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蒙加拉美羚

鎖定
蒙加拉美羚(學名:Eudorcas albonotata):是偶蹄目、牛科、美羚屬的一種中型羚羊。兩性異形。每隻眼睛周圍都有一個白色的環。臉頰之間的區域是淺黃色至黑色。被毛棕色,前額、下腹部和臀部白色。體側各有一條明亮的寬條紋,下面還有一條微弱的紅褐色的條紋。膝蓋簇絨相當大。整個短尾巴都有毛髮。兩性都有角,雌性的角只有雄性的一半,雄性的角有明顯的環。
棲息在南蘇丹開闊的洪泛區和稀樹草原。這是一個生態獨特的地區,在那裏廣泛的洪水之後是極端乾旱的。植食性,以草、樹葉等為食。遵循一年一度的遷徙週期。分佈於南蘇丹,埃塞俄比亞存在不確定性。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蒙加拉美羚
拉丁學名
Eudorcas albonotata
別    名
蒙加拉瞪羚
外文名
英文 Mongalla Gazelle
法文 Gazelle de Mongalla
德文 Mogallagazell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牛科
美羚屬
蒙加拉美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W. Rothschild, 190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同義學名1
Gazella albonotata (W. Rothschild, 1903)
同義學名2
Gazella thomsonii Rothschild, 1903 ssp. albonotata

蒙加拉美羚物種學史

蒙加拉美羚(Eudorcas albonotata)是一種發現於南蘇丹洪泛區和稀樹草原的瞪羚。它於1903年由英國動物學家沃爾特·羅斯柴爾德 (Walter Rothschild) 首次描述。蒙加拉瞪羚的分類地位存在廣泛爭議。雖然一些權威認為它是 美羚屬(Eudorcas)中成熟的單型物種,但它通常被認為是湯氏瞪羚亞種,而其他權威則認為它是紅額瞪羚的亞種。 [1] 

蒙加拉美羚形態特徵

蒙加拉美羚
蒙加拉美羚(3張)
蒙加拉美羚是一種中型羚羊。兩性異形。每隻眼睛周圍都有一個白色的環。淚管和嘴巴之間的區域是淺黃色至黑色。耳朵指向尖端。被毛棕色,而前額、下腹部和臀部完全是白色的。體側各有一條明亮的寬條紋,下面還有一條微弱的紅褐色的條紋。膝蓋簇絨相當大。整個短尾巴都有毛髮。兩性都有角,雄性的角很短,有明顯的環。雌性的角只有雄性的一半,而且細而直。角向後彎曲,然後向前彎曲,尖端略微向內轉動。 [1] 

蒙加拉美羚近種區別

蒙加拉美羚的體型與赤額瞪羚相似,但前者的頭骨更窄。此外,雖然蒙加拉美羚的雌性角比雄性短50%,但赤額瞪羚和厄立特里亞美羚的角要短60%到70%。蒙加拉美羚不同於赤額瞪羚,因為前者的鼻子和臉上的條紋是紅褐色到黑色,而不是沙色到紅褐色。就各種面部特徵的顏色而言,兩者之間存在一些差異。另一個區別是由於蒙加拉美羚的角向後放置更大,而角的分叉更大。 [1] 
雄性蒙加拉美羚的角比雄性湯氏瞪羚的角更短且更向內彎曲。1969年,格羅夫斯指出,蒙加拉美羚介於湯氏瞪羚和努比亞紅額瞪羚(E.r. laevipes)之間。蒙加拉美羚的體型與後者相似,但蒙加拉美羚的頭骨比努比亞紅額瞪羚更窄,而嘴部更長。 [1] 

蒙加拉美羚產地生境

蒙加拉美羚棲息在南蘇丹開闊的洪泛區和稀樹草原。這種羚羊適應了在蘇丹洪泛區東部的遊牧年度循環,這是一個生態獨特的地區,在那裏廣泛的洪水之後是極端乾旱的。在雨季,蒙加拉美羚與其他遷徙物種如白耳赤水羚(Kobus kobus leucotis)和轉角牛羚以高數量密度聚集。 [3] 
棲息在尼羅河以東的南蘇丹的洪泛平原和平坦的稀樹草原。然而,它的範圍沒有到達肯尼亞和烏干達的邊界。像湯氏瞪羚一樣,它們遵循一年一度的遷徙週期。分佈於南蘇丹;不確定性存在:埃塞俄比亞。 [1]  [3] 
蒙加拉美羚分佈圖 蒙加拉美羚分佈圖

蒙加拉美羚保護現狀

蒙加拉美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3] 

蒙加拉美羚種羣現狀

East (1999) 猜測蒙加拉美羚的總數可能為100,000只,但已知該地區的數量會大幅波動,而且其分佈範圍的中心部分尤其難以接近。WCS於2007年進行的一項航空調查得出南蘇丹部分地區的估計數為278,000只。 [3] 
儘管該物種的分佈範圍相當窄,但數量仍然很高,沒有重大威脅,而且據信該物種不會減少。與更容易被獵殺的羚羊物種相比,蒙加拉美羚在南蘇丹的生存時間可能會更長,但如果當地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如果提議的商業農業開發成為現實,它的地位最終可能會下降到近危。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