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倫尼

鎖定
杜倫尼(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 [1]  ,一譯蒂雷納,全名亨利·德·拉圖爾·奧弗涅(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蒂雷納子爵(Viscount de Turenne),法國波旁王朝時期軍事家,法國曆史上的六位大元帥之一。
杜倫尼出身貴族,其母是尼德蘭執政威廉一世之女。杜倫尼1625年參加了尼德蘭軍隊,1630年轉入法軍任職。三十年戰爭後期,杜倫尼擔任駐德意志法軍司令,並曾在弗賴堡、訥德林根和楚斯馬斯豪森等地作戰中獲勝,為法國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的外交勝利奠定了基礎。1643年被授予法國元帥軍銜。1648年至1651年,他參加了法國反專制制度的社會運動,但在1652年卻轉向國王一方,率軍對投石黨人作戰。1660年,杜倫尼獲得大元帥軍銜。在法西遺產繼承戰爭和尼德蘭戰爭期間,他指揮法軍取得了米盧斯和蒂爾凱姆等戰役的勝利。1675年,杜倫尼在薩斯巴赫戰役中被炮彈擊中陣亡,享年64歲 [1] 
杜倫尼是“唯一一位膽略隨軍齡和經歷俱增的大軍統帥” [2]  ,被譽為路易十四時期法蘭西最鋒利的寶劍。他把實施戰區廣泛機動與決定性交戰相結合的思想作為其軍事理論的基礎,在戰術上主張集中主力於一翼實施重點突擊戰術,為軍事戰爭史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經驗 [1] 
中文名
亨利·德·拉圖爾·奧弗涅
外文名
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別    名
杜倫尼
蒂雷納子爵
國    籍
法國
民    族
法蘭西人
出生日期
1611年9月11日
逝世日期
1675年7月27日
職    業
軍事統帥
主要成就
1639年攻佔都靈諾德林根戰役
法國曆史上六位大元帥之一
出生地
色當

杜倫尼人物生平

杜倫尼早期經歷

杜倫尼 杜倫尼
杜倫尼生於1611年9月11日 [3]  ,是色當公爵布庸的次子,其母伊麗莎白是尼德蘭執政威廉一世之女 [1]  [4]  。杜倫尼小時候體弱多病,身材纖弱,有點遲鈍。
1625年,杜倫尼被送到舅舅、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執政莫里斯親王那裏,加入軍隊,見習戰爭藝術。在此期間,除了完成基本的軍事任務外,杜倫尼還閲讀了愷撒亞歷山大的軍事傳記。他參加的第一次戰役是1626年的布瓦斯勒一迪克(Boise-Duc)包圍戰,當時年僅14歲的杜倫尼因作戰勇敢而聲名卓著。1627年,杜倫尼晉升為上尉 [3] 

杜倫尼三十年戰爭

1630年,19歲的杜倫尼回到法國,在法軍中擔任步兵團團長 [3]  。但是這次他只是短期回國,不久又回尼德蘭軍中去。直到1635年,才又回到法軍。這一年, 法國首相黎塞留聯合西班牙向神聖羅馬帝國宣戰,加入三十年戰爭新教的一方。從戰略形勢上講,法國當時有四個戰場:東北方向同尼德蘭合作,與駐西屬尼德蘭的西班牙軍隊和帝國軍隊作戰。東方是主戰場,在萊茵河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與帝國軍隊作戰。東南方向在北意大利,跟西班牙軍隊作戰,南方在西班牙本土跟西班牙作戰。
23歲的杜倫尼,在法國元帥瓦勒泰的軍中擔任馬雷夏爾德營的軍銜(相當於現代的准將),配合由馮·薩克森·魏瑪·伯恩哈德公爵指揮的法國萊茵戰場主力,與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作戰。1636年,瓦勒泰的法軍擊退神聖羅馬帝國加拉斯元帥後,對萊茵河一線的進攻,保護了正在圍攻Joinville的伯恩哈德軍的側翼安全。
1637年,杜倫尼隨瓦勒泰的軍團調到意大利北部庇卡底跟西班牙軍隊作戰,26歲的杜倫尼已經晉升為中將。1638年,杜倫尼再被調回萊茵河戰場,幫助伯恩哈德公爵用8個月的時間,攻克佈雷沙赫要塞,期間跟帝國的援軍歷經三次小戰三次大戰,這時的杜倫尼,開始以能戰善戰出名。
杜倫尼真正開始揚名,是在1639年意大利北部倫巴第獨立指揮的皮埃蒙特之戰。他先是佯攻亞歷山大里亞要塞,等皮埃蒙特各地的守軍聞訊組成援軍前來解圍,杜倫尼故意在要塞包圍圈外圍留下一個縫隙,放援軍進城。之後,他卻不去攻城,只留下少數部隊監視要塞守軍,指揮主力攻佔守備空虛的意大利北部名城都靈
1642年,仍在意大利戰場的杜倫尼已經是法軍意大利軍團的副總司令。當時法國宮廷貴族一次反對黎塞留的密謀敗露之後,杜倫尼繼承色當公爵爵位的哥哥受牽連被捕,後來雖然釋放,但是作為交換條件,不得不交出領地。受此牽連,杜倫尼見疑於黎塞留。 [3] 
164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病死,年僅5歲的路易十四登基,由母親安娜攝政,實權掌握在1642年黎塞留病死後繼任首相的馬薩林手中。5月16日,杜倫尼獲得元帥杖,在32歲時成為了法國元帥。 [3] 
1643年12月,消息傳來,在萊茵主戰場作戰的伯恩哈德公爵大敗於圖林根地區,被打回阿爾薩斯,伯恩哈德本人也因得病而死。1644年,杜倫尼受命危難之際,獨立指揮法國萊茵戰場。杜倫尼一生都是一個非常好學,善於總結經驗的人。
杜倫尼 杜倫尼
這時的杜倫尼,已經從三位上司和有經驗的將領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按照他本人的回憶錄的説法,他從莫里斯親王那裏學到了如何選擇陣地,和進行圍城戰的技巧;從伯恩哈德那裏學到了不驕不餒的氣度,和隨時總結經驗的習慣;從瓦勒泰那裏學到了怎樣與士兵交流。讓杜倫尼沮喪的是,他這次接手的這支軍隊,新敗不久,士氣低落,而且法國本土拒絕增援。杜倫尼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整頓部隊,然後從洛林出擊,小勝一支帝國方面巴伐利亞選帝侯的軍隊,提高了士氣。於是他率領這支軍隊出發面臨一次真正的考驗,以5千步兵,5千騎兵,20門大炮的實力,試圖解邊境重鎮弗賴堡之圍。他的對手是帝國方面巴伐利亞軍主力弗朗茨·馮·莫西(Franz von Mercy)元帥。但是他的軍團素質仍然太差,打不起硬仗,杜倫尼首次獨立指揮一個戰場,卻出師不利,丟了弗賴堡,法國宮廷震動,馬上派來孔代親王路易二世·德·波旁帶1萬兵力前來增援,並接替杜倫尼的指揮權。 [3] 
孔代接到命令,率1萬法軍晝夜兼程,13天行軍180英里與杜倫尼會合。儘管孔代比杜倫尼年輕10歲,但杜倫尼沒有顯露出任何嫉妒的跡象。相反,兩人惺惺相惜,都能認識到對方的才華,很快成了私人朋友。 [3] 
會合以後,法軍開始向莫西元帥的帝國巴伐利亞軍所佔領的堅固陣地發動強攻,兩人各指揮一翼,杜倫尼在左,孔代在右,法軍原本士氣不高,孔代手下的士兵一度被巴伐利亞軍的炮火打散,孔代本人竟然親自帶領身邊的法國將軍們上陣衝鋒,重整隊形攻下敵軍的堡壘。在此役中,法軍雖未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孔代咄咄逼人的氣勢嚇住了對手,當夜莫西元帥率手下撤出戰場,承認法軍的勝利。第二天,法軍追上巴伐利亞軍,又一次強攻敵方預設陣地,還是沒有取得突破,但是巴伐利亞軍又一次撤退。但是當地的地形不宜法軍窮追不捨,於是杜倫尼獻計,經過孔代同意,兩人分兵,杜倫尼帶人順萊茵河而下,直取對岸的戰略要塞菲利普斯堡美因茨地區。這次勝利意義重大,從此以後1百年,每次法軍侵入德意志的土地,都是由菲利普斯堡出發,這裏成了法軍開疆拓土的戰略基地。
1645年戰局,孔代和杜倫尼分兵,莫西元帥繼續緩慢退卻,杜倫尼率軍1萬1千人追趕,在巴特梅根特海姆附近分散了兵力,被對手殺一個回馬槍,吃了一次敗仗(梅爾根特海姆戰役),退至黑森-卡塞爾,又一次會合孔代的援軍。這一次孔代仍然一如既往地信任杜倫尼,兩人合作無間,全沒有宮廷中那樣的互相猜忌。1645年8月6日,也增加了7千援軍的巴伐利亞軍隊和法軍之間,爆發了這一年萊茵戰場最大的戰役,第二次諾德林根戰役
當時巴伐利亞軍1萬6千人,法軍稍微多一些,雙方主將位於戰線正中,整個戰役期間都不分勝負,孔代組織法軍衝鋒5次,自己的胸前中彈,幸虧有胸甲保護才倖免於難,座下5匹戰馬相繼被擊斃,身邊所有參謀幕僚人員非死即傷,但還是拿不下巴伐利亞軍的中央陣地。杜倫尼負責指揮的法軍左翼擊敗了巴伐利亞軍右翼,但巴伐利亞軍的左翼韋爾斯元帥也擊敗了法軍右翼,並且俘獲法國元帥格拉蒙特。當韋爾斯元帥獲悉己方右翼吃緊,即放棄擴大戰果,返回戰線從正面阻擋杜倫尼的突進。這樣,巴伐利亞錯過了一次大好戰機,戰役又進入膠着狀態。最終吃不住的還是巴伐利亞軍,趁夜色退出了戰場,此戰法軍死傷4千人,巴伐利亞損失4千人,另有2千人和所有大炮被俘獲。
1646年,杜倫尼留在萊茵戰場,作出了一個對結束三十年戰爭真正有意義的戰略大舉動:橫渡萊茵河,兩次巧妙地繞過前來阻擋的神聖羅馬帝國總司令、皇儲利奧波德大公的軍團,於科隆附近跟常年戰鬥在德意志腹心地區的由蘭格爾元帥指揮的瑞典軍團會合,然後向巴伐利亞進軍,迫使巴伐利亞退出戰爭。這一舉動是對神聖羅馬帝國的致命一擊。馬薩林不願看到天主教的帝國失敗,強令杜倫尼和瑞典軍團分開,自動撤回萊茵河左岸。杜倫尼反對無效,只好廢然而返,巴伐利亞公爵也乘機撕毀條約,又一次加入戰爭。1648年,杜倫尼再次受命渡過萊茵河,重複1646年的有效戰略。這次他首先會合蘭格爾的瑞典軍團,再佔巴伐利亞全境,最終兵臨萊茵河,直指維也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失敗,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結束。

杜倫尼投石黨運動

主詞條:投石黨運動
杜倫尼 杜倫尼
人民對馬薩林政府的財政措施怨聲載道,巴黎人心浮動,而貴族上層也反對馬薩林的各項政策,尤其是反感他的貪吝,於是巴黎市民和宮廷貴族形成了一個反馬薩林首相的政治運動,史稱“投石黨”,最初,孔代和杜倫尼由於切身的政治利益,都是反政府的投石黨份子。但是馬薩林控制了政權,能夠左右攝政王太后和年幼的法王路易十四。1650年1月,巴黎民眾和貴族起義,法國內戰爆發,孔代作為投石黨的領袖,被馬薩林逮捕投入監獄。杜倫尼則逃亡尼德蘭,跟法國的敵人西班牙合作,帶領一支西班牙軍隊進攻法國。不過這一次,杜倫尼所率領的西班牙軍隊作戰不積極,被法國的杜普萊西斯公爵弗里德里希·赫爾曼·馮在1650年12月的ChampBlanc戰役打得大敗。1651年,馬薩林作出妥協,同意自我放逐,全國大赦,杜倫尼也回到法國,孔代被釋放。第一次投石黨內戰結束。
1652年初,巴黎投石黨人再次暴動,把王廷逐出了巴黎,第二次投石黨戰爭爆發。這一次,杜倫尼站在宮廷一邊,率軍保護流亡的法國國王和王太后,而孔代則是反叛的投石黨首領。最初,杜倫尼只指揮兩支王軍中的一支,而孔代指揮的反軍先行擊潰了另外一半法軍,再撲向杜倫尼。杜倫尼預先佔領好陣地擋住孔代的進攻路線,保護住宮廷的安全。孔代看到不能速勝,就隻身回到 巴黎,安撫那裏不穩的民心。杜倫尼就乘機突然離開自己的陣地,快速行軍,把孔代的反軍主力和巴黎城及孔代本人隔開,因為這個勝利,杜倫尼重新獲得宮廷的信任,被任命指揮所有勤王法軍,的確,此時馬薩林和路易十四都認識到,除了杜倫尼,他們也沒有什麼將領可以用來對抗孔代這位當時法國最負盛名的統帥了。
就在杜倫尼大佔上風的時候,馬薩林召來洛林公爵的軍隊勤王。洛林率軍趕到戰場,直接就倒向投石黨一方。不過洛林對投石黨的立場也不感興趣,他把巴黎劫掠一遍,就出城屯兵巴黎附近,立場曖昧。杜倫尼本來就反對馬薩林請來洛林公爵,他率兵突然出現於洛林的大營外,在炮口下逼迫洛林簽約同意永遠離開法國領土。這之後,法國宮廷又給了洛林無數財物,才打發走這位瘟神。
之後,孔代重整軍隊,出巴黎城與杜倫尼交戰。孔代的兵力較少,但他從來都不以兵少而避戰。但他身後的巴黎城,剛剛遭受過洛林公爵的搶劫,這時民心又變,趁孔代出城之機,又再背叛,關起城門拒絕投石黨或者王軍任何一方入城。孔代和杜倫尼接戰於巴黎城外,孔代不利,身後城門又畢,處於危境之中,幸虧一位貴夫人出面,説服守城的民眾,開城放進孔代。孔代此時雖然有心據守巴黎 ,但是城裏民心難測,二來經過幾個月的圍城和搶劫,巴黎已經沒有糧食供應軍需,因此不久撤出巴黎。杜倫尼保護着路易十四入城,重佔巴黎。
杜倫尼雕像 杜倫尼雕像
孔代撤出巴黎以後,跟西班牙合作,1653年搬來西班牙援兵希望反攻巴黎,跟杜倫尼又一次交戰,最初不分勝負。但是西班牙軍隊的統帥和孔代不和,缺乏合作誠意,致令孔代無功而返。
1654年,杜倫尼和孔代第三次交手於阿拉斯戰役。此時孔代已經是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任命的法國東北部西屬尼德蘭戰場總司令,指揮自己的投石黨軍隊和西班牙軍隊。但雙方合作仍然常出問題。孔代率聯軍圍攻法國的阿拉斯要塞。法國一方有三支軍隊來援,杜倫尼,瓦勒泰公爵,法國元帥霍金科特的兩支兵力。三名法國司令官商定8月24日至25日夜間偷襲聯軍駐地。但屆時離會合地點最近的霍金科特卻沒能趕到。瓦勒泰和杜倫尼決定無論如何都發動攻擊,結果大潰西班牙軍隊營地。孔代聞訊後,立即集合本部人馬夜間出營反攻法軍,擊潰了勝利之後秩序紊亂的瓦勒泰軍,等瓦勒泰重整部隊,霍金科特也隨後趕到,孔代受三面圍攻,不得不敗退。此戰聯軍死傷3千人,63門大炮全部丟失。此戰之後,被任命為戰場總司令,統一指揮三支法軍。
1656年,杜倫尼和瓦勒泰各率一支軍隊,由杜倫尼統一指揮,圍攻謝爾德運河上的瓦朗謝訥,總數近3萬人。西班牙方面,委派了國王費利佩四世的私生子唐胡安為尼德蘭戰場總司令,孔代為副。孔代實際指揮了解圍戰。他先利用地勢,打開運河上的水閘,使下游河水猛漲,切斷分據運河兩岸紮營的杜倫尼和瓦勒泰兩軍的聯繫,使法軍忙於防洪。2萬西班牙軍隊由孔代率領集中於杜倫尼營壘當面,孔代天天夜裏都出兵,小規模地襲擊杜倫尼營壘的不同地點,以疲憊法軍。7月9日至10日夜,突然集中全力,夜襲瓦勒泰大營。瓦勒泰連日來忙於防洪,又以為西班牙軍隊進攻的是杜倫尼,完全沒有防備,杜倫尼被河水所隔無法及時救援,結果孔代在一個小時之內就大獲全勝,瓦勒泰的一支法軍幾乎全軍盡沒,僅僅逃出2千人。

杜倫尼沙丘之戰

主詞條:沙丘戰役
德意志境內的戰爭雖然結束,但是西班牙並不認為自己戰敗,繼續跟法國在西班牙本土、尼德蘭和意大利北部展開較量。法國與西班牙的戰爭遷延下去。
在三十年戰爭前期,英國站在新教一邊,但是很快,英國爆發革命,無瑕顧及歐洲大陸的戰爭。在內戰中獲勝的獨裁者克倫威爾重新開始介入歐洲大陸事務。跟克倫威爾的政府相對,流亡的斯圖亞特王朝國王查理二世這時在歐洲,歐洲列強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時支持查理,有時跟克倫威爾結盟。在1657年,英國襲擊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多米尼加,西班牙支持流亡國王查理二世,而法國跟克倫威爾結盟。法國跟英國達成協議,英方派出“新模範軍”的6千步兵,在法軍總司令杜倫尼的指揮下作戰,而杜倫尼則應該攻取北部港口重鎮敦刻爾克(西班牙佔領),交給英國。
1658年的沙丘會戰,是由杜倫尼統帥的,圍攻敦刻爾克要塞的英法聯軍,及西班牙總司令唐·胡安麾下的流亡的英國王黨軍隊與西班牙聯軍。除了孔代以外,唐·胡安還有英國的約克公爵(後來的英王詹姆斯二世)。
杜倫尼率英法聯軍圍攻敦刻爾克港口,駐兵布魯塞爾的胡安放棄炮兵及輜重,飛速趕去解圍。雙方在敦刻爾克附近的海灘上列陣,法軍在西,西班牙軍在東。杜倫尼有8千步兵和6千騎兵,還有10門大炮和海上英國軍艦的炮火支援。胡安有6千步兵和8千騎兵,雙方兵力相當,但西班牙方面火力處於劣勢。他向西展開兵力,右翼依託海邊的一系列沙丘部署了四個大步兵方陣,中央是約克公爵的5個英國步兵團 ,左翼是卡拉塞那侯爵的德國僱傭兵,整個第二線是騎兵。胡安忽略了兩個致命的因素,一是他的右翼暴露在大海上的英國軍艦火力之下,二是大海有漲潮退潮,開戰之後大海退潮,他的右翼再也不是依託大海,而是出現一個空隙。
1658年6月11日清晨8點,雙方開戰,起初法國方面的英國盟軍經過苦戰,攻上中央偏右的沙丘至高點,西班牙方面約克公爵的英國兵也是死戰不退,兩邊的英國士兵進入刺刀和槍托的肉搏格鬥,爭奪白熱化。正在此時,杜倫尼發現了西班牙右翼頂端在大海退潮以後的暴露狀態,立即投入騎兵預備隊,在海上英艦炮火支援下,插入西班牙右翼頂端,卷擊西班牙戰線。在戰線左側督戰的孔代一聽到這個消息,馬上率本部人馬,力圖從左側(法軍右翼)貫通敵方戰線,到達敦刻爾克城下。但杜倫尼也料到孔代的打算,他親自從中央增援,擋住孔代的三次騎兵衝鋒,孔代坐騎被擊斃,整個西班牙陣線右翼已經崩潰,眼看敗局已定,只好率領本部人馬掩護全軍撤退。沙丘戰役,西班牙方面陣亡1千人,大多數是英國軍人,還有4千人被俘,11天后,敦刻爾克要塞投降。經過這次戰役,杜倫尼打垮了西班牙人的戰鬥意志。
1658年底,西班牙被迫和法國簽訂和約,承認失敗。杜倫尼因為戰功,此時成為法國軍隊的第一人,1660年,杜倫尼受封“國王陛下的陸軍大元帥”這個獨特的頭銜,成為首位法國大元帥
1661年,首相馬薩林病死,路易十四正式親政。路易十四執政後,野心勃勃,準備在黎塞留所取得的成就上躍進到歐洲霸主的頂峯。從1659到1667年間,路易十四利用短暫的和平時期加強軍隊建設,組建了陸軍部,方便國王親自指揮軍隊。法軍建立了一整套後勤倉庫補給系統,又重用軍事工程師塞巴斯蒂安·勒普雷特爾·德·沃邦,在邊境建立起一整套要塞防禦體系,使法國本土先立於不敗之地。

杜倫尼入侵荷蘭

1665年左右創作的杜倫尼像 1665年左右創作的杜倫尼像 [9]
1665年,西班牙國王、路易十四的岳父腓力四世去世,路易十四立即以女婿的身份要求繼承西屬尼德蘭全境。這時,正好英國正在與尼德蘭(荷蘭)進行第二次英荷戰爭。尼德蘭雖與法國訂有攻守同盟條約,但路易十四卻為實際利益上,與英國達成秘密交易:路易撤回對荷蘭提供的援助,而英國默許路易侵佔西屬尼德蘭。
1667年到1668年,杜倫尼與孔代率軍再次入侵尼德蘭,杜倫尼佔領Lille,而孔代在15天之內佔領Franche-Comte全境的一系列堡壘。因為擔心法國勢力過於強大,英國和尼德蘭在第二次英荷戰爭未分勝負的情況下籤訂和約,總體來説,英國處於下風。僅僅三年以後,路易十四意圖吞併尼德蘭全境,他向不甘心尼德蘭海上霸權的英國建議,兩家聯手。1672年,英法向尼德蘭宣戰。在海上,法國海軍建立不久,每次都是臨陣脱逃,讓英國人獨自面對尼德蘭海軍的打擊,英國對法國海軍的行為痛恨不已,1674年就簽訂和約,退出戰爭。但在陸地上,路易十四傾全國之兵,領10萬大軍御駕親征,而實際指揮這支軍隊的前鋒,是杜倫尼和孔代兩人。尼德蘭自知無法抵禦法軍,不惜放開海閘,水淹國土。杜倫尼和孔代向國王建議,放棄進攻尼德蘭邊境的一系列要塞線,以閃電般的速度直取阿姆斯特丹。這個計劃,在當時的軍事發展水平下,是匪夷所思的:當時歐洲戰爭就是圍繞着圍城戰進行的,而兩位名將卻不約而同要繞過堡壘現孤軍深入,法軍兵力強大,又有完備的後勤供應體系,不必擔心孤軍遠征和後勤補給,而快速打擊阿姆斯特丹,可以在尼德蘭人沒來得及開閘放水之前就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沒有戰爭經驗的路易十四採取陸軍大臣路弗伊斯的保守思想,失去了迅速征服尼德蘭全境的戰機。
不久後,孔代在阿納姆附近強渡萊茵河的時候負傷,回後方修養,而法軍前敵總指揮主要為杜倫尼。因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派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元帥率軍1萬9千人,還有勃蘭登堡選帝侯率領2萬4千人前來救援尼德蘭。路易十四撥給杜倫尼1萬2千兵力,讓他獨自率領去阻擋援軍。杜倫尼徑直迎向兩支敵軍,背後還有剛剛康復的孔代率8千人增援。杜倫尼以出色的機動能力,始終把兩支優勢敵軍隔開,使他們無功而返。
1673年,杜倫尼被派去防守法國東南方向臨近萊茵河的阿爾薩斯,因此無法阻止蒙特庫科利率2萬4千德意志軍與尼德蘭軍隊在波恩會合。到1674年英國退出戰爭後,法國無力繼續戰爭,只好簽訂佈列達和約,結束了法荷戰爭。這一次,法國雖然獲勝,並贏得了一系列領土收益,但是沒有完成路易十四完全吞併尼德蘭的構想。戰後,杜倫尼負責正東方和東南方萊茵河一線和阿爾薩斯。8月,杜倫尼以攻為守,再次從菲利普斯堡搶先渡過萊茵河,侵入神聖羅馬帝國,在辛斯海姆戰役中,重創正在等待集結兵力入侵法國的卡普拉里元帥,然後退回河西岸。10月,杜倫尼又一次先發制人,以2萬2千人渡過萊茵河,神速推進,在安茨海姆戰役中,主動發起進攻,集中兵力擊破對方左翼,擊敗了神聖羅馬帝國3萬5千人的軍隊。稍後,勃蘭登堡選帝侯的軍隊加入神聖羅馬軍,使杜倫尼的敵人增加到5萬7千人。但杜倫尼以出色的機動能力,不是阻擋住敵人的進攻路線,就是切斷對手的補給線,每次都讓對方無可奈何。

杜倫尼冬季戰役

主詞條:薩斯巴赫戰役
1674年11月中旬,杜倫尼按照當時的慣例,進入冬季營地,神聖羅馬與巴伐利亞聯軍也開始休整過冬,並分散兵力籌糧。但杜倫尼其實早有其他的打算。仲冬時節的11月29日,杜倫尼悄悄集中自己的全部野戰部隊 2萬8千人,翻越孚日山脈南進洛林,在進軍過程中,他甚至把部隊分散成幾支,分道機動,每天規定好前進的目標,而這些目標,只有杜倫尼一個人事先知道,直到預定的會戰之前,才把沿山脊道路挺進的各路部隊集中起來。他的對手布倫維裏元帥依仗兵力強大,試圖把法軍阻止在牟羅茲地區。對於每一支試圖抵抗的部隊,法軍都把他們隔離開,或者圍困起來,帝國軍隊很快被擊敗,不得不沿斯特拉斯堡軸線退卻。但在科耳馬爾附近,勃蘭登堡選帝侯的援軍開到,穩定了戰線。1675年1月2日,杜倫尼又一次面對兵力優勢之敵,進行了圖克海姆之戰。此戰杜倫尼以三路縱隊先行搶佔被對手忽視的敵右翼頂點圖克海姆村,帝國軍數次反攻不果,損兵2千,撤出戰場。這次戰役,杜倫尼的目的不在於打殲滅戰,他的兵力不足,而是在氣勢上壓倒對手,摧毀對手抵抗的勇氣。此戰之後,阿爾薩斯地區轉危為安,勃蘭登堡選帝侯也喪失了鬥志,領着本部撤回本邦。路易十四在凱旋儀式上致辭感謝杜倫尼説:“你揀回了我王冠上的一朵百合。” [2] 
杜倫尼之死 杜倫尼之死 [9]
冬季戰役勝利之後,杜倫尼轉回營地過冬。167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再次任命蒙特庫科利擔任總司令,準備重整兵力進攻阿爾薩斯。蒙特庫科利與杜倫尼在萊茵河流域進行了一系列機動作戰,杜倫尼誘使蒙特庫科利在萊茵河東岸靠近瑞士邊界的薩斯巴赫地區進入法軍的包圍圈。7月27日,雙方開始決戰,杜倫尼在組織渡河時,被一顆炮彈擊中陣亡,享年64歲。後葬於巴黎國王墓地,拿破崙時遷葬於巴黎榮軍院 [5] 

杜倫尼主要影響

杜倫尼軍事成就

杜倫尼於1639年任駐意大利法軍司令,次年取得卡萊列會戰勝利;1643年指揮法軍在弗賴堡、訥德林根和楚斯馬斯豪森等地作戰中獲勝;1672年率法軍入侵荷蘭、神聖羅馬帝國;在1674年至1675年的冬季作戰中,指揮法軍取得蒂爾凱姆會戰的勝利。 [2] 

杜倫尼軍事思想

杜倫尼一生戎馬,把實施戰區廣泛機動與決定性交戰相結合的思想作為其軍事理論的基礎,在制訂戰鬥計劃時以詳細分析情況為基礎,並認為組織軍隊供應,確保交通線暢通具有決定意義。他是軍隊倉庫供給制的創始者之一。在戰術上,他反對正面平分兵力線式戰術的刻板原則,主張集中主力於一翼實施重點突擊戰術 [1]  。其軍事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軍事實踐:
(一)堅持突然性與機動性的巧妙結合
杜倫尼軍事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完全擺脱了以前那種作戰基地體系,而把突然性和機動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例如,在1674年至1675年的冬季作戰中,面對優勢之敵,杜倫尼不顧國王多次禁令和宮廷私敵的掣肘,大膽採取了一整套當時被人稱為“荒悖透頂”的戰法:他帶領一支僅2萬多人的部隊,首先在敵戰線當面中央構築堡壘,擺出一副就地防禦的態勢;繼而率領全部野戰部隊隱蔽穿過孚日山脈,進入洛林高原,在那裏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行軍,騙過敵軍偵探耳目;然後將部隊迅速集結於戰線南端側後方,突然在辛茨海姆猶如天降般向敵軍發起突襲。神聖羅馬帝國的5.7萬大軍紛紛落荒潰散,保衞了阿爾薩斯地區。1675年,杜倫尼揮師東渡萊茵河,以巧妙的伏擊戰再獲圖恩海姆大捷,7萬敵軍潰不成軍。 [2] 
(二)注重殲滅敵人兵力與摧垮敵軍士氣的有機統一
在杜倫尼的時代,軍隊進行作戰,追求的是如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以及怎樣奪占城塞。杜倫尼則認為,要取得會戰的勝利,既要着眼於殲滅敵人的兵力,同時更要注重於摧垮敵軍的士氣。摧垮敵軍的士氣,是徹底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最終奪佔敵人城塞的前提,也是真正取得會戰勝利的關鍵因素。因此,在作戰中,杜倫尼十分注重把殲滅敵人兵力與摧垮敵軍士氣統一起來,並常常把戰略關注點放在後者。通過這種戰法,杜倫尼取得了多次會戰的勝利。英國軍事理論利德爾·哈特在《戰略論》中認為,在蒂爾凱姆會戰中,“杜倫尼所鋭意追求的,不是首先消滅當面敵軍的肉體,而是考慮如何摧垮他們的士氣。這樣的結果,從事物的自然過程來説,必然使敵軍部隊自行逃散”。這是採取“間接路線”的一個成功範例。 [2] 

杜倫尼歷史評價

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波拿巴對杜倫尼頗為推崇,在拿破崙排列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七位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杜倫尼、歐根親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名單中,杜倫尼是得到其認可的惟一的一位法國人。在闡釋杜倫尼所進行的戰爭時,拿破崙評述道:他的進軍和作戰完全依據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和古斯塔夫·阿道夫所遵循的各項原則。 [6] 聖赫勒拿島上,拿破崙回憶説:如果我在戰爭中有一個像杜倫尼那樣的人作我的副手,我就會成為世界的主人。 [7] 
西方軍事史籍稱杜倫尼是“一位膽略隨軍齡和經歷俱增的大軍統帥”。 [2] 
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Fuller)在《戰爭指導》中評價:在這個時代,儘管是以迂迴運動和圍城運動著稱,但是仍然進行了許多次大的會戰,至少有8次是具有決定性的。而且,在這些戰鬥中還產生出了許多名將。例如:沃邦、杜倫尼、歐根親王、馬爾波羅、查理七世、韋拉爾斯(維拉爾)、薩克斯、腓特烈和蘇沃洛夫等。 [7] 
美國美國軍事題材作家邁克爾·李·蘭寧:他是一位掌握戰術機動性的高手,不按常理出牌,以期出奇制勝和佔得先機。他還能使受挫和消沉的軍隊迅速恢復士氣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他將自己的軍隊從法國內部矛盾衝突中隔離開來,從而增強了法軍的專業作戰能力,他還善於聚集軍隊的忠誠感,使屬下軍官和士兵們保持戰鬥士氣。杜倫尼在戰場上運用的戰術調遣異常精確,戰略部署如同在下國際象棋。 [3] 
中國學者唐復全、卜延軍主編《外國軍事思想史論》:杜倫尼是法國封建時代末期極負盛名的沙場名將。 [2] 

杜倫尼軼事典故

英國名將約翰·丘吉爾曾在尼德蘭戰爭中服役於杜倫尼的軍隊,他常對杜倫尼的領導表示讚賞,並把杜倫尼當作自己的導師。 [3]  當然,杜倫尼對年輕的丘吉爾也很是欣賞,據説他曾評價丘吉爾説:“這個英國小夥子將來必有出息。” [8]  在杜倫尼生命的最後幾年裏,法國元帥沃邦,和後來路易十四所倚重的盧森堡公爵,及範多姆元帥、維勒洛依等元帥,都在他手下服役。

杜倫尼人際關係

父親:布庸,色當公爵 [4] 
母親:伊麗莎白,尼德蘭執政威廉一世之女。 [4] 
兄長:世襲色當公爵。

杜倫尼後世紀念

杜倫尼之墓 杜倫尼之墓
杜倫尼死後,被葬在法國巴黎Saint-Denis的國王墓地裏。一百多年後,拿破崙·波拿巴出於崇敬,又把他的遺體重新遷葬到巴黎傷殘老軍人院(榮軍院)。 [3] 
1800年,法國發行一枚杜倫尼的紀念章。直徑50.13毫米,厚度43毫米,重量65.5克,材質紫銅。正面圖案是杜倫尼頭像,背面圖案為杜倫尼在法國榮軍院紀念碑的碑文。 [1] 
在《軍事家100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軍事統帥排行榜》一書中,杜倫尼位列第37名。 [3] 
參考資料
  • 1.    王宗舜 著.錢幣上的軍事文化 上: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08:179
  • 2.    唐復全,卜延軍 主編;車躍麗,張永,伍軼,王道偉 副主編.外國軍事思想史論: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04:339-340
  • 3.    〔美〕邁克爾·李·蘭寧 著;耿丹、蘇文君 譯.軍事家100人: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軍事統帥排行榜: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01:113-115,217
  • 4.    楊家祺,姚友志 編.外國著名軍事家小傳:甘肅出版社,1987-02:105
  • 5.    熊武一、周家法 主編.軍事大辭海·下:長城出版社,2000-05:2646
  • 6.    夏徵難 著.拿破崙: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01:129-130
  • 7.    (英)富勒 著.戰爭指導:解放軍出版社,2014-01:14,43,46
  • 8.    唐復全,謝適汀 主編.將帥傳略 鐵馬金戈的戰爭舞者 外國篇:藍天出版社,2015-04:35
  • 9.    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comte de Turenne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