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葱紫斑病

鎖定
葱紫斑病是由葱鏈格孢引起的、發生在的病害,主要為害葉和花梗。發病初期呈水浸狀白色點斑,病斑迅速擴大形成紡錘形的凹陷斑,先為淡褐色,隨後變為褐色至青紫色,周圍具有黃色暈圈。此後有的逐漸褪色並形成同心輪紋,濕度大時斑面上產生黑褐色煤粉狀黴。 [5] 
葱紫斑病是葱的一種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佈。該病可直接影響葱葉的食用價值和葱籽的產量。發病條件為温暖多濕,一般温暖多濕的夏季發病重。此外,沙質土、旱地、早苗或老苗、缺肥以及葱薊馬為害重的田塊,發病也重。 [5] 
葱紫斑病的防治策略應做到清潔田園,培育無病壯苗並結合藥劑防治。 [2] 
中文名
葱紫斑病
外文名
scallion alternaria leaf spot
病    原
葱鏈格孢
為害作物
為害部位
葉和花梗

葱紫斑病病原特徵

葱鏈格孢 葱鏈格孢
葱紫斑病病原為葱鏈格孢(學名:Alternaria porri (Ell.) Cifferri.),屬於無性菌類鏈格孢屬。分生孢子梗單生或5~10根簇生,淡褐色有隔膜2~3個,不分枝或不規則稀疏分枝,大小為(30~100)微米×(4~9)微米,其上着生1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常單生,直或略彎,倒棍棒狀,具橫隔膜5~15個,縱隔膜1~6個,大小(6~130)微米×(15~20)微米,喙部(嘴胞)直或彎曲較長,具隔膜0~7個,大小(45~432)微米×(2~4)微米。 [1]  [2] 
菌絲髮育適温為22~30℃,分生孢子萌發適温為24~26℃,萌發每個細胞都可長出芽管,孢子的產生和萌發均需要水滴。 [2] 

葱紫斑病為害症狀

葱紫斑病
葱紫斑病(2張)
葉和花梗染病,初生水漬狀白色小點,後變淡褐色圓形或紡錘形稍凹陷斑,繼續擴大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圍常具黃色暈圈,病斑上長出深褐色或黑灰色同心輪紋狀排列的黴狀物,若病斑繼續擴大,可使全葉變枯黃或折斷。濕度大時,病部長出深褐色至黑灰色黴狀物,此即為葱紫斑病病徵(分生孢子梗與分生孢子)。當病斑相互融合並繞葉,或花梗擴展時,致全葉(梗)變黃而枯死或倒折,或繞花梗一週,使花梗和葉倒折。若留種田的花梗上發病,可使種子皺癟,不能充分成熟,影響發芽率。病斑上的黑色黴狀物為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 

葱紫斑病侵染循環

在中國北方寒冷地區,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體內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壤中越冬,種子也可帶菌。但在中國的南方温暖地區特別是廣東,病菌以分生孢子在葱類植物上輾轉傳播危害,並無明顯越冬期。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從傷口、氣孔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3-4] 

葱紫斑病流行規律

病菌孢子形成、萌發和侵入均需有水滴存在,故温暖多濕的天氣和植地環境有利於發病。沙質土、旱地,或肥水不足,或葱薊馬猖獗的田塊,往往發病嚴重。早苗、老苗發病也較重。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 [4] 

葱紫斑病防治方法

葱紫斑病農業防治

收穫後清除田間的病殘體,深耕翻土,消滅越冬菌源。生長季節,及時拔除病株或摘除病葉、病花梗集中銷燬。重病地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以減低田間的菌源。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增強寄主抗病力。適時收穫,低温貯藏,洋葱收穫後晾曬,待鱗莖外部乾燥後再入窖,貯藏窖應保持低温(0~3℃)和較低的濕度(低於65%的相對濕度),並經常換氣。 [2] 

葱紫斑病化學防治

選用無病種子或種子消毒,種子消毒可用40%甲醛300倍液浸種3小時,浸後及時清水沖洗,避免藥害。也可用福美雙或異菌脲以種子量的0.3%拌種。發病初期噴灑下列殺菌劑:嘧菌酯、啶酰菌胺、異菌脲、菌核淨、腈菌唑、百菌清、乙烯菌核利、代森錳鋅等。 [2] 
參考資料
  • 1.    沈瑞清,郭成瑾,張麗榮等.寧夏農作物病害[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8.12:153
  • 2.    楊軍玉.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6.02:252-253
  • 3.    張淑豔.遼寧省優秀自然科學著作 北方農作物主要病蟲害診斷與防控[M].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0:68
  • 4.    張寶棣.蔬菜病蟲害原色圖譜 豆類、葱蒜類、多年生蔬菜[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06:71
  • 5.    郭書普.新版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