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董修武

鎖定
董修武(1879—1915),字時生,四川巴中人。生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1902年就讀於成都東文學堂。1904年東波赴日留學。1905年7月30日出席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1909年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歸國後,任四川法政學堂講師、巴縣自治局局長等職。 [1]  1911年回川主持同盟會四川支部工作,同年12月,任四川軍政府總政處總理兼財政部長。 [2]  1912年8月任國民黨駐川負責人,12月任四川省財政廳廳長。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一度被四川都督胡景伊抓捕。1915年被四川巡按使以濫發軍用幣罪殺害。 [1] 
中文名
董修武
別    名
字時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四川省巴中市
出生日期
1879年
逝世日期
1915年7月29日

董修武人物生平

董修武加入中國同盟會

董修武父董必祿由百貨學徒發展到經營“董興順”百貨店。董修武幼即聰穎。甲午戰敗,人們痛於民族危機,尋求救國之路,維新思想廣泛傳播。他閲讀了一些新書報,萌發了報國的強烈願望。1902年,四川學政吳鬱生在成都創辦東文學堂,以為學生補習日語和作出國準備。董修武由巴中縣保舉應考,成績優異而被錄取。在校期間,他與同學劉季剛、張俊生、董鴻詩等十餘人秘密組織進步小團體,“結納皆一時俊異之選。他深受革命書刊影響,對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十分仰慕。1904年董修武東渡赴日,就學於日本明治大學。1905年,孫中山到日本活動,準備創建革命統一組織,董修武首次與之相見,“彼此相談甚為融洽。”是年,光復會領袖章太炎也由滬出獄,留日學生將其迎到東京,董修武與章相談投機,交往頻繁,遂成為興中會與光復會聯繫的中介。8月,興中會、光復會、華興會在東京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董修武以及川籍留日學生熊克武但懋辛吳玉章吳鼎昌黃復生等都被選為評議部評議員,參與同盟會的抉擇,“會中同志鹹稱修武為能。”後各省會員相繼歸國舉義,如胡璞之入鄂,秋瑾之入浙,熊克武、餘英之入川,喻培倫之入粵,黃復生汪精衞之入京,“多共修武計謀”。建黨之初,董修武即“與民黨諸鉅子謀改革,設《民報》鼓吹內地。”《民報》為同盟會之機關報,董修武、黃復生為之奔走,出力甚多,如籌集款項,購買印刷機,採辦所需物品等。1908年,《民報》被禁封,董修武乃專於治學,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政治經濟科。 [3] 

董修武歸國進行革命活動

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董修武受孫中山之命回川主持同盟會四川支部工作。同年夏,董修武由京返川,始以四川法政學堂紳班教員身份進行秘密活動,團結黨人,工作日有起色。武昌起義爆發後,同盟會員黃遂生等聯絡成都各軍、學界同志100餘人密謀響應,推董修武為召集人。在董修武等策劃下,準備起事。11月22日,川督趙爾豐見大勢已去,被迫將政權交與川人,以求保全,與立憲派訂立《四川獨立條約》30條。11月27日,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諮議局議長蒲殿俊任都督,陸軍十七鎮統制朱慶瀾為副都督。董修武、方聲濤等連日會議,商討策略,審度形勢,一面聯絡同志一面遣人到重慶請兵,“謀即日推倒之”。此時,吳玉章早已在榮縣組織起義,宣佈獨立,董修武乃趕至內江與吳會唔,共籌大計。決定董回成都,吳赴重慶,分頭進行,相互策應。蒲殿俊主持軍政府後,董竭力反對,聲稱同盟會人不參加蒲之軍政府。為造成聲勢,董在成都南較場召開萬人大會,在會場上高懸一牌,大書:“同盟會會長孫文、副會長董修武代。”由董向羣眾演説,闡明同盟會革命宗旨,於是“孫文之名傳至家喻户曉。”蒲殿俊、朱慶瀾之大漢四川軍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局勢,12月8日,當蒲、朱在東較場閲兵之時,發生兵變,蒲、朱易服出走。軍政部長尹昌衡聞訊,即馳赴鳳凰山新軍營內,得六十五標標統周駿支持,率部進駐皇城都督府。12月9日夜,董修武、張瀾等和一部分軍政界人士在軍政府開聯席會議,商組軍政府。董主張實行民選,但未獲軍政界諸人支持。最後,推尹昌衡為都督,羅綸為副都督,董修武任總政處總理兼財政部長。 [3] 
董修武在軍政府中實際主持政務。董掌握的總政處“為一切政事之總彙,凡出人文牌及發佈命令皆須經過本處始有效。”由於財政結據,庫空如洗,董修武“親治財政,制發紙幣”印行軍用票,分1元、5元、10元3種,由四川官銀行浚川源號發行,流通市面,定期1年,加息收回,“度支既調,”又整頓税收和田賦,裁減苛捐,統一正税和副税,人民稱便。12月底,孫中山由歐洲回國消息傳來,董修武即與尹昌衡商議,由四川軍政府派代表到上海、南京歡迎。早在1911年11月22日,重慶即成立了蜀軍政府,同盟會員張培爵出任都督,四川出現了成渝兩個政府分治的局面。尹昌衡欲以兵統一,董修武等“力持不可,謂非協謀統一,無以昭示大公。”認為成渝分立,兩軍政府事權既不統一,財政亦無法整理,又加之“滇軍驕悍,哥老縱橫,長此拖延不決,川民痛苦必深,究其終極,勢將兩敗俱傷”,提出和平統一的提議。重慶的同盟會黨人如張培爵、楊庶堪、熊克武、謝持等亦深感有此必要。兩方通過協商,於1912年3月11日成渝兩軍政府合併,尹昌衡任都督、張培爵任副都督。董修武於“成渝軍政府合併、其力尤多,”被推選為總政處總理。軍政府通電全國,宣告四川統一。 [3] 

董修武慘遭殺害

1912年4月,孫中山辭職後,袁世凱竊據了大總統職。時藏兵侵擾川邊,英國參預其間,圖藏之心昭然,尹昌衡遂電呈北京政府,請求西征。袁世凱乘機任尹昌衡為川康經略使,將其調離成都。尹設籌邊處,以董修武為處長,負責後勤,接濟軍餉彈藥。由於“邊軍靡餉尤不貲,”董修武“一手因應之,”而未“分毫剝取”同時,董還“暗中策劃以熊克武繼任重慶鎮守使,為同盟會人留一重要據點”。由於代理四川都督胡景伊投靠袁世凱,董甚感難以相容,遂於是年9月辭去四川軍政府本兼各職,而專主四川黨務。1912年8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董修武在成都設立國民黨辦事機構,任國民黨駐川負責人。1913年3月,袁世凱謀殺宋教仁於上海,董修武悲憤萬分,在成都召開盛大追悼會。同年,四川省議會選舉,國民黨議員取得多數票,董更成為胡景伊的心腹之患。二次革命失敗後,張培爵被袁世凱殺害於北京,董修武遭胡景伊嚴密監視。董覺察處境險惡,遂於1913年8月設法離開成都,欲經滬赴日,但在川北太和鎮被胡抓回,“指誣昔主財政,濫發軍用紙幣以殃民,欲加顯戮。”此事發生後,“民黨大譁,景伊私懼而止,”囚禁一百餘天,後因各方壓力及無任何罪證,而被迫將董釋放。董修武出獄後,除負責國民黨黨務外,亦從事實業活動,與周道剛,林冰骨等創辦同益曹達公司,“行銷省內外。”又集款設立聚昌印刷公司,“每天可印報章,書籍頁數以萬計”。1915年,袁世凱亟謀復辟帝制,為控制四川,派其心腹,陸軍部次長陳宦任四川巡按使,率軍入川。袁以“修武為川中革命黨首,囑陳宦圖之,”7月22日,陳宦遂羅織所謂濫發軍用幣之罪狀將董拘捕。董修武於7月29日被縊殺於獄中。 [3] 

董修武主要事蹟

辛亥春,修武奉中山先生之命,回川主持同盟會務。值保路事起,吳玉章榮縣起義,修武趕赴榮縣、內江,面商機宜,決定成渝並舉,推及全川。資中兵變,端方被珠,而川督趙爾豐猶肆虐成都,槍殺請願羣眾。是時革命烽火已成燎原之勢,趙見事不可為,乃讓位於立憲派諮議局長蒲殿俊,組織大漢四川軍政府,權作緩衝之計,致使革命前途炭炭可危。修武為揭露此種騙局,乃毅然召開成都南較場萬人大會,公開以同盟會會長孫文為號召,而以已名副之。此時國內能如此鮮明以孫文為革命,殿蒲俊治事與時乖性;釀成十月十八日兵變,亂軍盡劫藩庫,兼掠民財,成都大亂。修武權衡大局,與同盟會諸人共邀尹昌衡加盟,舉為都督,重組四川軍政府平亂,修武任總政處總理兼財政部長綜理政務。以張瀾等為政務參贊。時趙爾半仍手握巡防重兵,圖捲土重來,復以清朝四川總督名義四處張貼售示,擾亂民心。修武決使尹昌衡處死趙爾豐,錦城歡然,共慶光復。武昌起義,孫中山歸國,修武派代表以四川軍政府名義,與已宣佈獨立之十七省代表共舉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此前,同盟會貴張烈武等於重慶起義,併成立蜀軍政府兩地分治,事不一,修武力主全川統一,並促成蜀軍政府併入四川軍政府。會西藏達賴喇嘛十三世勾結英帝國主義舉兵內犯,袁世凱乘機削弱革命力量,調尹昌衡為川康經略使,帶兵西征,而以附已之胡景伊繼其任。修武以國防為重,始任四川籌邊處長,繼而識破袁賊陰謀,乃辭去政府本兼各職,專治同盟會務。袁世凱竊國,孫中山、宋教仁改組同盟會為國民黨,謀制袁於“國會”鬥爭中,袁乃派人刺殺宋教仁於上海車站。宋案發生,舉國震悼,修武尤為悲憤,於成都發動羣眾舉行大規模追悼會,並要求追捕真正區手,是以大觸袁賊之忌,修武日後罹害,已伏先機。胡景伊仰承袁賊意旨,尤忌修武,多方羅織其罪。修武乃繞道川北謀去日本,面見中山先生。胡邏騎四出,於射洪太和鎮追及修武,遂陷囹圄百日,終以無罪釋歸。民國四年(1915)袁賊以心腹爪牙陳宦巡按四川,剪除民黨。是時中山先生密電于右任轉致修武前往日本,但修武已失去行動自由。陳宦來成都之第三日,即遂以擅發軍用票事,下修武於獄。修武據理駁斥,謂“發行軍用票三百萬元,乃四川軍政府根據革命需要所決定,經省商會同意,收支均由都督命令行之,本人任職僅只半年,發行並未超額,若有多發,與己無干。”詢者為之語塞。無幾,陳宦乃於農歷六月十八日夜暗溢修武於獄,時年三十有六,聞者無不悲憤。家人奉遺橡歸葬邑之紅巖河畔。民國七年,四川省議會為修武舉行盛大追悼會,並決議入祀省忠烈祠。民國十八年縣人於城西建迴風亭以志懷念。民國廿六年于右任、馮玉祥等陳準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將生平事蹟宣付國史館,並予公葬。辛亥革命五十週年之際,朱德委員長在京親慰四川辛亥革命老人唐宗堯,並詢及修武家屬,囑致慎念。1984年冬,中國共產黨巴中縣委員會、縣人民政府、縣政治協商委員會為紀念辛亥革命先烈前功,會同修武家屬遷葬於塔子山,並建冢勒石,昭示來茲,以垂永久。 [4]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主編;黃晉明,陳予歡,王叔凱副主編.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下.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2259
  • 2.    本辭典編寫組.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664
  • 3.    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 人物誌 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57-59
  • 4.    巴中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巴中文史資料 第1輯:內部出版,不詳: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