾脱水處理,前後一般要用兩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待坯料徹底乾燥之後,才加工製造出勒勒車的成形部件。一切部件都要預先製作好。其中對車轂的加工,要求精度較高。
裝配
主要工藝流程包括車輪的裝配、車輪與車軸的裝配、車身的裝配。車輪的裝配是關鍵,技巧性很強,工藝複雜,對技術要求較高,沒有經驗的工人很難裝配得合乎要求。其工藝程序是,先把車轂和車輻裝在一起,在裝配過程中要不斷校驗修正,以達到精度要求,特別是要保證車輻與車轂相互垂直、車輻之間等距以及車輻在車轂上居中。車輛與車輻的裝配頗有難度,缺乏經驗的工人是很難做到的。
裝飾與外形保護
整車裝配好之後是上漆裝鐵軸瓦、五星釘以及轎車外觀的裝飾等裝飾與保護工序。
在技術方面,主要有同軸度校準、垂直校準、平正度校準、卯梅結構、卯榫插接、過盈配合等。工具方面,除了常見木工工具外,還有專用支架、靠齊工具、夾具等。 [7]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傳承保護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傳承價值

勒勒車作為蒙古族文明的一個代表,在蒙古族的發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無法估量的挖掘開發價值。從勒勒車的裝飾價值來説,在室內,以蒙古文化為基調的裝飾中,勒勒車的任何結構都能作為一種標誌性的點綴,況且,它能夠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在室外,把本色型勒勒車停放在一個恰當位置,那麼,它就是遊牧文化的典型標誌,蒙古風情的具體展示,如果在車上栓上牛或馬,旁邊又栓上一隻家狗,那就是蒙古民族文化生動自然的美景。勒勒車作為蒙古人獨特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廣場景觀中運用勒勒車,能使人們目睹這一古老文明產物的風采,同時也體現蒙古族文化特點。勒勒車強烈地反映了蒙古族文化魅力,與廣場整體呼應,講述着源源流長的民族文化與歷史。 [8]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傳承現狀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勒勒車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車、小汽車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數偏僻地區還有牧民使用外,20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草原上已難以見到勒勒車。掌握勒勒車製作技藝的藝人多數已上了年紀,且後繼乏人,這項傳統技藝亟待搶救和保護。東烏旗地處四大草原之一的錫林郭勒草原腹地,存有一定數量的勒勒車,種類也比較齊全,具備保護勒勒車製作技藝的條件。 [9]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傳承人物

白音查干,男,1939年7月。2009年6月,白音查干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申報。項目名稱: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 [10]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保護措施

白音查干收兩個徒弟,將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全部傳承給兩個徒弟,兩徒弟已經學會了這個技術了,能製作勒勒車了。 [11] 
2007年4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將發行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紀念幣,蒙古族勒勒車車輪圖案印製在這套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上。 [12] 
2017年,內蒙古農業大學和內蒙古展覽館組織開展蒙古族刺繡、氈繡和蒙古包、勒勒車、馬具、駝具及傢俱製作技藝等項目培訓120餘人次,有效提升傳承人羣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13]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阿魯科爾沁旗文化館、東烏珠穆沁旗文化館獲得“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東烏珠穆沁旗文化館、阿魯科爾沁旗文化館評估合格。 [16] 

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8年6月9日,第八屆錫林郭勒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蘇尼特右旗隆重舉行,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在展覽中被展示; [14]  同年9月6日,“草原文明的曙光——錫林浩特玉堂草原石器展”在盟博物館一層展區舉行,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在展覽中被展示。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