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重質

鎖定
董重質(?-834年9月7日 [1]  ),唐朝中期將領,淮西節度使吳少誠之婿。 [2] 
董重質原為淮西牙將,勇悍有謀。蔡州刺史吳元濟發動淮西之亂時,董重質作為謀主,參與其事,並率淮西精鋭駐守洄曲,屢挫官軍攻勢。 [3]  元和十二年(817年),唐鄧節度使李愬夜襲蔡州,董重質被勸歸降,經李愬力保,被免死貶為春州司户參軍。後歷任左神武將軍、鹽州刺史、右領軍大將軍等職。南詔入侵西川時,董重質被授為神策行營節度使,率軍救援。後改任夏綏節度使,他練兵立法,使羌戎畏服。晚年入朝為右龍武統軍。
太和八年(834年),董重質去世,冊贈尚書右僕射 [4] 
本    名
董重質
所處時代
唐朝中後期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834年9月7日
主要成就
治軍有術,使羌戎畏服
作為淮西謀主,挫敗唐軍進攻
官    職
右龍武統軍
追    贈
尚書右僕射

董重質人物生平

董重質淮西謀主

董重質本為淮西鎮的牙將,是淮西節度使吳少誠的女婿。他為人勇猛強悍,久在行伍,能識軍機,擅長用兵。 [2] 
元和四年(809年),吳少誠死,其部將吳少陽奪位,迫使唐憲宗承認自己為淮西節度使。董重質與吳少陽之子、攝蔡州(今河南汝南)刺史吳元濟交好,深受其倚信。 [2] 
元和九年(814年),吳少陽死去,吳元濟匿不發喪,偽造父親遺表,自請任留後 [5]  在此時間前後,作為吳元濟謀主的董重質力勸其謀反,並提出了自己的進兵方略:
  • 以精兵三千自壽州間道襲取揚州,東約河朔藩鎮中擁地最廣的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派水師襲佔潤州;
  • 派奇兵突襲商、鄧二州,擒獲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進而據守襄陽,“以搖東南”,嶺南各地,“傳一矢可定”,進而取得整個南方;
  • 以輕兵五百人,自崿嶺出兵,三日可奪取東都洛陽,可以達到使“天下騷動”的效果,淮西軍“可以橫行”。
此計因吳元濟猶豫不決,而無法實施。 [2] 
吳少陽死後,還一度有董重質殺死吳元濟,族滅吳氏的消息傳至朝廷。 [6]  此後不久,因憲宗不許襲位一事,吳元濟遂決意舉兵叛亂(其中或有董重質勸誘的作用 [7]  ),是為淮西之亂。董重質作為淮西鎮的大將,率淮西精兵“騾子部”駐守洄曲 [8]  [9]  ,屢次抵擋官軍進攻,使得淮西之亂數年無法平定。 [3] 

董重質歸順朝廷

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忠武節度使李光顏於郾城大敗淮西軍,收降郾城。吳元濟便將所有親隨和守城部隊都交給董重質,讓他盡力抵禦李光顏等部。 [10]  [8]  吳元濟眼見形勢對己方愈加不利,曾在六月初上表謝罪,企圖投降,但被自己的親信以及以董重質為代表的諸將控制,不能離開蔡州(《新唐書》稱吳元濟向董重質索取行營馬三百匹,董重質沒給,使得吳元濟拖延未降 [11]  )。 [12]  八月,宰相裴度親臨前線,指揮平定淮西。一次,裴度親率僚佐在沱口觀看修築城牆,董重質率騎兵從五溝出發,大叫着前進,意圖截擊裴度。淮西軍兵鋒已經接近裴度,幸虧李光顏及御史中丞田布奮力抵禦,才使裴度得以躲入沱口城中。淮西軍撤退時,遭田布伏擊,又摔死一千多人。 [13-15]  [10]  [16] 
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十六日,唐鄧隨節度使李愬採納降將李祐的建議,乘虛直襲蔡州。當李愬趁雪夜入城時,城中叛軍仍認為有董重質作為淮西屏障,官軍不可能攻到蔡州。到李愬開始進攻牙城時,吳元濟才披甲登城,等待董重質的援救。而此時董重質在蔡州的家屬被俘,李愬意識到董重質的重要性,於是前往其家安撫,並派董重質之子持書信召他歸降。董重質見大勢已去,遂拋棄鋭卒一萬餘人,自洄曲單騎向李愬投降。十七日,吳元濟被俘,淮西之亂平定(關於董重質何時歸降,史書記載不同,參見“人物爭議”目錄)。 [10]  [15]  [17]  [18] 
董重質歸降時,“白衣叩伏”,李愬以客禮相待。唐憲宗本想將董重質處死,但因李愬之前已允諾“(董重質)以不死而來降”,並請求讓他受自己差遣,這才恕董重質死罪,於十二月二十五日將他貶為春州(今廣東陽春)司户參軍 [15]  [19]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應時任武寧節度使李愬的請求,憲宗授董重質為太子少詹事,加金紫之服,命他供武寧軍驅使。 [20-21]  李愬任命董重質為武寧軍的牙將。 [22] 

董重質歷授外鎮

元和十五年(820年),董重質奉詔入朝,被任命為左神武軍將軍,主持軍事,兼御史中丞。朝廷賜予他“與有功者等”的金帛。 [23]  不久後出任鹽州刺史。 [24] 
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南詔清平官蒙嵯顛(即王嵯巔)入侵西川,攻陷成都外城。唐文宗命時為右領軍衞大將軍的董重質為左右神策及諸道劍南西川行營節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與各道軍隊共同援救。 [24]  [25]  十二月,東川節度使郭釗與南詔議和,董重質奉詔回師。 [26] 
大和四年(830年)二月,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絳被亂卒殺害,文宗命尚書右丞温造接任節度使,允許其便宜行事,徵調當時仍留在川中的董重質等部彈壓叛軍。 [27]  同月,董重質被任命為夏綏銀宥(治今內蒙白城子)節度使。 [25]  [28]  [29]  次年(831年),朝廷加授董重質為檢校工部尚書 [30] 
在任內,董重質訓練士卒,確立法規,使得“羌戎”等外族畏服。 [30]  [25]  後入朝擔任右龍武軍統軍。 [31] 

董重質逝世

大和八年八月初一(834年9月7日) [1]  ,董重質逝世。文宗追贈他為尚書右僕射 [4]  [31] 

董重質主要影響

在淮西:董重質輔佐淮西強藩吳元濟時,作為謀主,提出東據揚、潤,阻斷運河,西陷商、鄧,佔據襄陽,南控江淮,北下洛陽,取唐而代之的計劃。 [32]  淮西之亂爆發後,他親率主力守衞洄曲,抵擋官軍數年,使得叛亂遲遲不能平定。 [3] 
降唐後:降唐之後,董重質在夏綏銀宥節度使的任上練兵立法,使外族畏服。 [30] 

董重質歷史評價

五代劉昫趙瑩等主編《舊唐書》評價:性勇悍,識軍機,善用兵。 [33]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主編《新唐書》評價:勇悍,久將,善為兵,元濟倚之……。 [34] 
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引述前人評價,認為“重質為元濟謀主,屢破官軍” [35]  ,後又將其與背叛昭義叛藩劉稹的降將郭誼相比,評價道:“董重質之在淮西,郭誼之在昭義,吳元濟、劉稹,如木偶人在伎兒之手耳。彼二人者,始則勸人為亂,終則賣主規利,其死固有餘罪。” [36] 

董重質軼事典故

大和二年(828年),時任校書郎的杜牧曾詢問董重質,淮西為何能“以三州之眾四歲不破”。據杜牧所記,董重質除自誇“勇敢多算”之外,認為官軍之所以進展緩慢,主要是因為朝廷徵發各鎮兵力太雜,從遠地調來的兵卒(客軍)人數較少,不能獨擋一面,因而,必須依附於當地的藩鎮。這樣,官軍各路兵馬勢單力弱,眾心不齊,就經常招致失敗。所以,在最初交戰的兩年中,淮西每戰必勝,主要是殺傷客軍。兩年後,客軍人數減少,淮西只與陳許、河陽兩鎮作戰,即使李愬不能率唐州兵乘虛攻取蔡州,淮西軍也難於繼續和官軍抗衡。 [37] 

董重質人際關係

妻子:吳氏,淮西節度使吳少誠之女。 [38] 

董重質人物爭議

關於在淮西之亂中,董重質何時歸降李愬,史書記載稍有出入,今各列異説,以備參考:
  • 《新唐書》認為,李愬攻至淮西內城時,吳元濟仍等待董重質的援救。而董重質已經歸降,而後數日內城被攻破,吳元濟被俘。《資治通鑑》同此説,並將董重質歸降置於元和十二年十月十六日李愬攻至蔡州牙城及十月十七日吳元濟被俘之間,給出了“元濟所望者,重質之救耳”的理由; [17]  [18] 
  • 《舊唐書》則認為吳元濟被擒後,董重質見到被派來勸降的兒子,知道蔡州城破,吳元濟已淪為階下囚,這才“棄洄曲軍,入城降(李)愬”。 [10]  [15] 

董重質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 [33]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 [34] 
《資治通鑑》卷240、244、248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十七下·本紀第十七下》:“(大和八年)八月己卯朔,右龍武統軍董重質卒。”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該日即為儒略曆834年9月7日。
  • 2.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吳元濟)攝蔡州刺史。有董重質者,少誠婿也,勇悍,久將,善為兵,元濟倚之,因説元濟,請以精兵三千由壽之間道取揚州,東約李師道以舟師襲潤州,據之;遣奇兵掩商、鄧,取嚴綬,進守襄陽,以搖東南,則荊、衡、黔、巫傳一矢可定,五嶺非朝廷所有。又請輕兵五百,自崿領三日襲東都,則天下騷動,可以橫行。元濟猶豫不能用。
  • 3.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性勇悍,識軍機,善用兵。及元濟拒命,重質又為謀主,領大軍當王師,連歲不拔,皆重質之謀也。
  • 4.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八年八月卒,贈尚書右僕射。
  • 5.    《新唐書》卷214《吳少陽傳》:九年死,子元濟匿不發喪,以病聞,偽表請元濟主兵。
  • 6.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會傳言重質殺元濟,族其家,吉甫因請為少陽輟朝,遣使吊賻,贈尚書右僕射。
  • 7.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帝跡董重質教元濟亂,欲誅之……。
  • 8.    《資治通鑑》卷240:(元和十二年四月)乙未,昌齡、懷金舉城降,光顏引兵入據之。吳元濟聞郾城不守,甚懼。時董重質將騾軍守洄曲,元濟悉發親近及守城卒詣重質以拒之。
  • 9.    《太平御覽》卷901《獸部十三》:《唐書》曰:吳玄(元)濟叛,其將有董重質者守洄曲,其部下乘騾即戰,號騾子部,最為勁悍,官軍恆警備之。
  • 10.    《舊唐書》卷161《李光顏傳》:是月,賊知光顏勇冠諸將,乃悉其眾出當光顏之師。時李愬乘其無備,急引兵襲蔡州,拔之,獲元濟。董重質棄洄曲軍,入城降愬。
  • 11.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元濟知眾數潰,而外失秀琳等,因奉表請束身北闕下,帝遣使者許以不死。元濟取行營馬三百,董重質不與,故不果降。
  • 12.    《資治通鑑》卷240:吳元濟見其下數叛,兵勢日蹙,(元和十二年)六月,壬戌,上表謝罪,願束身自歸。上遣中使賜詔,許以不死;而為左右及大將董重質所制,不得出。
  • 13.    《資治通鑑》卷240:裴度帥僚佐觀築城於沱口,董重質帥騎出五溝,邀之,大呼而進,注弩挺刃,勢將及度。李光顏與田布力戰,拒之,度僅得入城。賊退,布扼其溝中歸路。賊下馬逾溝,墜壓死者千餘人。
  • 14.    《舊唐書》卷161《李光顏傳》:及裴度至行營,率賓從於方城沱口觀板築、五溝。賊遽至,注弩挺刃,勢將及度。光顏決戰於前以卻之。時光顏預慮其來,先使田布以二百騎伏於溝中,出賊不意交擊之,度方獲免。布又先扼其溝中歸路,賊多棄騎越溝,相牽墜壓而死者千餘人。是日微光顏之救,度幾陷矣。
  • 15.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督兵淮西,至郾城,元濟乃悉發左右及守城之卒,委重質而拒度。時李愬乘虛入蔡。既擒元濟,重質之家在蔡,愬乃安恤之,仍使其子持書禮以召重質。重質見其子,知城已陷,及元濟囚窘之狀,乃慨然以單騎歸愬,白衣叩伏。愬揖登階,以賓禮與之食。憲宗欲殺之,愬奏許以不死而來降,請免之,且乞於本軍驅使。於是,貶春州司户參軍。
  • 16.    《資治通鑑》卷240:裴度帥僚佐觀築城於沱口,董重質帥騎出五溝,邀之,大呼而進,注駑挺刃,勢將及度。李光顏與田布力戰,拒之,度僅得入城。賊退,布扼其溝中歸路,賊下馬逾溝,墜壓死者千餘人。
  • 17.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祐為愬謀曰:“蔡之守者,市人疲卒耳,勁兵皆在外,若直搗縣瓠,賊成禽矣。”愬然之,以精騎夜襲蔡,坎垣入之,戍者不知也。賊恃董重質兵在洄曲,不虞師之至,及愬攻內城,防卒尚千餘接戰,元濟始驚,被甲乘城以待重質。會重質降愬,而李進誠取賊庫兵,即攻之。明日,燒其門,民相率抱薪增火,王師縱射,城上鏃可拾也。居二日,門壞,執元濟,舉族傳之長安。
  • 18.    《資治通鑑》卷240:(元和十二年十月)壬申,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祐、李中義钁其城,為以先登,壯士從之;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遂開門納眾,及裏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或告元濟曰:“管軍至矣!”元濟尚寢,笑曰:“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聽於廷,聞愬軍號令曰:“常侍傳語。”應者近萬人。元濟始懼,曰:“何等常侍,能至於此!”柔帥天石登牙城拒戰。時董重質擁精兵萬餘人據洄曲。愬曰:“元濟所望者,重質之救耳!”乃訪重質家,厚撫之,遣其子傳道持書諭重質;重質遂單騎詣愬降。愬遣李進誠攻牙城,毀其外門,得甲庫,取器械。癸酉,復攻之,燒其南門,民爭負薪芻肋之,城上矢如蝟毛。晡時,門壞,元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且告於裴度。
  • 19.    《資治通鑑》卷240:(元和十二年)十二月……庚辰,貶淮西降將董重質為春州司户。重質為元濟謀主,屢破官軍;上欲殺之,李愬奏先許重質以不死。
  • 20.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明年,轉太子少詹事,委武寧軍收管驅使,仍加金紫。
  • 21.    《資治通鑑》卷240:(元和十三年)十二月……戊辰,以春州司户董重質為試太子詹事,委武寧軍驅使,李愬請之也。
  • 22.    《新唐書》卷154《李愬傳》:董重質得罪被斥,愬請賜軍中自效,許之,乃署為牙將。
  • 23.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重質之貶,未幾,轉太子少詹事,隸武寧軍,遷左神武將軍,齎金幣與功臣等。
  • 24.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十五年,徵入,授左神武軍將軍,知軍事,兼御史中丞。仍賜金帛,與有功者等。尋授鹽州刺史,又遷左右神策及諸道劍南西川行營節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
  • 25.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擢累左右神策劍南西川行營節度使,歷帥夏、綏、銀、宥,訓兵有法,羌、戎畏服。
  • 26.    《資治通鑑》卷244:(大和三年)十一月……丙申,西川節度使杜元穎奏南詔入寇。……詔發東川、興元、荊南兵以救西川;十二月,丁未朔,又發鄂嶽、襄鄧、陳許等兵繼之。……己未,以右領軍大將軍董重質為神策諸道、西川行營節度使,又發太原、鳳翔兵赴西川。南詔寇東川,入梓州西川,釗兵寡弱不能戰,以書責嵯顛。嵯顛覆書曰:“杜元穎侵擾我,故興兵報之耳。”與釗脩好而退。……詔董重質及諸道兵皆引還。
  • 27.    《舊唐書》卷165《温造傳》:四年,興元軍亂,殺節度使李絳。文宗以造氣豪嫉惡,乃授檢校右散騎常侍、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造辭赴鎮,以興元兆亂之狀奏之,文宗盡悟其根本,許以便宜從事。……神策行營將董重質、河中都將温德彝、郃陽都將劉士和等,鹹令稟造之命。
  • 28.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太和四年,又轉夏綏銀宥節度使。
  • 29.    《舊唐書》卷17《文宗本紀下》:大和四年……二月丙午朔。戊午,興元軍亂,節度使李絳舉家被害,判官薛齊、趙存約死之。庚申,以左丞温造為興元節度使。辛未,夏州節度使李寰卒。壬申,以神策行營節度使董重質為夏、綏、銀、宥節度使。
  • 30.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五年,就加檢校工部尚書。重質訓兵立法,羌戎畏服。
  • 31.    《新唐書》卷214《吳元濟附董重質傳》:終右龍武統軍,贈尚書右僕射。
  • 32.    陳勇、李華鋒.關於淮西之役的幾個問題[A].《軍事歷史研究》,2004.01期:105
  • 3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11]
  • 34.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11]
  • 35.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2-19]
  • 3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唐紀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2-07]
  • 37.    《全唐文》卷751《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某(杜牧)大和二年為校書郎,曾詣淮西將軍董重質,詰其以三州之眾,四歲不破之由。重質自誇勇敢多算之外,復言其不破之由,是徵兵太雜耳。遍徵諸道兵士,上不過五千人,下不至千人,既不能自成一軍,事須帖附地主,名為客軍。每有戰陣,客軍居前,主人在後,勢羸力弱,心志不一,既居前列,多致敗亡。如戰似勝,則主人引救以為已功,小不勝,則主人先退,至有殲焉。初戰二年已來,戰則必勝,是多殺客軍,及二年已後,客軍殫少,止與陳許、河陽全軍相搏。縱使唐州軍不能因雪取城,蔡州兵力亦不支矣,其時朝廷若使鄂州、壽州、唐州只令保境,不用進戰,但用陳許、鄭滑兩道全軍,帖以宣、潤弩手,令其守隘,即不出一歲,無蔡州矣。
  • 38.    《舊唐書》卷161《董重質傳》:董重質,本淮西牙將,吳少誠之子婿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