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蒂凡尼的早餐

(杜魯門·卡波特著中篇小説)

鎖定
《蒂凡尼的早餐》是美國杜魯門·卡波特於1958年出版的中篇小説,也是其代表作。《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説。
《蒂凡尼的早餐》以二戰期間的紐約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名叫霍麗的十九歲女孩的浮華白日夢。霍麗,一個隻身來到紐約闖蕩的鄉下姑娘,在這裏經歷着人生的輾轉,努力追尋自身價值,渴求屬於自己的“理想家園”。然而在已經異化的後工業化社會中,她單純的夢想終究一個接着一個地消逝了。 [1] 
作品名稱
蒂凡尼的早餐
外文名
Breakfast at Tiffany's
作    者
【美】杜魯門·卡波特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58年
字    數
約8萬

蒂凡尼的早餐內容簡介

小説是通過回憶的視角,描述了一個貧窮落魄的作家在紐約一所公寓與女主人公霍麗·格萊特利從相識到分離的過程。清秀俏麗的霍麗來自得克薩斯農村,她經歷過人生的顛沛流離,希望能夠尋找心中理想的歸宿。然而,謀生的艱難使她淪為了高級伴遊女郎,不得不周旋於眾多富豪鉅子之間。作家在與霍麗的交往中,漸漸瞭解了霍麗悲慘的過去,並愛上了她那種樂觀、灑脱、自由、無畏的個性。後來,霍麗為了賺取小費,被關在獄中的黑手黨利用,在被警察逮捕後不幸流產,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離開了她,最終霍麗被迫離開紐約遠赴南美尋找新的生活。 [2] 

蒂凡尼的早餐創作背景

1955年左右,卡波特動筆寫他的新小説《蒂凡尼的早餐》,但進展並不如意。各種各樣的雜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分走了他的時間。1957年,他總算坐回到自己家裏、重又執筆寫《蒂凡尼的早餐》。經過種種辛苦,1958年春天,這部小説終於完成。 [3] 

蒂凡尼的早餐人物介紹

霍麗
霍麗·格萊特利年幼時喪失了親人,和弟弟逃荒求食到道克的農莊,為道克所收留。道克是一個憨厚朴實的莊稼漢,妻子早逝,留下一羣孩子,家裏無人照應,生活一塌糊塗。過了不久,年方13歲的霍麗,就給道克做了老婆,當了那些比她還大的孩子的“媽媽”。
農莊裏的生活艱苦、原始,沒有交際,沒有娛樂,這些對於道克是再正常不過,但霍麗天性裏卻有着一些不同的東西。比如説,婚後她唯一的消遣,也是她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愛看電影、雜誌。電影、雜誌為她提供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她開始心情鬱悶,喜歡一個人出去亂走,其結果是越走越遠,終於有一天,她一去不歸,從此再無消息。那時她才15歲。
霍麗隻身闖入紐約,在演藝界和社交圈子裏混,多年下來,混出了不大不小的名頭,裙下有一大幫仰慕者,享受她的美貌,供給她上流社會的生活。這些人中既有大亨,也有騙子,更有黑社會的人物。自恃有些小聰明的霍麗,以為她可以從容周旋其中,永遠過這種無憂無慮的聲色犬馬的日子,豈料無意間充當了黑幫大佬的傳信密使,成了警方抓捕的罪犯。霍麗無奈,只得借保釋之機,倉皇逃往南美。
霍麗在名利場中終有厭倦的一天,當她企圖為自己尋找一個安定的歸宿時,才發現從前的海誓山盟全不作數。她去南美的機票,就是一個已決定要娶她、卻在最後關頭變卦的“有情郎”留下的,那原本是兩人預備雙棲雙飛的。 [4] 
敍述者“我”
卡波特小説的敍述者是個與霍麗為鄰的作家,他和霍麗始終保持在親密朋友的關係上。小説結尾,作家在一個風雨之夕送霍麗到機場,那時他十分清楚,霍麗的夢已經做到了頭,沒有人再能夠挽救她了。他心中對霍麗的那點隱約的愛,變成了此後歲月中同樣隱約的嘆息。 [4] 

蒂凡尼的早餐作品鑑賞

《蒂凡尼的早餐》中,霍麗·格萊特利最終迎來了什麼樣的結局,在書中並未寫明。但無論她身處何等境況之中,讀者都很難相信她能從對“噁心的污垢”與幽閉的恐怖中完全逃脱出來。主人公“我”想再見霍麗一面,但又並不積極,便是害怕看到她失去“純潔”這一羽翼後的模樣,而且恐怕他已經有了此種預感。他希望將霍麗作為童話故事的一部分,永遠地留在腦海裏。這對他是一種拯救。 [3] 
卡波特對霍麗的描繪映襯若明暗交界處的自己。她的人性是矛盾的,既天真率性又時常輕鬆虛榮,祈望未來又望而止步,諳熟功利的手腕,卻一直懷着美好的原則——“千萬別作—個懦夫。一個裝腔作勢的人,一個感情上的騙子,一個妓女:我寧可生病也不要一顆不誠實的心。”於是,當她得知哥哥死去的消息後並沒有擔心失去巴西富翁而隱藏自己的感情,而是激烈地摔着房內所有的東西。即便是象徵着名利世界的“蒂凡尼”,也與物質虛榮相距甚遠。
霍麗化解“紅鬼病”的方法是坐出租車去蒂凡尼。因為“那兒那麼清靜,氣派那麼富麗高貴……要是我能找到一個真正的生活的地方。使我感到像蒂凡尼一樣,我就會購置些傢俱,並且給這隻貓起個名字。
名和利是霍麗想方設法達成的目標,但她嚮往的,不是燈紅灑綠的花花世界,而是個能讓她呼吸順暢的自由空間,她的慾望是其個人價值的實現。她認為自己是個“野性的東西”——還是喜歡保持着我的自我。“當我在一個晴朗的早晨醒來,上蒂凡尼去吃早餐的時候,我願意我還是我。“她大膽而執着地追逐她認為觸手可及卻不存在的將來。而她最終的下落不明似乎顯示着其身份和精神的落空,也給讀者一種“無可奈何花路去,殘香依舊在人間”的惆悵。但事實上,卡波特卻通過霍麗指出了心靈的真正歸屬來自人們的互愛。 [1] 

蒂凡尼的早餐作品影響

《蒂凡尼的早餐》曾入選《時代週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説”。小説改編的同名電影獲多項奧斯卡大獎,奧黛麗·赫本在片中的形象深入人心。

蒂凡尼的早餐作品評價

《蒂凡尼的早餐》沒有一處用詞可以替換。
——美國作家諾曼·梅勒 [3] 
每一次讀到這部作品,都為它精心打磨,簡潔洗練的文字折服,真是百讀不厭。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 [3] 

蒂凡尼的早餐作者簡介

杜魯門·卡波特 杜魯門·卡波特
杜魯門·卡波特,美國作家,兩次獲得歐·亨利短篇小説獎。1924年生於新奧爾良,17歲受僱於《紐約客》開始寫作生涯。1948年處女作《別的聲音,別的房間》獲得世界性的成功。1958年,奠定其大師地位的傑作《蒂凡尼的早餐》出版。1966年,完成了巔峯之作《冷血》。1984年8月25日晚,敏感、複雜和飽受爭議的卡波特,因用藥過度,猝死於友人家中,終年59歲。 [3] 
參考資料
  • 1.    畸變的城市,疊加的靈魂——城市小説《蒂凡尼的早餐》的精神走向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 -2009年7期李睿蔡慶
  • 2.    浮華中的尋夢人——《蒂凡尼的早餐》女主人公郝莉形象解讀 張麗華-《名作欣賞》2009年24期
  • 3.    [美]杜魯門·卡波特著 董樂山譯.蒂凡尼的早餐:南海出版社,2008.10:封底、譯本序
  • 4.    張宗子著.夢境煙塵 張宗子自選集:九州出版社,2012.11: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