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雲閣

鎖定
董雲閣(1908—1932),福建晉江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共青團廈門市委書記,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中共閩南特委副書記,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常委、組織部長,主持市委機關工作。1926年冬,他受黨的派遣,與李松林到泉州地區建立黨團組織。與陶鑄一起到漳州恢復黨團工作,組建工農游擊隊,開展武裝鬥爭。1931年3月25日,設在鼓浪嶼的福建省委機關遭敵破壞,黨組織面臨危難時刻,他與蔡協民、曾志等同志主動擔負起領導全省革命鬥爭的重任。1932年5月,董雲閣在廈門被捕犧牲。 [1] 
中文名
董雲閣
別    名
董光泰
籍    貫
福建晉江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32年5月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董雲閣人物生平

董雲閣,又名光泰,1908年出生在晉江縣水寧鄉後山村一個優裕的菲律賓華僑家庭。其父早年前往呂宋營生,他從小隨父前往馬尼拉求學,就讀於華文學堂普智小學。十七歲時,他隨三叔父返回家鄉繼續求學。回國不久,即秘密入黨,他以廈門大學學生身份為掩護,化名董奕象、董光華繼續投身革命活動,先後任福建省共青團組織部長、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閩南特委副書記、廈門市委組織部長、廈門市委書記等職。
早在中學期間,董雲閣就與羅揚才、李松林等革命志士往來密切,一同在廈門創立了“閩南文化促進會”,並開辦“平民夜校”。後來受組織委派,他返回家鄉開展農民工作,進行反帝反封建宣傳,在他的努力下,革命火種紮根萌芽,在清濛、御輦、雙溝、青陽、池店、新店、柴塔、沙堤、西邊等地,勞苦大眾被動員起來,積極報名參加農民協會;在他的指導下,革命互濟會、婦女救國會等組織也有所發展。
大革命失敗後,革命局面慘淡,董雲閣不顧個人安危,重返廈門,肩挑大樑,參與中共廈門市委的領導工作。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之下,他積極開展學生運動,為革命培養新生力量。這一時期,在廈門職業中學、夏南女中、雙十中學、禾山中學,時常能夠看到他深入基層開展調研的身影。在中山公園、鼓浪嶼、萬石巖、南普陀、內厝沃等地,他組織青年學習、傳達上級指示、發傳單、刷標語,一切工作親力親為,激發了各行各業青年積極參與革命事業的熱情。
1930年,在風起雲湧的鬥爭中,一場紀念“四•九”遊行集會取得了勝利,兩百多名工人、學生、店員組成傳單隊、口號隊、偵探隊、糾察隊,有條不紊地進行活動。傳單漫天飛揚、成千市民爭相傳閲,對革命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而這場行動的總指揮正是董雲閣。
三十年代初,正是革命最艱苦的一段時期,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廈門陰雲密佈,反動敵人的秘密警察遊竄於各處,不斷有革命志士被逮捕、殺害,董雲閣與他的同志們仍然奮戰在革命一線。董雲閣的母親深為其擔憂,但又苦於不知道兒子的行蹤住處。後來,經一位友人提示,她前往廈門思明戲院邊的十字路口蹲守,終於等到了日思夜想的愛子。為了拴住他,母親安排一位同鄉的姑娘高秀真與董雲閣成婚。
然而這個辦法並未奏效,結婚不到5天,他就又返回了廈門。母親想不通他為何要放棄家中衣食無憂的寬裕日子,一個人跑到廈門去生活。即使父親難得從南洋趕回家中,他也只是略見一面,又匆匆離開,為此父親痛斥他“六親不認”。賢惠良善的妻子雖不大能明白丈夫的執念,但對丈夫的事業仍然選擇了支持和體諒。熟悉董雲閣的戰友其實都知道,他對這場包辦婚姻並無不滿,反而深愛其妻的樸實賢淑,儘管夫妻相會的時日少之又少,但每次回家他都不忘買些東西送她。他曾問妻子:“你是否要和我一起去廈門?”但困於照料家中瑣事,妻子無法離開。繁重的工作讓董雲閣無暇兒女情長,與革命大業比起來,慈祥寬厚的母親、賢惠體貼的妻子都只能屈居第二了。
那時黨的經費短缺,所有專職革命的地下黨員,大多生活極為清苦。無數次離開安逸的小家之後,從小衣食無憂的董雲閣靠着賺些稿酬,在廈門過着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有一次,他撰寫的《福建軍閥和福建情況》一文在新加坡《星洲時報》發表,所得稿酬除去與戰友飽餐一頓的飯費,全部充作了黨組織的活動經費。
1932年,由於叛徒出賣,廈門市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遭受敵人重創,董雲閣挺身而出,擔負重任,於次年被委任為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常委。4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克漳州,中共廈門市委領導層的成員,除董雲閣外,都先後轉移到了漳州;堅守廈門的董雲閣獨自一人撐起了整個廈門的革命領導工作,但也引起了敵人的注意。
為討論營救被捕同志以及善後工作等事宜,組織決定於5月30日召開會議,董雲閣負責通知團組織有關成員。然而到了開會的這一天,人們終未能在會場上等到他的身影——董雲閣被敵人抓捕了。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嚴守住了黨的秘密,在被羈押五個月之後,將他的一腔熱血獻給了革命事業。就義時,他年僅24歲,還未來得及與家人道一聲別。
及至十幾年後革命取得勝利之時,他的妻子還在到處打聽他的下落,而其母早在對愛子的思念中病亡。由於保密需要,與他並肩奮鬥的同志也大多不知他真實姓名,只喚他“老董”,直到他離世37年之後的1969年,人們才在“外調”的書面材料上第一次發現他的名字。然而,亂世之中屍骨無存,只能找到其舊時衣冠,與苦等五十五載的妻子高秀真合葬於故里石獅。 [3] 

董雲閣紀念緬懷

為緬懷先烈,董雲閣烈士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得到了原真性保護。而永寧鎮重建的“董氏宗祠”也樹碑紀念董雲閣烈士的光輝一生。1998年董雲閣烈士墓被石獅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石獅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