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天知

鎖定
董天知(1911年—1940年8月20日),1911年出生於河南省滎陽縣。1927年在北平弘達學院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直接受黨的著名農民運動領導人彭湃的影響,參加革命活動,後任北平市委組織幹事兼兒童局書記。1931年被捕入“北平軍人反省分院”(即草嵐子監獄),敵人施盡了種種酷刑。在政治誘降和死刑威脅面前,他始終大義凜然,忠貞不屈。獄中黨支部根據他的表現,於1932年批准他轉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冬,獄中政治犯50餘人,為要求下鐐、看報,舉行絕食鬥爭。他毅然帶病參加絕食鬥爭。到鬥爭取得勝利時,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了 [1] 
民國25年9月14日,黨組織營救天知等人出獄,他和薄一波等一起作為黨的統戰工作先遣隊,奔赴山西太原,參加犧牲救國同盟會的領導工作。被為“抗敵救亡先鋒隊”總隊長。
董天知在百團大戰中壯烈犧牲,時年僅29歲。 [1] 
中文名
董天知
別    名
原名大文
旭生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40年8月20日
畢業院校
開封第一師範學校
出生地
河南滎陽

董天知人物事蹟

1931年7月13日,中共河北省委機關召開秘密工作會議,由於叛徒告密,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他們指使特務在省機關門口“蹲坑”。擔任共青團北平市委組織幹事的董天知因事先未得到河北省委遭到破壞的消息,一走到省委機關門口,就被特務抓走,關押在國民黨北平憲兵司令部。 [2] 
這次被捕的有河北省委、省軍委、省團委三個系統和北平市委的殷鑑、薄一波、喬國楨劉瀾濤、楊獻珍等300多名負責同志。
敵人看到董天知不過十七八歲,便煞費心思不斷對董天知進行審訊,妄圖從他身上打開缺口。在審訊過程中,敵人妄想動搖董天知的革命意志,胡説什麼“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目前中國革命失敗了,鬥爭沒有希望”,企圖誘騙董天知“轉變”,然後,使其供出黨的秘密和黨組織的名單。董天知立刻識破了敵人的陰謀詭計,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敵人的陰謀遭到失敗後,便原形畢露,對董天知進行嚴刑拷打,逼迫董天知“轉變”,並威脅道:“不轉變就要槍斃,到那時我們就無法救你了,不要忘記你還年輕。”在敵人的酷刑下,董天知咬緊牙關寧死不屈。由於敵人在董天知身上一無所獲,最後叛處他有期徒刑五年,被關押在草嵐子監獄。
草嵐子監獄是國民黨政府專門關押共產黨和革命羣眾而設立的,是比憲兵看守所高一級的監獄,後改名為“北平軍人反省分院”(總院在南京)。董天知和河北省委的殷鑑、薄一波、楊獻珍等許多同志在這裏渡過了五年不平凡的監獄生活。
在監獄裏,董天知經常和一些富有鬥爭經驗的老同志在一起研究對敵鬥爭的策略。為了形成一個堅強鬥爭的核心,獄中的共產黨員討論決定,成立黨支部、團支部,董天知任團支部書記。後根據董天知在獄中的表現,獄中黨支部決定他由共青團員轉為共產黨員。董天知當時和幾個團員青年被關在五號牢房,他藉此機會對這些團員青年們進行革命宣傳。在每天一次“放風”的時候,董天知趁機把獄中所有的青年人都組織起來,給他們講授他所學過的馬列主義知識和革命道理,使這些團員青年們更加堅定了與敵人鬥爭到底的必勝信心,團結在黨支部、團支部周圍。後來,經過獄中鬥爭的考驗,不少青年加入團組織,還有一些團員陸續轉為共產黨員,壯大了黨團組織的力量。
在這裏,敵人經過對董天知的多次審問之後,還是一無所得,他們便對董天知採取了更為殘忍的逼供手段,動用了壓槓子、烙鐵燙、灌辣椒水等重刑,致使董天知尚未發育成熟的身體受到嚴重摧殘,重病數年。
獄中的非人待遇激起了“政治犯”們強烈不滿,於是,在黨支部的組織領導下,全體“政治犯”們起來與獄方當局進行堅決的鬥爭,反對當局對“政治犯”進行肉體摧殘、生活虐待、精神折磨。由於大家團結一致,不斷取得鬥爭的勝利。
1933年,敵人為了逼迫“政治犯”們“自首”,先後三次對他們進行“審查”。但每次“審查”都遭到董天知等有力的駁斥,使敵人無可奈何。在敵人的三次“審查”之後,獄中黨支部研究決定,對敵人的“審查”提出強烈抗議,並展開絕食鬥爭。因董天知重病在身,黨支部決定他不參加絕食,但董天知堅決要求參加,並表示:“我是共產黨員,在革命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就要衝鋒陷陣,不惜一切,現在考驗我的時候到了,我豈能袖手旁觀?就是死我也要參加這次的絕食鬥爭”。董天知的話使獄中的同志們深受感動。在他的影響下,全體“政治犯”都參加了絕食鬥爭。這次絕食鬥爭向敵人提出了六條要求:(一)“政治犯”一律下鐐;(二)改善生活,每天一米一面,每餐一菜一湯;(三)打開監户門,“犯人”可在監房走動;(四)延長“放風”時間,每日三次,每次一小時;(五)訂四份報紙,可以在外面買書刊學習;(六)每一個牢房生一個火爐取暖。1934年12月29日,劉瀾濤代表全體絕食鬥爭的同志們莊嚴宣佈絕食開始。
敵人為了破壞絕食鬥爭,故意把飯菜送到牢房門口來,引誘絕食的同志們,但同志們連看也不看一眼。幾天過去了,董天知的病情更嚴重了,冒着虛汗,脈膊微弱,呼吸急促,生命已奄奄一息。敵人趁機抬來擔架威脅道:“現在是倒一個送一個。”但絕食的同志們都靜靜地躺在牀上,為了勝利,忍受着飢餓和疾病的拆磨。到了第七天,敵人終於提出派代表進行談判,絕食鬥爭取得初步勝利。黨支部書記薄一波代表全體絕食同志與敵人談判。經過激烈的鬥爭,迫使敵人同意了六條要求,終於取得了絕食的徹底勝利。董天知經過獄中難友們的精心護理,他的病情慢慢好轉。
經過反“審查”和絕食鬥爭,同志們的鬥志更加旺盛,獄中黨支部提出,不僅要把監獄作為對敵鬥爭的戰場,而且還要把監獄變成學習馬列主義的學校。於是,在獄中成立了學習委員會,由楊獻珍負責。學委會制定了學習計劃、學習紀律和學習內容,並辦了《紅十月》等刊物,互相交流學習經驗和體會,《紅十月》常有董天知的文章刊載。
1936年,日軍侵佔華北。為使獄中的同志不落入日寇之手,中共中央北方局準備營救獄中的同志們。北方局通過北平地下黨員孔祥禎和獄中同志取得聯繫,向獄中的同志轉去中央準備營救的意見。當獄中黨支部收到第一封信時,擔心是敵人設的圈套,決定不予執行。過了幾個月,見獄中沒有動靜,北方局又給獄中黨支部寫了第二封信,信中寫道:“黨組織營救你們出獄,這是中央的決定。上次去信不見你們動靜。現在作如下指示:第一,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華北,平津危在旦夕。第二,你們在獄中所進行的各種鬥爭都是正確的,是有成績的,也是黨所需要的,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第三,你們的許多同志進行反對敵人的“反省政策”的鬥爭已有五年多了,堅決拒絕了敵人的出獄條件,你們做得很對。第四,對這次黨組織營救出獄為黨工作的共產黨員,中央在政治上,組織上完全負責”。獄中黨支部判定這確實是中央的指示,就於1936年9月14日集體出獄,結束了五年之久的鐵窗生活。 [2] 
董天知出獄後,同薄一波、韓均、週中英、楊獻珍四位同志一起被黨中央分配到山西太原發動羣眾,開展抗日工作。他們到了太原後,繼續發展黨與山西統治者閻錫山的統一戰線關係,以“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又稱“山西新軍”)等合法羣眾團體和武裝組織的名義進行工作。“犧盟會”名義上閻錫山是會長,但實際由共產黨領導。“犧盟會”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了改組,會長還是閻錫山,由共產黨員薄一波主持“犧盟會”的全面工作,董天知任“犧盟會”中心區負責人。改組後的“犧盟會”,從總部到各級領導絕大多數是共產黨員,他們在中共北方局、山西省委以及當地黨委的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董天知和其他同志一起深入到太原附近的工礦區、部隊、學校建立和擴大“犧盟會”組織。 [2]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山西的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為了慰勞前線的抗日部隊,山西“犧盟會”組織了前方慰問團,董天知任團長。董天知率慰問團從太原長途撥涉來到抗日前線寶山,對二十九路軍的全體官兵進行慰問。前線的官兵激動地説:“感謝慰問團的同志們,你們不辭勞苦和不怕危險來到抗日前線對我們進行慰問,還帶來那麼多的慰問品,真是對我們莫大的支持,我們在前方一定要打好仗,不辜負後方對我們的支援。” [2] 
1937年9月,日寇侵佔雁門關平型關後,大舉沿同蒲線向太原進犯,閻錫山在太原失陷後潰不成軍。閻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繼抗敵決死一總隊、二總隊之後,成立了由原國民兵軍官教導團第十團改編而成的山西青年抗敵第三總隊。三總隊大部分是進步青年,其中少數是共產黨員,隊長由原教導十團團長李冠軍擔任,戎子和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後山西省委派楊獻珍到總隊工作。經楊獻珍和戎子和提議,報請山西省委批准,由董天知擔任政治部主任,這樣一來,加強了總隊的政治工作力量,形成了黨的領導核心。 [2] 
後來總隊長李冠軍叛變時,由於董天知和戎子和採取緊急措施,終於使叛變者自斃,部隊安然無恙。到了1937年底,抗敵三總隊又發展為七、八兩個總隊,又將駐運城國民兵軍官教導團改編為第九總隊。後來三個總隊組成了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三縱隊。董天知為三縱隊政治部主任。 [2] 
在三縱隊黨委領導下,董天知不斷率部隊打擊日本侵略者。特別是古羅、沁水、秦崗三次硬仗後,日軍已嚐到決死第三縱隊的厲害。因此,對第三縱隊的將領懷恨在心。到處揚言“誰能抓住董天知,賞大洋兩萬元”。董天知卻漠然處之,毫不畏懼。他曾不止一次地説:“為了抗日救國,為了民族解放,死也值得。”
1938年2月,晉西重鎮臨汾失守,閻錫山被嚇破了膽,倉皇出逃。只有決死第三縱隊堅守抗戰陣地。在決死第三縱隊行至洪洞、古羅一帶時,與敵遭遇。經一天一夜的激戰,因敵眾我寡,第三縱隊退至浮山縣境。到浮山時,遇到八路軍總司令部的周桓。周桓告訴戎子和、董天知,朱德總司令已被任命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東路軍總司令,將決死第三縱隊歸屬朱總司令指揮,並指示:“不要正面頂住打、硬打,要從兩旁側擊。阻止敵人前進”。董天知感到萬分高興。遵照黨中央和朱總司令的指示,改變了戰術,只打山地戰和分散的游擊戰,不打大的、集中的陣地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2] 
決死第三縱隊在戰鬥中不斷髮展壯大,已有六個團的兵力,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抗日隊伍。1938年2月底,日軍侵佔臨汾後,閻錫山逃到陝西宜川秋林鎮,他為準備投降日本在此召開了臭名昭著的“秋林會議”。薄一波、戎子和代表決死隊參加了這次會議,在會上與閻錫山投降日本的醜惡行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閻錫山為了控制決死縱隊,把軍政幹部抽到秋林受訓,以達到投降的目的。 [2] 
在形勢逆轉的嚴重情況下,為了堅定軍心,董天知除了到縱隊直屬機關大力宣傳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決死縱隊阻擊日寇進攻和反掃蕩的大好形勢外,還深入學校、連隊進行演講。當他講到大好的形勢時,英俊的臉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説到閻錫山陰謀策劃妥協投降,反共反人民的“秋林會議”時,他的濃眉緊縮,大大的眼睛放射出氣憤的怒光。他在演講的最後提醒大家:“我們既要堅持抗日救國的原則,又要搞好統一戰線。但還要注意蔣、閻中的頑固派搞投降、搞分裂、搞磨擦的罪惡手段,我們對頑固派的收買拉攏、造謠生事、挑撥離間,一反對、二不怕、三揭露。閻最近派來大批晉綏軍軍官,他們施展金錢、名譽、地位進行利誘,大家要提高警惕,切勿上當受騙!”他的演講不斷引起陣陣的掌聲和口號聲。 [2] 
1939年12月,閻錫山蓄謀已久的“十二月事變”終於爆發了。第七總隊、第八總隊先後叛變,他們大肆暗殺共產黨人和軍政領導幹部。第一九七旅、獨八旅和陳長捷軍隊包圍了第三縱隊。在這危急時該,董天知率領決死第三縱隊衝出重圍,在轉移到高平陳梁八路軍三四四旅旅部駐地時,正值彭德懷副總司令在此視察工作。彭德懷聽了彙報後,讚揚了董天知等在反逆流鬥爭中表現出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 [2] 
“十二月事變”後,根據戰爭的需要,將遊擊十團改稱決死第三縱第九團,保安第九團和第十一團編為決死三縱第七團,原第三十二團改為第八團,成立了新的決死第三縱隊,戎子和任司令員,李漢光任副司令,董天知任政治委員,車敏樵任政治部主任,高體乾任參謀長,編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序列。 [2] 
1940年秋,為了打擊敵人的分割、封鎖根據地的陰謀,殲滅和牽制敵人大量兵力,遏止國民黨頑固派妥協投降的逆流,堅定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從8月20日開始,八路軍發動了馳名中外的百團大戰。8月10日,決死第三縱隊接到參加百團大戰的命令。具體任務是拔掉潞城、黃碾、微子鎮三個據點,對潞城、長治實行大規模的破擊。接受任務後,董天知和戎子和等領導同志立即研究作戰計劃,決定由第七團攻打微子鎮第八團、第九團先打潞城。部署完畢後,董天知就率部隊出發,經過一夜的行軍,到達路城縣北王郭莊。剛駐下,參謀和保衞科長對參謀長高體乾説:“離前線太近,太危險”。但董天知卻搶先説:“不要緊,離前線近,便於指揮。” [2] 
王郭莊離潞城縣城30裏,距微子鎮40裏。它四面環山,地形複雜,是潞城縣抗日根據地的大門,這裏進可襲擊潞城、黃碾、微子鎮據點三敵,退可憑藉有利地形固守,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大部隊到王郭莊後,就被日軍密探發現。晚11點,敵人便糾集黃碾、微子鎮、潞城三處的兵力分三路將王郭莊包圍,並佔領了王郭莊各個山頭的有利地形。 [2] 
20日凌晨,王郭莊村西石坪嶺打起了照明彈,這是警戒部隊報告發現敵情的信號,董天知明白敵人已將第三縱隊包圍。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刻,董天知立即決定帶一個警衞排阻擊敵人,掩護大部隊突圍。這時南山、東山、北山槍聲四起。董天知帶領28名警衞戰士向村西石坪嶺的巖腦窪奪取有利地形,並把敵人的全部火力吸引過來。董天知在敵人強烈炮火之下,鎮靜自若,沉着指揮,28名警衞戰士英勇頑強、奮力拼搏,在四個小時的戰鬥中打退敵人七倍於我的一次次衝鋒,打死敵人90餘名,順利地完成了掩護大部隊突圍的任務。可是在董天知最後突圍時,他的左臂中彈,但仍堅持的指揮。不料,在與敵人拼殺的時候,董天知頭和胸部又連中三彈,他倒在了血泊中。董天知壯烈殉國,年僅29歲。 [2] 
“英氣橫貫比干嶺,壯志常懷鴨綠江”這是原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楊尚昆在董天知犧牲後為其書寫的輓聯。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將董天知烈士的忠骨由山西平順移葬到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2] 

董天知人物評價

1940年,八路軍總部發動了馳名中外的“百團大戰”,決死第三縱隊的具體任務就是破壞白晉線南段交通,拔掉潞城、黃碾、微子鎮3個日軍據點。
8月20日凌晨,董天知帶領部隊到達潞城縣城北王郭莊,被漢奸出賣,敵人糾集日偽軍200多人包圍王郭莊。為掩護大部隊轉移,董天知親率警衞排阻擊敵人,身重7彈,和28名警衞戰士全部英勇犧牲。
董天知犧牲後,靈柩暫安放於一個山洞裏,不久移靈於太行山平順縣侯壁村北,再次進行了安葬。
陳萬卿曾專程去董天知犧牲和安葬的地方考察,他説,董天知的紀念碑是當地老百姓自發鑿建的一個6米多高的石碑。
一位參加過董天知葬禮的老人回憶説,當時老百姓自發捐了100多擔小米,才修好的,一天幾十個人只能挪動四五米。
在當地,廣泛流傳着紀念董天知的“山西民謠”:同志們要記清,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的炮火中,在太行失去一盞明路燈,董政治委員為求解放而犧牲,哎呀呀,董政治委員為解放而犧牲!莫悲痛,莫傷情,只要為偶們學習董政治委員的英勇精神,哪怕它荊棘滿地路難行,一齊向前衝,衝破黑暗爭光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