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葉藤

鎖定
風葉藤,中藥名。為葡萄科白粉藤屬植物苦郎藤Cissus assamica(Laws.)Graib的根。分佈於中南、西南及江西、福建等地。具有拔膿消腫,散瘀止痛之功效。用於癰瘡腫痛,骨髓炎,跌打損傷,扭傷,風濕關節疼痛,骨折。
別    名
毛葉白粉藤
左爬藤
葫蘆葉
粗殼藤
左邊藤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鼠李目
葡萄科
白粉藤屬
苦郎藤
分佈區域
中南、西南及江西、福建
中文學名
風葉藤
採集時間
全年或夏、秋季採挖
用法用量
6-9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毒    性
小毒

風葉藤入藥部位

根。

風葉藤性味

味淡、微澀,性平。

風葉藤歸經

歸肝、腎經。

風葉藤功效

拔膿消腫,散瘀止痛。

風葉藤主治

用於癰瘡腫痛,骨髓炎,跌打損傷,扭傷,風濕關節疼痛,骨折。

風葉藤相關配伍

1、治跌打損傷:風葉藤、七葉蓮、滿山香、半邊旗各適量,共搗爛,酒炒敷患處。
2、治風濕關節疼痛:風葉藤、七葉蓮根、黑吹風、黑老虎根各15g,兩面針6g。水煎服。

風葉藤用法用量

6-9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風葉藤使用注意

孕婦忌用。

風葉藤採集加工

全年或夏、秋季採挖,洗淨泥土,切片,鮮用或曬乾。

風葉藤形態特徵

攀緣亞灌木。全株無毛或多少被鏽色短柔毛。小枝有明顯的條紋,枝圓柱狀;卷鬚有時分叉,初時被毛,後漸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5cm,初時被鏽色長柔毛;托葉膜質,近圓形,長3-4mm;葉片心形,長和寬各7-12cm,先端短急或尾狀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鮮綠色或暗灰綠色,多少有光澤,干時呈淺紅褐色,兩面在成熟時無毛或背面有時多少被鏽色短柔毛。花兩性,聚傘花序組成比葉短並與其對生的傘形花序;花梗纖細,長3-4mm,結果時伸長;花萼杯狀,無毛;花瓣4,卵圓形;雄蕊與花瓣對生;花盤淺波狀4裂;子房上位,無毛或多少被毛。漿果小,梨形,長6-8mm,直徑4-5mm,干時黑色,種子1.花期4-6月,果期8-9月。

風葉藤生長環境

生於低、中山的密林或溪邊疏林中。分佈於中南、西南及江西、福建等地。

風葉藤藥材性狀

本品藤莖橢圓形或扁圓形,直徑0.3-1.5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稜狀條紋,並伴有多數紅褐色點狀突起的皮孔。節明顯,節間長5-10cm。斷面不平坦,皮部窄,木質部呈黃褐色,射線輻射狀,導管的孔眼明顯,木質部易縱向片狀分離,中心髓部紅褐色。氣微,味淡,口嘗有滑膩感。

風葉藤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味淡、微澀、平。有拔毒消腫、散瘀止痛的功能。用於跌打損傷、扭傷、風濕關節痛、骨折、癰瘡腫毒。”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 下》:哈爾濱出版社 ,1993年
  • 4.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