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鑑泓

鎖定
董鑑泓(1926年-2021年11月5日),男,甘肅省天水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城市規劃學家和教育家,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學刊》主編、教授、博士生導師。 [2] 
2021年11月5日6時17分,董鑑泓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新華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5歲 [3] 
中文名
董鑑泓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6年
逝世日期
2021年11月5日
職    業
著名城市規劃學家和教育家 [5] 
專業方向
城市規劃
職    務
博士生導師 [5] 
學術代表作
中國城市建設史
主要成就
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稱號 [5] 
榮獲同濟大學“感動同濟”人物稱號 [5] 
籍    貫
甘肅省天水市
職    稱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董鑑泓人物生平

董鑑泓
董鑑泓(5張)
董鑑泓,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城市規劃教研室主任,建築系副系主任,城市規劃與建築研究所所長,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城市規劃彙刊》主編,《同濟大學學報》編委,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國城市建設史》、《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發展規律與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等。

董鑑泓生活經歷

  • 曾是“一·二九”事件的參與者
自青葱少年時走入同濟大學,董鑑泓就不曾離開。
1945年,他坐了十天的貨車,從老家甘肅天水顛簸到重慶,參加高考,然後進入遷校李莊的同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抗戰勝利後,同濟回到上海,愛國學生運動開始興起。
青年時期 青年時期
那時,田漢、茅盾、馬寅初也到同濟演講,大家紛紛走上街頭。董鑑泓發誓,要推翻當時那個黑暗的政府。
1948年同濟“一·二九”事件發生,還是學生的董鑑泓親身參與、親眼見證了這一事件。
後來,這一運動被殘酷地鎮壓。董鑑泓曾回憶説,“本想跟着被開除的同學去解放區,又想我快畢業了,家裏還指望我掙錢養家。思想鬥爭很厲害,周圍同學發現我的情緒,説濟南已解放,革命形勢變化大,要在上海迎接解放,吸收我參加黨的外圍組織,經過考驗,1949年3月被吸收入黨。”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70年,但當時種種情景還歷歷在目。”在舉行紀念同濟大學“一·二九”事件70週年大會時,董鑑泓説,正是在這樣的愛國學生運動中,他們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念,意識到了自己應該肩負起的時代責任。
1950年,董鑑泓參加了治淮工作。他曾回憶,那時淮河發大水,毛主席號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土建、水利、測量的學生就去治淮,蘇北災區生活苦,大家平時吃的是大米飯,而災民居然都沒看到過大米飯,只是吃地瓜幹。
他和同學在大雪天裏測量,生活很艱苦。他説,“這一年讓我終身受益,什麼苦都不怕了”。 [5] 
  • 首開城市建設史課,創辦《城市規劃學刊》
董鑑泓一輩子只專注於做一件事,就是投身城市規劃的教育。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組建了新的同濟大學建築系,考慮到國家建設的需要,同濟大學建築系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城市規劃專業,董鑑泓成為該系城市規劃教研室最初成立時的6位教師之一。
1956年,同濟大學成立城市建設系,董鑑泓任黨組織書記。次年初,他在城建系倡導創辦了《城市建設資料彙編》,這是我國第一份城市規劃學科方面的不定期內部刊物,最初是油印本。
這本刊物從無到有,一路蜕變,從內部交流,後來變成期刊,到現在發行量近萬份,成為在城鄉規劃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術刊物《城市規劃學刊》,期刊綜合影響因子在所在學科領域保持前列。
即便年逾九十高齡時,作為刊物主編,董鑑泓每星期都要來編輯部幾天,“動動腦子,不易衰老”。稿件終審時,他就和大家在辦公室坐下,共同討論。
董鑑泓貫穿學術生涯的另一重要貢獻,是主編《中國城市建設史》。
1950年代,他在同濟大學首次開設《城市建設史》課程。
他於1960年代開始系統調查,近20年間在全國10多個省份調查測繪並獲取第一手材料,發表了許多研究成果,特別是和學生阮儀三詳細調查了平遙古城,對古城保護髮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他主編的《中國城市建設史》教材於1982年出版。
董鑑泓主編的《中國城市建設史》 董鑑泓主編的《中國城市建設史》
雖是教材,實為專著。該書以大量第一手實地勘查和測繪資料為基礎,系統梳理和建立了中國城市建設發展的歷程和整體認知框架,在歷史分期、城市分類、代表性城市建設規律分析等方面具有首創意義。
2021年,全國教材工作會議暨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表彰會舉行,董鑑泓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稱號。 [5] 
  • 在同濟創下5項紀錄
78歲高齡時,董鑑泓創辦“第一屆中國城市規劃學科發展論壇”。今年10月,該論壇已舉辦到第十八屆。每年一次的論壇會上,還評選優秀論文,冠名“金經昌中國城市規劃優秀論文獎”,如今已是規劃學術界公認的最高水平論文獎項。
在第15屆論壇上,董鑑泓捐贈個人積蓄40萬元,成立“董鑑泓城市規劃教育基金”,重點支持資助與城市規劃相關的專業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
年齡未曾阻擋他工作的熱情。2009年出版《中國古代城市20講》,2014年,《董鑑泓文集》又被選入“中國建築名家文庫”出版。這部文集收集了先生的近60篇代表作,分為城市規劃工作、城市規劃實踐與理論、近代城市、古代城市、規劃教育等章節,涉獵廣泛。
2018年,董鑑泓當選“感動同濟”人物。站在舞台上,這位在同濟學習工作了70餘載的老先生看上去精神矍鑠,他笑着説:“我還要繼續幹下去,這説明我腦子還可用,這樣還可以延年益壽。”
2018年,董鑑泓獲同濟大學“感動同濟”人物稱號  2018年,董鑑泓獲同濟大學“感動同濟”人物稱號 
同濟大學教授李振宇曾説,董鑑泓先生在同濟創下5項紀錄,全世界也不多見:在學院執教時間最長,1951年留校開始教建築課,比建築系成立還早一年;1958年,首創中國城市建設史研究室;最早投身海外規劃,主持了阿爾及利亞領土整治規劃;是《城市規劃學刊》主編。 [5] 

董鑑泓人物逝世

2021年11月5日6時17分,董鑑泓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新華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5歲 [3] 

董鑑泓所獲榮譽

董鑑泓 董鑑泓
2021年9月26日,榮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稱號 [2]  [4] 

董鑑泓先進事蹟

董鑑泓,1950 年代在同濟大學首次開設《城市建設史》課。1960 年代開始系統調查,近 20 年間在全國 10 多個省調查測繪並獲取第一手材料,發表了許多研究成果,特別是詳細調查了平遙古城,對古城保護起了很大作用。在此基礎上主編了《中國城市建設史》教材,首次系統梳理和建立了中國城市建設發展歷程和整體認知框架,在歷史分期、城市分類、代表性城市建設規律分析等方面具有首創意義。該教材將專業性、學術性和思想性高度融合,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建築文化相關內容,在世界城市建設史上做出了本土貢獻,使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建立文化自信。董鑑泓同時組織參編城市規劃專業系列教材。離休後仍關注相關研究前沿,修編完善教材,將最新研究思考和成果轉化為教材。95 歲高齡的董鑑泓,一生深耕一本教材,成為具有持續影響力的經典;佈局一系列教材,對中國城市規劃學科佈局和人才培養做出貢獻;畢生的學術堅守和追求源於對學科發展的使命和熱愛。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