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父

鎖定
董父,己姓,飂叔安之子。
帝舜養龍,故被賜名豢龍氏, 封於鬷川(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一説今山西聞喜縣),為董姓始祖。 [1] 
所處時代
上古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本    名
董父

董父人物軼事

董父豢龍四千年前,董澤湖畔,莆葦盪漾,四十里鬷川荷花飄香,在波光瀲灩的湖面上,董父悠閒自在地駕着一葉扁舟,在湖中釣魚。其實他並非釣魚,而是用魚杆來調教水中蛟龍。
魚杆所到之處,一片喧譁,幾十條龍躍出水面在空中翻騰,一時間銀光四射,浪花飛濺,岸邊引來一羣看熱鬧的人。龍受到驚嚇,潛入湖底再也不肯出來。是夜,月光如水,繁星滿天,湖面一片寧靜。董父獨坐湖邊陷入沉思:他盼着水中的蛟龍快快長大。
湖邊一日,世上千年,轉眼二十個春秋過去了。湖中的龍漸漸長大,它們已經不滿足這片湖泊,開始嚮往頭頂的藍天,它們一次次躍出水面,就是為了飛向天空。
董父知道,蛟龍騰飛的那一刻已經來到了,便請來舜帝和朝中大臣一同觀看,只見董父的魚杆在水中輕輕一點,兩條几十米長的大龍披着黃色的鱗甲躍出水面,如彩練般在空中飛舞盤旋,接着,所有龍都騰空而起,飛向雲霄……巨龍騰飛乃祥瑞之兆,預示着國泰民安。回到朝中,舜帝招眾臣商議:決定以龍作為民族的圖騰。董父因豢龍有功,舜帝便將這一帶封為董父之國。

董父古籍記載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傳》:“蔡墨對魏獻子曰:‘昔 有 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①畜龍,以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②川,鬷夷氏其後也。’”杜預 注:“ 飂 ,古國也。 叔安 ,其君名。”亦省稱“ 飂叔 ”。
《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獻也)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
《九州要紀》雲:“董父好龍,舜遣豢龍於陶丘,為豢龍氏。”
《國名紀》丙卷:“董姓豢龍在滑之韋城。古城內有豢龍井。”又曰:“豢龍井在韋故城內,有古記雲‘左右直殳上日汩木下八十一口’。”
《後紀》卷八又云:“ 有叔安異(裔)封於董,董甫(父同)以豢龍事舜,封於鬷川,別為 鬷邑,更為關龍,音豢龍。豢龍同關龍,龍逢其後也。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
《昭公二十九年》《左傳》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③,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姓(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 醢以食夏後。夏後飧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寰宇記》雲:“今長葛西四十里,臨穎縣有豢龍城,豢龍氏邑也。而汝之龍興東南五十里,又有豢龍城,長垣東南龍城,靈寶西南七里有豢龍墳。”
《路史·後紀》雲:“豢龍氏後,有關龍氏,殆聲轉也。”
王符的《潛夫論》以為夏桀所殺之關龍逢④即豢龍逢。故王屋山有龍逢祠,長安有龍逢居。惟韋城為古豕韋國, 董氏之豢龍實居於此。若臨潁之長葛、汝之龍興,則豢龍之後分封之地也。長垣之龍城、王屋之龍逢祠,則以有龍逢故居與祠墓也。靈寶之豢龍墳,則因關龍逢葬於龜頭原而名也。
曹南的《文獻錄》雲:“範縣南三十里龍王莊相傳為劉累豢龍處。”蓋因劉累遷魯,其後封於範也,故範縣南二十里,亦有故豢龍城。又云:“觀城縣亦有豕韋城。”然韋鄉古國,終以在滑縣者為是,故豢龍氏初封之地,亦當在滑之古豕韋國。
《路史·後紀》:“堯有九子,其封於留者為留氏,字亦作鎦。後有留累,累亦作絫。以豢龍孔甲,賜之氏曰御龍,以更  董之後,則知留累之前為豢龍氏,豢龍之後為關龍氏。劉絫既遷魯縣,之後,則不名為豢龍,而氏為御龍矣。”

董父雷澤豢龍

據文獻中,最早見到有文字記載的龍出於菏澤境內的古雷澤水域。《山海經·海內東經》曰:“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首,鼓其腹則熙。”據氣象專家竺可楨考證,秦漢以前,長江以北的氣温濕潤,比現在平均高2—3度,大象、巨鱷盛產北方。四澤十水之中就生存大量水陸兩棲動物北方灣鱷,每逢雷雨,狂叫長嘯,先民不知,尊為雷神,也即神龍。鱷為兩棲,人居水邊,鱷成為先民生存的大敵。
先民在敬畏恐懼中與巨鱷共生存。殺鱷食肉以強身,取皮做鼓以揚威。考古發掘出六千年前的鱷魚皮製作的鼓就是證明。《左傳》記載,顓頊裔孫董父在定陶鬷川為帝舜養龍而被封為豢龍氏;就發生在菏澤境內。直到唐代《元和郡縣圖志》還稱菏澤為龍池;城西的水澤被稱為龍湫池,雷澤亦被史書稱為龍澤。

董父故事流傳

董父豢龍的故事在桐鄉大地流傳已數千年之久矣。董父,虞時人,黃帝裔孫。《左傳》晉太史蔡墨曰:昔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甚好龍,能求其嗜慾,飲食之,龍多歸焉。乃擾蓄龍以服事帝舜。帝賜姓董氏,使豢龍,封諸鬷川。傳説龍非甘泉不飲,董父遍尋之,終在鬷川找到甘泉。鬷水東依鳳凰垣,西傍峨嵋岺,南通涑水河,北鄰鬷川坡。水域寬曠,澤水浩蕩,碧波萬傾,一望無際,實屬豢龍之佳池。董父使擇鬷水之源,鬷坡高阜,結蘆而居。從此,鬷水更名為董澤湖,董父居所命為董澤裏(即現在的阜底村),董澤湖盛產蓮藕、蒲葦。《左傳》雲:“董澤之蒲,可勝既乎?”杜預注:“聞喜東北有鬷川,即董澤也,舜封董父之國矣。”
董澤裏是董氏家族的發祥地,自舜賜姓董父,迄今已四千餘年,世襲繁衍,源遠流長。緣於董父豢龍,故董氏家族的堂號有豢龍之説。董父後裔為弘揚祖德,激勵後世,在祖居董澤裏建有“豢龍祠”一座。祠廟位於村南觀龍閣前,坐北面南,佔地面積二畝餘。祠內北邊建有“聖母殿”,內有董父之女塑像(女及帝妃,俗稱娘娘),前有獻殿;東側建有“董父殿”,內有董父塑像;西有董氏碑廳,內有“董氏宗譜碑序”;南有戲台一座,戲台兩邊有廟門各一個。
東門內有廊房三間,放董父轎。廟門外有“五龍壁”一座。廟對面南堡高阜建有“觀龍閣”一座。村西南有龍門橋,驛道旁董父亭一座“內有董父石像一尊”。西城外驛道旁有“虞豢龍董父故里碑”一座,“宋趙豐公故里碑”一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