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漢儒

鎖定
董漢儒(1562-1628年)開州(今濮陽)人,明將領。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由河南推官入户部主事。建議減織造、裁冒濫,切中時弊。歷湖廣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光宗即位,拜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天啓二年(1622年),升兵尚書。明軍在遼東累敗,將士或降或逃。他建議逮治降將劉世勳等二十九人家屬,以建議誅殺撲獲這逃兵。旋以母喪歸裏。後魏忠賢秉政,不起用,卒於家。贈少保,諡肅敏。史稱開州“八都”之一。
(概述圖片來源:明人繪《董漢儒像》濮陽縣檔案館藏)
本    名
董漢儒
所處時代
明朝
出生地
開州
出生日期
1562年
逝世日期
1628年

目錄

董漢儒軼事典故

董漢儒軼事

濮陽東南大井村,有一通三尺寬、一丈二高的大石碑,上刻董漢儒濟善惜貧的故事。明朝隆慶年間,大井村一個會算卦的瞎子,叫劉瞀,他常年走村串户算卦。有一年冬天,劉瞀揹着卦褡手策枴杖到台邱店(今沙堌堆)算卦,一步沒走好,掉進了村頭一個水坑裏。正在村頭捉迷藏的幾個小孩兒見狀哈哈大笑,六歲的董漢儒趕忙過去把瞎子扯出來。瞎子凍得直打哆嗦,漢儒忙把瞎子領到一座破廟裏,抱來一堆柴禾,點着火讓瞎子烤衣服。這時瞎子連凍帶餓説不出話來了。漢儒回到家對爺爺説明了這件事。老人非常可憐窮人,他説:“孩子,你趕快給瞎子送飯吧,今後要多辦像這樣的好事。”漢儒聽了爺爺的話,馬上端一碗飯,拿兩個紅薯面窩窩給瞎子送來了。劉瞀吃罷飯,衣裳也烤乾了,精神也有了,兩人就在廟裏拉起呱來。劉瞀説:“少爺,你叫啥名?今年多大了?”漢儒説:“我姓董,叫個漢儒,今年六歲啦。”劉瞀説:“你長大要幹啥?”漢儒説:“俺爺説了,明年我七歲,就要叫我上學唸書。”劉瞀説:“那很好,可惜我是瞎子,不認字。我想教你學八卦,你願學不願?”漢儒説:“學那有啥用?”劉瞀説:“八卦也是一門學問,説的是天地陰陽論。《易經》這部書講的就是這些道理。”漢儒説:“那好,你就教我吧,我拜你為師。”劉瞀滿心歡喜,打開話匣子,把天干、地支和五行相生相剋、十二屬相、大小遊年等自己所會的一套對董漢儒講了一遍。董漢儒聰明得很,一聽就會。他把劉瞀講的一字不漏背誦一遍,劉瞀聽後,誇讚説:“神童,真是神童!”
三十六年過去了,董漢儒已在朝當了兵部尚書,劉瞀已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劉瞎子算卦也有點名氣,幾十年來也攢了點兒錢,想把村裏的三皇廟修好,立個石碑作紀念。劉瞀把二百兩銀子交給浚縣一家石匠,要買一通石碑。石匠欺他是瞎子,收了錢不給石碑。劉瞀催要多次,石匠耍賴,就不認賬。劉瞀到縣衙告狀,縣官要交錢憑證。劉瞀交錢沒要憑證,縣官説:“空口無憑,推出門外!”劉瞀心裏冤枉,想起了董漢儒。在朝任兵部尚書。他不顧千里之遙一步一步來到北京找董漢儒。一天,他找到了董尚書衙門,向門官説,自己是開州大井村的人氏,名叫劉瞀,要找董大人。門官看他是個瞎子,不給傳稟。劉瞀就坐在門外等。一連三天,天天纏着門官要見董大人,門官只好稟報董大人。董尚書聽説開州、大井、瞎子劉瞀,一時想不起來是誰。仔細想了又想:“啊!不錯,三十六年啦,此人還在。”説着走出了大門,親自迎接劉瞀,把劉瞀接進客廳,叫家人端茶端飯,好好伺侯。劉瞀把石匠坑騙的事説了一遍。董尚書給浚縣寫了一封信,讓他追查這事兒。差役騎馬把劉瞀送回家。帶着董尚書的信到浚縣投遞。知縣見信不敢怠慢,傳石匠審問,石匠不敢隱瞞,就説了實話,知縣判:”石匠做三尺見方,一丈二尺高的一通方碑送到開州南大井村。”石匠只得照辦,不到一月就把這通石碑用滾木滾到了大井,樹立在三皇廟門前。方碑上刻兵部尚書董漢儒不忘故交,濟善憐貧的故事。

董漢儒典故

董家嘴是我的老家葛店鎮廟灣村所屬的一個灣子,相傳為“金線吊葫蘆”之地。
灣子東南兩面為湖區,屬梁子湖分支的鴨兒湖水系,灣前極目,視野可達10裏開外;北面低窪,港道婉蜒,惟有從西北部一道丘陵逶迤而來,小麥成熟季節猶如一道黃燦燦的金線,終端連接董家嘴。董家嘴的民居分佈成南大北小的兩片,恰如葫蘆形狀,那條清晰的“金線”看上去正好從民居北端連接“葫蘆蒂”。
這條“金線”把董家嘴這個“葫蘆”吊在湖畔一隅,看似偏僻,然而在以舟楫和馬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明清時期,這裏交通卻相當方便。村前走水路,從鴨兒湖經梁子湖達長江;村後走陸路,沿“金線”約2公里到申家鋪,便進入官馬驛道(今316國道)。“葫蘆”四周大片的湖區和良田,則使董家嘴成為自給有餘的魚米之鄉。
董家嘴在古代曾居住過蔡、徐、趙、董等姓氏人家,如今僅留下蔡家塘、徐家塘、趙家塘、董家塘4口塘和董家嘴村灣名,只有陳、張姓和余姓人家居住。沒有一家姓董的,為何得名董家嘴?世代相傳只有一句話:這裏曾經住過一個大官——董察院。
董察院何許人也?筆者從《明史·董漢儒傳》中找到答案,董漢儒,萬曆四十年任職于都察院,官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在江南與總督同為地方最高長官。“董察院”之稱,當出於此。
董漢儒在湖廣為官20年左右,為官清正,兩袖清風。受神宗皇帝賜地定居董家嘴極有可能,但他與福王這樣的皇親巨霸和魏忠賢那種奸邪權貴皆發生過重大矛盾衝突,未必在董家嘴興師動眾大興土木;回京改任他職,未留家眷及資產在此,更在情理之中。董漢儒舉家離開董家嘴後,張氏、陳氏家族到此落户。
如今再看董家嘴,已全然不見“金線吊葫蘆”的古老形態,然而新的景觀更加扣人心絃:葫蘆狀的村莊躺在開闊平坦的“大地毯”上,武黃鐵路、雙谷大道、葛店開發區至武黃高速公路連接道路,織出3條現代化建設的“金線”,呈三角形鑲嵌在這塊地毯的邊緣,恰似“金線繞葫蘆”。 “金線繞葫蘆”的景觀千載難逢。 隨着葛店開發區、武漢城市圈建設步伐的加快,董家嘴這尊葫蘆不久亦將成為逝去的歷史,取而代之將崛起一片現代化城區。

董漢儒史籍記載

董漢儒,開州人。萬曆十七年進士。授河南府推官,入為户部主事。疏陳減織造、裁冒濫諸事。且曰:“邇來九閽三殿間,惟聞縱酒、淫刑、黷貨。時事可憂,不止國計日絀已也。”不報。朝鮮再用兵,以郎中出理餉務。
尋遷山東僉事,進副使,歷湖廣左右布政使,所在有聲。四十年,就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其地。帝賜福王莊田,責湖廣四千四百餘頃,漢儒以無所得田,請歲輸萬金代租,不聽。楚宗五十餘人,訐假王事獲罪,囚十載,漢儒力言,王,假也,請釋系者。又為滿朝薦、卞孔時等乞宥。俱不報。憂歸。
光宗立,召拜工部右侍郎。旋改兵部,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天啓改元,遼陽失,簡精卒二千入衞,詔褒之。明年秋,以左侍郎協理戎政。未上,擢兵部尚書。時遼地盡亡,漢儒請逮治諸降將劉世勳等二十九人家屬,立誅逃將蔡汝賢等,報可。毛文龍居海外,屢以虛言誑中朝,登萊巡撫袁可立每代為奏請。
漢儒言文龍計畫疏,虛聲未可長恃;又請誅逃將管大藩、張思任、孟淑孔等,語甚切。帝命逮治思任等,而大藩卒置不問。諸鎮援遼軍多逃逸,有出塞投插部者,漢儒請捕獲立誅,同伍相擒捕者重賞;且給餉以時,則逃者自少。帝亦嘉納。
奄人王體乾、宋晉、魏忠賢等十二人有舊勞,命所蔭錦衣官皆予世襲。漢儒據祖制力爭,帝不從。給事中程注、御史汪泗論等合疏諫,給事中朱大典、周之綱,御史宋師襄、胡良機特疏繼之,卒不納。漢儒旋以母喪歸。後忠賢大橫,漢儒服闋,遂不召。追敍甘肅功,即家進太子太保,蔭子錦衣百户。卒贈少保,諡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