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小吾

鎖定
董小吾,男,漢族,山東魚台人,中共黨員。1920年出生,1937年參加工作,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藝術顧問。1948年初,由奠定了他在中國戲劇界的崇高地位。董小吾先後為總政歌舞團和蘭州軍區文工團導演了大型歌劇《翠玉島》、《紅鷹》(藝術指導),成為繼歌劇《白毛女》、《劉胡蘭》之後,在中國戲劇舞台上最有影響的歌劇,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文化部的表彰。他曾榮獲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二級國家勳章。
中文名
董小吾
別    名
董慎吾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0年
出生地
山東魚台
代表作品
《劉胡蘭》

董小吾個人簡介

董小吾 董小吾
董小吾在“百團大戰”後,一連寫下 《百團大戰組歌》8首。1943年初春,為歌劇《劉胡蘭》前後共演出100多場。新中國成立後,他採用《陽方口小調》的曲子,創作出名曲 《偉大領袖毛澤東》。1954年,任總政文工團總團第一副團長的董小吾出訪蘇聯、波蘭、捷克等國家,促進了我國與這些國家的友好交流。1979年,他親自為寧夏話劇團執導了大型話劇《西安事變》、《救救她》、《血花》等。1980年,由他導演的第一部回族花兒歌舞劇《曼蘇兒》,獲得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第一名,這是寧夏曆史上第一台進京演出獲獎的劇目。《曼蘇兒》不僅獲得了最高獎,還成了唯一留在北京公演10多場招待外賓的保留劇目。經他的指導和推薦,由西吉縣文工團演出的歌舞劇《花兒四季》,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進京演出,眉户劇《婆媳灣》也獲了獎。董小吾已在寧夏生活了30年,成為紮根塞上一朵永不凋零的藝術奇葩。他常説,作為文藝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演出,心中要裝着黨和人民,要為人民服務。 [1] 

董小吾人物生平

董小吾1920年出生於魚台縣谷亭鎮和平村。抗戰爆發時,他正在山東省立滋陽(今濟寧兗州)師範學校就讀,懷着極大的愛國熱情,投身於學生流亡演出隊,為正在固守南京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和戰區醫院的傷兵慰問演出。南京失陷後,董小吾於1938年8月到達延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8月,董小吾的《陽方口小調》,深受部隊和晉西北羣眾的歡迎。
1943年初春,董小吾被借調到戰鬥劇社,接連創作秧歌劇,多次兼任編劇、導演、作曲,於1944年獲得晉綏邊區第七個“七七”抗戰紀念日文藝特別獎。1948年初,由董小吾等人集體創作的歌劇《劉胡蘭》一舉成名,奠定了他在中國戲劇界的崇高地位。
1949年10月1日,董小吾和60餘名文藝界的代表,在天安門東觀禮台參加了開國大典,親眼目睹毛澤東主席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10月4日,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為此,董小吾採用(陽方口小調)的曲子,創作出《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歌,唱遍全國。
1952年,他任總政文工團第一副團長兼總政歌舞團首任團長。此後,董小吾參加中國青年代表團,先後5次出國訪問民主德國、前蘇聯、東歐諸國和朝鮮,促進了中國和這些國家的友好和文化交流。五十年代末至60年代初,董小吾先後為總政歌舞團和蘭州軍區文工團導演了大型歌劇《翠玉島》、《紅鷹》(藝術指導),成為繼歌劇《白毛女》、《劉胡蘭》之後,在中國戲劇舞台上最有影響的歌劇,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文化部的表彰。
“文化大革命”中,董小吾被作為“反動權威”受到批判。粉碎“四人幫”後,董小吾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任命為文化廳廳長級藝術顧問。1979年執導了大型話劇《蔓蘇爾》,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匯演,獲得優秀獎,成為寧夏曆史上第一台晉京獲獎劇目。
1993年開始,董小吾與魏風、嚴寄洲時樂蒙一起策劃了二十集電視連續劇《賀龍》,完成了他多年的一個心願。
參考資料
  • 1.    資料  .寧夏文明網[引用日期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