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

鎖定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 (thePrincipIe of Effective Market Classification) ,是蒙代爾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關於政策指派的原則。在引入動態分析方面,蒙代爾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推崇的一個是“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另一個是所謂的“配置問題(AssignmentProblem)”。在“配置問題”的研究中,蒙代爾於提出了關於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彌補了這一缺陷。
中文名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
外文名
thePrincipIe of Effective Market Classification
提出者
蒙代爾
提出時間
20世紀60年代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原則介紹

ICT服務的市場分類
在引入動態分析方面,蒙代爾在60年代的兩項研究尤其值得關注,歷來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推崇:一是“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一是所謂的“配置問題 (Assignment Problem)”。關於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蒙代爾在開放經濟分析中引入貨幣後巧妙地將國際收支的流量分析與存量分析相結合, 使分析結果具有動態、均衡和長期的特點。
而在“配置問題” 的研究中,蒙代爾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關於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彌補了這一缺陷。蒙代爾對於政策調控的研究基於這樣一個出發點:在許多情況下,不同的政策工具實際上掌握在不同的決策者手中。例如,貨幣政策隸屬於中央銀行的權限,財政政策則由財政部門掌管;如果決策者並不能緊密協調這些政策,而是獨立地進行決策的話,就不能實現最佳的政策目標。蒙代爾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給一個目標,並且在該目標偏離其最佳水平時按規則進行調控,那麼在分散決策的情況下仍有可能實現最佳調控目標。這一原則成為後續理論研究和政策運用的基本準則,由此而引發的關於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合理配置的有關研究,不僅再次拓展了關於政府政策效應的理論分析,而且也極大的便利了現實中的政策操作,為實際的政策運用提供了一種基本準則。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提出者簡介

羅伯特·蒙代爾出生於1932年,曾就讀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23歲時以關於國際資本流動的論文從MIT(麻省理工學院)得到哲學博士學位,1956至1957年在芝加哥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後研究。蒙代爾教授發表了大量有關國際經濟學理論的著作和論文,被譽為最優化貨幣理論之父;蒙代爾理論研究的一個特點就是突破了短期、靜態分析的舊有模式。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原則分析

在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的匹配問題中 “丁伯根原理”(Tinhergen’s Principle)是廣為認同的,同時“丁伯根原理” 也是傳統理論分析和政策運用的基本原則之一。按照“丁伯根原理”,政府在進行經濟調控時應當保證政策工具的數量不少於其計劃目標的個數。從形式上看,“丁伯根原理”具有直觀、簡潔和易於掌握的特點,類似於多元方程組有一個確定解的必要條件是方程的個數不能少於未知變量的數目。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 就是為了實現經濟的內外均衡,政府所擁有的政策工具至少應有兩類。人們知道,政府的基本調控工具恰恰有兩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完全符合“丁伯根原理”,這是否意味着經濟內、外均衡的實現就獲得了完全的保證呢?情況顯然並非如此。人們即使就最為簡明的形式稍加分析,便可從中看出這種理論分析離實際運用的需要還存在差距。
人們定義經濟的內部均衡為充分就業下的實際經濟均衡(Real Equilibrium W ith FullEmployment),外部均衡國際收支平衡,政府擁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類調控工具當經濟發生失衡時,在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的組合中,典型的有這樣幾種狀態:“不充分就業國際收支順差”、“超額需求(相對於充分就業的產出)與國際收支逆差”、“不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逆差”以及超額需求與國際收支順差”。當出現前兩種失衡狀態時,政府可以相應的採用擴張性或緊縮性的調節政策,使失衡狀態得到糾正,但是,當後兩種失衡狀態出現時,政府的調控就會遇到困難。以“不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逆差” 的情形為側,內部均衡的實現要求政府實施擴張性的調控政策,而外部均衡的實現要求政府施以緊縮性的調控措施此時,政府雖然仍然擁有兩類調控工具,政策目標也同樣是兩個,符合“丁伯根原理” 的要求,但是,政府在運用政策工具調控經濟以實現內、外均衡,顯然遇到了邏輯和指導思想上的困難,顯示理論的研究與實際運用的需要還存在很大差距。
蒙代爾認為,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是以“丁伯根原理” 為代表的傳統理論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效率等同對待,而實際上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與效果是不同的。在前面的例子中,貨幣政策的運用除了可以對經濟運行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外,還對國際資本流動具有很強的調節能力,但財政政策在調節國際資本流動中的作用卻小得多,因此如果用貨幣政策糾正外部失衡,用財政政策對付內部失衡,經濟就有可能重新恢復內外均衡。表一l是人們給予前述經濟內、外均衡實現問題賦予具體數值後的示倒,假定初始時經濟呈現就業不充分且伴有國際收支逆差,如果運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使產出增加(100個單位),同時又由於需求增長使國際收支逆差擴大(20個單位)--邊際進口慣向為0.2;為降低國際收支逆差,政府在擴張財政的同時實施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降低進口(10個單位),但同時也造成國內產出減少(50個單位).緊縮性的貨幣政策還會帶動資本流入(15個單位)。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是使得產出增加(50個單位)、國際收支逆差減少(5個單位);如果反覆運用上述政策組合就可將經濟調整到平衡位置。
如果人們反過來,採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增加產出(100個單位)的同時,將造成進口增加、資本外流(合計30個單位),為了抵消貨幣擴張所造成的國際收支惡化,政府實施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考慮進口邊際傾向為0.2時,為減少國際收支逆差30個單位,則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將造成國內產出下降150個單位。這樣,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事實上使經濟越來越遠離均衡點。
由此可見,不同的政策工具與恰當的政策目標的匹配是彀為重要的,匹配的原則就是蒙代爾提出的所謂“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各個政策工具應與最受其影響的目標相匹配,顯然,有效市場分類原則是以對政策傳導和影響機制的細緻分析為基礎的,但是值得説明的是,這一點並不構成蒙代爾關於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相匹配的理論與“丁伯根原理” 的本質區別。關於兩者的基本差異,正如蒙代爾曾指出的“政策工具與目標匹配的問題源於不完全信息和對經濟運行所進行的動力系統分析” 。
為了運用動力系統分析方法來討論政策工具與目標相匹配的問題,人們建立如下分析框架圖一:
蒙代爾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圖一)
[/url]
根據“丁伯根原理”,如果政策工具X中,xi的個數不少於政策目標Y中yi的個數,則為了實現某一組特定的政策目標y,政策工具的具體實施方案可由X = AY得到,如果政策工具個數與目標個數相等時,由此得出的實施方案,這就是“丁伯根原理” 的嚴格表述。
但是, 當存在信息不完全或可供使用的政策工具分散在不同的部門掌握時(如財政政策由財政部掌握,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掌管),“丁伯根原理就會失效。首先,由於信息不完全,人們可能根本不知道與經濟均衡相對應的政策目標y的取值究竟是什麼,沒有政策目標y的準確信息,根本無法通過X = AY找出政策工具的具體操作方案,這實質是有關動力系統解的存在性及解的位置的問題;其次,當政策工具分置於不同職能機構控制時各機構通過調控政策工具在使經濟向均衡位置過渡時,勢必要經歷一種嘗試、摸索的過程。既然是一種嘗試和摸索,就無法保證政策工具的實際操作與最優的實施方案時時保持一致,那麼,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的匹配應當能夠保證這種嘗試和摸索最終可以引導經濟回覆均衡,也即整個動力系統應是穩定的。
仍以政府通過調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現經濟的內、外均衡為例(如表一4所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G增加)將使就業和產出增加(a11>0),國際收支逆差擴大(a21>0),緊縮性的貨幣政策(D減少)使就業和產出減少(a12>0), 國際收支逆差減少(a22>0),動力系統的穩定要求: (圖二)
蒙代爾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圖二)
此時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的匹配是沿主對角線進行的,也即財政政策主要用於穩定就業和產出水平,而貨幣政策則主要針對國際收支失衡a12和a21代表政策工具對非指定目標的影響,也即政策工具的“副作用”。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理論意義

有效市場分類原則的意義在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兩個政策目標分別具有不同的影響力,財政政策對實際產出的相對影響力較大,而貨幣政策對國際收支的相對影響力較大。這裏的相對是指,比較的重點不是各政策工具對各個政策目標的絕對影響力的大小(如a11可能大於a12),而在於對影響力a11/a12和a21/a22的大小。 由此可見,有關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有效匹配的問題實質是如何判斷和保證經濟在偏離其最優或經歷擾動後仍能保持系統穩定並回復均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