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雞

鎖定
董雞(學名:Gallicrex cinerea)為秧雞科董雞屬的鳥類。中型涉禽。雄鳥頭頂有像雞冠樣的紅色額甲,其後端突起遊離呈尖形,全體灰黑色,下體較淺。雌鳥體較小,額甲不突起,上體灰褐色。非繁殖期雄鳥的羽色與雌鳥相同。棲息於蘆葦沼澤,灌水的稻田或甘蔗田,湖邊草叢和多水草的溝渠。多在晨昏活動,陰天時可整天活動。站立姿勢挺拔;飛行時頸部伸直,平時很少起飛,善於涉水行走和游泳,雄鳥行走時尾翹起,頭前後點動。分佈於印度次大陸、亞洲、中國大陸及台灣;越冬於日本、馬來半島、婆羅洲、爪哇、蘇拉威西及小巽他羣島。
外文名
Watercock
別    名
鳧翁

魚凍鳥
中文學名
董雞
拉丁學名
Gallicrex cinere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鶴形目
秧雞科
董雞屬
董雞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2] 

董雞形態特徵

董雞是中型涉禽。雄鳥頭頂有像雞冠樣的紅色額甲,其後端突起遊離呈尖形,全體灰黑色,下體較淺。雌鳥體較小,額甲不突起,上體灰褐色。非繁殖期雄鳥的羽色與雌鳥相同。成年鳥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換羽,此時在草叢中隱蔽,雄鳥冬羽與雌鳥相似。 [1] 
雄性成鳥:繁殖期雄鳥前額有一長形的紅色額甲,向後上方一直伸到頭頂,末端遊離呈尖形。頭、頸、上背灰黑色,頭側、後頸較淺淡;下背、肩、翅上覆羽,三級飛羽黑褐色,向後漸顯褐色,各羽具寬闊的灰色至棕黃色羽緣,形成寬的羽斑紋;尾羽黑褐色,羽緣淺淡。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除末端外均具白色,翼緣亦白;翅上覆羽及內側飛羽橄欖黑褐色,具寬的棕色羽緣。下體灰黑色,羽端蒼白色,形成狹小的弧狀紋;腹部中央色較淺,滿布以蒼白色橫斑紋;尾下覆羽棕黃色,具黑褐色橫斑;翅下覆羽和腋羽黑褐色,羽端灰白色。 [1] 
雌性成鳥:額甲較小,不向上突起,呈黃褐色。上體橄欖灰黑色,具寬的棕褐色羽緣形成斑紋;尾羽暗褐色。飛羽暗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和翅緣白色。頭側和頸側棕黃色,頦、喉及腹中央黃白色,下體餘部土黃色,具黑褐色波狀細紋。 [1] 
幼鳥:與成鳥相似,頭側淡棕,雜以黑羽,頦、喉白色,雜以灰黑色羽。 [1] 
虹膜紅色(雄性)或淡褐色(雌性);嘴黃綠色,額甲紅色(雄性)或黃褐色(雌性),腳和趾黃綠色。 [1] 
大小量度:體重♂300-550克,♀210-395克;體長♂340-523毫米,♀315-363毫米;嘴峯♂33-39毫米;♀32-38毫米;翅♂194-225毫米,♀167-220毫米;尾♂78-87毫米,♀65-78毫米;跗蹠♂68-78毫米,♀60-72毫米。(注:雄性♂;雌性♀) [1] 
(注:董雞圖冊網址 [3] 

董雞物種區別


董雞
體量
體重♂300-550克,♀210-395克;體長♂340-523毫米,♀315-363毫米。
體重♂520-835克,♀430-600克;體長♂382-430毫米,♀351-405毫米。
特徵
雄鳥頭頂有像雞冠樣的紅色額甲,其後端突起遊離呈尖形,全體灰黑色,下體較淺。
成鳥體羽灰黑色,頭頸部尤深,內側飛羽具白色羽緣,形成白色翼斑,飛行時可見;翼外緣和胸腹部略沾白色。
圖片
董雞 董雞
白骨頂 白骨頂

董雞棲息環境

董雞棲息於水稻田、池塘、蘆葦沼澤、湖邊草叢和富有水生植物的淺水渠中。在中國安徽和江蘇,董雞初遷來時棲息在水草叢中或水邊農田中,當早稻秧苗長高以後,就遷到秧田中。 [1] 

董雞生活習性

董雞遷徙

董雞在中國為夏候鳥。遷徙的時間因地區而變化。春季於4月末至5月末遷來;秋季於10月至11月遷走。 [1] 

董雞習性

性機警,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少見成羣。白天通常匿藏在水稻田或水草叢中,晚上才出來活動。有時白天也上到田埂或葦塘邊空曠地上活動,見人立刻隱入稻田或葦塘與草叢中。善行走,常在淺水中涉水取食,行走時尾翹起,一步一點頭。受驚時迅速奔跑,很快逃進附近草叢或灌叢中匿藏。一般不輕易起飛。在危急時也被迫起飛,但一般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潛匿於茂密草叢深處。有時也在水面游泳。多在晨昏活動,陰天時可整天活動。站立姿勢挺拔;飛行時頸部伸直,平時很少起飛,善於涉水行走和游泳,雄鳥行走時尾翹起,頭前後點動。發情期鳴聲很像擊鼓,清脆嘹亮,單調低沉,略似“咯-咚”,“咯”音長,“咚”音短,有時數聲連鳴,多在清晨和黃昏時鳴叫。 [1] 

董雞食性

雜食性,主要吃種子和綠色植物的嫩枝、水稻,也吃蠕蟲和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及其幼蟲以及蚱蜢等。在蘇北於6-7月剖驗11個雄性董雞的胃,其中植物性食物有眼子菜葉、莎草種子、麥粒、稻穀、荸薺種子及稗粒,動物性食物有鞘翅目的夜行蟲、象鼻蟲、龍蝨幼蟲、步行蟲,鱗翅目的螟蛾及螟蛾蛹,直翅目的稻蝗、螻蛄,纓尾目的稻薊馬,半翅目的稻椿象,膜翅目的黃峯,雙翅目的蠅類以及蜘蛛、水螺和砂礫,特別愛吃龍蝨幼蟲,曾在1只雄鳥胃中取出8條較大的龍蝨幼蟲,因此董雞對農業有益。 [1] 

董雞分佈範圍

董雞世界分佈

董雞分佈圖 董雞分佈圖 [4]
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朝鮮、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馬爾代夫、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越南。旅鳥:聖誕島、阿曼。產地不確定:帕勞。 [2] 

董雞中國分佈

在中國為夏候鳥,見於天津、河北、山西(代縣、朔縣、沁縣、運城、太原)、遼寧(本溪、丹東、東溝、大連、金縣、大窪、雙台子河口)、吉林(長白山、東豐縣)、江蘇(南京、揚州、鹽城、徐州、連雲港)、浙江(杭州、定海、寧波、温州、永嘉、樂清、黃岩、永康)、安徽(合肥、滁州、祁門)、福建(福州、閩侯、永泰、長樂)、江西(靖安、銅鼓、進賢、分宜、南豐、南昌、永修)、山東(青島、南四湖)、河南(桐柏山、大別山、衞輝市龐寨)、湖北(武漢)、湖南(衡陽、衡南、東安)、廣西(橫縣西津水庫、北部灣北部沿海)、海南(海口)、重慶、四川(成都、北碚、合川、南充、萬源、城口、雅安、簡陽、秀山、彭縣)、貴州(威寧、平塘、榕江)、雲南(昆明、永善、新平、元江、耿馬、勐臘、盈江)、陝西(安康)、台灣(宜蘭、台北、台中、高雄、屏東)、香港。 [1] 

董雞繁殖方式

繁殖期5-9月,因緯度及氣候不同,有地區差異。單配製,繁殖期有領域性,雄鳥善鬥,發情期和競爭對手激烈撕打。通常在5月底至6月初於蘆葦叢、水草叢或稻田中,用蘆葦、雜草或稻葉築巢。巢呈碗形,在早稻田中的巢,常就地把稻株和稻葉纏繞形成,巢略高出水面,多置巢於稻草叢或蘆葦叢上,每窩產卵3-8枚;卵的形狀為橢圓形,顏色為淡粉紅色到皮黃色,其上被有紅褐色或紫色斑。卵的大小為39-47×28-33毫米,平均43×31毫米。 雛鳥為早成鳥,絨羽黑色,由雌鳥帶領涉水、游泳和覓食,育雛期20天左右,一般每年繁殖1次,在分佈區南部每年可繁殖2次。 [1] 

董雞保護現狀

董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2]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 

董雞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