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葫蘆島港

鎖定
葫蘆島港,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區西南部遼東灣內,屬龍港區。明稱“葫蘆套”,以狀似葫蘆而得名。港闊水深,夏避風浪,冬微結薄冰,為不凍良港。年貨物吞吐量超過3000萬噸,正在建設柳條溝港區和綏中港區,遠期吞吐量可達3億噸,成為渤海之內又一個能源大港。
中文名
葫蘆島港
外文名
Huludao Port
地理位置
遼寧省葫蘆島市區西南部遼東灣內
港區面積
18平方公里

葫蘆島港葫蘆島港簡介

葫蘆島興城古城 葫蘆島興城古城
葫蘆島港景色秀麗,在東山的半山腰有一幢白色小樓,為約70年前張作霖所建別墅。還有張學良建港時在西山上立的“建港碑”一方。望海寺海邊有海水浴場,海濱公園有望海亭、清風亭和建園亭3座古代建築形式的涼亭臨崖而立。還有噴水池、兒童遊樂場等設施,為旅遊避暑勝地。

葫蘆島港地理位置

葫蘆島港位於遼東灣西北部葫蘆島半島上,西南距秦皇島港90海里,東距營口港60海里。全港以防波堤為界,分為內外兩港。港區面積2平方公里,水深7至9米,港闊水深,夏避風浪,冬微結薄冰,為中國北方理想的不凍良港。

葫蘆島港經濟情況

葫蘆島興城古城 葫蘆島興城古城
葫蘆島港背靠沈山鐵路及葫蘆島支線,並有錦葫公路與沈山公路相聯,交通便利,是東北與華北的海上咽喉。葫蘆島港始建於1918年。該港開發歷史悠久,戰略地位重要。葫蘆島港原為商港,建國後成為軍港。是中國重要軍用港口之一。1984年轉為軍民合用,聯合開發,開展內貿運輸。經過近百年的續建和維修,葫蘆島港已具備相當規模的生產營運能力,現有生產泊位4個,其中萬噸級泊位2個,五千噸級泊位2個,年綜合吞吐能力達百萬噸以上。是一個以運送石油化工產品、糧食和建材為主的雜貨港。這裏的貨物營運業務延伸至上海、廣東、福建等地的國內主要港口。葫蘆島港一期擴建工程1萬噸級碼頭和通港公路已完工,2萬噸級和3.5萬噸級碼頭正在建設中。二期工程將擴建萬噸級以上泊位6個,工程總投資10億元。

葫蘆島港歷史沿革

葫蘆島港
葫蘆島港(17張)
葫蘆島港位於葫蘆島市龍港區。它背靠京哈鐵路和公路,有鐵路專用線直達港口,東北西三面環山,是天然避風港,也是中外著名的不淤不凍良港。葫蘆島港港深水闊,現為軍商兩用。商用設有兩個5千噸級泊位和三個萬噸級泊位,年貨物吞吐能力可達三百萬噸。1999年1月21日,國務院批准葫蘆島港對外開放,限於國輪外運。
很早以前,葫蘆島荒蕪人煙,據考證,其名始於遼金時代,遼稱“淘河島”,後改名“葫蘆島”。
葫蘆島港首次興建於1910年,後因辛亥革命事起,築港工程中止。民國二年(1913年)再度動工,終因經費缺乏而停辦。1929年,當時的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將軍視察葫蘆島後,決心再度修築此港。1930年1月,與荷蘭治港公司簽定了包工合同,預計五年半完工。7月2日,張學良將軍親臨葫蘆島主持築港開工典禮。會後,舉行了盛大的紀念碑揭幕式。漢白玉的紀念碑通高1.8米,正面陽刻“葫蘆島築港開工”,碑文由張學良將軍親自撰寫。“九·一八”事變,致使葫蘆島築港工程不幸夭折,但築港開工紀念碑至今仍豎立在葫蘆島西山坡上。
日本侵略者佔領葫蘆島後,為了把從我國東北掠奪來的大量物質財富和資源運往本土,決定重建葫蘆島港。至1940年的3月,逐漸完成了大部工程,至此,葫蘆島港已具有年吞吐100萬噸的能力。1945年11月後,國民黨軍隊佔領東北大部地區,葫蘆島港不僅未能得到應有的建設和發展,還被作為內戰中的重要運輸口岸。
1948年11月葫蘆島解放,港口也重新建設和利用,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更是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葫蘆島港成為中國重要的軍用港口。1960年渤海造船廠建成投產,成為中國船舶工業的重要基地。1984年12月6日,葫蘆島港對內開放。1999年1月21日,國務院批准2000年5月17日宣佈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國家一類口岸。

葫蘆島港對外開放

2000年5月17日葫蘆島海關正式掛牌成立, 這標誌着中國在渤海灣的著名軍港葫蘆島港從即日起實現了對外開放。葫蘆島港對外開放後,成為國家一類口岸,中國國籍具有國際航行資格的船舶可以開展外貿運輸業務。國內的遠洋船舶從葫蘆島港出發,可抵達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東北地區的黑龍江、遼寧、吉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又增加了一個出海口,對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深遠。隨着港口對外開放,中國沿海港口由南向北依次開放的格局進一步完善。

葫蘆島港港口發展

我國重要軍港葫蘆島港今起正式對外開放
新華社瀋陽5月17日電(記者 楊成軍)今天上午,葫蘆島海關正式掛牌成立,這標誌着我國在渤海灣的著名軍港葫蘆島港從今天起實現了對外開放。
葫蘆島港對外開放後,成為國家一類口岸,中國國籍具有國際航行資格的船舶可以開展外貿運輸業務。國內的遠洋船舶從葫蘆島港出發,可抵達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東北地區的黑龍江、遼寧、吉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又增加了一個出海口,對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深遠。隨着港口對外開放,我國沿海港口由南向北依次開放的格局進一步完善。
葫蘆島港始建於本世紀初。新中國成立後,葫蘆島港成為我國在渤海灣修建的一個重要軍港。80年代中期,葫蘆島港轉為軍民合用,開展內貿運輸。10多年來,這裏的貨物營運業務延伸至上海、廣東、福建等地的國內主要港口。
經過近百年的續建和維修,葫蘆島港已具備相當規模的生產營運能力,現有生產泊位4個,年綜合吞吐能力100萬噸,是一個以運送石油化工產品、糧食和建材為主的雜貨港。港區面積2平方公里,水深7至9米,為我國北方不凍良港。葫蘆島港一期擴建工程一萬噸級碼頭和通港公路已完工,2萬噸級和3.5萬噸級碼頭正在建設中。二期工程將擴建萬噸級以上泊位6個,工程總投資10億元。
作為我國北方天然不凍良港,葫蘆島港啓動的三大工程包括投資約1.5億元、總庫容7萬立方米的港口石化罐區擴建、投資約0.98億元的二港池及投資約0.85億元、總疏浚量264萬立方米的7萬噸級航道疏浚工程,三大工程連同配套工程總投資近4億元,工期歷時將超過一年。竣工後,葫蘆島港將一舉成為具備5000萬噸吞吐能力的大港和遼西地區重要的出海口。
據介紹,這三大工程是在今年葫蘆島港集團繼建立大物流網絡、突破集裝箱運輸及臨港產業大發展的一系列成績後的又一重大舉措,是港口“以‘互聯網+’和金融服務為兩翼,以臨港產業為支撐,發展成為面向東北亞及全球的現代物流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瞭解,葫蘆島港建港至今,歷經數次重要階段的建設,十年來已累計完成投資約30億元,使港口從不足千萬噸級向3000萬噸級跨越。今年又在保持年均投資3億元以上的基礎上,啓動了本次三大工程的建設,向具備5000萬噸吞吐能力的大港邁進。

葫蘆島港歷史故事

1930年,張學良修築葫蘆島港,是中華民國建立以來、東北易幟之後東北乃至全國的重大事件。當時國內各界讚揚此次築港是20年來的偉大壯舉,堪稱“中國復興之曙光”。

葫蘆島港緣起

張學良將軍下決心修築葫蘆島港不僅有自然、歷史的原因,而且有着更深刻的現實背景。葫蘆島港位於渤海灣的北岸、現葫蘆島市所屬連山灣內,介於秦皇島營口兩港之間,地處遼西走廊的中部。全島由西北而東南深入海中,猶如葫蘆漂浮在海面,故而得名。島上山巒起伏,氣候温和,南側海深六七米,夏無颶風,冬不結冰,被譽為東北天然良港。早在1908年,東三省都督徐世昌就聘英國工程師秀思在奉天沿海進行了3個月的勘測,最後選定葫蘆島為建築商港最適宜之地。秀思把葫蘆島港稱為“奉天無償輸出最便利之商港”,“此港西與秦皇島為唇齒,北與京奉路相連,故可控制華北,成遼東之要隘”。
1909年錫良任東三省總督後,於1910年三次上書朝廷,極力主張速下決心建葫蘆島港。宣統皇帝同意後,1910年任命奉天勸業道黃開文為葫蘆島開埠總辦,聘秀思為工程師,10月開工,進行第一次築港。因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經費缺乏,工程建設斷斷續續。一年多時間,建成了連山到葫蘆島鐵路7.5裏,修防波大堤400英尺,建辦公處、工棚等部分建築物。中華民國建立後,1915年多人向徐世昌(時任北洋政府國務卿)提出建議,將葫蘆島港租給華僑。1916年通裕鐵路公司經理陳世南也曾向東北當局請求修築葫蘆島港,同時北京政府多次核議繼續舉辦築港事宜,但最終都沒有付諸實施。1919年,孫中山在《遠東時報》6月號發表了著名的《實業計劃》,該計劃認為葫蘆島名列9個三等港首位,提出了修建葫蘆島港的設想。同年秋,歐美資本家屢次表示願意投資開闢葫蘆島港。為防止外資介入,北京政府交通部倡議,與東三省巡閲使張作霖合辦,最終達成協議。1920年任命周肇祥為葫蘆島商埠督辦,進行第二次築港。3月1日起先後組建工程、總務各科,聘請技術、翻譯、顧問等人,地方派駐警察維持治安,手續完備,人員資金到位,築港即將開工。不料直奉戰爭爆發,工程無法進行,交通部撤出合辦,將財產、文件、圖紙等造冊移交給奉天省,築港再次中斷。葫蘆島築港一波三折,令人扼腕。
1928年張學良開始主政東北。東北當時北有蘇俄虎視眈眈,南有日本覬覷已久。東北的商品市場早已被日俄瓜分。日本控制自長春到大連的“南滿鐵路”,全力經營大連港,統治南滿地區。而沙俄控制中東鐵路,加強海參崴的港口建設,統治北滿地區。東三省及熱河省物產豐饒,林礦殷富,1930年統計,四省“農產2100萬噸,林產435萬噸,礦產836萬噸,畜產24萬噸。”出入貨物數額巨大。其通道或東走海參崴,或南走大連,或北走中東路通西伯利亞鐵路,由北寧路通平津的,微乎其微,因而造成利權外溢。日本南滿鐵路會社年收入約2.3億元,其中1.1億多為鐵道收入,收入如此之巨,是因為有大連港為之吞吐,起到吸納作用。東北自修的四洮、吉長、吉敦等鐵路,名義上我有我用,實際上是外國人鐵路的滋養線或延長線。造成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吞吐的港口。“儘快修築葫蘆島港,開為商港……杜絕俄日尤其是日本的壟斷”,“得此口岸則全局俱興,失此口岸則坐困堪虞”,“葫蘆島開埠之策,關係尤大”,“實關東三省全局命脈”。

葫蘆島港籌備

張學良主政東北伊始,提出了東北新建設的號召,擬辦大事之一是在葫蘆島開工築港。
早在1927年3月,張學良派人測量海岸線。1929年3月,張學良親自視察葫蘆島港。同年秋天,國民政府鐵道部部長孫科巡視北寧鐵路沿線,在瀋陽與張學良舉行會談,張學良的築港提議得到孫科的熱情支持。以後中央和東北地方當局進行多次磋商,決定經費由北寧鐵路局盈餘中支出,在該局之下設立港務處,由該局局長高紀毅兼管築港。
1930年1月24日,高紀毅與荷蘭治港公司總代表陶普施在天津簽訂《建築葫蘆島海港合同》,規定:築港各項工程總造價640萬美元;承辦人按照合同所附工作程序無誤進行,由北寧鐵路管理局(以下稱管理局)於每月月終分批付款,金額為9.5萬美元;管理局從按月付款中扣除5%作為履行合同的特別擔保,到工程竣工,保修期滿,付給承辦人;全部工程工期5年零6個月,限於民國24年即公曆1935年10月15日以前完成,逾期一日,承辦人每日付給管理局1千元現大洋作為賠償,至完全交工日為止。如遇天災人禍等延誤工期,可適當延期。
築港工程於1930年5月上旬開始籌備工作,建築機械先後從香港、澳門經海路運到。開始修建機械廠、木工廠、小工房、公事房、公司職員的住宅等,半拉山開山工程已開始,工人開始開山運石。具體情況如下描述:葫蘆島港“前面巍峨小山,即為最先着手開工之半拉山,實為築港之基本工作,該山系堅石所成,平面向東傾斜,最高處二百餘尺,臨海一面,懸崖峭壁,形如險惡,工人攀其上,或以鋼錐鑽孔,或以鐵鍬掘石,墜入海中者,時有所聞”。
經過多方面的準備,築港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鑑於第三次築港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張學良遂改變前兩次築港沒有舉行開工典禮隱密進行的做法,決定在築港現場舉行盛大開工典禮,幾易日期,最後確定在7月2日舉行。

葫蘆島港開工典禮

1930年7月2日,葫蘆島築港開工典禮正式舉行。開工典禮由北寧鐵路局特組成臨時機構——開工典禮委員會,負責典禮籌備的各項事宜。為保證各界代表安全準時到達葫蘆島參加開工典禮,北寧鐵路局編好瀋陽到葫蘆島之間的兩列專車接送貴賓,租用頭等包車從北平、天津接送貴賓。在與葫蘆島港相距咫尺的連山火車站準備好了高規格的歡迎儀式。車站新建兩座牌樓,牌樓高大雄偉,四個立柱支撐牌樓的頂部,立柱之間形成三個拱形通道,中間的通道略寬,兩邊略窄。牌樓的上方鑲着“歡迎”二字,頂部插有國旗迎風飄揚。駐軍列隊奏樂歡迎各界來賓。附近建有臨時飛機場,停有白色飛機兩架,黃色飛機一架,以備參加葫蘆島開工典禮之用。
張學良於7月1日由瀋陽乘新式專機“茂司號”到達錦州,再換乘火車到達連山,轉赴葫蘆島主持大會,7月2日安全抵達葫蘆島。
至此,各界來賓共計700餘人,再加上參加典禮的海陸軍部隊,人數逾千。來賓以男性為多,女賓不足10人。張學良夫人于鳳至此時沒有到場,待典禮結束後“亦於九日晚十一時攜其子女乘專車赴葫蘆島參觀開工工程”。
葫蘆島築港開工典禮會場設在面海背山的海軍航警學校一號樓的左側,此樓是第一次築港時由英國工程師秀思設計建造並在此辦公,禮堂上首設主席台,台上中間懸掛孫中山總理遺像和中華民國國旗和國民黨黨旗,禮堂四壁掛貼各方祝詞。禮堂內擺設椅子100餘把。下午2時,來賓入座,應邀到會的南京政府要員吳鐵城、上海市長張羣、天津市長崔廷獻以及華北、東北企業界金融界的董事長、總經理,日本、蘇聯駐瀋陽的領事、荷蘭代表、《盛京時報》、《大公報》等報的記者等陸續入座。由於來賓較多,禮堂狹小,座位少,來賓不能全數入席,在禮堂的左右和後排站滿了來賓,有的只能佇立門外,翹首踮足而觀。
張學良來到會場時,司儀高呼司令長官到,全場起立。張學良入座後,典禮開始。
築港開工典禮共有8項程序:
第一項,奏樂開會。此時,停在島外的5艘軍艦鳴禮炮。艦上官兵登陸奏樂,由連山飛來的3架飛機在上空盤旋,表示慶賀。
第二項,全體來賓向國旗、黨旗敬禮,向孫中山總理遺像敬禮並靜默三分鐘,宣讀總理遺囑。
第三項,由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北寧鐵路局局長、葫蘆島駐港工程負責人高紀毅進行開工典禮長篇致詞。
第四項,分別由國民政府鐵道部代表吳鐵城、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東北政務委員會代表劉尚清訓詞。張學良訓詞指出:葫蘆島港的建設“就全國以觀,洵屬一大建設事業,……此次必須完成”,葫蘆島港“不僅利於中國,利於東北,實可有貢獻於世界。……本人是政府任命,受人民之重託,以全力督促築港成功,授高局長全權,要求矢勤矢慎,廉潔自好,若有不正行為,嚴法繩之”。張學良的講話多次被掌聲打斷。
第五項,來賓演説。天津特別市市長崔廷獻、蘇聯駐遼寧副領事、日本滿鐵總裁仙石貢等分別致詞。崔廷獻是20年前第一次籌備葫蘆島開港委員之一,親歷兩次築港,向各位來賓陳述了當年的情況,介紹了東三省四任都督徐世昌、錫良、趙爾巽、張錫鑾為開港所作的努力,尤其是張都督勉勵他要致力於開港事業,他直至民國元年覺得實在無望,才忍痛離開。但仍然“耿耿此心,迄不能忘,今聞開港有期,無論如何,必來一觀以為快,今觀典禮之盛,敢決其必能成功”。致詞語言感人,博得多次喝彩。
第六項,在室外舉行紀念碑揭幕和炸山開工儀式。室內典禮程序結束後,張學良與參加開工典禮的各方代表共同來到一號樓外,進行紀念碑揭幕和炸山開工儀式。紀念碑是用大理石琢成的帶雙肩的扁長體,通體純白,由奉復印石公司承製,立於長方座上,碑身通高1.8米。紀念碑正向港口樹立,正面陽刻隸書八分體大字:“葫蘆島築港開工紀念”,背面陰刻魏碑體碑文,為張學良親自撰寫。碑座正面刻“中華民國十九年七月二日立”,背面刻粗體“1930”年代標記,兩側雕刻盾形雲紋。張學良撰寫的8行正楷碑文,共219字,碑文由東三省公報王希哲先生篆額,北寧路局徐濟甫秘書書丹,碑文如下:
“葫蘆島者形勢天然,海口不凍北方之良港也。自有清末葉迄乎今茲,倡議興築者屢矣。顧以費巨工堅,事弗克舉。民國十八年夏,國民政府鐵道部孫部長科,以北寧鐵路無良港為之吞吐也,乃賡續前議。移北寧之羨餘,資斯港之完成。於是命北寧鐵路管理局高局長紀毅董其役,復於路局附設港務處以專其責,屬荷蘭治港公司以承其工,期以五年又半港工告竣。同時規劃市井,闢為商埠,崎嶼盛哉!二十載經營未就之偉業,行將觀厥成功,其於中國北部海陸聯繫之利,顧不重且大歟?爰於肇基之日,泐石記其涯略,以示方來,且為程功之左券焉。張學良撰。”
紀念碑的右方有旗杆一根及炮台一座,炮為海圻軍艦之物,是英國阿姆士莊產所造的12寸巨炮,為島上武器裝備。紀念碑上覆不良信息旗一面,由張學良和鐵道部代表吳鐵城兩人揭幕,隨後國旗升於旗杆之上。然後,由高紀毅合攏了轟山的電閘,轟然一聲巨響,500磅炸藥將高粱垛(山頭名)的峯頂炸去一半。炸山後,開工典禮結束。
第七項,合影。揭幕和炸山儀式結束後,各界來賓在原地合影。
第八項,餘興。全體與會人員觀看了海軍會操和武術表演。張學良檢閲沈鴻烈部的海軍。當時駐守海面的軍艦有5艘:海圻、海琛、永翔、楚豫、鎮海,受檢閲的水兵共300餘人,列隊步伐整齊,軍容威武雄壯,沈鴻烈介紹了各艦長,張學良非常滿意。
由張學良籌劃的葫蘆島港建設,在當時民國最大的工程,是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大事。從7月2日起,全國各地郵局往來信件加蓋“葫蘆島港開工紀念”戳記3天,以資紀念。

葫蘆島港築港

葫蘆島築港工程開工後,工程進展非常順利。僅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就將半拉山、高粱垛夷為平地,僅延伸一段防波堤,並修建了車站、宿舍、水泥庫等。建設期間,對北寧鐵路局港務處負責的港口附近各處的建築費用和籌備費用,東北當局“恐不敷用,擬行增加”,在原定為北寧鐵路局承擔的現洋1500萬元基礎上,新增加現洋700萬元,由遼寧省政府承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的10多萬東北軍奉命撤入關內,東北三省隨後被日軍佔領,葫蘆島淪陷,築港工程被迫停止。
“九一八”事變後到1945年,日本為了掠奪中國資源,1934年起陸續對葫蘆島港進行建設,把葫蘆島港建成了能夠使用但條件異常簡陋的港口。
日本投降後,葫蘆島成為國民黨在東北的港口,因只用不建,葫蘆島港日漸衰微。
新中國成立後,葫蘆島港成為中國重要的軍用港口。1960年渤海造船廠建成投產,成為中國船舶工業的重要基地。1984年12月6日,葫蘆島港對內開放,1999年1月21日,國務院批准2000年5月17日宣佈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國家一類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