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古巖黃耆(變種)

鎖定
蒙古巖黃耆(變種)是豆科植物。
中文名
蒙古巖黃耆(變種)
區    別
其莢果無刺
產    地
內蒙古東部和東北西部的草原地區
生    於
沿河或古河道沙地

目錄

蒙古巖黃耆(變種)變種

(中國主要植物圖説·豆科)圖版46: 7-11
var. mongolicum (Turcz.) Turcz. ex B. Fedtsch. in Act. Hort. Petrop. 19: 211. 1902; 內蒙古植物誌3: 248. 1977.——H. mongolicum Turcz. in Bull. Soc. Nat. Mosc. 15: 781. 1842. in nota; Kitagawa. Neo-Lineam. Fl. Manch. 402. 1979.——H. fruticosum Pall. subsp. mongolicum B. Fedtsch. in Act. Hort. Petrop. 19: 211. 1902.——H. fruticosum Pall. 東北草本植物誌5: 122. 1976, p. p. [1]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其莢果無刺。 [1] 
產內蒙古東部和東北西部的草原地區。生於沿河或古河道沙地。 [1] 
本變種亦是良好的飼料和固沙植物。 [1] 

蒙古巖黃耆(變種)原變種

var. fruticosum
半灌木或小半灌木,高40-80釐米。根系發達,主根深長,莖直立,多分枝,幼枝被灰白色柔毛;老枝常無毛,外皮灰白色。葉長8-14;托葉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棕褐色幹膜質,基部合生,外面被貼伏短柔毛,早落;葉軸被短柔毛,小葉11-19,被短柔毛,小葉柄長1毫米左右;小葉片通常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4-22毫米,寬3-6毫米,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被疏短柔毛,背面密被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序與葉近等高,花序軸被短柔毛,具4-14朵花;花長15-21毫米,具2-3毫米長的花梗,疏散排列;苞片三角狀卵形,長約1毫米;花萼鍾狀,長5-6毫米,被短柔毛,萼齒三角狀,近等長,先端漸尖,長為萼筒的1半,側萼齒與上萼齒之間分裂較深,花冠紫紅色,旗瓣倒卵圓形,長14-20毫米,先端圓形,微凹,基部漸狹為瓣柄,翼瓣三角狀披針形,等於或稍短於龍骨瓣的瓣柄,龍骨瓣等於或稍短於旗瓣;子房線形,被短柔毛。莢果2-3節;節莢橢圓形,長5-7毫米,寬3-4毫米,兩側膨脹,具細網紋,幼果密被短柔毛,後逐漸變疏,成熟莢果具細長的刺。種子腎形,黃褐色,長約5毫米,寬約3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1] 
產內蒙古呼倫貝爾。生於草原帶沿河、湖沙地、沙丘或古河牀沙地。俄羅斯達烏里和蒙古北部有分佈。 [1] 
本種為優良的飼料植物,為天然放牧場重要豆科植物。同時,本種亦可引種為固沙植物。用於固定沿河、湖的移動沙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