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葫蘆城

(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子午嶺鎮葫蘆城)

鎖定
合水縣的古縣城為今老城鎮,習稱城關,亦稱“老合水”,位於甘肅合水縣子午嶺境內,北憑高山之險,南託坎山之障,左擎子午山脈,右抱珊瑚之水,整個城池橫斷川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距今縣城東北24公里處,它北面依山,其餘三面臨川,由於城廓狀似葫蘆,舊時慣稱“葫蘆城”。
中文名
葫蘆城
別    名
老合水
地    址
位於甘肅合水縣子午嶺境內
現    狀
該城已經全部拆遷

葫蘆城甘肅葫蘆城

據請乾隆年問,知縣陶奕曾編接的《合水縣志》記載:“其城始築於唐高祖戊寅之歲(618年)面擴修於宋仁宗辛寅之年(1041年),范仲淹戊邊時領兵監修”。民間傳説此城是一個大葫蘆變化而成。據説很久以前,陝西韓城黃河西岸有個叫宋雄的農民,善種葫蘆,人稱他為宋葫蘆,受官府迫害被殺。一雙兒女死裏逃生來到子午嶺西麓合水一帶,繼承父業墾荒種上了一大片葫蘆。誰知消息又傳到韓城,官府派兵丁追殺,女兒翠鹿摘顆葫蘆背上逃命。正在兵丁四面圍殺情勢危急時,天空飛來一朵白雲,把翠鹿託上天空,那顆葫蘆落下來,化成一座山城,把兵丁全部壓在城下,翠鹿姑娘也化成山城的頂峯。後人使稱這座山城為“葫蘆城”,山錢的頂峯為“翠女峯”。

葫蘆城歸州葫蘆城

湖北秭歸古稱歸州,古城倚山臨江,城垣高大堅實,狀如葫蘆,故有“葫蘆城”之稱。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東下伐吳,在此紮營築城,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自此,晉、隋、唐等代相繼設治,僅為軍事要塞,城池規模很小。後來,數度興廢。清嘉慶九年(1804年),改磚城為石城,後屢遭破壞,留“週五百四十二丈七尺、高一丈九尺”部分古城牆,是光緒年間重修。五門尚存東迎和門、南景賢門。 清嘉慶古城牆,至三峽蓄水秭歸縣城拆遷前,基本保存完整。
據傳,1930年代日本人所攝秭歸城照片,葫蘆之狀的確惟妙惟肖。
現因三峽大壩工程,該城已經全部拆遷,沒於水下。該城居民大都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