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葶,漢語二級字 [1]  讀作葶(tíng),〔葶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橢圓形。種子黑褐色,可入藥,稱“葶藶子”。 [2] 
中文名
[2] 
拼    音
tíng
注    音
ㄊ一ㄥˊ
部    首
總筆畫
12
五    筆
AYPS
倉    頡
TYRN
鄭    碼
ESWA
筆順編號
122412514512
四角號碼
44201
字    級
二級(5089) [1]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1. 〔~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橢圓形。種子黑褐色,可入藥,稱“葶藶子”。
常用詞組
1. 葶藶 tínglì
[woolly draba] 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 Draba nemorosa ),為原野雜草,開黃色小花,種子黑褐色,可入藥
2.葶苧 tíng ning 《山海經》熊耳山一文中:“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曰葶苧,可以毒魚。譯文:”這裏有一種草,樣子像蘇草,開紅花,名字叫葶苧,可以用來毒死魚。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特丁切,音亭。《爾雅·釋草》蕇,葶藶。《注》實葉皆似芥,一名大室,一名丁歷。《西京雜記》葶藶死於盛夏。
又《廣韻》都挺切,音頂。毒草。《山海經》熊耳山有草,狀如蘇而赤華,名葶,可以毒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