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葡萄大房枯病

鎖定
葡萄大房枯病是由葡萄生盤多毛孢菌引起的、發生在葡萄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和果粒,同時也為害葉柄和新梢。病葉褐色,近圓形;後來發生同心輪紋,病部和健部邊界明顯,每片葉片上有病斑數個至10餘個,嚴重時病斑融合,沿葉脈擴大成大型病斑,後期引起落葉。果粒發病部位大多靠近果梗部分,未成熟的果粒呈現暗褐色至黑褐色圓形病斑,病部和健部邊界明顯,病部逐漸凹陷。病斑呈暗赤褐色,後變褐色,可佔大部分果面,碰觸易落果,穗軸、穗梗也發病。 [3] 
葡萄大房枯病在中國分佈於安徽、河南、四川、廣東等地局部地區。該病病原菌腐生能力強,很少引起的大為害。但該病可引起蔓的枯死,病葉早期脱落和果粒腐爛,造成經濟損失。 [1-2] 
葡萄大房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強田園管理,如保持果園清潔,及時剷除雜草等。在初果期,可噴灑化學藥劑預防病害的發生;在發病初期可選用化學藥劑控制病害的為害。 [3] 
中文名
葡萄大房枯病
病    原
葡萄生盤多毛孢菌
為害作物
葡萄
為害部位
葉片、果粒、葉柄和新梢

葡萄大房枯病病原特徵

病原 病原
葡萄大房枯病病原為葡萄生盤多毛孢菌(學名:Pestalotia uvicola Speg.),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只產生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盤內形成,分生孢子盤寬300—400微米,初在寄主組織表皮下形成。在葉上的形態為透鏡狀或稍呈三角形,在枝上則為透鏡狀或半球形。成熟時突破寄主表皮外露,呈黑色,並排出灰黑色分生孢子塊。 [1] 
分生孢子呈紡錘形,頭部稍大,具有5個細胞,尺度為(18.6—25.4)微米×(6.2—9.9)微米。中部3個細胞是帶色細胞,上部2個細胞色濃,茶褐色或塵土色,下部細胞橄欖色,兩端細胞無色。上端細胞圓錐形,頂端通常具3根纖毛,少數情況也有2—4根纖毛,長10.9—34.1微米。下端細胞圓錐形,其下有2.2—7.1微米長的孢子柄。 [1] 

葡萄大房枯病為害症狀

葡萄大房枯病
葡萄大房枯病(3張)
葡萄大房枯病可為害葡萄的葉、葉柄新梢以及果粒:
  • 病葉:呈現褐色近圓形、直徑1—1.5釐米的病斑。後來發生同心輪紋,病部和健部邊界明顯,病斑色澤逐漸變灰褐色,並長出黑色小粒點,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每個葉片病斑數個至十餘個不等,嚴重時病斑融合,沿葉脈擴大成大型病斑,後期引起落葉。 [1] 
  • 葉柄:出現橢圓形、暗褐色,內部呈褐色,邊緣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 [1] 
  • 新梢:最初出現輪廓不清的暗褐色斑點,後呈橢圓形,大小約1毫米×0.5毫米,水浸狀暗褐色,隨後凹陷,病斑擴展成紡錘形至橢圓形,大小約5釐米×2釐米,暗褐色至黑褐色。病部和健部邊界呈淺褐色,浸潤狀,邊緣不明顯。病斑內散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盤。後期病斑龜裂。新梢與架面鉛絲摩擦所造成的傷口,多出現病斑。病斑內部的木質部呈褐色腐爛,新梢枯死。2年生以上枝條不形成病斑,但由於病菌的潛伏侵染,也有枯死現象。 [1] 
  • 果粒:發病部位以靠近果梗部分果粒組織為多。未成熟的果粒呈現暗褐色至黑褐色圓形病斑,有重輪紋,病部和健部邊界明顯。病部逐漸凹陷,內部隨即出現黑色小粒點,即分生孢子盤,散生。葡萄着色後,病斑呈暗赤褐色,後變褐色,可佔大部分果面。穗軸、穗梗也發病。 [1] 

葡萄大房枯病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在枝條舊疤斑上越冬,第2年形成分生孢子進行侵染。孢子的飛散以降雨天為多,尤其是在夜間。孢子可以越冬,生活力強。病害潛育期通常為2—3日,有時多達5日以上。 [2] 

葡萄大房枯病流行規律

高温潮濕多雨是病害流行的基本條件。在中國南方,早熟品種在5月上中旬即發病,6月中下旬逐漸增多。葡萄園施用氮肥和磷肥過多,植株易罹病,增施鉀肥有提高植株抗性的傾向。 [1] 

葡萄大房枯病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在葡萄生長季節,保持果園清潔,及時剷除雜草,實行平衡配套施肥,多施有機肥,增施鉀肥和硼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和葡萄坐果率。 [3] 
  2. 人工防治:在秋冬修剪時,剪除病蟲枝,帶出果園集中燒燬,減少病蟲源。應用果穗套袋技術,於坐果後,用葡萄專用紙袋套袋。套袋前,噴1—2次藥進行預防,能減輕病害的發生和降低農藥殘留,提高果品質量。 [3] 
  3. 藥劑防治:在初果期,每畝選用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50克、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20克,對水60千克噴霧,預防葡萄大房枯病的發生。在發病初期,每畝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20克,對水60千克噴霧,藥劑應交替使用,隔7—10天噴藥一次,連噴2—3次,可有效控制葡萄大房枯病的為害。 [3] 
參考資料
  • 1.    邱強.原色葡萄病蟲圖譜.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03:7-9
  • 2.    郭普.植保大典.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634-635
  • 3.    韋紅, 易金全, 鍾承茂等. 紅花崗區葡萄大房枯病的發生及防治[J]. 植物醫生, 2011, (4):28-29.